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3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村音乐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引言
音乐作为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全面开展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其完美的人格的塑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是从整体上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其主要的阵地就在农村,农村地区音乐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音乐教学的综合水平。因此,对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音乐教学观念的落后与陈旧。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人们在生活上仍旧存在的一定问题,生活水平较差,根本没有多余的心思与多余的钱用在孩子音乐学习上,对于音乐的看法,他们认为可有可无,只有文化课的成就才是“王道”,才是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完全没有意识到音乐教学在孩子成长中所发挥的作用[1]。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一般学校也较多的重视成绩的分数,而忽略了在音乐这一块的教学,甚至是不取消这一门课的开设。
其次,教学经费的不足与教学设备的落后。如今,在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是阻碍其音乐教学的关键性因素。有些农村的学校为了减少财政的支出,往往都是采用聘请音乐教师的形式展开音乐教学,而这些教师的薪酬通常都是比较低的,而且有些教师由于课程较少,无法参加年终考核,故对日常的音乐教学完全没有兴趣,进行造成整个教学质量的低下。同时,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部分农村学校往往都没有多媒体音乐教师或必备的音乐教学设备,从而极大的降低了音乐教学的质量。
最后,师资力量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败。在农村地区,由于其在交通与通讯等方面的落后,大多数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都不愿到那去教学,故直接降低了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在农村地区,音乐教学多有由其它任科教师兼任的,他们对于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理解不够深厚,且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无法充分的调动初中学生的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并与新课标所规定的“初中音乐教学课程标准”不相符。
提高农村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措施
多年来,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管理者意识的薄弱以及师资力量不足与教学设备的简陋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我国众多的农村地区,在初中的音乐教学这一方面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失情况,整个农村的初中音乐教学都以极其缓慢的步伐发展着,根本无法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2]。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其音乐教学的质量很有必要。
首先,积极转变农村地区音乐教学的观念,全面实施评价机制。曾有人说过:“中小学时期的音乐教育直接关系到后代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以及思想境界,绝对不可对其等闲视之”。因此,在农村地区,就需对其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实施全面的改革,让广大农村学生及其教师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引起其重视,以全面倡导素质教育。如学校可举办一些艺术活动或民间的艺术节,使家长与学生都切身体会到音乐与艺术的美。同时,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还需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将对音乐这门学科的考核纳入到整个教学考核中去,从而极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政府可适当的增加对农村音乐教学的经费投入,并调动社会各界加大对农村音乐教学的关注度,从而解决农村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然后学校就可将这些资金用于专业音乐教室的修建以及相关音乐设备的制备,通过全面改善音乐教学的环境,提高教学水平。如在新教材后面,每册都附有口琴以及竖笛等一些简单的乐器的演奏知识,故学校就可适当的购买这方面的乐器或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购买,以通过实际的演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最后,有效利用资源,改进教学手段。有些少数民族的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将其合理的利用课堂教学中,在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同时,推动民族文化的宣传。如广西在我国就享有“歌海”的美称,瑶族的创世史诗《密洛陀》、壮族的《刘三姐》等充分体现出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悠久的音乐文化,故在教学中,教师就可将这些音乐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播放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审美与鉴赏能力[3]。
结束语。综上所述,全面展开音乐教学是实现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与途径,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全面推行素质化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各个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就需加大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度,改善教学环境,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整个多方面的资源,全面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质量,最终使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得到稳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陆丽静.民族特色化教学模式在音乐教育课程中的体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大众文艺,2012 (2):265-26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音乐院校系不断增多,接受系统性的音乐教育的人数激增,培养出许多国际知名的音乐家,创作出一批享誉世界的音乐作品,在各种国际性的音乐大赛中频频获奖。各种音乐交流,音乐节、艺术节、歌手大赛、乐器考级等办得红红火火,一片繁荣。但遗憾的是,这些繁荣只局限于大中城市的少数音乐院校。如果把我们的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乡城,却发现处处是音乐的荒漠。绝大数小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没有琴房,甚至没有一件乐器。
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国民尤其是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在教育体制方面,教育改革滞后,影响了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还应当看到,就是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由于许多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的负责同志对艺术教育在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中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确立;有的地方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因缺少音乐师资等原因,不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不开或随意停开音乐课;有的地方音乐师资素质不高,糊弄音乐课,误人子弟;有的地方为追求升学率,挤掉音乐课,部分小学校音乐教育有名无实。就是开设音乐课的一些学校,也因为缺少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存在着教师教好教坏一个样、学生学好学不好一个样的问题,教学质量优劣很少有人过问。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许多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因素。国民音乐艺术素质的提高得不到普遍的重视,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不多,在不少场所和领域里,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被粗俗的、庸俗的、媚俗的或格调低下的艺术形式所取代,圣洁的艺术殿堂被浓重的“铜臭”所污染,大众艺术、群众艺术活动园地被裸的商品艺术所侵占,再加上一些传媒的“误导”,由此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严重地冲击着学校正常的、健康的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致使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审美素质低下,良莠不辩,美丑不分,有个别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望子成龙”心理作用,对音乐艺术教育也存在两种倾向。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考虑社会需要,逼着孩子学歌唱,学乐器,努力向专业人才发展,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让孩子埋头学习“数理化”,视孩子音乐学习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为“不务正业”,这也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提高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提高国民艺术素质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艺术素质,首先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加强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法规以及相配套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一、加强各级教育机构的领导与管理
各级农村教育机构的相当一部分领导根本不重视音乐教学,他们对音乐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音乐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多。绝大多数的校长在教学管理上依旧是智育为主,根本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更不是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先进的理念。”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校之长应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强化先进的教学理念,既要是先进理念的倡导者,也要是教育的行家里手、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新课程改革中,校级领导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勇敢地当一个教育实践的领头羊。既是素质教育的参与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体验者。
作为当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部门必须为推行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改善音乐教师的待遇,稳定音乐教师队伍
农村广大的音乐教师在职称、晋级、专业教学、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这使得许多农村音乐教师工作倦怠,近93%的音乐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对音乐教育的轻视,76.9%的教师改弦易辙,脱离了音乐教学的课堂。
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真正从内心重视音乐教育,给音乐教师以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稳定教师的音乐教学工作。
三、加大对改善音乐教学条件的投资
有计划地开展文艺活动。学校应首先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打击乐、二胡等)。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考试成绩也可逐渐列入升学总分内,使得音乐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音乐学习境地而努力。
四、广大农村音乐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修养
1.对音乐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音乐课程能够拓展小学生的艺术视野,而大力发展小学的音乐教育也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学校、教师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认为可上可不上,即使是在上级各部门的课程监督下,音乐课也是形同虚设,仅仅成为学生放松心情的一节听歌课。当然,这也和农村现状有关。农村大多数家长也认为音乐课没什么用,唱歌只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这些都是非常片面的看法,也无形之中阻碍了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在新课程下,音乐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在教学观念上依旧是旧的音乐教学模式,致使大部分音乐课成了纯粹的听歌、唱歌课,完全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及真正音乐知识的传授。
2.教师配备不合理
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但是绝大多数农村小学根本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课只能由其他教师兼职,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一个“音乐教师”。但他们对于这样的专业课无从下手,大都是敷衍、应付了事,致使音乐课成了学生心中永远的渴望。甚至一个学期的音乐课大部分被语、数、英“霸占”,音乐教育根本无从说起。
3.音乐教学硬件设备陈旧、落后
由于种种原因,音乐教育在农村小学的教学中处于附属地位,音乐教学硬件建设也受到极大影响。在一部分农村小学,先不说什么多媒体、钢琴、风琴等基本的音乐教学设施,仅有的也就是一台录音机,好的地方有些爱好音乐的教师自己搞一些简单二胡等乐器,致使一节专业的音乐课也成了师生的奢望。
4.音乐教学评价模式欠缺
音乐课程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一样可以在书面上量化,学生的音乐技能从来没有一种真正合理的评价方式。在农村小学也就是在每年的“六一”或者单位组织演出活动,才能让人感觉到音乐这门课程的存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外乎就是让学生自己唱一首歌,展示一下自己会不会唱,唱得好不好等。农村小学音乐师资的匮乏与专业能力的缺陷,造成教学效果与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低下,从而影响了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解决农村学校音乐教育问题的几点想法
1.转变音乐教育观念,彰显音乐教育活力
新课标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多元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
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通过活动来感知、体验、创造音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将音乐融入学生生活的点滴中去。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创设一定情境,活跃学生的想象、创造性思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音乐游戏与活动,这对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其他各种能力很有益处。新课程为教师的创造留下了非常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它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努力挖掘音乐资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视听结合的特点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活跃音乐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音乐课的教学方式,使音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拓展为视听艺术。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发学习音乐的动机。
2.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师资短缺并不是短时内能够解决的,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技能培训,让每个学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真正把音乐教学重视起来。各个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对音乐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为农村音乐教师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而作为音乐教师的教育者更应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教育上级部门应多组织各种音乐活动,如合唱节、专场演出、音乐讲座、艺术节等,争取让学校音乐教育办出特色。学校要充分利用“艺术节”和“六一”等活动开展音乐活动,这对推动、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