首页 公文范文 中医护理的基础

中医护理的基础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医护理的基础,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医护理的基础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5-0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变中,随着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临床实践对医护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在护理带教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能力和性格不相同,教学结果也不相同,因此在临床护理带教中,有很多种带教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的临床护理教学方法,主要是围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本文选取2014~2015年护理实习学生60例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临床护理带教中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4~2015年在我校在校的60例护理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学生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代交方法。实验组学生的年龄在17~2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9.5±1.4)岁。对照组学生年龄在17~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1.7)岁。两组学生在年龄、学历和成绩方面无差异,P〉0.05表示统计学无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1)实验组带教。为实验组学生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老师先备课,将课程中的病例设计成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然后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老师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到答案,得出结论的小组可以向老师进行汇报,最后老师进行解答和归纳总结。例如脑卒患者,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脑卒的概念,发病率、致残率,发病因素等问题[1]。老师才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最后得出最终的答案。老师将不同小组的知识进行汇总后,给予学生鼓励,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和补充以及纠正。(2)对照组带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以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为主,学生在课上听讲,例如老师讲解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护理等等,护理病历的书写,讲解其具体格式,如何提出护理问题,找到依据,制定计划等。

3、评价标准[2]。实习最后一周,对学生进行护理知识和护理病历书写的考试,向实验组学生发放教学的调查问卷。

4、统计学标准。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

二、结果

1、两组学生成绩比较。实习最后一周,对学生进行护理知识和护理病历书写的考试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见表1。

2、实验组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向实验组学生发放教学的调查问卷,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满意27例,满意率90%,是否主张推广教学为24例,占80% 。

三、讨论

老师将课程中的病例设计成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然后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老师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到答案,得出结论的小组可以向老师进行汇报,最后老师进行解答和归纳总结。例如脑卒患者,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脑卒的概念,发病率、致残率,发病因素等问题。老师才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最后得出最终的答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比起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极大优势,值得在临床护理带教中广泛应用。

篇2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来源于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出血[1]。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突然,病情变化较快,稍有不慎便会危及生命[2]。及时有效地止血,能够扭转病情,减少意外发生,是抢救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护理人员应该与医务人员合作,共同抢救患者,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治愈打好基础。我院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发现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效果佳,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 年6月~2015 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均符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并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将76例患者分为两组,结合组和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37例,年龄18~67 岁,平均(38.5±12.8)岁;病种:有胃溃疡、胃底静脉曲张、十二指肠溃疡、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等疾病,均无其他重要组织器官疾病。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种等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均给予常规处理,根据患者病情放静脉通路,止血、输液、纠正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对照组:给予普通常规的西医护理方法。让患者绝对卧床,护理人员要清理患者呼吸道保证呼吸道通畅,并采取吸氧、保暖、禁食等其他措施。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建立至少2条以上静脉通路。

结合组:在对照组常规西医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通过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其具体方法如下:

1.2.1辨明出血原因 通过询问查体,观察呕吐物内容物、颜色及性质,测量血液的酸碱度等方法判断出血原因。并要识别假性上消化道出血,如口腔、鼻腔、咽部出血患者,吞血后症状。要准确鉴别呕血和咯血,病因不同,治疗原也不尽相同。

1.2.2 辨证护理 按中医可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分为3种类型,①胃中积热型:脘腹胀痛,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臭、口干渴、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施护原则为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3]。②肝火犯胃型:吐血鲜红或带紫,或便血如柏油,口苦肋痛,心烦易怒、舌质红绛、脉弦数。施护原则为泻肝清胃、凉血、止血[4]。③脾胃虚寒型:便血或吐血紫暗,脘腹隐痛,喜暖、喜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无力。施护原则为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1.2.3物理方法止血 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关键在于明确出血部位并止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者,可采用双气囊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溃疡及胃黏膜病变者,可用胃内降温止血法。

1.2.4中药止血 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5g,生地10g,仙鹤草20g,白及20g,三七粉(冲服)4g,乌贼骨15g,黄芩10g,生草5g[5]。对于急性出血期,加用黄连10g,地榆炭30g,丹皮10g,煎水分次冷服,1剂/d,服3~5 剂[5]。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等数据,找出更适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护理措施。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差异明显 (P

2 结果

结合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少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94.7%)高于对照组(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西医结合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治疗效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西医和中医结合,扬长避短,能更好地治疗,提高医疗质量。重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易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可能会加重病情,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提高治疗依从性。做好基础护理,如帮助患者做好清洁工作,防止感染;注意患者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避免延误病情。

本文选取76例患者,实验数据显示,结合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少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94.7%)高于对照组(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处理急性上消化道的出血过程中,采用中西结合护理方法,能够更好地稳定患者情绪,提高上消化道出现的治愈率,减少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提高患者满意度,让患者更好、更快地康复。

参考文献:

[1]罗美文.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0):128-130.

[2]孙洪波.3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的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2012,32(1):65.

篇3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20世纪后期在循证医学思想影响下而产生的护理新理念,近年来逐渐得到护理学教育与临床护理工作者的认识和关注[1]。循证护理是临床护理人员护理患者的一个实践过程,指护士慎重、准确地应用所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同时结合护士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并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意愿,将3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适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2]。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CNP)是以护理程序为指导,护士为住院患者实施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模式,是根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所制定的住院护理图式,将每个病种的护理相关内容都按发生时间制定图表,由护理人员向患者进行详细介绍,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有效的护理标准路径[3]。在制定路径表格时必须根据循证问题查寻循证支持,并进行循证观察,而在实施路径表格时,则要注意循证应用和循证评价。将两者结合应用,对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提高医院竞争力,促进护理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目前,世界上糖尿病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是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即胰岛素泵。它能够模拟正常胰腺的胰岛素分泌模式,按照机体需要进行程序化设置,24 h持续向体内输注微量胰岛素,餐前再按照需要输注负荷量,使血糖得以稳定控制,从而减轻高血糖对胰岛B细胞和外周胰岛素敏感性的毒性作用,使高血糖患者进入良性循环。CSII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也逐渐被很多大医院及糖尿病患者认可并应用。

我院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临床单病种的护理过程,在原有常规护理基础上以循证护理理论为指导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到胰岛素泵的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80例糖尿病患者,均为病情需要且愿意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无急性并发症及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和感染。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30~65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30例,初中及以下10例。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20~60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8例,初中及以下1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学历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整体护理管理模式,即以患者为中心,将特定的护理程序系统地应用于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护理工作模式。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理论指导下临床护理路径,在循证护理理论指导下,提出目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治疗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找实证,制定CNP表格并实施、评价。

1.2.1提出问题在护理实践中发现采用传统的整体护理模式,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期间的患者的遵医行为为75%,患者满意度仅为83%。为了增强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治疗效果,本课题组提出:①在临床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护理工作模式;②制定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期间更佳护理流程。

1.2.2寻找实证,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按照临床护理路径的要求,制定了临床护理路径图表,见表1。

1.2.3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并监督护士长组织科内全体护理人员每周学习临床护理路径使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课程。患者入院即由责任护士发放临床护理路径图表并详细讲解临床护理路径的有关内容及要达到的康复目标,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更个体化、精细化、人性化。护理人员按照流程,观察病情,分析病情进展,实施相应的护理技术操作。

1.3评价指标 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遵医行为和血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血糖值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患者满意度及遵医行为采用独立样本χ2检验,α=0.05。

2结果

3讨论

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如何降低高血糖、预防和更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己迫在眉睫。胰岛素泵是一个连续皮下胰岛素注射系统,是目前最符合人体生理状态的胰岛素治疗方法,能更迅速有效地降低血糖,是目前最先进、安全和有效的糖尿病治疗措施,能使患者的血糖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控制标准或接近控制标准[5]。随着人们文化水准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住院期间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人员在糖尿病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整体护理注重人的整体性,人与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方法上的整体性[6],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缺乏评价和监控,将内容一次性灌输给患者,其内容太多及健康教育的时机选择不佳,使患者一时难以理解或接受,收益甚少[7]。循证的实质是客观明确运用最新证据的基础上开展护理工作。在护理工作中应该熟练掌握操作程序,严格交接班,提高专科知识,尤其是护士的预见性。而以循证护理为基础的临床护理路径利用CNP图表指导,每日严格按照路径中的内容对患者进行宣教,让患者及时准确地掌握自己下一步的治疗项目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和家属充分了解糖尿病治疗的相关内容。其效果如下:①提高了患者对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护理人员每天按路径指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变被动为主动,同时让患者主动参与治疗护理的全过程,使主动护理和主动参与相结合,增加了护患之间的交流机会,密切了护患之间的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同时,患者通过交流,获得了疾病治疗康复过程的知情权,消除了对医院的陌生感,增强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②增强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出,糖尿病控制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自我管理,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实施糖尿病健康教育时要求患者参与疾病的自我管理[8]。患者对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尤其是饮食、运动等对血糖的影响会有较深刻的认识及理解。③缩短了住院时间。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地、主动地开展工作,使患者从住院到出院都按一定的模式接受诊疗护理的同时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获得最佳服务,血糖得到及时稳定的控制,极大缩短了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成秀梅,等.糖尿病患者饮食调控相关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8):77-79.

[2]唐梦飞.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中医药导报[N].2009-04.

[3]郑舟军,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二级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5):396-398.

[4]肖晓玲,等.循证护理与临床路径结合运用于临床的探讨[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6):16-17.

[5]Sivitz WI. Lipotoxicity and glucotoxicity in type 2 diabetes.Effects o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J].Postgrad Med,2001,109(4):55-59,63-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