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老人住房设计

老人住房设计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老人住房设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老人住房设计

篇1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问题,同时,中国的养老设施也存在很多问题,国内多数养老设施的发展还停留在设施数和床位数的增加上,养老机构的生活品质较差,照料方式粗放,远没有达到有针对性的、切实满足老年生活照料的要求。养老设施还停留在只是对宾馆、医院等建筑的简单模仿,存在着片面追求“宾馆化”、“医院化”的倾向。[7]同时据调查显示,老年人休闲时间普遍比较充裕,一天平均休闲时间在 3-5 小时,年龄越大休闲时间则更多,应此休闲时间在老年人生活中占了很大比重,日常休闲已经成为老年人的重要生活部分。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相关概念。

养老安全防护设施:包含安全辅助设施,交通设施,消防安全设施。

安全辅助设施:无障碍设施、扶手、建筑导向标志、防撞防滑等设施。

交通设施:楼梯、过道、房门等设施。

消防安全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安全疏散系统等设施。

生活休闲方式:书法、绘画、打牌、唱歌跳舞、垂钓、游园等休闲活动。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主要针对本文提出的建筑内养老防护设施的配备情况及合理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其他养老设施,例如医疗保健设施,因所调查对象不存在相关设施,无法结合实例研究,故不在研究范围之列。同时,本文针对研究的具体内容提出相关的分析和改善方法,可能涉及建筑设计、安全设施、建筑设备等多个内容的知识。老人生活休闲方式无严格界定。

1.3 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

1.3.1 研究热荨

主要从养老建筑的安全防护设施与老年人生活休闲方式入手,在养老建筑防护设施上,主要有消防安全设施,安全防护设施,无障碍设施。生活休闲方式则主要通过现有拥有的休闲娱乐设施与老年人进行的休闲娱乐方式比较,探究价值及合理性。

1.3.2 研究目的。

通过对宜昌市养老建筑安全防护设施及生活休闲方式的调查分析,再结合国内外养老建筑典例的分析,可以从中分析现存养老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建议并加以创新,以促进养老相关方面的发展与建设。

1.3.3 研究意义。

据宜昌市民政局工作报告显示,宜昌市的老龄化程度明显要高于全国水平,已经全面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跻身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综合改革示范城市。因此,在宜昌市开展相关养老调查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研究不仅注重养老相关方面的改善,同时存有创新,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养老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解决一部分现存的养老问题,对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减轻老年人的儿女负担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2. 国内外现有的养老安全防护设施及生活休闲方式

2.1国内外养老设施现状分析

国内的养老设施研究大多从一般意义上的舒适出发,如无障碍设计、 消防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停留在物质设施的改进,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宏观的空间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但还没有关注到老年人综合生活品质的改善。总的来说,国内研究偏重于物质的空间环境,而对护理环境及老年人生活行为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国外的养老设施研究跨越了学科的界限,在养老设施空间环境与老年人的行为、空间使用行为、心理行为[7]等个人属性与空间结构等不同方面,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已走在国际前列。

2.2国内外老年休闲方式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较早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相对的也较早就注意到休闲对于退休人的现实意义。西方社会在老年人运动休闲的研究也比较多,时间较长。在世界各国纷纷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年人运动休闲作为缓解老龄化社会危机的重要途径的研究成为了各国研究的一大重点。如何使老年人避免在运动休闲中受伤和受伤的性别差异等等均为国外的研究重点。[9]国内对休闲行为研究相对较晚,涉及的研究内容基本体现了休闲行为的主要方面,但在理论基础研究方面比较薄弱。我国对老年人休闲行为研究角度较单一,系统性的研究不够深入。由于我国地域大、差异性强,现有的老年人休闲行为研究的样本也较小,较大区域的老年人休闲行为研究极少。

3. 宜昌市典例分析

3.1 晚霞老年公寓背景介绍

宜昌市晚霞老年公寓(图一)位于宜昌市西陵区开发区渭河路,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设有单人间,双人间,特护间等多规格住房120间,床位236张。收住对象为自理,半自理和全自理的老人。老年公寓总共四层,一至四层都为照料室,每个照料室都设有符合老年公寓建设规范的床位,家具,电视机,独立卫生间等设施。公寓旁为小园林,绿化充足,还有供老人休息的廊道,外部还配有健身器材。总体上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3.1.1安全防护设施。

消防安全设施:

篇2

老年人作为国家成长过程中功不可没的一批人,他们为我国的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在为老年人设计住宅建筑时,必须针对老人的特点,充分尊重老人的要求,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本文通过对于目前我国老年人居住状况的简单阐述,分析了老年人对于住宅建筑设计的需求,并着重谈论了在进行老年人住宅建筑设计时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及设计的重点。

1 老年人生活的特点产生的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

随着老龄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加剧,老年人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生活问题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当今时代,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每一个青年人所要负责的老人供养需求提高,再加上青年人工作、生活及子女的压力,老年人完全依靠自己孩子度过后半生的生活方式必须有一定的改变。否则,中国的老年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落入孤独寂寞的生活境地。而老年人生活方式改变的要求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老年人居住建筑建设的发展,国家必须加大力量为老年人建设一个适合养老的居住环境。

老年人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在走过了壮年之后,已经不能做到对于自己的照顾,再加上有些老人失去自己的伴侣,他们的老年生活很多都会在一种寂寞孤单的环境中度过。为了能更好地赡养老人,使老年人幸福的走过后半生,我国在建设过程中设立了许多老年救助机构。目前,我国最为常见的老年人居住环境就是养老院,养老院发展到今天不仅是社会上一些孤寡老人的家,在现代社会很多忙于工作的子女也将自己的父母托付给了养老院。这样以来,老年人的居住建筑设计就成为了我国下一步应当完善的一项工作任务。

老年人在未来的居住趋势是与儿女分离的,他们安度晚年一般都是要在公共的老年人居所内度过,而这些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老年居所的设计主要不是为了使老年人获得一个居住的地方,而是为方便老年人之间相互照顾,加强老人之间的娱乐交流,使老年人能够处于愉快的生活环境中,这就给我国建筑设计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2 老年人的特殊性及其对于居住建筑建设的要求

人一旦进入老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许多的变化,老年人不但会失去照顾自己的能力,还会变得像孩子一样别扭固执,他们极需要社会对于自己的关注。因此,青年人对于老人的赡养不应该只注重物质方面的供给,还必须加大对于老人精神的关怀。从这个方面而言,加强对于老人特殊性的研究就成为合理赡养老人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本文接下来就简单分析一下老年人的特殊性:

首先,老年人对于自身健康的需求非常高。老年人在进入老年时代以后,各部分的器官以及组织等都会逐渐老化,其自身对于疾病的抵抗力也会逐渐降低,老年人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衰弱,那种怕病的心理会逐渐形成他们生活的一种困扰。因此,老人对于身体健康的需求比任何群体都要强烈,他们的居住建筑周围应该具备社区医疗救助以及体育健身等场所。而且,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还使得他们的内心产生了极为强烈的依存感以及归宿感。老年人在不能自理自己的生活时,就会希望有人来照顾他们,尤其是愿意得到自己子女的亲自照顾,以便于寻得心灵上的寄托。因此,老年人心理上产生的变化也是为人子女之人必须估计到的。

此外,老年人走过许多波折,对于财富名利问题已经看得非常淡薄,他们最为渴望的就是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能够和自己的老板子孙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看着自己的子孙健康平安的成长,成为他们老年时代最为强烈的一个愿望。老年人的生活里需要互相的关心和照顾,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减轻一些孤独寂寞的衰老感。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许多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征,老年人的生活居住环境设计也就必须不同于其他人,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注重老年人的要求。老年人住房设计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也就是老年人住宅建筑设计的要点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注重老人居住空间环境设计的问题。老年人喜静不喜动,他们虽然害怕孤独,但是绝对不喜欢喧闹的环境。因此,在选择建筑地址以及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充分地保持住宅的安静,在住宅温暖干净安全的前提下,使他们的住房靠近远离车辆喧嚣的公共服务场所。而且,在进行老年人住房建筑设计时还必须注重住宅外部的环境设计。人老了以后会变得比较别扭,他们对于事物的需求及眼光会变得挑剔,再加上他们自身身体健康状况发出一定的指令,老年人住房对于外部环境的需求非常高。这些住宅不仅要建立在安静干净的地方,还需要有充足的阳关、良好的通风效果、开阔的视野,以及高程度的绿化环境。此外,最好还能有适合老年人运动的一些运动设施。

其次,老人的居住空间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保证他们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空间,而不会轻易受到外人的干扰。家庭型的老人院起居室不应该小于14平米,卧室也不要少于10 平米。而且最好不要设计合住的老年公寓,就合居型的居住场所而言,最好也每间不超过3人,每个人的使用面积还应该在6平米以上,否则极其容易因为老年人的个人习惯不同,而造成他们相互之间的摩擦。但是,这种私密性的设计必须避免老人脱离人群,他们害怕孤独寂寞,必须在保证私密的同时,还能方便于其他老人的交流娱乐。设计师可以将老年人群居的地方设计成套间、四合院等的样式,既方便老人独处,又方便其于外界交流。

最后,在进行设计时,还必须保证老人居住环境的无障碍性。老人的身体状况极端下降,很多时候他们不能像常人一样进行活动,因此,在设计老人的居住空间时,必须加强对于建筑设计安全性及灵活性的考虑。设计师可以设计一些适合老人生活的设施,并在老人的居住空间内布置一些防止老人摔伤、碰伤的设备等。设计师要尽量将老人的住房安排在比较低的楼层,稍高楼层都要设置电梯,还要在电梯内设置一些方便手扶或者是坐的设施。此外,老人的房间要避免不在一个水平面上的情况,还可以将楼梯的台阶换成一些比较缓和的坡道,缓坡台阶踏步的梯面比应当高于120mm,而且踏面的宽度不适宜小于380mm,坡度不应大于十二分之一,同时在坡道一侧安装一些既有观赏价值又能防止跌倒的设备。同时,一些需要日常使用的东西,比如门把手、水龙头、马桶、电器开关等,都要按老人的需求来设置,而且这些常用的东西还一定要具有温暖舒缓的感觉,避免使老人在使用时产生不愉快或者紧张的心情。

3 老年人住宅建筑的设计应当注意的问题分析

老年人在生活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在年老之后理应得到悉心的照顾,因此,在住房这个问题上,住房建筑设计一定要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以及审美需求,使老年人的生活时刻处于一种比较轻松愉快、温暖温馨的氛围中。本文接下来就针对老人群体的特殊性,对老人建筑设计的一些细节问题做一些简单地谈论:

3.1 要制定符合老人需求的设计原则来指导建设

老年人建筑设计的原则一定要体现以老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这种设计原则能够完全地将老人的特殊需求涵盖在内,为老人住房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指导,使建筑在建成以后能够保证老人生活的舒适、安全、方便。具体来讲,这种设计原则首先要考虑老人休息时间的特殊性。老年人睡眠质量不好,而且睡眠时间相比一般人而言都要少,他们需要极早入睡,早晨又会醒得特别早,这之间和普通人的时间差距大致都在两三个小时内。因此,老人的作息时间特别容易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活动产生冲突,这样就会导致家庭生活的摩擦出现,影响家人之间的感情。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房间的隔音效果,并尽量和厨房卫生间靠近。此外,在设计老人的住房时,还一定要征求老人的意见,尽量按照他们自己的要求来进行设计,使他们生活的空间带上他们自己的元素,给他们的生活增加一些活力。再者,老人住房的设计还必须考虑到其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一般老人都比较喜欢和自己天真活泼年幼的孙辈更为靠近一些,在安排住房时就要将他们的住房更靠近一些。

3.2 在建设专门的老人居住住宅时要将各项功能考虑在内

随着年轻人供养老人压力的增大,以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将来老年人的群居生活会变得更为普遍,国家对于老年人的照顾会上升到一个比较专业合适的阶段。比如建立一些老年公寓、养老院等,这样可以充分得保证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因此,设计师必须顺应这样的潮流,对这些专门的老人居住场所进行合理的设计,将各项功能需求涵盖在设计目标内。首先,这种住房建筑必须具有合适的房间尺度,方便老人活动,但不会使其产生空旷寂寞的感觉。同时,要选择一些比较温馨的家具,并对这些家具进行合理的摆放,使他们既能满足老人行、走、坐、卧等的需求,又能够愉悦老人的身心。还有,房间光线以及房间内部各种事物色彩的选择也一定要满足老人的需求,既保持一定的生命活力又不会让他们觉得难以承受。此外,住宅的设计还必须保持安全、健康以及隐私性,使老年人住得贴心舒适。

4 结语

老年时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阶段,在这一个阶段内,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自己难以控制的变化,这会在一定程度造成人在心理上的难以承受。因此,对于老人的赡养工作是极其细致的,必须兼顾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需求。老人的住宅问题,在老年阶段是与他们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所以,必须重视老人的居住问题,对他们的住房进行合理的设计建设,给老人提供一个幸福温馨的晚年居所。

参考文献

[1] 刘国佐.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设计——以山西省老年公寓二期项目设计为例[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15)

[2] 龚文晔,白飚.探讨适合老年人的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以郑州21世纪社区为例[J]. 住宅科技, 2010(09)

[3] 陈东博.云南“卧云仙居”老年公寓景观设计[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4] 周金梅,宫敬利,辛丽红,王凯.老年公寓户外环境空间要素设计浅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9(20)

[5] 洪艳,濮东路.基于老年人心理行为需求的老年公寓设计探索——以普陀颐乐山庄一期为例[J]. 华中建筑,2007(09)

[6] 曾婷婷,李之吉,蔡琦,解武志.寒地老年居住建筑外环境设计探讨[J]. 低温建筑技术,2010(01)

篇3

作为一项改革试点,刚刚有点响动就面临媒体一片唱衰声,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似乎并不多见。实际上,保监会本身对试点也表现出足够的谨慎,这表现在4 城市的试点是有期限的——以2 年为期,这在以往的改革试点中亦属罕见。社会舆论不看好“以房养老”,主要是站在老人的立场,譬如老人是否接受,家属是否接受,等等。但从去年9 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至今,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发现另有一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关注。其实,以房养老最大的风险也许是在保险公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