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级会计实务概述

初级会计实务概述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级会计实务概述,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级会计实务概述

篇1

对于财务会计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和高级财务会计学三层梯级结构形成了主干专业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如果将三门课程比喻为构筑整个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的“金字塔”,那么,三者之间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进行科学的分工与协同,避免重复;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有所侧重,配合课程内容完成各门课程目标。但从目前三门课程的内容来看,现有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教学方法也有待完善。本文拟在对三门课程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对各门课程之间的界限、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三门课程之间的“金字塔”关系分析

从整个财务会计的目标看,财务会计以对外提供信息为主要使命,而提供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财务报表,并且,无论是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还是高级财务会计学,最终的目的都是编制财务报表。因此,财务会计三门专业课程的内容安排均应统一于为编制财务报表这一目标服务。那么,从理论角度上看,三门课程应如何分工或定位呢?笔者认为,初级会计学应解决从凭证到报表之间的通用会计核算程序问题,中级财务会计学和高级财务会计学应解决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初级会计学处在整个“金字塔”的底部,是财务会计专业的基础课或启蒙课

学生刚接触会计,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因此该课程应让学生了解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内容、核算对象及其流程。尤其是要让学生了解一般会计核算程序,即从原始凭证开始到会计报表结束这一过程,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或取得、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以及如何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如何根据账簿资料计算成本、本年利润及未分配利润,直至最后的会计报表编制。对这一过程的了解十分重要,无论是以后的中高级财务会计,还是计算机会计、财务报表的分析、审计等课程,均需要了解会计报表数据的形成过程。它对整个财务会计专业课程起着统驭作用,是整个财务会计学的骨架。

(二)中级财务会计处在整个“金字塔”的中部,是对初级会计学中部分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是触及财务会计核心问题的开始

因为学生已有初级会计学的基础,已经掌握了会计基本核算流程和几种主要的会计核算程序以及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以及利用账簿资料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技能,因此,中级财务会计应重点解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每一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以及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技术问题。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标准与计量规则作为中级会计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初级会计学中记账凭证部分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因为在初级会计学的记账凭证部分,只是解决了会计科目的名称、方向,对金额的确定并未深入。通过初级会计学的学习,已经掌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基本编制技术但未涉及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问题,因此,中级财务会计可使初级会计学更加丰满,是整个财务会计学的血肉。

(三)高级财务会计处在整个“金字塔”的顶部,是对中级财务会计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中级财务会计基本上是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币值不变(货币计量)为基本假设,解决的是符合这四项基本假设的企业会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但现实情况是,大型企业集团突破了单一会计主体假设,企业的破产清算也在所难免,币值不变难以维持,高级财务会计则是对这些尖端问题如合并报表、外币折算、物价变动会计等进行专题探讨,解决的是企业集团财务报表的编制问题,尤其是存在境外子公司情况下的企业集团的财务报表编制问题,以及物价变动背景下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问题。因此,高级财务会计是对初级、中级财务会计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补充、完善,使财务会计三门专业课程形成一个骨分明、血肉丰满的完整整体。

二、三门课程的界限及内容安排

根据上文对三门课程之间“金字塔”状的关系分析,三门课程之间应进行科学的分工与协同,既要使各门课程内容自成体系,又要使各门课程之间互相协调,避免重复。同时,在内容安排上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分析如下:

初级会计学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币值不变(货币计量)为基本假设,主要介绍会计核算程序,并围绕会计核算程序介绍相关知识,如编制记账凭证需要涉及会计科目、账户以及复式记账等知识。在内容安排上,应围绕一般会计核算程序,以原始凭证为起点、会计报表为终点,将会计报表的生成过程作为初级会计学的主要内容,避开较为复杂的经济业务,如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对外投资以及销售环节的税金和所得税等,淡化具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条件与计量规则,经济业务的举例只服务于会计核算程序。这样安排可以使初级会计学课程内容简洁明了、主线清晰,便于让初学者了解会计核算流程的全貌,避免内容过多而主线不明。因此,可将现有初级会计学教材中的确认与计量的关系、计量模式、财务报表设计原则、财务分析、计算机会计等内容删除,除计算机会计独立一门课程外,其他内容应安排在中级财务会计学教材中。

中级财务会计仍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币值不变(货币计量)为基本假设,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为理论依据,重点解决符合四个基本假设的企业会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四张主要报表的年度报表结束。因此,主要内容应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每一项目,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确认条件和计量规则的介绍和运用。对于所得税费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内容,因涉及到有关报表具体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以及报表分析,理应纳入中级财务会计学范围。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为理论依据,目的是将会计报表中每一项目的确认条件和计量规则与财务会计的目标相联系,使学习者牢记财务会计的使命。

高级财务会计则以突破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币值不变(货币计量)四项基本假设的情形为对象,重点解决不符合四项基本假设的企业会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如企业集团财务报表的编制问题,尤其是存在境外子公司情况下企业集团的财务报表编制问题以及物价变动背景下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问题。内容包括企业合并、关联方交易、合并报表、外币折算、物价变动会计、分部报告、中期报告、会计报表附注、企业的破产清算会计等。

另外,就财务会计而言,最终以提供财务报表为工作目标。因此,应将初级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中的财务报表分析部分删除,或将其单立一门课程或者安排在财务管理课程中。

三、三门课程的目标及教学方法

不管是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还是高级财务会计学,最终均需要面对会计实务。那么,学生通过三门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什么目标?

从初级会计学课程内容看,主要是介绍会计基本核算流程和几种主要的会计核算程序,因此其课程目标应侧重于对学生会计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核算流程和几种主要的会计核算程序。如果学生能够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或者直接根据原始凭证复印件进行审核、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然后根据账簿资料进行简单的成本计算,并能根据账簿资料计算本年利润及未分配利润,最后编制会计报表,那么,该课程目标即圆满完成。

为完成这一目标,应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呢?由于学生没有工作经历,对企业运转的基本常识都很陌生,有的学生甚至连发票都没有见过,因此课堂教学比较抽象,教材内容似懂非懂,有些概念如“结转”等难以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进行手工实验,让学生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根据填制的原始凭证交换审核、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利用外购的记账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利用外购账页登记总账和明细分类账;然后根据账簿资料进行成本计算,并根据账簿资料计算本年利润及未分配利润;最后利用外购的报表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通过手工完成这一套程序,既可以使学生实实在在、轻轻松松地掌握这一套核算程序,又可以强化其对原始凭证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对一些会计概念如会计主体、会计分期、内部牵制、结转等加深理解。

对于中级财务会计,因为学生已有初级会计学的基础,已经掌握了会计基本核算流程和几种主要会计核算程序,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等已不再重要,而重点内容是掌握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每一项目的确认条件和计量规则。因此,该课程目标应侧重于让学生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标准与计量规则,并且理解不同的确认标准和计量规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侧重培养学生对会计确认与计量规则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当然,也应掌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技术。

那么,应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完成课程目标呢?笔者认为,应侧重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因为学生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比较陌生,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漠不关心,对报表中每一项目的确认条件和计量规则可能会“无动于衷”,并且有可能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时仍侧重于借贷分录的编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学生能够直接意识到不同的确认标准和计量规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经济业务的判断能力、会计政策的选择能力以及对财务报表的理解能力。

高级财务会计是以初级和中级财务会计为基础的。通过对初级财务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的学习,学生对会计基本技能以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标准与计量规则已经掌握,并且已经意识到不同的确认标准和计量规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因此,高级财务会计的课程目标是掌握关联方交易的识别与处理以及合并报表的编制、外币报表的折算、物价变动会计等内容。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手工实验共同完成该课程目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会计原则的理解和运用,如合并范围的确定、关联方关系的识别,均需要运用实质重于形式这一原则。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由抽象转为具体,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手工实验可以巩固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例如,通过划分实验小组,设置三个会计主体,分别是母公司和两个子公司(国内外各一个),安排三个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让三个小组分别完成各自单一的主体报表,最后完成外币报表折算和合并报表的编制工作。如将国外子公司置于物价变动背景下,还可以完成物价变动会计的实验。

总之,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和高级财务会计学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三者既有联系又有所侧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三门课程的内容深浅不一、目标要求不同,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结合各门课程的目标,有所选择、灵活运用,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7-0-02

2019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提出“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以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同时针对课程建设,高教司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打造线上、线下混合“金课”全面课程建设质量①。“新文科”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其具体含义可界定为: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依托新技术重组传统文科,融入新技术,通过文理交叉,实现跨学科的综合学习[1-5]。在“新文科”顶层设计背景下,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从财会专业核心课程—《成本会计》的实际现状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促进成本会计教学改革,以打造“新文科”建设要求,完成应用型财务人才培养目标。

一、《成本会计》课程概述及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課程概述

《成本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一般开设于大二学年,是在财会学生初步学习《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的基础上开设的。《成本会计》课程为后续的《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实务》《管理会计》等理论课程、《成本会计课程设计》《会计实务综合实训》《财务成本管理综合实训》《VBSE财务综合实训》等实践课程奠定理论基础。《成本会计》一般理论课程控制在30个课时,课程主要包括:总论、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要求及一般程序、费用在各种产品以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总共六大章节内容,总体上呈显出课时少、任务重、核算方法多、核算程序复杂、实践性强等特征。《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对于提升学生准确核算企业产品成本、进行成本分析、探索财务管理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问题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关于《成本会计》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一方面,当前《成本会计》教学中往往是以工业企业的生产制造流程进行费用的归集、分配、产品成本核算。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基本上已进入服务业社会,多数财会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为服务业、物流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等等。因此,财会专业毕业生所储备的理论知识和当前社会实际需求出现了错位,导致工作中应用能力弱。另一方面,《成本会计》教学中过多强调费用归集分配方法、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理论讲解,忽略如何具体把这些方法应用到企业中,在《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中也是简单的以某制造企业为例,机械化应用一些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流程,缺乏实际全面的企业案例。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在讲解《成本会计》时基本上仍是“填鸭式”的教学,主要还是依靠PPT讲解,教学方法、手段较为单一。由于《成本会计》中涉及到繁杂的费用分配方法、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单一式的讲解较为枯燥,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外,这种单一式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懂得了如何计算产品成本

数值,而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因何计算。由于教学中缺乏

对企业业务的了解,当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遇到企业实

务成本核算时,往往不知所措,这并不符合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

3.课时不够。企业成本核算贯穿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全流程,涉及到企业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各个环节,核算范围广、流程复杂,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主要是针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而对于成本报表编制、成本分析由于课时量不够,较少涉及。而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是各种费用、成本归集、分配的最终目的,在整个成本会计中是最重要的内容。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鉴于课时所限,无法全面涉及。

4.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性不强。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讲授《成本会计》过程中,过多强调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以及产品成本的核算,而这些内容与管理会计中的责任、控制会计结合相对紧密。此外,成本核算的各种方法也借鉴了经济统计学中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些学科之间的融合,导致学科之间出现“割裂”现象,不符合“新文科”顶层设计的理念。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成本会计》作为财会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新文科”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存在诸多教学问题,迫切需要在“新文科”顶层设计背景下,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树立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新文科”顶层设计本质是实现学科交叉、跨学科综合学习。因此,《成本会计》教学改革中首先要符合“新文科”顶层设计,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计算机技术,努力实现财务云计算、财务共享落地到《成本会计》等财务课程中,逐步进行财务学与计算机等学科融合。此外,针对成本核算方法借鉴了经济统计学中的方法,也可在教学中落实统计学与成本会计的融合。逐渐培养学生打破学科间界限,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的能力,树立并落实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二)优化《成本会计》教学内容

针对上文中对《成本会计》教学问题剖析,结合“新文科”背景,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出发。针对就业市场需求,着重讲解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等服务业产品成本的核算。依托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努力将合作企业往年经营真实数据按照企业类型形成不同的教学案例,应用到《成本会计》教学中。同时,这些具体企业实际教学案例,可按照不同企业类型形成《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充实《成本会计》实践教学。

此外,要突出作业成本、质量成本、环境成本等《成本会计》前沿问题的讲解,结合合作企业逐步实现前沿问题在具体企业应用的案例讲解。最后,突出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这部分内容讲解,以往受限于学时,无法展开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讲解,而这部分内容在具体企业应用中尤为重要,可通过扩展课时量解决,亦可将此部分内容应用到具体企业《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讲解。

(三)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成本会计》教学改革面临最大的问题。因此,结合笔者教学的实践经验,以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翻转课堂进行探索性学习、协作学习。具体操作为:首先,將《成本会计》每个知识点录制成在线开放课程在线上,在每节课之前,由学生自主学习观看,以小组形式,汇总知识点疑问;然后,线下课堂上由每个小组按照顺序抛出问题,先有其他组尝试解答,然后由教师解答、总结;最后,课堂结束时由教师关于本节课的延伸企业案例,由学生写出企业案例感想,学生先互评再由教师在线上以直播形式进行点评。通过一学期实践表明,对于自主性较强的学生,这种混合教学方法效果较好,但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存在“搭便车”现象,需要教师负责督促。此外,逆向思维法、启发教学法,已在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得以应用,笔者也将深入调研上述两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四)优化课程评价考核办法

篇3

一、调整《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

在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中,会计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的教学大纲都把会计学课程设为必修课。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传统的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采用简化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做法不能较好地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的需要,应该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非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设置《会计基础》这门课。根据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会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既不应是《初级会计学》的照搬,也不应是对《初级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的简单组合形成的《会计学》,而应是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会计学》后掌握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但这种教学只注重会计方法的灌输、会计制度的记忆、具体会计方法的详细介绍。即只侧重会计信息的数据来源,忽视了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地说,教材内容以具体方法为主,面面俱到而太过细化,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也很难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讲解透彻。学生完全建立在抽象理论基础上的理解也很难抓住重点。因此在对会计学内容讲解时,应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求突出重点,调整《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加入简单的会计实践课程,形成《会计基础》这门课。

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应包含以下具体内容:第一章 概述:本章从会计信息对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性导出会计的概念、特点,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应遵循的会计原则、会计规范等会计基本知识。第二章 会计循环:本章主要对会计等式、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试算平衡、结账进行介绍,使学生初步熟悉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理解会计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对会计工作循环有初步的了解。第三章 结合专业特点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从各专业的特点出发,介绍用借贷记账法对各行业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使学生能够根据记账规则对简单的经济业务活动熟练地进行账务处理。第四章 财务会计报告: 本章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会计报表的认识,理解各种报表对企业管理工作的独特作用,为下一步进行财务综合分析的学习打基础。第五章 实践环节:从经济业务发生产生原始凭证开始到会计报表的编制,进行一个会计循环的模拟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会计实务有一个全面而真实、形象而具体的认识,从而了解会计在所学专业中的作用。第六章 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三大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学生树立会计报表分析整体性、综合性的观念,在理解财务报告编制的基础上,掌握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

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帮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树立会计思维方式,了解会计工作实践,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全面认识会计与其专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职能管理的关系,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

二、调整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

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对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包括的专业课程有: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业比较会计等。这些课程可以根据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财务会计体系、管理会计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财务会计体系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业比较会计;管理会计体系包括: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根据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体系重新设置。

首先设置会计学体系课程,会计学体系课程是奠基管理基础知识的课程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该课程体系包括了原有三个方面知识体系的基础部分,以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决策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的基本理论、方法;提供了认识、核算企业经济活动、看懂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知识基础与技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其次是工商管理提高层,设置决策与控制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其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证券投资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该部分以对经济活动的决策与控制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应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以及酬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类(工商管理类非会计)各专业可在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将会计与财务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重新组织设置课程,与只开设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两门课程相比更广阔地包括会计与财务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科学合理。

调整之后的课程体系除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的内容外,还包括财务报告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内容,并且更加注重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企业。会计必须满足企业经济决策的需求为经济决策服务的观念,吸取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学教材的精华,使教学内容与国际相协调更好地满足培养经济(非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

三、实现会计学与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

经过以上会计学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和会计、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调整,在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课程时注意两类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融会贯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