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2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心理教育课堂,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教育目标
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能不能够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所学所感能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认知和发展、心理品质的提升以及能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一般而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评价往往会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学目标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不是一致;二是该教学目标是不是有现实可行性;三是该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水平是否相符合,是不是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四是该教学目标是否将知识界定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五是该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准确。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够过多、过大,而是要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心理实际水平相结合,使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将抽象的概念转变成为生动形象的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促使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地发展。
(二)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体现以人为本,以教会学生全面理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标准,即让学生对人生意义及价值有一个正确和较全面的认识。在这种教学目的下能够使得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更加客观化、全面化、真实化、实际化。社会环境需要一个人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社会认知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大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应有的社会生存能力,让其心里所想的与实际做出来的行为都要符合社会现行的道德标准与法律规范,这样才能让其一生有个正确的轨迹。因此,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科的教学评价,第一要能看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共同问题;第二要注意到区域性不同所造成的个人心理状况的不同;第三要根据不同年龄所能接受的能力因材施教。只有结合实际的情况才能对此学科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才能让此学科有真正的意义。
(三)课堂效果
1.质性评价。质性评价不是单纯的一个分数,而是记录学生提倡的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内容。质性评价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描述和记录,且能够真实、深刻地将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展现出来。质性评价可以按照以下四点进行实施: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接受课堂上的基本观点,且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够学会并掌握自我调控以及自我消解的方式和技巧;第二,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教师留出的时间思考自己的思想、行为,然后将自己的感受和心理体会记录下来;第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活动中,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确保课堂组织活动的目标顺利完成;第四,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时间训练项目,且要随时关注项目的进行程度,及时接受学生反馈,调整措施。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将质性评价方法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2.情境评价。实践证明,单纯依靠书面的成绩考核并不能够全面客观地给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作出评价,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要注重情境评价的应用。情境评价就是指创设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情景模式,使学生能够毫无防备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施教的成果就是要“找到这种行为表现需要的情境,且实际上能够鼓励或者唤起这种行为的情境”,学习效果在情境中的评估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要求相符合。可见,该种评价方式不仅易于操作,还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通过亲身感悟,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成长。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学校应该发挥教育整体优势,利用各种有效途径,不失时机地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为民族素质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1 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1.1 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 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 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2 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0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2.1 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2.2 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2.3 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3 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3.1 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3.2 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中学物理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贡献。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由于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优化教学环境,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用形象、生动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同时,教师要在情境中设置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观察与思考,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
一、增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对教师来说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门艺术。如果学生对其中一门课程提不起兴趣,或多或少都与担任这门课程教师的教学艺术以及教学风格有关。初中物理中有很多抽象概念和规律,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很容易就会出现厌学的现象。这时就需要物理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生动、有趣、丰富、新颖的教学活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愿意学、乐意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来,而在探索新知过程中的每一点收获,又能激发他们更强的探索欲望,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的时候,可以借助瓶装矿泉水能够引发可拍的森林火灾的例子,既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到了物理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环保知识,同时,又增强了学生森林防火的意识,达到了教学、育人的双重效果。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原本枯燥、抽象的物理知识会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氛围,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巧妙设计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除了要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所列举的物理实验,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设计和改造一些实验,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演示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多动手、勤动脑,加深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突破现有实验条件的局限性,大胆设想,必要时指导学生动作制作一些简易的实验工具。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切身体验,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刻度尺进行实验,用手把刻度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用另一手弹拨露出桌面的部分,同时留意发出的声音,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实验演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主动思维,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收获的喜悦,极大地增强了学习效果。
三、采用激励性课堂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通常情况下,学生回答问题都是需要站起来,面对着教师和所有学生的,这不仅要求他们能积极思考,更需要他们拥有足够的勇气、胆识与自信心。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都应该给予他们鼓励性的评价,以便能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出内心的求知欲望,防止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种激励性评价运用要适度,如果对每位的回答都给予“很棒、非常好”等评价,这样在一节课中几乎每位同学都受到了表扬,甚至有的学生会受到反复表扬。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感觉受到表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甚至会觉得被表扬得莫名其妙。为了保持课堂评价的启发性和激励性特点,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方式,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好胜心的评价语言,不要过度表扬,谨慎使用批评。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愿的引导,提升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切忌讽刺学生的新奇猜想和错误念头,以免带来副作用,出现抑制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情况。
四、注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的重点在于教学方式的合理转变。物理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物理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要合理设置课程,加大实验课程的安排比例,让学生在合理的引导下进行实验,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地分组实验,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参与意识与团体意识。另外,也可以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等,这不仅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兴趣,还可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加强探究,巩固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实验是物理探究的主要方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的问题,包括好多意想不到的的问题。通过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发散性的思维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也使学生的灵感成为现实。通过丰富合理的教学设置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从基础开始一步步深入到物理教学中,打好物理知识基础,让学生在逐步提高的同时完成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好胜心与好奇心等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并在自我实现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然后学生在被需要、被重视的内动力推动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学习与思考,激发起创造潜能,并通过适当的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将这种满足感转换成后一阶段的学习动力。
五、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教师的职责。物理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课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教学,要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方式的作用,多思考,多实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氛围,这样在物理教学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道娟.浅谈初中物理创新教育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刘虎,王振彪.物理创新实验竞赛中丰富创新教育内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