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9: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城市景观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现状
1.1 园林景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城市园林的立足点也从园林植物所营造出的形式美,而慢慢转化为具有现代特色的绿色生态景观上。现代园林的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简单的观赏和休憩需要,还要满足城市人的心理需求、审美需要。现代城市的园林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园林的重要性可以体现在目前城市的大规模园林建设上。现代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在不断继承优秀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将现代城市所应该具备的综合也全新地体现了出来。它既适应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多种需求,也满足了不同城市人们的游玩休憩需要。做到了以现代城市为有机载体的园林景观生态化、人性化和现代化。
1.2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园林历史悠久,但是对于现代城市的园林而言还存在一些不足。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在自主规划体系上还不算完善,与国外的一些先进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还存在以借鉴国外某些城市的设计理念为主的问题。总规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只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部分必要补充,或者是对城市园林绿地分布进行一些简单的考虑和意见,而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的具体标准和建设主题等则会因为很多因素而无法进行明确。这就会导致很多城市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存在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也就必然存在由于尺度把握不当,而造成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同质化和无序化。这样的结果不但影响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美化效果,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城市园林建设的质量低下和不正当竞争现象。当然,这也与城市园林建设相关队伍的自身素质有一定的关系。
2 “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建构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和城市进程的全速发展,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全球变暖和灾害频发等问题也直逼我们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与否。在这一恶劣情形面前,“低碳、环保、绿色”受到了全球各角落人们的广泛重视。而细化到与城市环境息息相关的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中,以“绿色、低碳、生态”等内容为核心理念的“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建设,更是构建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新趋向。
风景、各种生物(包括人类)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等元素共同为我们构建起了现代城市景观。而“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建设就是:以减少排放、节约能源等科学的环保理念为基础,去建设一切与人类及各生物生命安全相关的城市景观元素。从国情出发,此种景观符合我国十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建设总方针;而从人类自身而言,这种在“生态美”和“生态价值观”指引之下的城市景观建设,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居住理念进行的全新阐释,也是实用功能和审美理念高度统一的一种表现。而在具体的“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建设中,设计人员的设计构思不仅直接制约着项目的成败,而且还直接牵涉到下一步的施工。因而,设计者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是建构“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的关键。
3 “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景观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其首先要具有实用功能,因而在设计时我们首先就要考虑人文、地理、文化等与当地人类和其他生物相关的各因素;同时,作为一种艺术,其还应当遵循和谐、统一等形式美法。在这两点基本要求达成之后,个人认为“低碳经济”和“循环、修复”等原则是我们进行“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应该要遵守的两个重要原则。
3.1“低碳经济”设计原则
所谓的“低碳经济”原则,就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适度开支”为基础的城市景观设计模式。在具体的设计之时,这一原则可以被利用大到整个城市、小到一个居民区或一个公共场所等各种景观设计之中。例如说:许多山区城市的居民区经常会落址于半山腰上,在设计时,设计者却将它当作一块儿平地予以设计。于是,施工之中“愚公移山”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而在设计时,利用古人所遗留下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去营造自然与居住环境和谐共融、移步异景的景观,不仅减少了固态废弃物等污染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且也节约了开山和挖山所产生的额外开支。
3.2 “循环、修复”设计原则
3.2.1 循环设计原则
所谓的循环设计原则,就是“为被设计的城市景观进行可持续循环利用的设计”。例如说:循环利用废水进行人居水环境景观设计(从而减少饮用水的无端浪费);以及在设计中多考虑可再次利用建材的应用等。例如在墨西哥高科技办公区的一项景观设计,就是利用收集建筑屋顶和广场的雨水,保存在蓄水池里,并将其传送至深井中(大约有80米深),以填补城市的蓄水土层,另外卫生间用水当场就会净化,存储到水池或者喷水池,再循环浇灌到停车场或者草坪。停车场的雨水蓄积起来,经过火山熔岩净化后,用以灌溉树木,并作喷雾水景设计。
当今中国在“依山傍水”的居住理念影响之下,人工水环境设计出现在某一个城市的整体环境或是居住小区、公共场所的景观之中,是极为常见的。在此,利用生活用水和雨水净化后的废水,或是将自然河流和海水引用到景观的“水环境”设计环节中,是非常可取的(诸如,青岛、大连、深圳等海滨城市的居住小区“水环境”景观设计中,都有将海水引入的案例)。
3.2.2 修复设计原则
生态遭到破坏是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显著的问题,而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因而“修复设计”原则就是指设计者在设计中,多加以利用植被等元素,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毫无疑虑,树木花草在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保护生态方面有着非同凡响的重要作用,而这也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设计者合理设计多种植被,还对维护“自然生物多样性”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也是一个显著的问题。故此,设计者通过在地面、墙面、屋顶(如:目前常见的屋顶花园)等位置,合理搭配灌木、乔木、草本和农作物等绿色植被,所设计而出的“多层次、立体化”城市景观是值得广泛应用的。通上分析,不难发现:关注人之本体,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融,注重每一个细节的“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能够起到资金合理支配和应用的目的;其次,新形成的这种自然、静谧的新景观效果,不仅能够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强人与自然的沟通),而且还能够为人类塑造清洁、绿色、健康有序的“宜居宜生活”的城市新空间。
4 结束语
以上 就“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进行一定的阐述。不难发现: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进步,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长久以来,被钢筋混凝土所包围的城市居民,渴望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绿莹莹的植被,而“生态地碳型”城市景观的建构,本身就是人类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于我们设计者而言,我们不应当只将重点放在土壤、水质、噪音、光污染等“物理属性”之上,还应当关注人类自身和行为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等因素。因而,在进行“生态地碳型”城市的设计时,我们应当立足于眼前,在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和调查之后,以“低碳、节能、生态”为设计目标,去进行设计饱含“绿色、生态、低碳”等元素的“生态地碳型”城市。
参考文献:
一、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
一是城市景观设计需要加强行业教育。为了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可将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大纲进一步加以完善, 并结合时代需求重新设置课程,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而缩小我国与国外在设计思想和人才上的差距。二是城市景观设计需要加强与商业发展相结合, 高度重视对人性化的关注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设计作品要求更富有人情味、人性化, 这要反映到商业空间当中。具有怡人的空间尺度和自然完美结合的商业空间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商业与城市景观设计相结合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三是城市景观设计需要创新。创新不是标新立异, 而是在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 这就是创新。每一个城市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城市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当今社会, 景观设计师们从字面上理解了“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这句俗语, 大量采用“拿来主义”的理论,使设计作品不是与别人作品雷同就是照抄, 而不是借鉴, 如不少中小城市为追求沿街用地的经济效益, 盲目建设所谓欧式一条街, 结果照搬了欧洲古典建筑形式, 街道空无一树或绿化甚少, 效果不佳。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范围
城市景观设计是美国的景观设计同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一个包含风景设计、植物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多学科复合的设计体系。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从大地的生态规划、流域规划到区域景观规划; 从国家的生态保护到国家公园建设; 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到城市广场、步行街规划; 从城市公园建设到私家花园建设; 从局部环境建设到街头城市小品、雕塑设计等。具体涉及到场地规划、城镇规划、公园与休闲区规划、区域景观规划、土地发展规划、环境设计、生态规划与设计、基地的历史性保护与复兴和社会与行为学设计领域。
三、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
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三大原则。可是, 近年来, 有些 城市美化运动 明显违反上述原则。无论在大都市还是小城镇, 无论是迁址新建的小城, 还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 都毫无例外开始城市美化运动。有的不惜耗费数千万元巨资修建 人造景观 , 不顾居民的生活休闲和活动的需要。更有甚者, 愚公精神重现, 将自然山头改成奇花异木的 公园 ; 伐去蜿蜒河流两岸的林木, 铲掉自然的野生植物群落, 代之以水泥护岸等。这些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 不但没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改善城市环境,也与建设可持续、生态安全与健康的城市相去甚远。
1、尊重人。这里的人是具体的人, 普通的、平等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人, 而不是集体名词, 是在城市中生活的市民, 而不是被当作奴隶或被征服成为观众的人, 当然也不是临驾于普通人之上的贵族和君主。尊重人本质上就是尊重人性, 景观设计师要与实际结合, 抛开决策者的标新立异, 把大众的社会需求用设计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2、尊重自然。建立人与自然间亲切友善的关系。在近万年的城市历程中, 人们从屈服于自然, 走向试图征服自然,从不和谐的一端, 走向不和谐的另一端。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然界风、水、生物的过程, 就是尊重自然的地形自然的格局。
3、尊重文化。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文化。尊重文化就是要弄清历史文脉, 从而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 把握特定环境的本土特征, 寻求客观规律, 创造出适合于当地特色的城市景观形态。城市景观设计将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自然、文化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它融合了工程与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所以, 景观设计师应当融城市和景观设计前沿理论、现代技术及传统文化于一体, 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让祖国大地园林化, 将人、自然、文化有机地结合, 为现代城市 放大了的家园的主人服务。
四、城市景观设计要注意的问题分析研究
作为景观设计师, 有几点要特别注意: 除了要了解建筑材料、建筑环境, 还要了解城市项目的情况。比如气候、环境、文化, 把它们融合在设计里, 使设计符合当地的要求。城市景观设计注重系统的设计过程,不只是做出一个好看漂亮的设计就可以了, 更重要的是看它怎样做出来。因此, 城市景观设计要注意以下5 个方面:
1、调查求细。设计要注重运用创意、设计的理念、设计的内涵, 前提是要通过详细的调查将该项目的城市背景、市场背景搞清楚。周边环境将来的发展前景是不是能和此项目汇合在一起?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将来是怎么样的? 这些都要调查清楚, 使该项目跟将来的周边环境有一个很好配合。
2、方案求值。经过系统设计的方案, 必须是一个有经济效益的方案。很多时候有人误以为好的设计一定要靠很多很昂贵的材料、很奇特的方案、很新颖的处理方法, 才有一个好的效果出来, 这不是绝对的。但是好的设计创意对整个方案有影响, 一个富有经济效益的方案是很重要的。
3、设计求远。设计一定要考虑长远, 这对做城市景观设计的城市景观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实, 对园林设计、环境设计也应如此。
4、材料求宜。在城市景观设计的材料运用上要因地制宜。在植物选择上更要注意, 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植物可以利用, 尤其是植物配置上要讲求配置原则: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因树制宜, 因景制宜。
5、风格求准。每一个项目都希望自己有独立的个性, 这需要项目有自身一套设计语言, 这套设计语言跟什么风格和什么主题有关, 要根据项目特点而定, 通过系统的设计过程, 把一些特别的元素通过一些创意和设计语言运用在项目上。
五、结语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景观形象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当它与人类审美意识相联系时,城市景观形象将作为视觉美的感知对象,并作为审美信息源而存在,需要表达它所应具有的审美功能。
审美是人们欣赏文学与艺术作品时,所产生出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而这种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心活动与审美对象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人们感受城市景观形象后所产生的差异性,既体现了不同个体对城市景观环境的直觉反应结果,又反映了特定的文化、社会和哲学因素的烙印。因此,城市景观不仅仅是一种单纯设计现象,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人的精神需求的映射。城市景观形象作为视觉美的感知对象时,其中“少”和“多”,协调和对比的关系是影响人的视觉美感的直接因素。
1“少”和“多”
城市景观环境是为人服务的,人是城市景观环境中的主体,同时人需要城市景观环境提供多种体验和感受,如愉悦、舒适与,包括思考和自我创造的可能。“少”与“多”常常是互补和互动的,在丰富的环境中往往需要凝炼的综合,而在明晰的环境中需要丰富的视觉形象加以补充。然而,在实际设计中,“少”和“多”之间存在一个变量的“度”。对这个“度”的把握,需要设计师通过对具体环境的考察和对所服务的对象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充分了解之后,才能有一个适当的把握。
2协调和对比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常人们已习惯于“和”的协调,而不大接受具有对峙的“共鸣”式的对比。事实上在某些城市景观环境中运用一定的对比手法,往往可以取得更高层次的协调效果。当然,如果不顾对象和环境的性质,一味单纯地强调对比,其结果必然走向反面,最终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在较大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中,不同性质的地域、自然与人工环境、道路与节点场地中不同类型的空间之间应该包容若干层次的过渡媒介,决不是生硬粗糙的搭接。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即是城市景观环境中的一个重要过渡媒介。从微观的层面来看,其自身亦是多因素和多层次协调和对比后的产物。作为城市公共性和交流性的发生器,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中有效地运用协调和对比的手法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与环境和谐与协调,亦是视觉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简单的协调是对过去的拷贝和重复,同样过分的协调亦往往不被世人所接受。城市的发展是动态更新过程,城市应该是新与旧的综合体。因此,城市景观环境的和谐和协调更在于尊重城市的内在秩序。
事实上,运用适当的手法,无论是“少”与“多”,还是协调与对比,都是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对城市景观形象视觉的良性作为。合理地对视觉环境的调节与强化反映了人对环境的心理平衡的诉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要求环境张力的紧张,是有序而平庸生活中人的自我激励和反抗;人要求环境张力的松弛,是无序且忙碌生活中人的自我逃避和养息。在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中追求视觉美感,其目的在于迎合人们多元的精神需求,建立起文化与环境对话的通道。
3城市景观设计的艺术视野
毋庸置疑,城市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空间艺术,它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人都有着渴望艺术的心理需求,而设计师更担负着提高大众品味的责任。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对于寻找能够表达当前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意识活动的设计形式和语汇素材的设计师来说,艺术无疑提供了最直接和最丰富的源泉。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波普艺术、极简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等,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
3.1直接引入艺术品
将艺术引入城市景观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将艺术品直接摆放到景观环境中去。但是不考虑环境因素,简单地将艺术品摆放到城市景观中,并不意味着城市景观设计已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单纯的艺术品从架上走入城市环境还有一段距离,一个艺术品要成为公共艺术品,其最大特征就是要具有公共性及参与性,与人们建立共同的认知。艺术家的共同合作有助于设计师在形式上及概念上将艺术和景观融为一体。
3.2艺术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