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28 16:12:5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随着时代的变革高考竞争愈发激烈大学不断扩招,我国高校大学生从数量上较上个世纪出现了质的变化,大学教育也由知识技能的传授向素质的全面培养转变。然而,面临社会转型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身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凸显,频频出现的高校学生蓄意谋杀、高校学生虐待动物、高校学生自杀此类事件,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敲响了警钟,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方法还存在不断向前改进的空间。事实证明,大学生行为失范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解决造成的,因此,必须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这也符合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完善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界定

道德教育按教育内容属于价值教育的范畴,但这种道德教育却规定施教者确守价值的中立,保证在传播教育时没有价值导向,其教育内容的仅仅是对学生在进行正确价值取向与理性分析的方法指导;此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本质来讲仅属于知性教育,它无法影响到学生感性与理融的内在的心灵和灵魂,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整齐划一、脱离学生个体心理状况的,也不可能把学生当作填充知识的“容器”和的标准答案统一的“做题机器”而进行简单粗暴的灌输和统一思想训教。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是一种价值传播,其关键在于根据当下阶级发展需要,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政治信仰的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根据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培养积极上进的知识分子,推进社会的发展进程。

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始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其内容可从心理疾病或变态与健全人格稳定的心理状态两个方面理解,心理的健康状态并不只限于没有心理障碍或变态心理,还包括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稳定的适应性、健全的人格与个人心态与内在潜能的完全激发。另一方面健康的心理可以促使个体在相同的客观环境下将自身能力发挥至巅峰状态。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为目的,以多种灵活的手段为方法,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心理健康水平,形成稳定的积极心态的活动。通过教育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建立健全正确的心理健康愿景,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从而树立积极的心态与有效的自行为,并能在自身心理状况不佳时寻求可靠的帮助,以达到改善与调节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教育的本质趋于工具化、客体化等教育趋势;教学内容上主张实用主义,忽视学生差异化的独立人格培养;在教育模式上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心理认可度;在教师素养上体现出轻视价值认同,职业道德欠佳等。在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校园文化活动忽视人文关怀,影响人格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整齐划一的价值取向的倡导,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在心理层面上改变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化”和“抽象”的认识和看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依托。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目的应与人的本质相适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学生主体的认识与教育目的共鸣相得益彰,以学生个性与正确价值取向的共性协调发展为目的。从本质上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大学生以健康的心理体会思想教育的内涵,激发学生的认同的内在动力实现自我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促进性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良好的情绪控制力、坚定的意志、良好的心态与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思想政治为核心,开展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政治观点,形成成熟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都是为提升大学生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思想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引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心理支持的作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到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又受到主观内部因素如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的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成熟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品质,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保持健康的心理。拥有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是高校生在接受教育的基础,是培养良好政治素养,思想品质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个性品质与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状态的水平是培养思想政治的基础,是制约与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积极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并且在解决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矛盾时,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式,其效果事半功倍。

3.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从马加爵残忍杀害4名室友、车祸伤人后又补8刀最终导致伤者死亡的药家鑫、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事件等等,深究各种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因果,其中大部分大学生平日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都无可厚非,事件发生乃至后续的发展让人额腕痛惜,许多事件都将原因指向高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在深刻的反思中不难发现,这种高智商的低级犯罪现象是由于大学生人格不健全引起的。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看,问题出在面对极端情况大学生心理稳定性差,面对出发状况时,大学生往往出现瞬时的心理防线崩溃,所有道德与法制观念瞬时土崩瓦解,这种不稳定的心态引起行为失常,引起平日行为规范良好的大学生成为令人发指的恶魔。其问题根源不在于平日的思想水平,更显现在其内在心理状态,因此高校的思想与法制教育应遵循当代学生的特点,针对其心智与心理的变化研究具有针对性、高校的教育方式。教育者与社会学者也应该将心理治疗作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重要现实意义,我国对于心理教育的认识也应该提升到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高度来对待。

三、总结

高校心理健康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培养健康心态、完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心理教育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础,其内在特点弥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种种不足,丰富了其教育方法与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教育的施教方式;提高了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应当全面贯彻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结合与完善其教育方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摆正两种教育手段的关系。相符依托相互促进,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素质为核心,充分发挥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真正促进高校的教育水平。(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48-01

当今网络正以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对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影响,也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网络创造了"虚拟现实"环境,而虚拟的现实可能使青少年缺乏真实情感的体验,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分自恋。诱导青少年只"看"不想,以"形象化倾向"放弃思考与探究的思维形式,不利于情感的发展,认知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和自我迷失,并逐步沦为的网络的奴役,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自我教育能力欠缺以及个体同他人和社会的互动的减少。同时不负责任的态度以及撒谎、欺骗行为可能使青少年倾向于无端作恶、厌世、自我中心或者。因而,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的功能与特点,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网络心理教育,已成为当前心理教育的重要课题。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更显得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1.网络环境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正常运作,维护安全稳定预防针

当今,在网络的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目前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环境下开发网络心理课堂的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充分利用网络心理课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的教育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在学校的心理课堂网络站中设计一些栏目加强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

2.网络环境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却偏离了这一思想,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网络环境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到目前为止,学校心理教育的途径主要有独立的心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包括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等。如今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在网络的环境下W校更应当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3

0 引言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此时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需要解决。对于高校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大学生的愤怒情绪的特点

1.1 情绪与愤怒情绪 情绪是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认知过程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也是人对客观现实反应的一种形式。从19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对它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对情绪的实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但由于情绪的极端复杂性,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在心理学上,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1]。

1.2 愤怒情绪的表现形式 愤怒情绪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2]:一是言语:如叫嚷和高声反驳、说脏话等、二是行为:如摔、扔、砸东西等,面部表情如瞪眼睛等。

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运用面部表情表达的愤怒的频次最多;用言语表达方式体现最多的为叫嚷和高声反驳,其次是说脏话来表达愤怒;行为表达方式上,敲、摔、击、扔、砸等行为使用频率最高,调节不当的会打架、对他人造成人身威胁。也有个别人愤怒时会自己伤害自己。

1.3 不同大学生群体愤怒情绪的差异性 Speilberger,将愤怒分为2维度。状态怒和特质怒。状态怒是指由情境引发的心理、生理变化和主观体验。从愠怒到暴怒有不同的强度。一般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唤醒,如心跳加快,汗液分泌增加等,同时可以出现认知障碍。特质怒是指在各种情境中都有体验愤怒情绪的倾向,诱发愤怒情绪的阈限低,对于竞争、拒绝、不公平容易产生愤怒。Speilberger将愤怒处理的方式分为3种:内向怒、外向怒、愤怒控制。[3]

1.3.1 性别差异 在愤怒情绪的表达上,男生较女生更不爱表露自己的情绪,一般压抑自己的愤怒情绪,将其指向于内。

1.3.2 年级和年级差异 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往往对一切存有幻想,对各种知识领域都充满了疑问与兴趣,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过于自负,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和作用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处于不定阶段。二、三年级的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已经适应,并具备了一定的情绪自控能力,情绪状态相对比较稳定。但到了四年级后,毕业在即,高年级学生大多面临毕业考试、论文答辩、求职择业、恋人去向等诸多抉择和压力,因此紧迫感和忧虑感十分明显。

1.3.3 生源差异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从小生活环境不同,所经历的事情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同,为人处世和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城市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不如农村学生敏感,能对事情有正确的认知。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2.1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当代大学生是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背景差异。80后是在传统文化熏陶和外来文化冲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心理上经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搏争,本土文化的烙印要强一些。而90后学生其成长过程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就要相对少很多。第二方面是生活差异。80后学生的生活条件更艰苦些,90后的学生生活所受到的苦难要相对少很多[4]。

2.2 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活动,了解学生问题所在,做好预防工作 高校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人格及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不应仅仅针对新生。要对所有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人格特点及心理健康水平比较,进行差异分析,了解变化,以便有针对性的发现及解决问题。对于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要采用各种形式加以教育,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要及时送到心理医院就诊。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2.3 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学生抗挫能力及调节能力 高校应在不同年级都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对的眼前问题及时教授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尽量减少生活中负面情绪的产生,对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辅以尽快的调节。除课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广播、报刊、心理协会,心理电影等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2.4 建立完善的心理服务机构,帮助心理求助者顺利度过难关。应在各个院系都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培养各系辅导员及相关学生工作者,使其具备心理咨询资格,这将有效的扩大资源,促进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广大学生工作者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要抓住有利时机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让学生接受自己的同时也接受自己的教育。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对愤怒情绪进行及时有效地疏导。

2.5 合理的进行愤怒情绪管理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三种愤怒表达方式中,愤怒控制是对心理健康最有益处的因素。通过干预降低大学生的愤怒表达倾向,疏泄内向怒,增强愤怒控制能力,针对男生有较高内向怒的倾向,对男生的干预要多注重其内向怒的表达,引导其及时疏泄,避免积累,避免负面情绪积累过多造成不良社会后果。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