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3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医养生入门基础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准确把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不同学科不同课程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教师的教学工作都必须符合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否则就无法胜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更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解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
(一)认识课程性质,了解其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以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理论渊源,融会了历代著名医家思想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和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养生防治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作为中医药学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是在本科生在入学之初开设的。各学校基本上是把《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和中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学好这门课程,将为学生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作为中医专业的入门课,《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教学中拥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二)从课程特点看,《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和病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可见,中医基础理论本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说明中医的形象思维方式属于理性思维范畴,它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不仅文字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同时,中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所以,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相应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中,理论抽象,内容概括性强、带有哲学和方法论的特征,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往往较为枯燥,使学生感到乏味而没有兴趣。由此,适应课程性质和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使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必须明确,否则没有方向和目标就是盲目的改革。教学改革,其主要目标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从最终目标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抽象深奥、难以理解,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和经络部分的内容都比较抽象,主要依靠教师单调的讲授,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二是教学形式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差,教学质量不高。三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当前的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兴趣降低。由于没有兴趣导致有的学生上课做其他事情,或者只为完成学分任务要求,而勉强被动学习。四是忽视实验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得学生靠强记硬背地接受理论知识,不善于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而无法达到培养中医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改革非常必要,要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消极现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能大大强化教学的生动性,在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2.应用中医理论进行指导、解释实际现象,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意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为专业学习与科研夯实基本功。4.有效掌握临床思维方式,增强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教学中遭遇的主要问题,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比较关键的方面。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中医,并产生兴趣,才能进一步调动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性较强,概念过于抽象复杂,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口述为主,表达知识信息有限,无法展示动态的知识,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实践证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会带来极大改善。多媒体教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有许多传统教法无法比拟的长处,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信息量大,有时反而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引导,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恰当吸取其他教学方法的优点,才能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当今,现代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不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就不为学生所欢迎,被时代淘汰。据相关调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中医学科多媒体教学持肯定和赞成态度。由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要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这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创新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由“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课程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教师的工作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命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1]。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弊端诸多,主要因为“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脱离,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割裂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使课堂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2]。实际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近年来的成果大都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要有:1.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性。这种启发式往往也是问题式教学,教师可把课堂提问穿插其中,同时增加讨论与议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2.互动合作式。有人提出组建合作小组,借助小组内不同素质的学生之间互动帮助、互相启发的合作性学习方法,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自由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思维和自学能力等。3.PBL教学法。“PBL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医学教育,其核心是采用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3]。王彤等人指出PBL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良好方法。4.案例式。中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脱离临床实践的理论教学就会带来不良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杨巧芳等人提出以讲述为主和以问题为主导引入案例分析,并结合进行以案例为中心组织小组讨论的案例式教学法。此法能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浓厚的案例情境中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实验式。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主动参与操作,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观察、思考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可根据需要吸收以上方法,并进一步创新方法。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特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并且其理论终归要应用于临床实践。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将LBL和PBL相结合,LBL是以课堂讲授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LBL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虽然可以主动地讲,但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听”[4]。LBL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枯燥过程,不顾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能完全舍弃这种传统的模式,有的基础理论比如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还是需要教师传授和讲解的。采用LBL与PBL相结合的模式就能较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其实上面所列举的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法,二者不仅在强化学生主体性方面发挥较大影响,而且其本质就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依据中医学的特点,理论教学必然要与临床病案结合,是课程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所以,病案问题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利用病案资料组织讨论,吸引学生更多投入和参与,才能使理论与临床实际更加贴近。巴哈尔•哈德尔等人认为“以病案问题作为素材,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病案问题中的各种疑难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处理方案的教学。它能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与应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5]。实验教学法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王朝阳等人指出实验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实验课是必要的。综合以上几点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应符合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教学的目标和使命,从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要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解决问题。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部分教学内容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主动性不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创新教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是有效克服教学中困境的方法。显然,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30-33.
[2]李金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4):46-60.
[3]黄素霞,俞方.谈PBL教学模式与医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2(9):69-70.
内容简单、基础,却很全面
《有面子!轻松简单养颜经》
作者:(日)藤田麻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防晒霜必须每天都擦吗?应该先擦乳液呢,还是先擦美容液?”这些对于护肤保养的基础知识,你是不是也曾搞不清楚?日常护肤究竟需要哪些护肤品?怎样使用才最有效?
作为“新生入学护肤指导手册”,向你推荐本书!从日常护理到各种问题肌肤的应对,详细传授各种护肤秘诀,解惑迷思,提点要领。内容简单、基础,却很全面,小标题把内容概括得很明确,轻松就能查找到想要了解的问题,比如“1次的用量分3次擦才能使化妆品充分渗透”;“洁面产品的pH值对肌肤的影响几乎为零”。配以可爱的漫画,读起来非常轻松。
用精油勾兑护肤的魔法药水
身心合一的全方位护理
《天香 精油生活DIY全书》
作者:刘璞
江苏人民出版社
精油护肤也成为一时之流行,被广泛运用到各种护肤品中。精油有“西方的中药”之称,可以通过皮肤渗透进入血液循环,能有效地调理身体,对于内分泌、新陈代谢、皮肤、循环系统等都有显著的疗效。
本书是最实用、最基础的精油DIY“葵花宝典”。针对不同肤质、不同适应症候,提供美颜、美体、消除压力等芳香疗法配方。相较于其他精油书籍空泛地谈论芳香疗法,本书更侧重针对性的配方DIY,更贴近实际生活,可操作性也很强。章节分类清晰、图文并茂,很适合对精油感兴趣的人作为入门的教材。
分析化妆品成分,识破宣传误导
一书在手,不再被化妆品广告忽悠
《美丽圣经》
作者:(美)宝拉・培冈
中信出版社
本书堪称美容百科全书,内容包括――常用化妆保养品成分分析;如何分辨包装华美的美容推销术;如何正确而聪明地使用化妆品;防晒、抗皱、抗痘、护发、美白消斑、除毛的方法;各种各样的美容术解析……所有这些精彩而实用的内容都使本书得到美容界医学界的一致推崇。
作者宝拉・培冈作为美国化妆品界的权威人物,对美容和化妆用品有着25年以上的深入研究,观点犀利而中肯,被誉为“化妆品警察”。对于一些热门的名词比如:肉毒杆菌、果酸、水杨酸等,本书都给出了深入浅出的解释。用得明白才能用得有效!
汉方草本,古方传承
以内养外,养出好肌肤
《本草女人美颜经图读本》
作者:养生堂国医保健课题组
中国纺织出版社
汉方养颜之道成为护肤新主流!汉方,其实就是中医美容,它使用的原料,全是纯天然无污染的花花草草,成本超低。最重要的是很多配方都经过了古人数千年的检验,武则天、杨贵妃、慈禧太后,还有诸多数不清的宫廷佳人,都是汉方的忠实FANS。
本书汲取《本草纲目》之精粹,揭秘国医经典中隐藏的本草养颜护理金方,提供最全面、超天然、实用又可靠的养颜方案。很多女生出现的肌肤问题归根到底是身体内部出了状况。所谓“以内养外”,我们需要的是真正健康的、自然的、顺应身体机能规律的养生方式。
资深美容界达人的DIY秘方
DIY保养品,回归自然,用得更放心
《牛尔的爱美书Ⅱ:全面保养DIY》
作者:牛尔
南海出版社
因《女人我最大》而名声大噪的牛尔老师,小时候因受销售化妆品的母亲的影响,对保养品充满好奇心。12岁开始使用保养品,并用厨房中的材料自行调制面膜使用。医学院毕业后,便踏入美容界,至今已有十余年。经常在节目中分享自己多年积累、总结的护肤保养心得,让人受益匪浅。
牛尔教你选择适合自己的精华液、抗皱面霜、眼霜以及应对各种皮肤问题的面膜等,对皮肤进行全面保养。不同于技巧类书,本书精确测量后的DIY,绝对放心,不必担心添加剂。几乎涵盖了日常所有基础护肤品的制作方法。还重点介绍了各类面膜!
韩国明星的“平民美肌圣经”
精心呵护比高额消费更有效
《宋宣美 美肌宣言》
作者:(韩)宋宣美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演过《媳妇的全盛时代》、《顺风妇产科》等经典韩剧的韩国明星宋宣美,因为娇好的皮肤而颇受赞誉。在普通人看来,艺人的皮肤之所以那么好是因为去美容院做昂贵的护理。宋宣美想要分享给大家的护肤经验是:并没有什么尖端的护理秘诀,也不需要高额消费,护肤的关键就是“普通”与“坚持”。跟着“宋护士” 检视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做对了护肤环节吧。
明星出美容书,容易让人联想到内容空泛,大多在推荐昂贵的护肤品。而本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十分贴近生活,介绍的产品也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手买到,或者是很方便可以买到的,所以本书被誉为“平民美肌圣经”。
化妆师和明星们的枕边书
让保养品发挥最大功效,需要“双手”来帮忙!
化妆师和明星们的枕边书
《美肌革命》
作者:(日)佐伯千津
中信出版社
佐伯千津――日本美容界的权威,在国际知名化妆品公司担任过要职,年过60还保持完美肌肤,开办了自己的美容机构,是亚洲最著名的美容师。其作品亦成为众多化妆师和明星的枕边书。
喜爱日系美妆的同学,对于这位佐伯老师一定不会陌生。佐伯老师的不少书在国内都有贩售,但经过比较最为推荐的就是这本!书中颠覆了我们对美容的误解:其实不需要什么特别的道具,在浴室、客厅等地方,借用手边的用品,只要善用我们的“双手”,就可以获得等同于专业护理的效果。神奇的“佐伯六式”让肌肤年轻10岁!老师本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田中按摩法”让你奇迹般地逆生长
利用按摩解决所有肌肤问题
《田中宥久子的塑颜按摩法:让你找回10年前的青春容颜》
作者:(日)田中宥久子
中医学作为东方科学的一部分,其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双重特点,同时代表东方主要思维方式的非逻辑思维的顿悟、心悟和直觉被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在中医思维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是在以西方逻辑思维为主的知识体系下培养出来走入大学校园的,这造成了学生对具有逻辑与非逻辑双重思维模式的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在认知上产生了障碍。当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完全认识到思维问题是中医教育的关键问题。只有从培养学生逻辑和非逻辑思维两个方面着手,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医学自身的思维特点,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1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经历经百年西方文化洗礼,当代大学生更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医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以西医为主的医院,对中国的古代传统思维在社会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理论认知和建构方面,则较难理解传统的思维模式。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以后一开始学习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阴阳”“五行”“命门”“三焦”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在目前的解剖学并没有严格的对应物。学生在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仍像在中学时对于概念的认知一样,注重对其物质实体性的把握,用逻辑论证去分析,把高层次还原为低层次。但这种形式逻辑的认知方法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因为概念是思维抽象的结果,而中医学的概念不是实质定义,而是思维到最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即“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辨最高阶段,不能用形式逻辑的属加种差的方法去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由于学生对中医基本概念的认知困惑,进而对由中医的基本概念建构起来的中医理论系统也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持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会排斥对中医的学习。中医学强调唯象联系,突出宏观整体,重视和谐平衡,与学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另外,中医和西医所认知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其中有一些相同语词构成的概念,在其内涵上是不一致的,如“心”“肝”“脾”“肺”“肾”等,西医对这些概念是实体和解剖意义上的解释,中医是系统和功能的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造成混淆,尤其是刚入门的学生,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对专业失去信心。
2中医思维中的逻辑与非逻辑解析
造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中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医理论的思维形式与学习者的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而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并没有从中医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模仿西医教育模式,这样造成一些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研究者对于中医学产生困惑,并极大的影响着他们对中医药的学习和信任度。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在中国传统的求同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简单解剖知识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始终没有与伦理道德、艺术、宗教、等文化分离,主张“天人合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2.1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的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其理论体系上来看,中医学是具有完整的概念、命题、推理的理论体系,从元气——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层层深入通过演绎和比类推理将整个人体的系统性、整体性体现出来。在其具体应用方面主要是以辨证逻辑为指导的,从对阴阳的消长平衡分析法,到五行生克制化的制约法,到治疗的本标缓急法,再到经脉脏腑的运动传变法,最后到运用自如的知常达变法。
2.2非逻辑方法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它们与逻辑思维相比,缺乏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逻辑内涵,而是强调感性认识,以意象、联想和想象或直接领悟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及规律,甚至有时伴有“灵感”这一特殊的心理体验及心理过程,使认识主体的创造力达到超水平的发挥。非逻辑方法历来被认为在中医学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如匡调元所说:“在传统中国医学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直觉领悟与形象思维而不是靠逻辑思维[2]。”中医学中的非逻辑思维方法体现大量的形象化、类象化、比象化语言和思维的应用上,如四诊上形象话语言的应用,发热、恶风、恶寒的“翕翕发热”“蒸蒸发热”“淅淅恶风”“啬啬恶寒”等,湿邪所困的“腰重如带五千钱”等,对于脉诊“如盘走珠”与“如刀刮竹”“如循琴弦”与“如循刀刃”等;在辨析病因病理变化时,六学说用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特征作类比来说明病因病理,建立了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结合的病因观念,如眩晕欲仆、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风之善动相似,故归为“风证”;在确定治则治法时,如“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病条辨·治病法论》)。又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导龙入海”法、“引火归原”法等都是通过事物本身的形象结合个人的感悟和经验沿着取象比类的思路生发出来的。这种用心领、会意、体悟的思辨功夫,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意[3]。这些知识来源于历代医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判断,基于主观的直觉、预感和洞见而深深植根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之中。这些知识就象中医中的阴阳的概念一样含有大量非语言、非概念形式的信息,语之则不能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用意以明理”,所以历代医家总是把“医者意也”作为行医的最高境界。“医者意也”在对中医的认识中甚至可以作为中医非逻辑思维方法的代名词,它不仅体现在形象思维方面,而且与直觉、顿悟密切相连,它能激发思维主体的想象,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使认识主体的创造力达到超水平的发挥。它不需要琐碎的实验数据和指标,也不需要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推理,它保持了认识活动本身的整体性,在广阔的联系中认定疾病,能够揭示局部的、分割的方法甚至很难揭示的人体奥秘。中医这种“医者意也”心悟的能力是建立在医者的两个基础之上,一个是医者的知识结构基础,另一个是其临床实践的经验基础。所以,中医本身具有极深人文内涵的医学典籍和经验积累性决定了”医者意也”作为个人自身对健康与疾病问题所能领悟的深度,只有把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与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充分运用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才能够“心悟”到人体生理和疾病的本质,才能领悟到中医诊治疾病的最高境界。
3中医教育中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为了使学生对上述中医学思维方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解决中医学习中的困惑,在中医教育中,应加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从思维知识的渗透和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两个方面促进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3.1逻辑思维方面在教学中加强思维知识的渗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中医基本概念出发,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的命题和推理过程。在中医经典的教学中,应分析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如以《内经》的阴阳学说为例,《内经》提供了一个辨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相统一而以辨证逻辑为主,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相统一而以演绎推理为主的逻辑思维模式。将其分为6种主要模式:比类对应式、互含递进式、转化循环式、消长平衡式、揆度合参式、正反逆从式[4]”。其中最常用的是“比类对应式”即“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导源于《墨辩》的类概念和《周易》的卦辞、爻辞[5]。《内经》中所讲的“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都是指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把两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类似或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经知道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有共同点的现象和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知识和结论。这样一来万事万物都可归到阴阳五行的范畴之中。在中医诊断教学中,可以穿插中医经典当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将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蕴涵其中,比如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张仲景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则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中“审证求因、法随证出”及中医经方分析中“以方测证”等推理分析方法为例去说明中医中逻辑思维的应用[6]。
3.2非逻辑思维方面:加强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氛围里发展出来的,与儒、道、佛、技有着割不断文化的渊源,它的起源深受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且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各个方面,涉及人文学科和人文知识,如阴阳、五行、易学、哲学、道学、道德、养生等,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时令、生物(药食)形体等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7]。它与当时的其他学科建立了同构系统的联系,因此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古代科学环境下的中医师甚至平民百姓,都能自觉地接受中医理论,不会有不理解说不清的困惑。例如,“天人相应”“五行相克”“血脉同流”“经络相通”“子午流注”等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甚至直觉心悟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主观直觉特点的命题,采用当前现代科学研究的生理、病理、生化等定量研究方法则很轻易的就会被否定掉,如对其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很深的理解,认识到中医学的多元性的特点,再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探索其未来与发展,也许会找到其有效途径,所以,对于中医院校学生中医思维的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一个是在专业课课程的教学中,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这种非逻辑思维方法的优点和长处进行透彻的分析,启迪学生积极思辨。其二从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开设有关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传统文化和中医相契合的中医文化学内容,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知识;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教师授课除了传授中医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将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等理论特色贯穿于始终;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应体现出其传统文化的积淀,如在辩论赛上多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辩题、开展校园传统文化节及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等。让学生在掌握中医知识的同时,逐步加深对中医非逻辑思维方式的认识。
另外在中医思维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交织在一起的,在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中还应注意两者的交融,使学生学习运用正确的思维去学习中医理论,把握中医思维的精髓,把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渗透到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中去,成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张苇航,张炜.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J].医古文知识,2004,21(3):10.
[2]周瀚光.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A].匡调元.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131.
[3]姜莉.立象以尽意用意以求理[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431.
[4]匡调元.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