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5 10:08: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积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藏丰富,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构成了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同时也具有每个民族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个性。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最具活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强化民族音乐教学,必将对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继承和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艺术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主要途径。在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中,让学生从学习我国各民族音乐艺术这个窗口了解各民族的风俗民情、艺术风格、历史文化,这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促进各民族团结,建立和谐民族大家庭,培养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树立以民族音乐教育为本的观念和意识
学校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高校是教育的摇篮,加强和改进民族音乐教育,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民族音乐教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加深对民族音乐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音乐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能使受教育者通过对民族音乐高度成就的理解,认识其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增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发展创造力。在“十六大”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有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了解它,也更没有理由不去发扬它。西洋音乐固然要学,然而本民族的东西我觉得更应该加强学习。泰格尔说得好:“音乐和美术是民族自我表现的最佳手段,没有自己的音乐或艺术的国家,只能永远当哑巴。”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珍贵的艺术价值,这是任何国家音乐所不能比拟的,也是任何西洋音乐所替代不了的。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明镜,集中着我国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着民族的艺术精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民族音乐内容中所呈现的民族、地域、风俗习惯、语言特征,亦成为研究各种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极为重要的旁证。为了使民族音乐健康发展,为了发展中国音乐的根基,我们不但要主观上主动地学,而且还要建立科学的、完整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提高广大教育学者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和民族音乐价值的正确认识。探索民族音乐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和大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需求以促进高校文化的建设, 推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二、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传播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应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任务之一。柯达依说:“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就会像飘莲断梗一样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民族音乐教育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的系统工程,它对陶冶道德情操、美化身心、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重视民族音乐,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热爱和重视民族音乐的风气,提高对民族音乐的认识能力和欣赏能力。对民族音乐文化亲身体验,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积累,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扩大了学生的人文知识,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智力保证。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应该立足于民族音乐的沃土之中,把民族音乐教学融入到艺术教育中,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提高,使之成为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中国民族音乐有其巨大的自身价值。只有重视和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系统学习,才能了解民族音乐独特的语汇,才能正本清源,为民族音乐的学习、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民族音乐教育是任何一门教育所替代不了的,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应该以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让大学生树立起民族审美理想和民族文化价值观念,为弘扬本民族文化而努力。达到音乐教育人的目的,以促进民族素质,提高民族音乐文化水平,热爱本民族的音乐艺术,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才是它的根本目标之所在。
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是一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类以心灵情感和想象力为特性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描述与反映。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和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它包括美术、音乐、播音主持、表演、戏剧等众多内容。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非常丰富的内容。集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借用大众喜闻乐见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式,用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氛围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使他们在艺术的享受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取了精神享受和启迪,从而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达到完美的统一。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人们积极主动对待生活和工作,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困惑,获取成功和喜悦。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和实践,并在相应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注重说教,理论性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缺少案例和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把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实例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用图文和视觉等艺术来刺激与冲击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因此,如果将艺术贯穿和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一旦感觉到直观的兴趣,将凭着自己的知识去探究深奥的思想理论,最终将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升华,同时将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兴趣是引导学习主动性的前提和条件,它能引发接受者探讨对象的热情和激情,并通过外化的行为达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通过多维的艺术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与结合,可以间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治理论课的目的。
艺术可以愉悦学生的心境
艺术的教育价值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2]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而又莫不令人入眼、入耳、入心,令人身心愉悦。梁启超先生曾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大众化、通俗化非常重要。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以文献档案为依据,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史、传播史,总结历史、阐明论点,是一部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新型电视片,其展示的感人的故事走进课堂,对大学生思想的政治坚定具有很大的帮助。电视片《大国崛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还让学生了解了各国的厚重历史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更让他们深深地感到民族和社会的危机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一场有纪念意义的合唱比赛和音乐会,可以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一首反映时代感脍炙人口的歌曲,可以唱出大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和情愫,这些活动不仅愉悦了学生的心境,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中外名著对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电子和网络游戏则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当今社会,吸引他们的好的和不好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更有必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占领思想政治舞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思想大餐,为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在没有任何勉强和强制性的情况下,通过艺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被受教育者接受,使受教育者在情不自禁和潜移默化中得以情感感化与升华,犹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改变以往的说教形式,把艺术有机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提高了授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在完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时得到了艺术享受并从中获得了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39-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飞速前进的科技文化对人才的需求也显示出了很明显的趋势――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实用性人才。而在当今形势下的高校舞蹈教育中,这种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则直接凸显出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艺术实践是高校舞蹈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够通过艺术观摩,剧目排练和演出,艺术采风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并通过与课内教材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成为高校舞蹈教育中培养创新性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艺术实践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
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由于舞蹈教育本身实践性较强,在教学中更需要艺术实践的支撑。在整个舞蹈教学过程中,艺术实践是所学知识的延伸,也是课内知识得以灵活运用的实践平台。艺术实践能够使学生充分吸收课内知识,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绩。但是各种舞蹈语言的熟练运用却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而专门的舞蹈组合由于训练形式过于单一,很难满足学生的练习需要,使学生容易由于缺少主动性而产生对组合训练的热情和兴趣。而艺术实践却可以通过学生对课内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自我编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将所要掌握的舞蹈语言在保留其美学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编创,最终以舞台考核的形式进行检验,这样,技能更好地巩固和练习了课内知识,又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艺术实践本身就是所学知识与能动性的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个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把课内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和更彻底地吸收。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教育部制订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见培养学生创造力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而艺术实践则通过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独特方式,能够极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为了使作品顺利创作出来,就要主动去观察生活,能动地提炼主题,发展变化舞蹈动机,以求塑造出鲜活生动的舞蹈形象,以及编创出富有新意的亮点造型和动作。在这一创造性活动中,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射到作品中,对作品从切入口、形象,动机等进行反复推敲,能动性地进行多方面思考,运用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发现和探索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其创造潜能。而在捕捉了人物形象,设计好表现人物特征的主动机之后,接下来的动作发展变化,则需要动手操作,一遍遍实践动作和动作连接,直到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动作组合方式。这一过程则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所以,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能够主动参与其中,运用所学知识,加上自己的创新,享受着舞蹈艺术创造带来的乐趣。通过这种相对独立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展示出了自己舞蹈创造力的同时,创造潜能得以进一步挖掘,创新性思维也得到同步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社会发展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舞蹈教育培养的新目标。通过艺术实践,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培养能教、会编、善表演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舞蹈艺术的综合性因素,编创过程不仅需要对舞蹈语言的掌握,还要了解周边的姊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思维,如编创时对音乐旋律、动机、节奏、风格、调式、情感等都要有的深入了解,对造型的把握也要借鉴雕塑艺术的空间手法,调度的处理也要参考绘画的构图方式等;在排练中需要把作品通过教授的方式,把作品中的动作和所需情感和内涵传达给其他同学,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教课能力,而参与表演的同学则能够在排练过程中对作品进行二次加工,又能提高了自身的表演能力和舞蹈表现力,并且在排练中由于牵涉同学过多,需要大家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来完成整个剧目,所以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大家的团队精神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而在演出阶段,由于舞台展演的直观性,让学生直接锻炼了心理素质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总之,通过艺术实践,学生有可能面临的诸多崭新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他们独立面对和解决,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发现、思索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收获了很多课内无法学到的知识,并使其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都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 因此,针对于艺术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高校舞蹈教育应积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努力开展和完善艺术实践,使之成为全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用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实用性的舞蹈艺术人才,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