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0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化经济现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引言
乡村作为人类聚居地的一种最基础形态,人类在这里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从而适应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可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城市地区传统的文化以及风景遭到重创,这导致乡村的地域文化景观受到同样的损害。如何保持国家原有景观的优越性和完整性,如何探索农村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这是每个学者都需要关注的。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性研究任重而道远。
2浅谈乡村文化景观
2.1乡村文化景观的定义
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土地表面文化现象的综合体,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同时也记录了乡村人类活动的历史,体现了特定乡村地域独特的精神文化[1]。在漫长的农耕年代,生产力、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条件、灾难等是驱动形成地域性乡村文化景观及变化的主要因素[2]。
2.2乡村文化景观的特点
乡村文化景观的特征主要包括地域性、历史性与文化性、物质依附性和复合性。其中,体现了乡村文化景观三维空间形态特点的有地域性、历史性与文化性、物质依附性,在时间轴线上的变化轨迹则由它的复合型全然体现。
2.2.1地域性
乡村文化景观以当地地域景观环境为载体,保留了大量物质形态景观与非物质形态景观。其中,物质形态景观包括建筑、聚落等,非物质形态景观包括当地的风俗、传统等。例如,江南水乡从明清时代一步步发展到今日,临水而居、依水成街,形成了整体的人文和景观格局,体现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式的闲暇惬意的生活氛围[3]。而皖南古村落则有另一番风情,主要体现在“以村落选址、徽派建筑”等为内容的环境氛围内,其简而淡的特殊建筑风格,恰好体现了明清时期徽州乡村文化景观那厚重深沉的文化底蕴和内涵[4]。
2.2.2历史性与文化性
文化景观是一个阶段的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在乡村文化景观中,村民大都继承了祖先的生活习惯、环境、信仰、风俗等,累积下来丰厚而悠长的历史与文化底蕴,这也是文化发展积淀下来的丰硕成果。
例如,陆林(2004)研究徽州古村落景观特征后提到,它的景观特征是禅宗观念、文化氛围以及园林情调的景观体现,徽州古村落的形成是自然与环境相适应和社会与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5]。
2.2.3物质依附性
我国的农民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一种较低的物质水平中,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大多围绕着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进行。因此,乡村文化景观的诞生和发展与物质生产紧密相关,如梯田、麦田等。
2.2.4复合性
一定区域的文化景观特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原有居民长期活动而形成的现象特征,都往往因为新的经济因素或者其他外来文化的介入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可以用一幅复合的画面来看待一个区域的文化景观,这是一种连续层次组成的,由新特征叠加在先前每代残留特征之上的画面。
2.3乡村文化景观的演变
2.3.1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破碎化与孤岛现象
作为农村文化景观和人文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体现,传统乡村的地域包括文化景观的完整和连续性。然而现代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呈现高度破碎的状况。
王云才(2006)指出,类似沪宁杭地区,因为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景观有了巨大的进步,从而传统乡村地方文化景观也发生了巨变。农业开发区、工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开发区的形成,以及高速交通网络的联通,改变了当地的地域环境,从而使得江南水乡原有的文化景观扩大形成沪宁杭地区景观体系的微缩盆景和园林景观[3]。
地区环境景观发生变化的同时,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内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不同景观交替出现的景观分割格局[3]。如现代城市景观、古村镇景观、现代新兴产业景观。这样的分割格局直接导致了区域景观丧失连续性和整体性,形成孤立景观,进而加速了地方景观的变化和消逝。
2.3.2边缘化趋势与景观废弃
远离城市和现代交通的边缘化地区(marginal area)由于经济联系、地缘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田低产、通达性差,因此乡村人口大批量外迁,导致农田最终荒废,房屋闲置,最终产生乡村废弃景观。25年来,Isabelle Poudevigne(1997)针对法国诺曼底地区的研究指出,农业生产会使部分土地的利用强度不断升高,反之,另一部分土地被迫废弃。由此,土地的景观结构与功能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加速了地方性文化景观的消亡[6]。
2.3.3城市化发展导致景观结构演变
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发展导致地域文化及景观整体格局的变迁,由此,传统乡村地域土地利用属性被迅速改变。特别是在靠近城市的地区,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工业化。这将深刻影响到乡村景观环境及土地的利用和结构[7]。
2.3.4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景观冲击
随着城市生活的日益繁重,人们更向往风景优雅,景观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但是在带来大量游客的同时,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也导致了景观变化的不规范性。
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不和谐的景观风貌:一是设计较差的旅游设施和当地建筑风格及自然环境不协调,二是建筑外观使用了不协调的建筑材料,三是不恰当的总图规划与景观设计,四是大而丑陋的广告标示,五是架空的电话电缆线等[8]。
旅游业的发展随之带动了乡村文化景观的城市化。王云才(2007)以江南水乡为例,原本该属于古镇的青石板路,沿街小店寥寥,现已因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当地人们生活的需求变为了现代城市商业街的模式,原本沉于寂静的古镇被迫承受喧嚣与嘈杂。这种趋于恶势的城市化使古镇文化景观不得不面对十足的冲击与挑战[9]。
3国内外现状及研究
3.1国内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正逐步收敛。每当我们观测我国的每个区域时,不论是小城镇,还是大都市,在都市的建设中都在不断地旧貌换新颜,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然而,在某些区域里,不管你身在何处,似曾相识都会有感而生。原本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地区正在逐渐消失,都遵循相同的模式。正如浙江大学教授河清而言:“我一直认为,今天的中国建筑,艺术,甚至政治经济问题,归根到底是文化问题,一种对自己文化价值先验否定而导致的文化自卑症,对于一个民族,这是最致命的心理癌症[10]。”怎样防止乡村文化与景观在整体建设过程中走城市建设的旧步伐,需要当代的设计师正确认识乡土文化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乡村文化景观价值观。
近年来,我国在农村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农村文化景观的研究较少。2001年我国相关部门对于部分村镇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数字显示,截止到该年年底,全国大约将近63.5%的乡村制定了建设规划方案,然而通过一系列调查发现,规划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盲目追随心态较严重。
但也有一些传统文化保留较为成功的区域。如常熟市和甸村在进行乡村文化与景观规划设计时,本着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坚持新农村建设政策,传承地域文化等特色。如今的和甸村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地布满大街小巷,体现出别样的乡土气息与氛围,与城市现代化的景观建筑和生活氛围有着强烈的对比,使得生活在和甸村的居民们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乡村现代化[10]。在建设江南乡村文化景观的同时,一些位于城市近郊的乡村还开始组建了“农家乐”的特色旅游项目,即使没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但是这种特色的形式同样可以传达对乡村文化的表述。
3.2国外现状
3.2.1德国乡村文化景观发展
德国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城乡差距导致人员外流。1961年,德国以交流、建设乡村景观为目的进行了一场“我的农村会更美”设计大赛。之后这项活动每年举行一次,至今已经50多年了。这项比赛不仅让村民们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家乡,增强了他们对于乡村文化的意识,还为德国未来的农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2英国乡村文化景观发展
在英国,乡村景观是一个历史悠久、各级政府部门都特别关注的景观建设项目。乡村文化景观建设已经是英国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强化了居民对家的向心力和地域归属感。
4探讨与思考
4.1当代乡村文化景观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的农耕技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推动了社会进步。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文化景观的城市化也在不断加剧。其他乡村景观要素也在对其进行不断干扰,乡村景观文化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乡村文化景观正面临着来自外部压力的最大挑战――城市化浪潮。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之中,乡村发展相对滞后。为了顺应发展要求,农村开始效仿城市里的高建设水准及高标准的生活方式。随着这股城市化浪潮的席卷而至,原本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已变得面目全非。加之文化产业化导致经济竞争加剧,我国与周边国家对稀缺文化资源的抢夺和占领也愈演愈烈。如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申遗成功,将本该属于我国的传统乡村文化景观被占为己有。这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无疑是一个严重的侵权。
其次,就内部挑战而言,现代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对自身传统乡村文化景观意识的淡漠无疑成了影响乡村文化景观继续延伸的最大阻碍。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急切地渴望转换身份,大批农业劳动力涌进城市。他们不再眷恋养育着自己的土地,放弃了原本的农村生活。也正因为如此,留守儿童、留守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一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原本极富传统意义的乡村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人们对自身文化交流的缺乏使得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无法继续传承下去。
4.2对策与建议
4.2.1用正确的方式保留及传承
乡村文化景观应保留其原始的基本形态、保护于原地。对于那些已经濒临灭绝的,应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应不惜一切代价地保留和延续传统乡村文化景观。
4.2.2提高村民的保护观念和意识
村民是乡村文化景观的辛勤创造者、最初享受者和忠实守护者。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留守乡村的村民越来越少,乡村文化景观也在逐渐流失。只有在营造良好乡村环境的同时,提高村民对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意识以及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才可以更有效地维护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
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5结语
经过几千年的农耕活动,人与自然共存下的不断改造,才构成了今日多样性的乡村文化景观。然而大面积的农村人口转向城市,留守村民对本地乡村文化景观保护意识的淡漠,都严重影响了原本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的妥善保留和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来自城市的新元素不断地被注入到乡村文化景观里,如何有效地融合原始乡村文化景观和现代社会景观,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做到“保留”与“改革”同在,才可以更好的传承属于我国自己的乡村文化景观,才能在未来不断的延续中,发挥出乡村文化景观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 孙艺惠,陈田,王云才.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6):90~96.
[2] 刘之浩,金其铭.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演化[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120~123.
[3] 王云才.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与整体保护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6):708~712.
[4] 吴晓勤,陈安生,万国庆.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特色探讨[J].建筑学报,2001(8):59~61.
[5] 陆林,凌善金,焦华富,等.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6):660~665.
[6] Isabelle Poudevigne,Sabine van Rooij,Pierre Morin,Didier Alard.Dynamics of rural landscapes and their main driving factors:A case study in the SeineValley,Normandy,Franc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7(38):93~103.
[7] Sylvain Paquette,Gerald Domon.Trends in ru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and socio - demographic recomposition in southern Quebec (Canad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5):215~238.
[8] Inskeep E.Tourism Planning an Integrated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J].VanNostrand Reinhold.1991(16):342~345.
[9] 王云才.江南水乡古镇城市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6):700~703.
机器人一词来源于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1920年,恰佩克在他的科幻戏剧《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中,创造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robot (机器人)。在捷克语里,“robot”是苦役、劳工的意思。
机器人,这个不是由碳水化合物,而是由钢铁和线路组成的“人”,立刻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并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1942年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学三大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条命令与第一条原则相矛盾;机器人必须保 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与以上两条原则相矛盾。”这三个原则被后世无数的科幻小说及影视作品引用,被人们奉为经典。
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 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机器人这个词汇迅速风靡世界,与此同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机器人渗透到了科学、哲学、文学、电影、艺术等各个方面。
在阿西莫夫创作一系列机器人短篇科幻小说并提出“机器人学三大法则”时,世界上还没有机器人。然而,仅仅过了17个年头,到了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就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宣告机器人从科学幻想变为现实。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的用途日益广泛,被应用于生活、生物技术、医疗等众多领域。机器人文化现象精彩纷呈。
日本在1967年由川崎重工业公司从美国Unimation公司引进机器人及其技术,并于1968年试制出第一台川崎的“尤尼曼特”机器人。由于日本当时劳动力显著不足,机器人在企业里受到了“救世主”般的欢迎。经过短短的十几年,到80年代中期,已一跃而为“机器人王国”,其机器人的产量和安装的台数在国际上跃居首位。
时下,日本机器人正在悄然变化,原来只能干那些险、脏、累等粗活的机器人,如今也开始文雅起来,可以与人交流,甚至成为家庭的一员。在这类机器人中最为先进 的是横滨机器人博览会上展出的“BN-7”,它的眼睛是两个数码像机,捕捉人的面孔特征后,可记住7个家庭成员的面孔。家人出去时,它会说,“请早点回 来”;家人回来时,它会说,“请进,请休息”等。如果主人发火打它,它会逃跑;主人叫它,它则笑着跑过来。
此外,富士通研究所研制的看家机器人身高32厘 米,重约5公斤,可灵巧地躲过障碍抵达目的地。它头部装有两个照相机,镜头象人的眼睛一样自由转动,捕捉面前的事物。所拍图像可通过因特网传给主人,以便 主人通过手机命令,让机器人遥控家电,向老年人提示危险信号,向陌生人发出警告等。
《科学之社会研究》杂志2014年第3期发表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Selma Sabanovic的文章:Inventing Japan’s “robotics culture”: The repeated assembl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in social robotics。在Selma Sabanovic看来,日本机器人的水平享有盛誉,这一点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日本机器人发展历程也是前所未有的机器人文化的培育、塑造的过程。按照日本产业机器人工业会常务理事米本完二的说法:“日本机器人的发展经过了60年代的摇篮期,70年代的实用期,到80年代进人普及提高期。”并正式把1980年定为“产业机器人的普及元年”,开始在各个领域内广泛普及机器人文化并推广使用机器人。
引人注目的是,英国政府从1981年起就资助机器人产业,给购买机器人的公司以25%的价格补贴。2014年,英国政府已经制订了一项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欲投入1亿6000万英镑。其认为,农场机器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不仅会带来效益和效率,同时还是将许多艰苦而繁重的农场作业终结。有媒体断言,用不了多久,机器人的足迹将会深入英格兰山区。
现在,在英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场机器人走出了实验室,他们有更好的能力来执行繁琐而苛刻的实验室任务,对于大型农业器械而言,这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葡萄酒机器人可梭于葡萄园来进行藤条修剪,生菜机器人可锄净植物根部的杂草等。全国农民联盟的主席彼得・肯德尔表示:“无人操纵机器人的使用并不是梦 想,人们正致力于此。除了田间作业,无人操纵机器人在水果采收甚至牲畜管理方面都大有潜力。”
近些年来,美、日、韩相继提出以企业为主、产业化为先导的机器人总体发展规划,并通过机器人竞赛促进教育的开展,如美国三一学院的机器人灭火、韩国的FIRA、日本的RoboCup、FLL挑战赛等。机器人文化正在全球范围内点燃人们的热情,机器人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日本馆的机器人秀、法国馆的舞蹈机器人、上海联合馆的炒菜机器人等都赚足了人们的眼球。
1986年我国“863”高科技发展计划正式启动“智能机器人”主题,“九五”期间,“普及机器人文化”被列为该主题第一专题的宗旨之一。1998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机器人足球的教学实验。2002年以后,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校校通”工程的推进,智能机器人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渗透呈加速度发展的趋势。媒体报道,2011年央视春晚上,同时出现两个“李咏”――其中“李咏2”能点头眨眼,他就是按照1:1比例制造的仿真硅像机器人。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欧美市场畅销的扫地机器人也逐步走入中国平常百姓家。“先喷干净水,再吸水清洗地板……在客厅茶几、沙发下自如穿梭清扫的一个圆盘引来了 孩子的追逐和笑声。”自从陈楠给家庭添置了圆盘――一个全身布满传感器的机器“保姆”后,这一幕便时常在家中出现。这个机器“保姆”,能自动识别家居环境 和计算行走路径,地板上的灰尘、毛发、碎屑,抑或平时难以打扫的角落和家具底部,都能搞定。当完成清扫任务时,小家伙还能自动返回充电插座给自己充电。
发生在陈楠家中的这一幕,自2012年以来,已经在国内10万个家庭悄悄上演。
2013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消费国,在全球总销量中占比超过五分之一。被视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元年的2014年,中国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近1.7万台,同比增长达到惊人的77%。2015年发展更加迅猛,5月份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1.3倍。今年对中国机器人产业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中国制造2025》部署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把机器人列为中国制造业亟须强力发展的关键技术。
仿人型机器人的诞生及其应用
何为仿人型机器人?大多数的机器人并不像人,有的甚至没有一点人的模样,这一点使很多机器人爱好者大失所望。很多人问为什么科学家不研制像人一样的机器人呢?其实,科学家和爱好者的心情是一样的,一直致力于研制出有人类外观特征、可模拟人类行走与其基本操作功能的机器人。
模仿人的形态和行为而设计制造的机器人就是仿人机器人,一般分别或同时具有仿人的四肢和头部。世界上最早的仿人机器人研究组织诞生于日本,1973年,以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教授为首,组成了大学和企业之间的联合研究组织,其目的就是研究仿人机器人。加藤一郎教授突破了仿人机器人研究中最关键的一步―――两足步行。
1996年11月,本田公司研制出了自己的第一台仿人步行机器人样机P2,1997年10月又推出了仿人形机器人P3。P3通过它的身体的重力感应器和脚底的触觉传感器把地面的状况送回电脑,电脑则根据路面情况作出判断,进而平衡身体,稳定地前后左右行走。它不仅能走平路,还可以走台阶和倾斜的路。它站立稳定,推不倒,脚底不平也能保持身体的直立姿态。
2000年11月,日本推出了最新一代的仿人机器人ASIMO。在2005年爱知世博会上,大阪大学展出了一台名叫ReplieeQ1expo的女性机器人。该机器人的外形复制自日本新闻女主播藤井雅子,动作细节与人极为相似,以致于参观者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机器人。
在仿人机器人领域,日本方面侧重于外形仿真,而美国则侧重用计算机模拟人脑的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了仿人形机器人科戈(COG)。“科戈”机器人的大脑是由16个摩托罗拉68332芯片构成的,“科戈”的大脑放在与之相邻的室内,通过电缆与之相连。“科戈”最多用250个摩托罗拉芯片。“科戈”的大脑与人类的大脑一样,能同时处理多项任务。
据悉,本田公司最新开发的新型机器人“阿西莫”,身高120厘米,体重43公斤,它的走路方式更加接近人。几年前,在福冈举行的机器人世界杯大赛上,人形机器人首次闪亮登场。它们的教练声称,50年以后这些机器人将打败人类足球冠军。这一举动颇有象征意义,可以说是机器人向文明社会进军的宣言。
仿人机器人不仅是一个国家高科技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由于仿人机器人具有人类的外观特征,因而可以适应人类的生活和工 作环境,代替人类完成各种作业。它不仅可以在有辐射、粉尘、有毒的环境中代替人们作业,而且可以在康复医学上形成动力型假肢,协助瘫痪病人实现行走的梦 想。将来它可以在医疗、生物技术、教育、救灾、海洋开发、机器维修、交通运输、农林水产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011年2月24日,“发现”号航天飞机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升空。“发现”号此行搭乘6名宇航员,要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一个永久性多功能舱,并为它带来一个“常驻民”,即人形机器人宇航员R2。这是人类首次将人形机器人送入太空。R2机器人是NASA与美国通用公司制造的,它是首个进入太空的仿真机器人,它要成为空间站的“居民”――NASA计划让这款机器人长期驻守在空间站。宇航员R2将成为太空中首个模拟人类的灵活性机器人,也是美国为空间站建造的第一款机器人。虽然这仅是机器人研究领域发展的一小步,对于仿真人类机器人的发展却是一大步!“机器宇航员2号”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类似人类的灵巧手指,可以帮助人类完成枯燥、重复或者危险的任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官员布兰迪说,对于“R2”而言,它只获得搭乘“发现”号的单程票,一旦进入国际空间站,“有生之年”将不再返回地球。
我国政府也逐渐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出了双足步行机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研制出了多指灵巧手等。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于1988年2月研制成功了六关节平面运动型双足步行机器人,随后于1990年 又先后研制成功了十关节、十二关节的空间运动型机器人系统,并实现了平地前进、后退,左右侧行,左右转弯,上下台阶,上下斜坡和跨越障碍等人类所具备的基 本行走功能。
经过十年攻关,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仿人型机器人――“先行者”,实现了机器人技术的重大突破。“先行者”有人一样的身躯、头颅、 眼睛、双臂和双足,有一定的语言功能,可以动态步行。
2012年7月6日,由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汇童”仿人机器人亮相“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二十年成就展”。能够自主行走、打招呼、打太极拳的“汇童”4代仿人机器人和可以进行乒乓球机器对打、人机对打的“汇童”5代仿人机器人在“二十年成就展”上一展绝技。两个不到1.7米的机器人挥拍打起乒乓球,数十回合没有失误,身边一个身材稍高,长着标准人脸模样的机器人,微笑着与围观的观众打招呼,聊比赛……
据这些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黄强预计,15年内,这些能陪人健身、聊天,甚至能洗衣做饭的智能机器人将走进家庭,给市民当保姆。汇童仿人机器人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仿人机器人研究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系统综合性能和功能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机器人发展前景预测
实际上,在人类文明的悠远长河中,对机器人的梦想和追求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如今,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造就了有感觉、能思考、会决策的智能机器人,将人类和机器人的文化探索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
1990年 中国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论机器人》一文中预言: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纳米机器人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机器人不仅将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它还一定会带来我们已经预知甚至无法料想的未来。
2006年6月,美国微软公司推出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机器人模块化、平台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尔・盖茨预言,家用机器人很快将席卷全球。2007年2月1日的《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上,发表了比尔・盖茨名为《未来家家都有机器人》的文章,他向世界预言:机器人将与30年前的个人电脑一样迈入家家户户,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比尔・盖茨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撰文表示,一场新技术革命悄然来临,当前机器人正经历上世纪80年代“PC 式”发展,人类正从PC(个人电脑)时代向PR(个人机器人)时代迈进。届时,家用机器人将像门铃、计算机、移动电话、电冰箱等一样普及。日前,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伦敦参加了《金融时报》的活动FT125,并与金融时报的编辑展开了一场现场对话:
问:在电影《银翼杀手》的世界里,机器人将接管世界。你是否认为这样的世界还很遥远,而我们不必为此担心?盖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机器人都会是无害的。问: 你认为工人被取代的问题会很严重,哪个行业风险最大?盖茨:那些高中以下教育程度的工人,他们将被取代。人们一直在以相当快的速度取消流水线上的工作岗 位,这是件好事……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搞好教育,就会出现这样一些人群。
在盖茨看来,“科学的力量是巨大的。企业家是利用了这些力量的人,但真正让事情发生变化的是科学。”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 展,社会智能化发展趋势日益显现,机器人的服务也从工业制造领域,逐渐拓展到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安防救灾等人类生活领域。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将发展机 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就国际形势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欧洲“火花计划”、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等,均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试图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夺回制造业优势。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三个10年规划,将机器人产业列入重点战略。
Modern city landscape with traditional sacrifice cultural of the mismatch phenomenon
Abstract: In the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city landscape has been accelerating gradually,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showing some urban problems.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landscape between 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hina as ancient civilization has a deep historic background and plentiful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modern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how we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onfucian etiquette, a special sacrifice cultural forms and widespread phenomenon with the urban landscape produce the mismatch of phenomenon, the risk in traditional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perfect. Key words: The modern city,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acrifices culture, development
1 现代城市景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每一个区域和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形成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形态是我们国家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骄傲和财富。如诸子百家思想、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等这些传统文化都作为我们精神文化的重要部分。而精神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点,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城市景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文化特别是本土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1.1城市景观是体现传统文化的载体
城市是一个硕大的容器,包含着诸多事物。城市景观的建设是城市形象提升的重要举措,城市文化是城市品质的象征。具有内涵的城市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本土文化以城市景观作为载体使文化物化给人直观感受。西安环城公园以古城墙为主线而形成的城市景观绿化带。护城河环绕,有亭廊、雕塑、诗碑等风格古朴而稳重。这样的现代城市环城公园为古城墙遗迹的价值和魅力表现起到载体作用。
1.2传统文化是城市景观的内涵
城市文化的宏观取向,要体现所在地区的文化精神。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的宝贵财富,体现在既是作为城市文化的主要依据,又是城市景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前提和基础。西安大雁塔作为传统建筑文化,已经成为西安的符号,为其周边城市景观赋予了灵魂和内涵。传统民俗文化对城市景观建设及城市特色的展现也具有重要意义。陕西民俗中很经典的“陕西怪”,把传统文化以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物化”出来,使景观具有“活”的生命。
2 传统祭祀文化在现代城市中的存在
2.1祭祀文化的普遍存在
祭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精神活动和信仰的表现。“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荀子・礼论》。从古至今,从君主到百姓都举行着大大小小的表示重视、崇敬的祭祀活动。以达到心灵上的满足并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得到体悟。①中国古代祭祀是一项隆重而又庄严的仪式,其种类有:祀先代帝王、祀先圣先师、田与享祀先农之礼、亲桑与享祀先蚕之礼、享先医、五祀、高、傩、蜡腊。祭祀对象大致分为:天、地、人、神。这种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有直接联系,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被人们逐渐接受和认同为一种价值文化和生命精神。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能够客观的认识世界,但这种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对情感的诉求和精神的寄托,还是需要通过一种行为方式来表达。另外受传统文化和礼制的影响,祭祀活动也得到传承和延续。
2.2现代城市中的祭祀现象及其产生的问题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直接影响着市民的文化水平及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观念。市民相对进步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标准,影响其对待封建、迷信等事物有相对客观的评判和进步的思想②,祭祀看似不科学的传统礼俗仪式有着特殊伦理文化,作为人们精神需求能够“物化”的行为方式,在城市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2.2.1 祭祀作为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活动
在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等传统节日,城市中祭祀主要表现为公祭和家祭,如尧舜祭祀、公祭轩辕,是民族及民族文化认同、血缘认同的一种方式,端午节中华民族祭祀屈原,是表示对为国为民做出贡献的崇敬。清明节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扫墓,市民在革命公园、烈士陵园等举行扫墓祭祀活动。家祭 ,从古至今是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包含家祭、庙祭、墓祭、年祭四种形式,主要是在每年的中元节、中秋节和除夕。现代城市中家祭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表达对故人的思慕和祈福,其场地主要分布在十字街头、天桥下、道路口等。城市中的祭祀活动从形式、内容、仪式等方面已被简化但这种文化形态和社会现象依然存在。
2.2.2祭祀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我们客观地评判祭祀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祭祀活动在古代城市中是一项重要活动,其用地占据城市很大一部分。古代城市格局受到祭祀文化一定程度的影响,现代许多城市依然保留其格局和建筑、场所等产物,如北京、西安等。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产物不仅对祭祀文化的延续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也为城市文化建设起到点缀作用,进而带动与大众活动相关的,如参观旅游等行为的发生。无论是公祭还是家祭,在现代城市中依然延续烧纸、祭酒、烧香等行为。在祭祀节日晚上,这种行为聚集于街头、路口,产生大量的浓烟、纸灰等,经过的人都很避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据统计,祭祀节日晚上街上的活动和人数明显低于平日。除此之外,由于不慎对城市公共设施的破坏甚至可能会造成失火等现象。社会愈是进步城市愈是发达,与祭祀行为的矛盾也就更加的突出。
3 发展观下现代城市景观的建设与祭祀文化的延续
现代城市景观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含形形的文化以及社会现象,建设与完善城市景观根本目的在于为人们营造愉悦的、舒适的、能够尽量满足人们需求的环境。而祭祀文化相对于其他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属于弱势文化,是人们避讳谈到的事物。除了传统祭祀文化产生的传统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建筑文化层面的关注外,大众的祭祀活动以及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城市建设中是被忽视的。季羡林大师说“文化是一个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体” ③。那么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祭祀这一作为伦理观念的行为,也理应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有个适合的方式和场地。
首先,辩证地看待祭祀文化,达到思想观念上的进步。祭祀与生死观是有必然联系的,生死观与丧葬也存在一定关系。远古时期,中国的丧葬意识相对是比较淡薄的。《礼记・檀弓》记载:“古者,墓而不坟。”“墓与平地齐”。春秋时,孔子生前表示不修墓,其弟子以在其墓地上植树来缅怀他。汉晋时,人死后即植冢树以表示纪念。④。现今,城市周边墓园建设速度和范围不断升上,墓地也形成不同级别和价格的服务。无论是对城市用地面积及其发展的冲击,还是祭祀活动对城市形象及环境的影响,总之是生死观念对城市发展起到一定的约束和阻碍作用。
其次,利用景观手法合情合理地传承传统祭祀文化。景观是处理“天、地、人、神”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法,也就是说以“景观”作为载体处理好自然与人的关系,达到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祭祀作为人精神层面的需求,是可以通过景观在城市中存在的⑤。以丧葬中的一个例子说明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在瑞典已施行的一种“低温法”:不对尸体火化,因为那会释放大量有害物质,而是先将尸体浸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态氮中,待遗体冻脆后轻微摇晃,使其变成粉末,然后将粉末进行干燥处理,最后把干粉装进由泥炭或淀粉制成的骨灰盒埋入地下。6个月后,它们就变成了肥沃的土壤,亲属可以在地上种上植物。现在,每个瑞典人都可以在遗嘱中写明,他想变成哪一种植物。”目前,许多人也接受并提倡网络祭祀,以网络作为载体,在虚拟空间进行献花、烧纸等等活动,来表达对故人的怀念和祝福。以此看来,祭祀也是可以通过既不违背伦理要求也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手法在城市中存在。而城市景观作为城市中生态建设的承载体和先行者,应该有解决城市建设与祭祀文化矛盾的方法和能力,城市景观可以提供人们更加生态的、合理的、容易接受的祭祀方法。
4 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的财富,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合情合理地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祭祀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人们避讳提及的文化,某些祭祀活动在现代城市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集聚性,对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在生态伦理观念下,以城市景观作为载体,以景观设计作为手法,解决现代城市景观与祭祀文化呈现的失谐现象及矛盾,构建文化的、健康的、和谐的现代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林浩,丧葬祭奠:何时“祭”向文明[N].河南省三门峡日报社,2005-04-05(3)
[2]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3-120
[3]季羡林.东西文化议论集[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417-423
[4]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85-288
[5]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35-138 301-306
文章标题:刍议现代城市景观与传统祭祀文化的失谐现象
作者介绍:
张 斌 男 生于1985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