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数字农业发展趋势,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

篇1

――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如何选出来的?

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介绍说,2009年,《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示范区要具备规划编制科学、主导产业清晰、建设规模合理、基础设施良好、科技水平先进、运行机制顺畅等基本条件。在申报创建过程中,还要求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代表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水平,引领区域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是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明显,突出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能够代表本省或者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三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在前列,具备了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而且当地政府支持,农民群众欢迎,创新环境良好。

四是体制和机制创新走在前面,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等方面的措施得力,初步探索形成符合本地特点、顺应发展趋势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五是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同时,能够引领相邻区域和周边地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发展环境。

在创建的程序上面,按照指标到省、创建县市申请、省级农口部门组织竞争性选拔、省政府同意后申报的要求,各地组织开展创建。在此基础上,农业部按照有关规定组织评审,层层把关,经过农业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在网站上公示,无异议后才能发文认定。

数字】2014年,153个示范区粮食总产量达到2831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3000元,增幅超过10%。

――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水平有多高?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叶贞琴介绍说,前两批认定的15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上呈现出高、强、新、快这四个特点。

“高”是现代物质装备水平比较高,153个示范区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设施完备的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2亿亩,超过了50%,远远高于全国水平,“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机下田”的田园格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示范区。

“强”是现代科技运用能力比较强,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加速与示范区融合,无土栽培、集约化育苗、大棚温控、绿色防控等适用技术加快普及。

“新”是现代经营方式比较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50%,农户参加合作社的比重超过45%,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快”是农民收入增长比较快,示范区现代农业效益不断提升,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农业增加值达到3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以上。

与全国相比,示范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更高、生产能力更强,已成为区域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骨干力量。2014年,153个示范区用全国1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23%的粮食,人均肉类占有量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总体上,示范区在全国现代农业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带动力。2014年监测评价显示,江苏太仓、上海浦东、北京顺义等20个示范区已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也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根据农业部印发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规定的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科技推广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支持水平、产出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六个方面24项评价指标,综合得分等于或高于75分就可视为进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了。

【数字】截至2014年,153个示范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超过0.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以上,单位能耗创造出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接近2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现代农业示范区如何突破资源环境“紧箍咒”?

篇2

2农业机械管理水平的提高措施

2.1进行机械管理工作时要善于应用

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有了迅猛的进步。在很多行业中都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且这一技术的应用也使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还不够先进,特别是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中,数据库管理工作还非常的不完善。因此,我们今后在进行农业机械管理工作时,一定要应用先进的信息系统,这对于农业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2提高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系统性

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是非常不平衡的,这便使得各个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对农业机械的经济投入、重视程度和农业设施的性能都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现今的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中,亟需建立一个系统化的信息系统,这样才能促进农机管理工作的长远稳定发展。在设立好农业机械管理系统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推广并不断完善,这样才能使农机管理的质量有大幅度的提高。

2.3促进农业机械管理的数字化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是农业机械管理数字化的保障。农业机械管理数字化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远程监控获得及时信息,可以建立1个大型农业机械数据库,通过软件进行查找农业机械使用水平,提高管理技能。在信息共享,资料查找中都可以利用数据库进行查找,比如,我们在网络内能够清楚的知道某农田的湿度、温度、水分以及土壤状况等,而这一目标完全能够借助农业机械管理的创新来实现。这一工作方式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还可以弥补原有的农业机械管理系统中的不足。

2.4设立健全的农业机械管理创新和发展系统

农机管理机构时创新和发展我国农业机械管理的主要机构,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的主要机构,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带头作用。所以,在创新和发展农业机械管理工作时,我们一定要将农机管理机构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样有利于农业机械性能的发展进步,并且能够显著的提高农业的生产率。此外,我们还应注重农机管理工作者整体工作能力的提高,企业应经常安排农机管理工作者参加业务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的专业工作水平及管理水平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农机管理人员是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关键组成部分,必须使农机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一些农业机械的基本操作与维护保养知识,能够熟练使用农业机械管理的智能化系统,从而大大提高农业机械管理的整体效率。为促进农业机械管理创新工作的长远稳定发展,相关部门必须设立一套健全的农业机械管理法律法规,这样才能够使农机管理创新发展工作有据可依,使农业机构的各个部门配合的更加默契。此外,企业还应设立一整套科学的奖惩机制,这样有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工作过程中能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又能有效的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3大力促进农业机械管理工作创新进步的重要作用

现今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经济、信息等各个方面都是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而我国的农业要想取得进步,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否则将会在农业发展进步的浪潮中被淘汰。西方的很多发达国家早已经实现了农业的自动化生产,尤其是美国的农场化生产经营模式,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工作效率以及农产品产量等方面都超出我国一大截。面对这样的国家化背景,我们必要认识到自身在各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必须加速开展农业机械的管理与创新工作,这样才能够为农业的发展进步提供硬件支持。

篇3

作为业内最高规格、最高级别的信息化应用交流的盛会,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马晓河、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中科院石元春院士等知名专家学者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探讨了中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等方面的问题。

五大趋势支撑农业信息化

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加速了人类信息化的进程。以信息化为导向的各类经济模式优势凸显,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等,都以被无孔不入的信息化所渗透。目前,在我国每一个传统产业都要接受信息化的洗礼和改造,而对农业则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农业信息化就是用信息的理论和技术装备农业的过程。信息化过程要贯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始终。在“信息化推进大会”上,中科院石元春院士指出当前农业信息化的数字化、智能化等五方面的主要发展趋势。

农业数字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它主要是针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土壤水、养料状态的进行模拟模型,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从趋势来看,这个模型不仅是一个生产过程,而且还能模拟出这样一个生产过程对环境有什么影响,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数字化。

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首先是智能化的技术基本成熟。在发达国家已经用得相当普遍,但是在我们国家目前尚处在实验室范围阶段。第二个趋势是走向“傻瓜化”。操作者不用付出太复杂的劳动,所以逐步向“傻瓜化”的方向发展。

从精准化角度来看,以粗放的管理方式对资源环境造成浪费和污染很严重。但是,发展精准化操作之后就不一样,例如,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变量施肥设备,它可以根据土壤的变化情况进行变量施肥。所有农事操作不是过去那么粗放,而是精确了。

管理的信息化,从趋势上分析,空间科技和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对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气象性和生物性灾害,作物种植和产量的估测进行相当精确的动态监测和实时预报,对农业产前、产后的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提供全面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这些都是农业进行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它应成为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必备基本知识和条件。

在服务网络化发展方面,服务网络化技术已经成熟,当务之急是要加快面向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这是一个传输平台,因为农村很分散,所以用卫星双向接受很重要;电话网、因特网、有线电视网和无线通讯的“三网一讯”建设也很重要。

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农业的产业化和信息化有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产业化发达的地区,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导致农民对信息的要求更迫切,利于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地区有一个优势产品,围绕这个产品的市场营销,可以建立一个信息营销平台,信息化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乌家培指出,实际上农业产业化的内容是农业工业化和农业社会化,可以讲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工业化促进农业信息化。

目前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表现出自身的差距和地域的差距,根据不同的产业以及不同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目前,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的连动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马晓河说:“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也有一个实质的关系,中国农业产业化相对超前,但是农业的信息化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相对滞后,所以这样农业产业化需要的信息化不够,造成信息化体制从平台上,政府信息化,市场信息化,包括技术的信息化都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化的要求。”

如何让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呢?农村宽带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信息化大会上的专家发言也强调了这个问题。当前,宽带业务在我国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是如火如荼,然而在农村的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刚开发状态,因特网知识还未广泛普及。如何有效地开发农村宽带市场有效地展开营销,应是农业信息化十分关注的问题。江苏省兴化市电信在宽带市场向农村区域拓展、推进农业信息化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他们着重向群众介绍了电脑科普知识、电信宽带业务、互联网应用对乡镇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的促进作用、与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结合的神奇魅力,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探求农业信息化新“战法”

尽管计算机和网络服务在农民信息服务体系中地位有所提高,但是现代化信息服务手段并没有成为农民索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计算机、网络服务在获取信息服务方面非常低。数据显示,2004年每百户农民拥有计算机只有1.9台。而且大多数农民不知道计算机是什么,现代信息化离农民很遥远。

马晓河认为,在提升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有五大问题需要注意。第一是中国涉农的农业网站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我们需求,甚至有一些网站远离或者脱离农村,服务对象并不是农民。第二,网络服务特色不明显,千网一面。目前搜索涉农网站有17822个,而针对农民需要的服务内容非常少。第三,目前大部分服务定位不准。第四,网络服务的深度不够,服务增值量太小。第五个问题,针对服务对象的开发不足。农民信息服务大部分来自农业科技人员,但是目前我们国内没有发现一家网站是专门针对农业科技人员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