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2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会计的基础与实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为了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我国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全面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称“现行准则”或“该准则”),其他企业鼓励执行。该准则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中,充分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特点并考虑了我国实际情况的特殊性, 采取了单一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并结束了我国三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同时并行的复杂状况。
资产负债表观是现行准则的核心和精髓,这种观念也是整个所得税会计体系的基础。依托资产负债表观,该准则提出了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等概念,这些概念均为GAAP、IFAS中十分成熟的概念。
本文根据对现行准则的理解,结合会计实务中的经验,就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方法以及计入相关科目的性质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新所得税准则的特点及相关概念分析
(一)计税基础概念的提出
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相对应,是资产或者负债在税法的规定下确认的价值,同时也是会计和税法差异比较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中规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对于负债,现行准则也就其计税基础作出规定:“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类似的阐释在旧准则中并未出现。有了计税基础的概念,现行准则可以顺理成章地运用资产负债表观处理所得税。计税基础的提出,是整个税收处理体系运转的前提。
(二)暂时性差异取代时间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中规定:“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这些差异在日后都将全部或部分转回。
而在旧准则的相关规定当中,采用的则是时间性差异。这两种不同的提法表明新旧准则观点上的差别。时间性差异是从利润表的角度导出的差异,是某个时间段的数据;而暂时性差异则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导出的差异,是一种时点数据。类似于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关系,暂时性差异也可视为时间性差异的累积性结果。
(三)从递延所得税到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旧准则对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额的会计处理是作为递延税款,借记或贷记“递延税款”科目。可见,“递延税款”是个混合性账户,既可确认为借方,也可确认为贷方。
现行准则将企业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为相应的所得税负债,以企业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为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是和暂时性差异相对应的。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是将来可用来抵税的部分,是应该收回的资产,所以对应递延所得税资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将来应该交纳的税金,是应该清偿的负债,所以对应递延所得税负债。
从混合性账户到资产和负债分别列示,一方面更为明晰地逐笔反映了企业的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现行准则的资产负债表观。将所得税差异分别确认为资产和负债,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纳税所产生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与原递延所得税账户余额相比较,更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原则。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标准
(一)确认标准
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相应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估计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应当以其可能取得的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不确认标准
在一些情况下,如果企业发生的某项交易或事项既不影响当期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和所有者权益,也不是由于企业合并,且该项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则《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究其原因在于,如果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却不能计入所得税费用、所有者权益和商誉,则需调整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对实际成本进行调整将有违会计核算中的历史成本原则,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实务中相关会计科目的分析及应用
企业发生的某项交易或事项影响当期会计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的,其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应该计入所得税费用;企业发生的某项交易或事项影响当期所有者权益的,其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则应计入资本公积项目。
(一)所得税费用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应缴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费用,具体的计算过程为: 当期所得税费用= 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数-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数)-(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数-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数)。该公式中不包括某些不计入损益的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市值变动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二)资本公积
在旧会计准则下,“资本公积”是个比较特殊的会计科目,核算内容繁杂,被戏称为“聚宝盆”。其核算内容包括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关联交易差价、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准备、资本溢价、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和其他资本公积七项内容。其中其他资本公积包括现金捐赠、债务重组收益、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如果根据资本公积的性质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有极多内容不具备资本公积的性质,不应通过资本公积这个科目进行核算。资本公积在上述一些会计核算中仅仅起到了防止某些公司利用某些交易或事项来调节公司利润的作用。
在现行准则中,资本公积项下只保留了“资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两个明细科目核算,将资本公积和营业外收入严格区分开来。现行准则从资本公积的本质属性出发,还原了资本公积的本来面目,基本取消了和资本公积无关的核算内容。
其中可供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及其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费用仍然在资本公积下核算,具体应用将在下文中探讨。
四、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会计实务问题
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产生来源比较复杂和多样,在资产负债表日确定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应有额与年初余额进行总额比较,再确定本年应确认的金额或是应转回的金额的话,会容易混淆。
五、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会计实务处理方法
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包括二级科目)。笔者认为在实务中,为了方便核算,应当按照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产生的来源增加二级科目的明细核算。
例如,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下设“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预计负债”等二级科目,先分别核算自身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再核算在资产负债表日应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金额;最后与年初金额相比较来确定是应确认还是应转回。
例1:某证券投资公司成立于20X0年1月,20X0年12月31日该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市值46 000 000.00元,成本42 000 000.00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市值65 000 000.00元,成本60 000 000.00元,其他应收款余额为3 200 000.00元,相应计提坏账准备32 000.00元。
20X1年12月31日,该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市值36 000 000.00元,成本42 000 000.00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市值34 000 000.00元,成本38 000 000.00元,其他应收款1 200 000.00元,相应计提坏账准备12 000.00元。
所以,20X0年12月31日(表1)。
乘以适用所得税税率25%,得出(表2)。
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递延所得税影响
1 250 00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 250 000.00
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1 000 00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交易性金融资产1 000 000.00
根据其他应收款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其他应收款 8 000.00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8 000.00
20X1年12月31日(表3)。
乘以适用所得税税率25%,得出(表4)。
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20X0年度的浮盈转为20X1年度的浮亏,所以先转回上年度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递延所得税影响1 250 00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 250 000.00
再确认20X1年6月30日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 000 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递延所得税影响 1 000 000.00
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由20X0年度的浮盈转为20X1年度的浮亏,所以先转回20X0年度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1 000 00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交易性金融资产
1 000 000.00
再确认20X1年12月31日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
1 500 000.00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1 500 000.00
根据20X1年12月31日其他应收款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其上年度余额,确认: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其他应收款
5 000.00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5 000.00
结合上述财务账务处理分析,如果按照现行会计准则中关于递延所得税的处理:根据资产负债表日所确定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发生额与年初数进行比较分析,再确定本期应确认的金额或是应转回的金额的话,会容易产生混淆,不容易清楚判断。在会计实践中,面对这种新情况,如果从会计核算的开始就严格按照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产生的来源进行明细核算可以做到简洁、快速地确定在资产负债表日的金额。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S].人民出版社,2006:250-270.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企业新会计准则[S]. 2008:40-46,
某焦化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主营产品为焦炭、焦炉煤气、焦油、苯、硫磺等化工产品,其中焦炭和焦炉煤气是主要产品。兼营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及汽车货运、物业管理。现有职工1000人,拥有鼓风设备、破碎设备、洗煤设备和型机焦炉。焦碳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城市煤气15万NM3/年。公司设有破碎、洗煤、锅炉炼焦车间。公司年平均资产总额2580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1000万元,负债总额11600万元,权益总额14200万元,年盈利400万元。成本为二级核算。由于焦化公司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等废气,该焦化公司2005年决定对此采取治理措施。工程具体分为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其中土建工程的预算为50万元,设备安装工程的预算为150万元,总预算为200万元。工程投入有效运行之后,每月可以节约排污费15万元。公司每月维持废气治理的运行成本为5万元。
二、环境会计账户设置
“环境资产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投资购建的用于环境保护的长期资产。环境资产账户也应当设置环境固定资产、环境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环境无形资产、环境递延资产等明细账户;“环境负债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未来将要发生的环境支出。环境负债可以按照负债资金的时间性标准划分为短期环境负债和长期环境负债;“环境支出账户”用来核算与企业环境活动相关的、能够以确切货币形式反映的支出。由于企业的环境支出分为资本支出、费用支出和恶性支出三类,因此,环境支出账户应当下设“环境资本支出、“环境费用支出”、、“环境恶性支出”三个明细账户;“环境收益账户”用来核算不同种类的环境收益。
三、账务处理比较
(一)环境会计账务处理
1.焦化公司财务科向银行筹措300万元2年期长期贷款,年利率6%;4月28日该笔贷款已划拨到公司环境工程专用存款账户上。公司财务科当天根据银行通知单做出如下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3000000
贷:环境负债――环境长期负债3000000
2.焦化公司财务科于2005年4月30日根据协议,用工程专用存款支付环保设计院的工程设计费10万元,并按照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的设计费标准,做出如下会计处理:
借:环境支出――环境资本支出1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3.焦化公司财务科于2005年5月1日预付土建施工单位工程款40万元,并做出如下会计处理:
借:环境支出――环境资本支出400000
贷:银行存款400000
4.焦化公司于2005年6月25日购入安装设备120万元,做如下会计处理:
借:环境支出――环境资本支出1200000
贷:银行存款 1200000
5.工程完工试运行结束,焦化公司于2005年10月5日按契约支付土建施工单位工程款15万元,支付设备安装施工单位工程款35万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环境支出――环境资本支出 500000
贷:银行存款500000
6.焦化公司于2005年10月20日将完工的工程的全部工程支出结转为环境资产。按照环境支出-环境资本支出账户的记录,土建工程决算为58万元,设备安装工程决算为162万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环境资产――环境固定资产580000
贷:环境支出――环境资本支出580000
借:环境资产――环境固定资产 1620000
贷:环境支出――环境资本支出 1620000
上述会计处理记入相关账户后,“环境支出――环境资本支出”账户的余额为零。
7.焦化公司2005年11月对环境固定资产提取折旧,建筑物的月折旧率为0.375%,月折旧额计算为:580000×0.375%=2175(元);设备的月折旧率为0.75%,月折旧额计算为:1620000×0.75%=12150(元)。相应的会计处理为:
借:环境支出――环境费用支出14325
贷:环境资产――环境固定资产累计折旧14325
8.焦化公司2005年11月废气工程的运行成本如下:人工成本20000元;电力费用20000元;物料消耗10000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环境支出――环境费用支出20000
贷:应付工资 20000
借:环境支出――环境费用支出20000
贷:其他应付款20000
借:环境支出――环境费用支出10000
贷:原材料 10000
9.焦化公司2005年11月废气工程的运行成本按照受益分摊原则全部转入制造费用,会计处理如下:
借:制造费用(环境费用支出)42000
贷:环境支出――环境费用支出 42000
10.焦化公司2005年12月5日在环境资源交易所将废气治理权挂牌交易,当天以120万元的价格交易成功。交易手续费10000元。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1200000
贷:环境收益(出售废气治理权收入)1200000
借:环境收益(出售废气治理权手续费) 1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
11.焦化公司2005年12月28日与贷款银行协商后,提前归还300万元贷款中的150万元,并按照银行要求,支付当年全部利息。当年利息计算为:3000000×6%×8/12=120000(元)
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财务费用――利息支出 120000
贷:环境负债――环境长期负债(应付利息)120000
借:环境负债――环境长期负债 1500000
――环境长期负债(应付利息)120000
贷:银行存款 1620000
12.焦化公司2006年4月28日提前归还银行贷款余额150万元,当年利息计算为:
1500000×6%×4/12=30000(元)
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财务费用――利息支出 30000
贷:环境负债――环境长期负债(应付利息)30000
借:环境负债――环境长期负债(应付利息) 30000
贷:银行存款――工程专用款30000
借:环境负债――环境长期负债15000000
贷:银行存款――工程专用存款1500000
至此,环境长期负债(工程借款)已经全部清偿完毕,工程专用存款账户也完成了它的使命。
13.焦化公司2006年8月8日发生废气泄漏,污染周边居民;公司支付罚款费用5000元。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环境支出――环境恶性支出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14.焦化公司2006年8月末,将5000元的污染罚款费用转入管理费用。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环境污染费 5000
贷:环境支出――环境恶性支出5000
(二)现行会计账务处理
1.借:银行存款――工程专用存款 3000000
贷:长期负债――工程3000000
2.借:在建工程――工程 1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3.借:在建工程――工程 400000
贷:银行存款 400000
4.借:在建工程――工程 1200000
贷:银行存款 1200000
5.借:在建工程――工程土建 150000
在建工程――工程安装350000
贷:银行存款500000
6.借:在建工程――工程土建 580000
在建工程――工程安装 1620000
贷:银行存款2200000
借:固定资产2200000
贷:在建工程2200000
7.借:制造费用14325
贷:累计折旧14325
8.借:生产成本 50000
贷:应付工资20000
其他应付款 20000
原材料 10000
9.借:银行存款 1200000
贷:营业外收入1200000
借:财务费用1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
10.借:财务费用 120000
贷:银行存款 120000
借:财务费用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11.借:财务费用 120000
贷:银行存款 120000
借:长期负债――废气工程150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0
12.借:财务费用30000
长期负债――废气工程1500000
贷:银行存款 1530000
13.借:管理费用5000
贷:银行存款5000
四、信息披露的比较
(一)环境会计对损益表的影响
1.对损益表的影响
假定焦化公司按照目前会计制度处理时的损益表1表所示:
焦化公司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需将上表进行调整,如表2所示。
2.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假定焦化公司按照目前的会计制度处理时的资产负债表如表3所示:
对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进行全面分析发展,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存在差异的相关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单位性质方面
由于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性质不一样,因此,财务处理会存在一定差异,是它们自身根本性质决定的。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政策、基本属性等都不同,其中,事业单位比较注重社会效益,通常是通过无偿的方式来提供相关服务,而企业单位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的方式来获取盈利,与企业单位的整体发展和未来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的盈亏情况体现不够明显,与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没有太大联系,但企业单位的盈亏情况需要自己来承担,因此,盈亏情况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
(二)资金形态方面
根据相关分析可知,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存在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两者的资金形态不一样,其中,事业单位的资金形态是固定方式的,特别是固定资金、流通性资金基本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同时,回流资金比较少,流动资金形式比较简单。与其相比,企业单位的固定资金形态比较少,方式比较多样,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固定资产,大多数都是流通的,可以为企业单位赢得更多资金回流,最终提高企业单位的整体效益。
(三)资金用途方面
在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存在差异的直接原因是资金用途不一样,是事业单位、企业单位财务管理不断加强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目前,事业单位很多资金都是在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上,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注重财务处理、资金运用的规范性、合理性等。与其相比,企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是用于投资、研发等多个方面,需要对资金运用带来的利益性给予高度重视,才能实现资金利用的最优化、最大化。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存在差异的具体体现
根据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在实践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存在差异的具体体现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分录形式方面
目前,分录形式是会计活动主要形式,也是建立财务档案的基本形式,而事业单位、会计单位在进行同一种业务的处理时,会计分录形式有着一定差异。在进行借款记录时,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实行的制定存在不同;在借贷方一样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名称有着一定差异,从而将内容计入不一样的账户中,在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后期进行财务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多个方面有着极大影响。
(二)纳税处理方式方面
在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纳税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但两者在纳税处理方式上有着一定差异。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企业单位都可以从事各种产品的生产,从而涉及材料购置、使用等方面的业务,其中,企业单位在进行这方面的财务处理时,会将他们划分为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两种,并且,纳税问题是针对小规模纳税人的。与其相比,事业单位在处理这种财务问题时,不但要划分纳税人,还要将材料划分为非自用材料、自用材料两个类型,与事业单位自身的性质有着直接联系。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在进行非自用材料的采购时,采用的核算方式是不含税的进价,而其它情况,如小规模纳税人采用非自用与自用材料、一般纳税人采购自用材料等,在进行财务核算时要采用含税的进价方式。
(三)成本核算业务方面
在任何性质的单位中,财务管理都需要对成本核算给予高度重视,也是当前财务管理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性质不同,使得成本核算的方式也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企业单位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在进行成本核算的相关操作时,非常注重成本利润方面的核算,以在确保单位可以获得较高利润的情况下,实现企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划和目标。与其相比,事业单位在进行成本核算的相关操作时,基本不会关注利润,并且,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资金流通方式不一样,使得两者在成本核算的方式、内容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四)事业活动核算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