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5 10:08:2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影视艺术的鉴赏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本课程标准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设计方法制定的。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影视欣赏是一门全校范围的公共选修课。现在的大学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读碟一代”,他们是在影视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具有较丰富的观赏实践经验,但是缺乏影视艺术的常识和修养。同时,影视作品中不乏主题积极、制作精良、寓教于乐的优秀之作,但也有部分过分渲染封建文化、贵族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主题消极、水平低劣、脱离现实或扭曲历史、混淆视听的垃圾作品,会对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负面作用。
因此,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影视艺术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培养人格完整、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
三、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通过对中外影视名著的欣赏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了解影视艺术的特征和艺术规律的同时,提高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净化心灵,指导人生;学会对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价,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艺术鉴赏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了解历史,认识现实,增长知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四、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影电视的发展历史,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影视鉴赏的一般方法。掌握影视评论的基本写作要求和写作技巧,并通过对中外优秀影视作品的欣赏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独立审美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五、课程的内容与要求
注:以上安排可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略作调整。
六、课程实施条件
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将理论讲授与原著欣赏、讨论相结合;将课内学习和课外练习相结合。
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DVD光驱。
七、考核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以实践能力为导向,考核形式为开放式,教师指定某部影视作品,要求学生独立鉴赏影片并写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思想深度的评论文章。
参考文献:
[1]影视欣赏.
一、中外美学研究中美学非功利思想的溯源
政治经济得以迅速繁荣,在政治和经济的繁荣下,学术领域,自然科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哲学学科的变革与发展,经验主义思想架构得以建立。在美学对于美的认识中,美在于形状的比例和颜色,这个观点已经成普遍流行的态势。以经验主义的代表培根却认为“秀雅合度的动作的美才是美的精华,是绘画所无法表现出来的”这句话已经包含了审美非公利心态的雏形。而随后的霍布士在他的著述《论人性》和《巨鲸》中对人类心理活动进行了系统化得深入讨论,作为英国经验派心理学的始祖,霍布士创立了经验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一切人类思想都起源于感觉。康德的美学思想在《第三批判亦即判断力批判》得以体现,书中提出,非功利是审美活动的第一契机,随后非功利性这一境界自此被树立。这一观点的核心在于主体放弃同对象的利害关系,从而更多的关注审美对象的形式,认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和不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二、美学非功利思想在现代影视艺术鉴赏中的体现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综合性艺术,集合了戏剧、文学、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并又具有自身的艺术特质。在影视艺术鉴赏时,我们同样应该注意到影视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例如在影视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因此对于影视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的阐释,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影视艺术的欣赏过程更多的依靠着人的审美直觉。从表现手法来说,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更为直观。而镜头画面体现出的内容既有人文环境社会百态,也有自然风貌。如山水风貌,蓝天白云这种自然画面所带给我们的美感就是一种非功利性审美。即使反应社会生活,人生百态的画面,同样也蕴含着审美的非功利性。诸如影视镜头中所表现出的人性之美,就是一种单纯的感动,一种单纯的美学鉴赏。在影片《藏北人家》中通过表现藏北牧民生活,表现人与大自然的恬静淡远、和谐安宁的关系,应当说给予观众的就是一种非功利性审美。另一方面,影视艺术的传播途径也是大众传播,拥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化文化繁荣发展的当下,大众文化逐渐形成,其特征也日渐显现,休闲、娱乐、时尚都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元素。大众文化的特征在于内容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影视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包罗了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是人的潜意识,都是影视语言的表达范畴。因此,这一特性使得影视艺术易于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甚至影视语言由此超越了国界,种族和语言。而身处社会环境中的大众,所需要的是如何获得身心的放松、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愉悦这种非功利性的审美。当鉴赏者进入审美的虚静状态之时,其实用的狭隘的功利观念就消失了,这种状态就体现了美学的非功利思想。结语通过对美学非功利思想的溯源和美学非功利思想在当下艺术鉴赏中的应用,我们可以认定在中西思想文化先哲的眼中,非功利性承担着审美的主要任务。而当下最大众化的影视艺术中,非功利性审美依旧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功利性审美实现艺术鉴赏的主要推动力,因而对于美学非功利思想应当不断地探索和追求。
作者:王怡飞王永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067-02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信息化成了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影视鉴赏课程既是一门艺术课,又是一门美育课,是让学生在了解与影视艺术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影视艺术特征的基础上,掌握影视艺术鉴赏的主要方法,通过影视鉴赏实践提高学生的影视欣赏品味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艺术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影视艺术是一种视听艺术,需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呈现教学信息。因而,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影视鉴赏课程教学中来,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呈现的方式日益多样化,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形式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形式,多媒体教学形式逐渐普及,教学信息的传递已经不只是单调的教师讲述和板书,而是利用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来共同呈现。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用于学科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初表现形式,也是目前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呈现信息的优势,自己编写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用丰富多彩的图片、生动形象的图像、言简意赅的文字,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影视鉴赏课程的开设旨在让学生了解电影电视的发展历史,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理论,掌握影视鉴赏的一般方法,培养影视审美情趣,提高影视审美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动力。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影视鉴赏虽是一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但在影视鉴赏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是看片积极,听课消极。其主要原因是理论课的讲授枯燥乏味。在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信息呈现优势,使单调抽象的信息呈现变为多样有趣,生动形象。比如影视鉴赏课程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中电影的诞生原理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单纯用语言讲述,抽象难懂,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让学生理解电影的原理,在PPT中插入诡盘、走马盘、活动视镜、马奔跑的电影胶片等图片,以及马奔跑的FLASH逐帧动画等,化抽象为直观形象,清晰地表现电影诞生的原理,使学生在轻松的图片和动画欣赏过程中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针对学生看片积极,听课消极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把影片欣赏和理论讲授结合起来,运用丰富的影像资料,以及教师生动的讲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由观摩影片片断引出影视鉴赏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影视语言的学习。比如在讲授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中“敖德萨阶梯”、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最后一分钟营救”,结合影片向学生阐述电影蒙太奇的概念和剪辑技巧;在讲授好莱坞类型电影时,可以把各个不同类型的好莱坞电影如《与狼共舞》、《摩登时代》、《雨中曲》、《蝴蝶梦》、《克雷默夫妇》等影片的经典片段串联起来进行讲解。通过经典影片的观摩,学习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了解影视艺术的鉴赏方法。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方法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也切合初次学习影视艺术鉴赏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影片的观摩,确保了这门课程既有理论讲授而又不单调枯燥,使学生影片欣赏的过程中,既学到了影视艺术知识,又掌握了影视鉴赏方法,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潜移默化的美育功能也得到了有效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