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健康管理师培训小结

健康管理师培训小结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59: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健康管理师培训小结,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健康管理师培训小结

篇1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46-02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其服务对象不仅仅是患者,还包括了健康和亚健康人群[1]。社区医院健康管理是运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等各种技术和知识,为社区内的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疾病的管理以及健康风险预测服务[2]。各国经验表明8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得到有效防治[3]。因而在社区中进行健康管理很有必要。现就如何建立社区健康管理的模式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提高社区卫生的管理效率

1.1 建立完整的家庭健康档案 建立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特征之一,也是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建立可以采用社区居民在社区医院就诊看病时进行体检、集中体检、或挨门逐户上门体检建立(包括测量血压、询问、索取和查看其他医院确诊依据等方式),它的内容包括居民基本资料情况(家庭住址、居民个人的基本资料、建档医生和护士签名、建档日期等)、周期性健康体检资料等。然后运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系统,使用统一的管理软件,把该社区居民各种健康档案资料按照档案号输入计算机,建立起一个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目的是保证居民的健康情况都登记在案,准确无误地为每个人提供身体健康状况资料。日后不断对此进行更新、监测、记录、指导。

1.2 有效建立完整的社区家庭健康档案能提高社区卫生的管理效率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详细地记录了居民的健康问题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医生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提供了全面的资料。社区健康档案的建立符合了其高使用频率和快速查询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效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此外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还有助于制定社区卫生规划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计划。

2 个性化的体检和健康状况评估 根据本社区居民的年龄、性别、家族史、既往史、近期不适症状、本人的要求等策划个性化的体检方案。并且针对受检者体检和健康信息的情况,提供相关疾病体征的简单介绍,进行健康状况和疾病趋势评估,必要时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为居民分析主要的健康问题,确定相关危险因素,并且提供基本健康改善指导以及运动和营养膳食处方,定期通知本人复查、复诊;而不是通过电脑软件完成的简单拼和总体检报告,避免了建议雷同和没有区别。体现了个性化特征,起到针对性作用。

3 社区健康教育的活动和身心健康咨询的开展,起到未病先防作用

3.1 社区健康教育的活动的开展 社区是推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场所,对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及自我保健能力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社区全人群为对象,向社区居民传授医学保健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促进自身健康,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和降低发病率的目的。

3.2 身心健康咨询的开展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心理健康日益被人们重视。社区在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开展身心健康咨询,调查普通人群精神健康状态与神经递质的关联[4],做好“未病先防”的措施。在心理健康咨询体质的辨识基础上,提供心理健康常识性知识宣教,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3 社区健康教育和身心健康咨询起到未病先防作用 健康教育宣传的方式以宣传栏、专题讲座为主,使正确的健康观得到广泛地普及。使社区居民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逐步纠正,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帮助居民树立了正确的健康观和消费观。

4 社区网络系统的构建及传播,促进居民的积极性

4.1 社区网络系统的构建及传播 社区构建网络传播与扩展是提升专业化的表现,其目的是让社区健康管理达到多方面的效果:⑴将社区健康资源通过网络带给最有需要的居民;⑵为社区居民的健康需要作全方面的评估;⑶提供多样化服务,带动健康管理者和社区居民积极性;⑷与社区健康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明确健康管理计划方案和服务协议,恰当地评估社区健康资源的运用。

4.2 社区支持网络的构建和传播可以促进居民的积极性 网络传播根据社区的实际条件,发展社区传播, 卫生和健康信息,开设公共健康论坛,发挥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平台作用。提供并传递多元信息,充分发掘社区受众的潜力,引发居民参与积极性,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5 小结 社区卫生服务是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用意在提供方便、有效、经济、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社区健康管理属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它有两种效果模式:一是直接效果,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另一种为间接效果,确保人们能更好地处理各种压力。总之,健康管理的理念就是要把人类健康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帮助人们科学恢复健康、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通过开展社区的健康管理,能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从而改善其日常生活行为,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预防疾病和降低发病率的目的。但目前社区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是专业人员匮乏和社区医院对自身定位的不准。故在健康管理功能和人才方面,社区应当充实自身条件和提高自身卫生服务水平,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 杨迎春,巢健茜,王小雨等.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401-4403.

篇2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前言

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理念等职业素养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所以企业领导应充分重视对于员工的再培训,加强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建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近年来,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建立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越加受到广大企业的重视,建立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已成为企业当前工作的重点。所谓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即通过对企业培训资源的有机整合,借助先进的培训工具,制定长期的培训目标和计划,为员工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得培训效果更持久,效果更显著。最终达到以人才促发展的有利局面。

二、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建立原则

(一)以企业发展为目标的培训原则

企业为员工提供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更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有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建立应以企业发展为目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培养优秀的员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二)与时俱进原则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现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市场对企业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所以企业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大环境,就必须与时俱进地建立动态的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及时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调整培训计划,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推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全面整体原则

完善的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培训对象应包括企业的所有在职员工,并能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和员工自身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培训,充分考虑员工入职年限和经验等问题,设置不同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方式,以提升培训效果,使员工能够在培训中得到学习和锻炼,帮助员工尽快成长。

(四)以员工为中心原则

企业培训对象是所有员工,为了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在建立企业员工培训体系时应成分考虑员工的需求和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提高培训的效果。

(五)全员参与原则

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建设并不仅仅是培训部或者人力资源部门单个部门的工作,而需要各个业务部门的紧密配合参与和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重视,真正实现全员参与,以及在企业内建立内部培训师制度、师傅传帮带制度,从管理技巧、专业技术、服务技能等全方位、多层面的培训体系,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现有培训体系。

(六)企业员工双赢原则

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建设的初衷是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专业水平,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剩余价值。所以好的培训体系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和员工两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寻求需求的契合点,以实现企业、员工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充分考虑及协助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三、建立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

(一)规范企业培训制度、提高培训的科学性

重视员工培训工作,拥有先进的培训理念和人力资源知识是加强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规范培训制度、提高培训的科学性是行动基础。企业领导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导者和管理者,在选人、用人、留人上一定要本着尊重人才、以人为本和科学制度化用人的原则,对员工的综合品质――专业知识能力、职业操守、业绩水平、团队发展贡献等作为考核指标和培训目标,将培训理念转化到生产经营活动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培训体系,规范企业培训制度、提高培训的科学性,尽量使个人的优势在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做到人尽其能,是员工在工作中得到发展和提高,以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重视企业培训师队伍建设、从企业员工需求出发制定培训

要做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培训师队伍建设的建设是重要的一环。为了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从培训队伍的构成来看,企业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所在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员工讲解最新、最先进的技术知识、经营理念和行业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可以请企业各部门的业务精英骨干担任培训师的角色,因为他们深入基层工作,更熟悉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另外企业为了不断进步和发展,也要重视对内部培训师的再培训工作,使他们了解企业相关领域的先进知识、技术和理念,掌握培训技巧,使培训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授课水平,提高培训效果。最后在培训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安排上,要以企业和员工的需求为出发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充分利用先进的授课工具,进行实践演练,鼓励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实现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目标,建设并完善企业员工培训体系。

(三)企业全员参与,完善企业培训效果评估

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人力资源单一部门的工作,而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企业高层领导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各部门中层领导负责整合部门资源,积极推进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所有基层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并反馈培训意见。为了提高培训效果,需要全面进行企业培训效果评估,具体包括如下:第一,员工对培训的感受和需求建议;第二,通过培训员工在知识技术和职业素养方面的收获;第三,培训后员工工作效率和行为的变化;第四,通过培训企业经营能力的改善情况和竞争力的变化。具体的评估方法可以选择匿名问卷调查法、财务报表分析法、职业技能考核法和跟踪调查法等。通过以上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可以帮助企业检验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可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并发现培训中的问题和不足,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企业员工培训体系。

(四)提高企业员工执行力、主动性和忠诚度

企业员工培训的目标不仅包括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还包括职业综合素养的提高,即员工的工作执行力、主动性和忠诚度。通过针对性的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可以突出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和价值感,激发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培训竞争激励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宣传教育使员工认识到企业培训的重要性,这是企业为企业在职员工提供的免费学习机会,帮助员工提升个人能力的有效手段,提高员工参与的主动性;第二,以培训后的考核结果给予员工不同的精神物质奖励,促进员工把培训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工作中,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并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得到相应的回报,用这种激励形式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员工执行力的提高;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根据不同员工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提高员工的工作忠诚度,总结培训中的精华进行沿用,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调整,以保证员工能在培训中学以致用,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五)增加企业稳定性和经营能力、企业效益

员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企业要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需要充分合理整个企业各方资源,重视培训工作质量,以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充分发挥员工的优势和潜能,以员工培训作为稳定人才、发展人才等管理的最佳手段,使内部劳动管理和谐、稳定,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的稳定性、经营能力、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效益。

小结

由以上分析可知,建立完善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训所需的成本支出要远远大于其所带来的收益。所以企业领导应高度重视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动各方力量,整合内部资源,以促进员工的进步和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楠,徐远强.以“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法”助力企业培训[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02).

篇3

[中图分类号] R71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1-0111-04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situation changes of grass-roots units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personnel before and after pregnancy weight management training

ZHOU Weiyuan TU Feixia ZHU Qi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j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Anji 313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ight management of grass-roots units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personnel in our county, and to carry out targeted knowledge training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ight management during pregnancy.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weight management of 37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personnel before and after pregnancy weight management training. Results Through the training of weight management during pregnancy, the awarenes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ight management of grass-roots units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personnel were improved obviously. Conclusion The training makes grassroots pregnant women obtain weight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skills during pregnancy, and helps them establish management confidence, and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gnancy weight management.

[Key words] Grass-roots units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personnel; Pregnancy weight management; Target weight gain; Knowledge training; Joint promotion

目前,世界范围妇女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呈上升态势[1]。有研究[1-3]证实,孕期体重增加过度会导致严重母婴并发症。中国某些地区孕妇体重情况调查显示, 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妇女占48.7%~50.9%[4,5]。因此,如何开展有效体重管理干预,促进母婴健康,是当前全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孕期体重管理很重要[6],国内一些学者调查发现[7-9]:国内因孕期营养过剩,分娩巨大儿率逐年上升,但孕妇对合理膳食和运动原则、孕期体重管理及与体重增长过度关系密切的妊娠并发症等方面的知晓率低于20%,且92.3%的孕妇最希望从医务人员和临床营养师处获得孕期健康教育知识。本研究从 “基层妇保人员实施孕期体重管理的可行性”出发,调查县内37名基层妇保人员的相关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同时进行培训前后的状况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参加2016年县内孕期体重管理培训的基层妇保人员37名。受试对象年龄22~42岁,平均(31±2.21)岁;其中包括执业医师3人,助理执业医师18人,护师9人,助产士7人;学历:本科2人,大专21人,中专14人。

1.2 方法

1.2.1 {查基层妇保人员对孕期体重管理的认识及实施状况 2016年1月通过问卷形式对基层妇保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孕期体重管理是否重要,有无对孕妇进行孕期体重管理,有无接触或参加过孕期体重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有无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宣教以及实施体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

1.2.2 孕期体重管理培训 于2016年2月针对培训前问卷调查的结果,前往上级部门参观、学习及在文献分析基础上,结合基层的特点,制定培训方案。具体内容包括:(1)人员培训:成立孕期体重管理小组制定培训课件,对基层卫生院妇保人员进行师资培训与考核,并定期进行指导。(2)制定及发放孕前不同BMI孕妇孕期体重增重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由孕妇提供的孕前体重和身高计算,孕期增重(GWG)=分娩前体重-孕前体重(kg)。参考2009年美国IOM推荐的根据孕前不同的体质量指数(BMI)确定的孕妇孕期体重总增重和增重速率[10],制定孕前不同BMI孕妇孕期体重增重表,在孕妇孕早期建卡时计算孕前BMI发放孕期体重增重表,让孕妇进行孕期自我体重监测与控制。(3)孕期妇女膳食、运动手册建立与宣教:制定规范培训教具和宣教手册,对刚纳入围产期检查的孕妇即进行孕期营养宣教,发放孕期妇女膳食、运动手册。(4)特殊高危孕妇体重管理:肥胖、妊娠期糖尿病高危人群或有营养问题的高危人群,转诊到县级医院产科营养门诊进行个性化管理。(5)统一孕期营养管理方案与实施:具体步骤包括:①妇保人员通过建立孕妇保健卡收集孕早期孕妇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文化水平、工作单位、孕次,孕前体重、身高、血压、血糖、既往史等。完成孕期营养知识调查问卷。②根据孕妇身高、孕前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确定孕妇孕期体重总增重和增重速率。③发放孕期营养与运动手册及孕期体重增重表,针对孕期营养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个体化宣教。④指导孕妇购买体重计,清晨空腹定时、定衣测量体重并记录,以体重管理的结果指导孕妇控制饮食过程。每次产检时测量、记录体重,跟踪孕妇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干预。⑤发现肥胖或有营养问题的高危人群,建议转诊到县级医院产科营养门诊。对有需要的孕妇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指导,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GDM一日门诊或一日病房管理。

1.2.3 效果评价 对孕期体重管理培训后3个月的基层妇保人员再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体重管理状况改变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n(%)]描述,比较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P

2 结果

基层妇保人员能认识到体重管理对孕期的重要性,但因缺乏孕期体重管理知识培训、对孕期体重管理知识及妊娠期糖尿病知识掌握少、没有宣教资料、没有规范的教具与课件等原因,很少开展对孕妇体重管理的宣教,即使个别进行体重管理宣教也仅凭个人经验、口头传达、没有系统管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孕期体重管理培训后3个月较培训前基层妇保人员对孕期体重管理的认识及实施有了明显的改善。

3 讨论

3.1 培训使基层妇保人员进行孕期体重管理的信心提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及孕期活动减少,常导致孕前超重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快,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这使巨大儿、产伤、肩难产等母儿风险大大提高,子代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也大大增加,故如何进行更好的孕期体重管理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而基层妇保人员能更早更多的与当地孕妇接触和沟通,所以提高基层妇保人员对孕期体重管理的知识掌握及应用推广非常重要。此次对基层妇保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培训前80.91%及培训后97.3%的妇保人员认为孕期体重管理很重要,但培训前仅10.8%的妇保人员对孕妇进行孕期体重管理宣教。这种认知与实践的差距可能源于基层妇保人员缺乏相关技能及宣教材料。类似的, 国外有研究[11]表明医务人员为孕妇提供体重管理咨询比例偏低,虽然他们认为孕期体重管理非常重要,但由于缺少足够会诊时间及体重管理知识和技能, 缺乏足够信心从事体重管理咨询。但是基层妇保人员工作主要内容是新婚妇女及孕产妇管理[9],有时间通过建立孕妇档案与孕妇进行充分的沟通,互相建立信任关系。因此只要通过培训解决基层妇保人员进行孕期体重管理需要的相关技能及宣教材料,树立体重管理的信心,就能充分发挥基层医院的孕期体重管理教育作用,有可能把体重控制宣教做到早孕甚至孕前。从培训后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妇保人员掌握了更多的孕期体重管理知识、有充分及方便实施的宣教材料及工具,提高了孕期体重管理的信心,对孕妇进行孕期体重管理宣教比例较前有明显增加,与培训前有显著差异。

3.2 目标增重及孕期营养、运动手册有利于提高基层妇保人员进行孕期体重管理的可操作性

为了孕期体重管理能更好地开展及推广,必须制定合理的宣教材料及工具。根据2009年美国IOM最新推荐的孕前不同的体质量指数(BMI)确定孕妇孕期体重总增重和增重速率,制定孕前不同BMI孕妇孕期体重增重表。产科教科书及孕产妇保健卡推荐的孕期适宜体重增加未考虑孕妇孕前体重情况,根据孕前不同的体重指数(BMI)确定孕妇孕期体重总增重和增重速率可以指导非标准体重孕妇的孕期适宜体重增加[12-16],这也是需要体重控制的重点人群。孕期体重管理的三大原则:均衡营养,适当运动,良好的生活方式[17]。根据我国2011年制定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第1 版)”对营养运动和体重管理的指导要求[18]建立孕期妇女膳食、运动手册。基层妇保人员在孕妇孕早期建孕期保健册时计算孕前BMI,发放孕期体重增重表及孕期妇女膳食、运动手册,让孕妇合理膳食及进行孕期自我体重监测与控制。孕妇通过定时测量体重,及时反馈于相关妇保人员,妇保人员通过这些体重管理的结果,结合孕妇自身情况,进一步指导孕妇控制饮食过程,对于体重控制仍不理想者可转诊到上级医院营养门诊。实用的孕期体重管理资料可以增加基层妇保人员进行体重管理的可操作性,同时提高孕妇的依从性。而我们接下来的研究目的是增重用于孕期体重管理在我县推广应用后,进行孕妇孕期增重、孕期合并症、分娩方式、有无分娩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等方面的数据比较,通过统计研究,进一步了解及完善孕期体重增重表、孕期营养及运动手册等相关资料,更好的推广孕期体重管理。

3.3县级医院联合基层卫生院进行重点人群孕期体重管理更有效

有文I[19,20]报道孕前超重肥胖、35岁以上的高龄、有妊娠合并症的孕妇以及体重正常身长高的初产妇是妊娠期体重管理的重点人群。高龄、超重、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家族史、巨大儿家族史、自然流产史、GMD史、不良妊娠史、喜爱甜食、文化程度低等都是GDM的高危因素,研究显示具有1种高危因素GDM发生率增加约1.96倍,而有3种及以上高危因素的孕妇GDM发生率是无高危因素的3.92倍[21],而GDM患者多无临床症状,多在产检时发现,往往错过最佳血糖控制及体重控制时期,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早发现将有利于早期干预,对GDM的预后有重要作用,所以这也是需要妊娠期体重管理的重点人群。县级医院通过成立有产科医生、助产士、营养师、内分泌科医师等参与的培训小组,对基层妇保人员进行孕期体重管理师资培训与指导。通过培训,基层妇保人员可在对孕妇进行孕早期建保健卡时早期识别发现这些高危人群,对她们进行重点宣教及早期转诊到县级医院,对这些孕妇,产科营养咨询门诊可以进行个性化管理,对于确诊为GDM的患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患者,也可及早通过产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以及营养师等对其进行饮食指导、体重增重管理及药物治疗等,减少围产期母儿的风险,改善GDM的预后。转诊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及干预,使孕期体重增加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这与目前推行的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模式相符,提倡预防为主,对高危目标人群进行重点跟踪管理。

3.4存在问题

当然基层妇保人员在进行孕期体重管理宣教中还会发现其他问题,存在不足是肯定的,比如基层妇保人员宣教质量如何保证等还需探讨改进。因此,孕期体重管理小组前半年每月一次派出师资协助解决基层卫生院妇保人员进行孕期体重管理存在的困难,以后每半年抽查1~2家卫生院孕期体重管理开展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更新知识,以达到质量控制。

3.5小结

妊娠期增重过多以及糖尿病等因素能改变宫内胎儿的生长和代谢,导致子代脂肪异常沉积。若为女胎,以后出现肥胖,妊娠将继续影响后代,因此,需要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减少人群中慢性病风险。孕期增重具有可控性,但需要社会各界参与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其别离不开医务人员的宣教与推广。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孕妇自然分娩意愿逐渐增强,进行孕期体重管理控制胎儿体重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孕妇所接受。通过培训,使基层妇保人员更好的参与实施孕期体重管理,使广大孕妇及家属在孕早期甚至孕前就接受孕期体重管理,以体重管理的结果指导孕妇运动、控制饮食过程,达到适宜增重、合理营养、促进健康、优生优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Herring SJ,Rose MZ,Skouteris H,et al. Optimizing weight gain in pregnancy to prevent obesity in women and children[J]. Diabetes Obes Metab,2012,14(3):195-203.

[2] Stotland NE,Cheng YW,Hopkins LM,et al.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and adverse neonatal outcome among term infants[J]. Obstet Gynecol,2006,108(12):635-643.

[3] 杨延冬,杨慧霞. 美国2009年足月单胎妊娠妇女孕期增重指南的临床适宜性探讨[J]. 中华妇产科学杂志,2012,47(9):646-650.

[4] 金子环,马树祥,岳鹤津,等. 孕妇产前体重指数与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的关系[J]. 现代预防医学,2009, 36(6):1055-1056.

[5] 刘学敏,王桂喜,王伟,等. 沈阳地区孕妇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的调查分析[J].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9,18(11):809-812.

[6] 严双琴,徐叶清,陶芳标. DOHaD 理论对妇幼保健工作的启示[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6):938-940.

[7] 赵阁芳,薛红,隋媛媛,等. 青岛市黄岛区1991-2009年巨大儿的发生和新生儿体重的时间趋势分析[J]. 齐鲁医学杂志,2010,25(5):415-417,420.

[8] 王文平. 孕妇产前体重指数及其变化对头位分娩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2012,(19):248-249.

[9] 晏辉. 孕妇对孕期影响运动体重管理知识认知调查分析[J]. 现代医院,2013,13(6):151-154.

[10] Institute of Medicine(US) and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US) Committee to Reexamine IOM Pregnancy Weight Guidelines, Rasmussen KM,Yaktine AL. Weight gain during pregnancy:Reexamining the guidelines[M]. 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US),2009:2-3.

[11] McDonald SD,Pullenayegum E,Bracken K,et al. Comparison of midwifery,family medicine,and obstetric patients' understanding of weight gain during pregnancy:A minority of women report correct counseling[J]. J Obstet Gynaecol Can,2012,34(2):129-135.

[12] 蔡毅媛,徐琨,S艳晶,等. 产妇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J].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 39(1):46-48,53.

[13] 黄婕,陆青贵,欧阳静仪,等. 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分娩方式的关系[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8):1235-1239.

[14] 郑锦丽,王正平. 我国孕前超重孕妇与妊娠并发症相关性的Meta分析[J]. 浙江实用医学,2014(1):72-77.

[15] 李春明,张为远. 孕前体质量指数与妊娠结局关系的评价[J]. 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36-38.

[16] 卢柳娟,谭彩霞. 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指数增幅对分娩方式的影响[J].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38(3):288-289.

[17] 焦广宇,蒋卓勤. 临床营养学[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0-105.

[18] 曹淑殷,余晓燕. 孕妇体重管理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 护理与康复杂志,2014,13(12):1142-1145.

[19] 戴毅敏,邱智华,项静英,等. 基于IOM指南的孕期增重与母儿并发症发生关系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16, 31(12):2434-243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