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健康教育诊断的首要步骤

健康教育诊断的首要步骤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健康教育诊断的首要步骤,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健康教育诊断的首要步骤

篇1

1.1资料:选择2008-2011年在我科接受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的孕产妇。

1.2方法。

1.2.1产前检查门诊健康教育。我院地处小山城,受经济和文化的制约,产前检查人群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孕期保健知识掌握有限,而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知晓率很低,因此大多数人对出生后3天的新生儿要进行听力检测持否定态度。为此我科制作宣传板报,宣传海报,发放宣传小册子,播放听力筛查相关影像资料,引起孕妇及家属的注意,深入了解新生儿听力筛查意义和重要性,从而对新生儿接受听力筛查持积极态度。

1.2.2住院期间健康教育。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孕妇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认知情况,针对性进行相关内容宣教。带领孕妇、产妇及家属参观听力检测室,介绍检测仪器,选择适宜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演示,消除听力检测会损伤新生儿的疑虑。

1.2.3告知孕产妇及家属保持新生儿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新生儿溢乳,防止新生儿沐浴时水流入耳。2.听力筛查“初筛”流程和方法

2.1检测仪器:GIS70广州甘峰听力设备有限公司,广州科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2检测方法:耳声发射测试技术(TEOAEs)。

2.3检测对象:我科住院分娩正常新生儿以及因并发症转至其他科室的患儿。

2.4检测室准备:专用房间,通风清洁,背景噪音低于40-50db,校准仪器清理探头,根据情况配置诊查床。

2.5进行听力检测并打印记录检测结果。3.结果

2008-2011年我科所有住院分娩正常新生儿均在出院前进行了听力筛查“初筛”,因并发症转至其他科室的新生儿均在出生6周后进行了听力筛查“初筛”。4.讨论

篇2

高血压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高血压往往会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1]。近年来,对社区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建档管理,效果确切,为此,2010年1月~2011年4月对180例社区高血压患者建档管理情况,进行追踪观察,现在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4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80例,男95例,女85例,年龄30~82岁,其中30~59岁52例(289%),60~75岁108例(60%),≥76岁20例(11.1%)。均是自愿参加社区高血压建档管理。根据高血压的临床诊断分级,其中Ⅰ级高血压(轻度)47例(26.1%),Ⅱ级高血压(中度)86例(47.8%),Ⅲ级高血压(重度)47例(26.1%)。42例患者有并发症(23.3%),其中10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22例并发糖尿病。

方法:⑴建立档案:对入选的每位高血压患者建立专项高血压首诊管理卡和随访表,进行分级管理,制定治疗措施和完善跟踪随访制度,及时对患者进行随访,采取电话随访、探视随访两种,根据随访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进行健康教育、咨询、用药指导,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2]。⑵健康教育:进行高血压防治宣传,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定期随访,加强生活、行为指导,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每个月举办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让患者了解高血压的标准,正确认识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掌握血压超高对健康的危害,懂得非药物治疗与长期随访的重要性和坚持终身治疗的必要性,让患者主动按时服用。⑶处理原则:首先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改变不良嗜好,如:减少脂肪摄入、限盐、控制体重、增加及保持适当运动锻炼戒烟限酒、保持乐观心态、和劳逸结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注重血糖、血脂的控制。在非药物治疗措施的基础上,采取个体化药物治疗,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药物,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用药种类、剂型、剂量,嘱咐患者至少每周监测血压2次,随时指导用药。⑷服药情况: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30例(16.7%)、钙拮抗剂72例(40%)、非药物治疗42例(23.3%)、联合用药6例(3.3%),β-受体阻滞剂8例(4.5%),复方制剂16例(8.9%)、中药制剂6例(3.3%)。⑸对患者的随访:①规范化测血压,掌握病情变化。 ②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执行情况,即保持适当体力活动、减少膳食脂肪、限盐、保持良好情绪、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③对患者进行强化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专题宣传后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④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⑤对每次随访都记录在指定的档案中,包括血压情况、服药情况、有无药物不良反应、饮食运动及高血压的心电图、肾功能、血糖、血脂是否伴有靶器官的损害、危险性分层、危险因素评估病程、临床分级、家族史等。

结 果

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162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高值,Ⅰ级高血压8例,Ⅱ级高血压6例,4例血压不稳定。患者知道高血压的标准(97.2%)、不良生活习惯对血压的影响(92.0%)、易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90.0%)、高血压对人体的危害(86.1%)、非药物措施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83.3%)。

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83.3%的患者知道非药物措施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86.1%的患者知道高血压对人体的危害、90.0%的患者知道易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92.0%的患者知道不良生活习惯对血压的影响、97.2%的高血患者知道高血压的标准。

讨 论

高血压属于终身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目的就是控制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本组高血压患者通过建立专病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多数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高值。高血压理想治疗(HoT)研究显示[3],收缩压降至138mmHg,舒张压降至82mmHg为最佳水平,可使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25%以上。只要有可能,应把所有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高值,降至135/80mmHg更为理想。

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充分了解高血压的基本知识及危害,从主观上重视血压的控制,切实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是治疗高血压的首要步骤。同时,通过进行健康教育能使患者正确认识终生服药、规律监测、平稳降压在血压控制中的重要意义,杜绝治疗中的随意性、消极性。

建档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建档管理,定期随访,随时掌握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时进行治疗调整。控制血压并兼顾血脂血糖的控制,减少高血压对身体的损害,避免高血压急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3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的缺血缺氧,具有发病迅速、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的特点。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疏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达到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目的,但术后易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研究表明[2],罹患疾病、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有创性等因素,不可避免地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与生理的应激反应,影响术后恢复效果。采用常规的说教式健康教育,患者被动参与疾病的管理,从而降低其积极性[3],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反应并不乐观。而授权教育是一种促进患者自我管理和独立制订决策的健康教育模式,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授权教育在提高慢性疾病等自我管理中的作用[4],但鲜有关于在患者出院准备度中的研究。出院准备度不足,常常会影响患者的院外治疗及恢复,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依据授权理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探索其对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准备度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取得效果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2月入住某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Ⅰ~Ⅱ级,行PCI术;(2)患者意识清楚,沟通能力正常;(3)患者自愿参与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认知、心理(精神)障碍;(2)患者合并有肝肾功能等重大器质性疾病;(3)患者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4)中途退出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所有患者均被告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8.5±6.5)岁,小学及以下5例,初中及高中19例,专科6例,大学本科及以上8例;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7.9±5.9)岁,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及高中20例,专科5例,大学本科及以上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心内科心肌梗死PCI术常规健康教育方案:责任护士对其所负责的患者及照顾者进行住院须知告知(如陪护管理制度、口服药物管理制度等)及安全教育(如病房安全检查制度)。每日晨会或床头交接班时,由责任护士针对患者健康教育的反馈信息进行相应调整,并及时与患者沟通落实健康教育的效果,出院时给予常规的出院指导。1.2.2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授权理论教育,主要包括3个流程。(1)成立授权理论小组。授权理论健康教育小组由护士长为组长,组员为4名责任护士,组员共同学习授权教育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方法,并掌握其实施步骤。另外,责任护士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需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沟通基础。(2)评估患者。由授权小组组员根据患者的资料(如检验检查单、检查报告单、护理记录单)对入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将一段时间内存在相同问题的患者分在同一组,共4组,每组7~10例。(3)授权教育实施。授权教育的实施主要从表达感情、设立目标、制订计划、评价结果4个步骤[5]进行:①表达情感: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者主要作为一个倾听者倾听患者的诉说,不要随意打断患者,也不要对患者出现的不满情绪做过多评判。如“你目前如何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你所期望的疾病治疗效果如何?”“你希望医护人员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②设立目标:运用专业知识帮助患者设立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如出院前能熟练掌握PCI术后的护理方法)和短期具体的目标(如术后第一天能知晓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注意事项),目标必须切实可行。在授权教育过程中,护患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患者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③制订计划:协助患者根据设定的目标制订个体化的疾病管理计划,帮助患者培养内在驱动力并控制自己的行为。④评价结果:研究者协助患者根据之前制订的目标评价目标是否达成,如果目标已经达成则进入下一个问题;如果目标没有达成,研究者和患者一起分析目标没有达成的原因,找到问题的关键,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根据具体情况改变实施计划或者调整目标,进入下一轮的授权教育。最后,通过随访协助研究对象评估计划的实施情况及目标的完成情况。1.3评估方法。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出院准备度、自我护理能力的评估。1.3.1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心功能水平、居住方式、医疗支付方式等信息。1.3.2出院准备度。本研究采用的出院准备度量表(ReadinessforHospitalDischargeScale,RHDS)是由Lin等[6]翻译修订的中文版RHDS,包含12个条目,3个维度:个人状态(3个条目)、适应能力(5个条目)和预期性支持(4个条目)。采用0~10分评分,各维度内条目得分总和为量表总分数(0~12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出院准备度越好。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内容效度指数为0.88,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为0.80~1.00。1.3.3自我护理能力。干预前后,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7]对患者进行测评,包括健康知识水平(14个条目)、自我概念(9个条目)、自我责任感(8个条目)、自我护理技能(12个条目)4个维度43个条目。采取Likert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自我护理能力越好。量表经检验具有良好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875。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双人核对数据,用Excel录入,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出院准备度得分比较。干预前,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个人状态、适应能力、预期性支持得分及出院准备度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个人状态、适应能力、预期性支持得分及出院准备度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得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得分及自我护理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得分及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3讨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