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

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0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

篇1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有自己特殊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些心理压力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有资料显示,10%-30%的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心理健康问题。

(一)生活环境变化引起的心理挫折问题

大学的生活环境不同于中学时代,进入大学后生活方式变成了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生活,宿舍成了主要生活区。现代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大学以前他们生活上由父母悉心照顾,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到了大学以后日常生活需要自理,这对于那些习惯了依赖家庭和父母的学生来说一时难以适应,别的同学可以轻松应对的生活问题,对他们却是个难题,这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压力和挫折心理。另一个方面,有些学生在入学前把大学生活想的过于理想化,认为大学是个完全自由的世界,可以毫无束缚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是入学后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他们又不愿意接受现实,因而产生极度的失落感,这导致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学习上产生的心理困扰问题

大学的学习和高中时期无论是学习任务、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学时期学习的是基础知识,而大学学习的是专业知识;中学的课程仅有少数几门,而大学里需要学习系统化的专业知识,知识量相对较大;中学的学习基本上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而大学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有的大学生刚入学时还保持这高中学习的“惯性”,课本知识等着老师去讲解,老师讲到哪里就学到哪里,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结果由于自己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很多知识被落下,造成后期学习困难,逐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三)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引起的心理问题

大学里身边的同学可能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区,语言、习俗、生活习惯难免会存在差异。有些同学不能正确看待这些差异,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合理的,而别人做的都是不合理的,逐渐与周围的同学产生了隔阂,自己也由于不能融入到周围同学当中,逐渐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在大学这样一个集体生活环境中,如果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能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身边的同学,很难融入集体生活中,人际关系就会出现危机,这样会引起心理失衡,引发心理问题。

(四)人生规划的不确定性产生的焦虑心理

对于所有的大学生来说进入大学以前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努力学习考上理想中的大学。他们通过努力实现目标以后,发现一下子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感觉大学生活空虚、无聊,这是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大学生往往都是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才考上大学,这其中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有的同学觉得考上大学后意味着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完成,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甚至有些同学认为中学时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到了大学总该好好“玩玩”了,于是再也没有了努力的动力。其实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应该尽早的规划未来,以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可是很多同学不能很好的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不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何在,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这样日复一日,面对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逐渐产生了焦虑心理。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应对措施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提高心理素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作用

随着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院校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曾经令很多人觉得难以接受的心理咨询,慢慢的被大学生所接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多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内心矛盾发展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可以指导学生及时排解内心矛盾与冲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及时解开心结,尽快适应外界环境。此外学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活动,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早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早干预,使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和各科教学之中

大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向上的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离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这有利于同学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相互沟通和互帮互助,进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除此之外,通过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形式多样的文体和学术活动有助于形成健康向上、宽松自由的环境,这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发挥个性,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专注于传授知识,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挖掘知识内在的吸引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避免因学习困难造成的心理问题。

(三)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篇2

施工质量是建筑结构中的重要环节,没有施工质量的保证,再好的抗震技术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圈梁、构造柱、防震缝更是建筑结构中重要的防震措施。本文结合实践,对圈梁、构造柱、防震缝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应措施进行阐述:

一、圈梁、构造柱、防震缝存在的问题

1、圈梁,它的主要作用有:增强纵、横墙的连结,提高房屋整体性,在施工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1)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宽度一般同墙厚,高度根据工程要求进行设计。可是在施工中会出现圈梁截面被任意缩小的现象,这是由于工人在施工时用砖或木方在圈梁内作支撑,从而减小了圈梁的有效截面,也降低了混凝土有效的强度。

(2)圈梁在窗洞口等部位出现截断,但未按构造要求设置搭接圈梁,使圈梁不闭合。

(3)圈梁箍筋间距大于规范的要求,并被错误理解成保护层厚度为箍筋外皮到混凝土外皮的距离,而保护层应从主筋外皮算起。

(4)圈梁在位于房屋转角或内外墙交接处时,钢筋的搭接方式错误,出现不满足锚固长度要求的现象,而监理人员检查不到位,隐蔽验收记录流于形式。

(5)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出现加大圈梁的布置间距,并超出规范规定圈梁间距的要求。

2、构造柱,构造柱对砌体墙主要起约束作用,使之有较大的变形能力和延性,在施工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1)箍筋绑扎松散 、歪斜,而间距不符合图纸的设计要求,且不按规定加密,弯钩长度及角度不规范。

(2)放线或砌筑时,上下楼层轴线位置偏差,造成柱筋上下错位,以致于不得不采取弯折措施,其结果是构造柱轴心偏位,违反了规范要求,严重影响了抗震功能。

(3)拉结筋放置不规范,表现为长度不够,拉结筋的布置沿高度不均匀或间距过大,超过规范要求。

(4)钢筋搭接不规范,在施工时没有按照图集规定的位置进行搭接,且搭接长度小于图集规定的数值,甚至出现钢筋单端弯钩或两端不弯钩的情况,钢筋锚入顶圈梁的长度不够。

(5)构造柱与墙体的马牙槎留置不规范。施工单位忽略了马牙槎在混凝土浇筑中形成的伸入砖墙内的连接作用。所以马牙槎时有时无,槎口高度深度不一。

(6)浇筑混凝土时,采用整层高浇筑,且不控制塌落度,骨料级配,不能确保构造柱的质量,使构造柱下部的混凝土离散,骨料堆积根部或因振捣不密实,造成构造柱根部出现严重露筋及缝隙带渣层。

(7)新老混凝土结合不良:《规范》规定新老混凝土接槎处须用水冲洗、润湿,再铺一层1-2cm厚与混凝土同标号的水泥砂浆后,方可继续浇筑混凝土。而实际施工时这项工序往往被取消,即使有措施,也未铺水泥浆,致使新老混凝土界面结合不良,形成暗缝内伤。

(8)根部清理不净:很多施工现场不留清扫口或清理不净,结果是层层柱根隔层,整个构造柱实质是一个多处断条的钢筋连体柱 ,这样柱子不但起不到抗震作用。反而破坏了墙节点处的整体性。

(9)砌体砂浆不清理,构造柱中有碎砖块。浇筑后相当于减少了构造柱的有效截面尺寸,也易出现蜂窝、麻面、孔洞甚至柱筋外露。

(10)构造柱与圈梁相交处缺箍筋,且截面相同时,构造柱纵筋未套在圈梁纵筋的外侧。出现构造柱截面大小不一,瓶颈现象,影响构造柱受力,因圈梁截面变化的负面影响小于构造柱,所以宜增大圈梁保护层而不宜改变构造柱截面。

3、防震缝,防震缝的主要作用是为防止地震使房屋破坏,用防震缝将房屋分成若干形体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部分。在施工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施工时缝内常掉进碎砖块、混凝土块等杂物,不及时进行清理、使地震时防震缝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施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施工人员抗震意识薄弱,目前建筑企业施工人员流动性大,专业知识不全面,有的施工人员认识不到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性,忽视了施工质量。

2)、管理人员技术交底不详细,使施工人员即认识不到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也造成了专业知识方面的缺陷,从而在施工中造成了工程隐患。

3)、监管人员对抗震构造措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施工质量监管不力,隐蔽工程验收流于形式。

三、施工中存在问题的对应措施

施工单位应重视建筑抗震,严格按图施工不得擅自变更设计图纸,并严格遵守施工规范和相应的图集以及地方有关质量通病防治的规定,避免出现施工的质量问题。

(1)各层在施工前,应严格控制柱子的轴线偏差,使上下层轴线偏差保持在规范规定的允许范围内,这样做的原因是防止出现构造柱主筋上下错位而强行弯折从而减少房屋抗震性能的现象。

(2)拉结筋:应按每个楼层所需要数量事先制作拉结筋并放在操作现场,并做好防水防潮湿的措施,保证随用随拿,防止漏放,同时质量部门和监理部门相关人员应加强对拉结筋放置的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钢筋下料准确,搭接方式、长度,锚固方式应严格遵守规范、图集、图纸的要求 ,在施工时要注意防止箍筋间距不均,歪斜滑移,按照规定把箍筋绑扎牢固。

(4)混凝土浇筑时应根据浇筑高度,控制混凝土塌落度、振捣方式,骨料粒径,尽量采用商品混凝土。在支模的时候,加强对模板的加固工作,不使用砖块或木块在圈梁内做支撑。振捣的时候不跑模,不漏振。

(5)浇筑前,清扫构造柱,圈梁内垃圾,正式浇筑前,用清水冲洗底部,尤其是构造柱。

篇3

Abstract: the use of brick masonry building is an architectural form of the wide range of current our country building, the seismic design of the masonry buildings exist many problems, which reduces the ability to resist earthquake disaster of buildings, to the seismic safety of buildings and buried hidden danger.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rom the seismic design problems, a series of measures adopted in design process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are analyzed, for reference.

Keywords: masonry building; building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砖混结构建筑物抗震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平面不规则

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砖混结构,建筑物质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 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平面布局凹凸不齐, 局部突出的尺寸太大, 外墙拐角过多, 地震时产生应力集中现象, 结构易受破坏;平面刚度不均匀。建筑设计要求虚实对比, 使窗间墙宽窄不一, 使窗间墙刚度分布不均,地震时变形不协调,宽墙段因刚度大而容易受剪破坏, 窄墙段则易发生弯曲破坏, 致使薄弱部位提前破坏引起结构整体破坏。

2、 竖向刚度不均匀

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需要, 局部设置大空间房屋, 造成竖向墙体不连续, 产生刚度突变和出现薄弱层。转换承重梁过多, 传力复杂,对抗震极为不利;建筑立面设计过分追求立面效果, 出现“头重脚轻” 造成房屋重心过高。有些建筑物采用错落的立面, 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过高,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而造成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不均匀。外墙窗尺寸越来越大, 而窗间墙尺寸则越来越小,有的开间甚至取消整门外墙,在外墙上设带形通窗、 玻璃幕墙, 使外纵墙几乎完全丧失抗震能力。地震时变形不协调, 薄弱部门提前破坏引起结构整体破坏。

3、 砖混结构建筑物设计中构造柱设置过多, 抗震砖墙不足资料表明,砖墙增设构造柱后能提高砖混结构建筑物体侧向挤出塌落的约束作用,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能使砌体的抗剪承载力显著提高,提高砌体的变形能力,是有效的抗倒塌措施。但构造柱对墙体的抗裂效果不明显,一些砖混结构在墙体数量少, 抗震不足时, 往往以增加构造柱来弥补, 造成构造柱两侧的砖砌体长度不足, 致使构造柱不能有效地与砖砌体协同工作,形成了 “头重脚轻” 的结构体系,对抗震极为不利。

二、科学合理的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基础、 重要的内容。抗震设计中,建筑平面、 立面宜尽可能简洁、 规则, 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质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 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 对体型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墙段的抗震验算。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 房屋重心尽可能降低, 避免采用错落的立面, 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 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 同时应控制好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即使不可避免时, 也应尽量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 将体型复杂, 平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布局分割成几个相对规则的独立单元。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兼顾建筑造型,又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 将平面布置、 立面外观造型设计得较为规整、 简洁、 美观大方; 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

三、建筑物总高度和总层数不应超过规范限值

新规范对建筑物总高度和总层数的限值有很明确的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应注意总高度的计算方法和坡屋面时顶层高度的取值。通过近几年的实际工程的抗震电算文件结果分析比较感觉到, 砖混砌体房屋层数越多, 高度越高, 结构抗震越难合格。建筑高度和层数越接近规范限值, 地震造成的破坏越严重。所以控制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对减小地震危害作用很大。楼盖重量约占建筑物总总量的一半左右,多一层楼盖即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地震作用,而且增大了地震侵覆力矩,在中强地震下, 因地震侵覆力矩过大, 可能导致建筑底部墙体的压力或剪力超过材料容许值而被破坏。所以应尽量减少层数, 降低层高, 采用轻质建筑材料以减轻建筑物自重。

四、合理布置纵墙和横墙

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 横墙体,在地震中主要由于承重纵、横墙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裂缝,严重者会出现倾斜、 错动、 倒塌等现象, 进而使房屋造到破坏; 所以合理布置纵、横墙对提高房屋抗震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纵、 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 沿平面内宜对齐, 沿竖向应上下连续, 同时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房屋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决

定着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多层砖混房屋一般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 由于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 间距大, 因而房屋该方向刚度较弱, 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均较差, 拉震能力低; 在高烈度地区,墙体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而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 墙混合承重的房屋, 由于其限制了纵、 横墙的侧向变形, 增强了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 抗剪都非常有利。墙体布置

时, 应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 当纵墙不能贯通布置时,可在纵横墙交接处采取加强措施, 也可在纵、 横墙交接处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适当加强构造配筋; 必要时还可以每隔一定高度放置水平拉结构筋如 2Φ6@500, 以加强房屋整体性, 防止纵、 横墙交接处被拉开。

五、有效设置圈梁与构造柱

砌体房屋中设置构造柱和圈梁, 共同组成砖混结构的 “弱框架” , 使结构在遭遇 “大震” 时可有较大的非弹性变形, 这种变形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使结构不致发生倒塌, 遭遇设防地震时,结构部分进入非弹性变形, 损坏控制在可修范围内。

多次震害调查表明,圈梁是提高多层砖房抗震性能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有利于减轻震害。在多层砌体结构中设置沿楼板标高的水平圈梁,可以加强内外墙的连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由于圈梁的约束作用使楼板与纵横墙构成整体的箱形结构,能有效约束板, 使砖墙平面外倒塌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可以充分发挥各片墙体的抗震能力。圈梁作为边缘构件,对楼屋盖进行平面内约束, 可以提高楼屋盖的水平刚度, 同时能保证楼盖能起到整体横隔板的作用。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对墙体在竖向平面内进行约束, 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 且不延伸出两道圈梁间的墙体,并减小裂缝与水平面的夹角, 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 提高墙体抗剪能力。设置圈梁还可以有效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影响,特别是屋盖和基础顶面处的圈梁具有提高房屋竖向刚度和抵御不均匀沉陷的作用。新抗震规范规定: 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应闭合, 遇到洞口应上下搭接, 圈梁宜与板设在同一标高处, 断面高度大于等于 120mm,配筋应符合规范规定。砖混结构设置构造柱能提高房屋的延性,可使砌体的抗剪承载力提高百分之十到三十。

六、在合理位置的墙段内设置水平钢筋

在抗震验算中,多层砖混房屋底层往往不容易满足抗震要求,即使有时在适当部位加设构造柱也不能完全满足抗震承力验算。为了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 可在抗震力不够的承重墙段内配置水平钢筋, 使地震力由砌体及水平钢筋共同承担。一些试验表明,配筋多孔砖墙体可以有效地提高墙段的抗震性能, 减少脆性, 增加延性, 增强砖混房屋的抗震性能。水平配筋砖砌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7.5,水平钢筋宜采用 HPB235、HRB335 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 0.07%, 也不宜大于 0.17%, 间距不应大于 400mm; 钢筋锚固长度不宜小于 180m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