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0:25: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化艺术的作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报告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作出了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重大部署。群众文化艺术具有认识、教化、审美、娱乐、交流、传承、塑造等功能,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服务体系、扩大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增强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势在必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新的高度、以新的视角深刻认识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她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群众文化艺术的内涵及其特征
群众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从原始社会先民的生产劳动之中诞生以来,寄托着先民的美好社会理想,洋溢着和谐精神。群众文化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征以及它的多姿多彩、共荣共茂,更呈现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核。
群众文化艺术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娱乐和陶冶情操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社会历史现象或是指以广大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反映当地社会生活,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文化或意识形态。群众文化艺术是人们自娱自乐、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广大群众的劳动生产、生活过程之中,植根于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例如,广场文化、全民健身、老年活动室、社区活动书法比赛等。正是因为有了群众的主动参与,群众在享用群众文化艺术的过程中才一能实现自我教育,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这是群众文化艺术的独特性。第一、群众文化艺术概括了主体为群众,客体为活动;第二、群众文化艺术内容广泛,以文化娱乐、自娱自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群众文化艺术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
二、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群众文化艺术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群众文化艺术促进社会发展是由群众文化艺术的三大基本功能即宣传教化作用、普及知识作用、精神调剂作用决定的,并通过三大基本功能的发挥,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因此,先进、科学、健康的群众文化艺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作用,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繁荣群众文化艺术是当今新形势下的一项特殊的任务。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以下作用:
(一)群众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整合。群众文化艺术具有传播和整合效能。通过积极创作弘扬和谐精神的优秀群众文化艺术产品,通过广泛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宣传社会发展的主张,使社会发展的精神深入人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的群众文化艺术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精华。“文以载道”、“寓德于文”、“寓德于乐”、“寓德于情”是群众文化艺术的传统。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由于它的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历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具有宣传教化和陶冶性情效能,可以培育人的品质,塑造人的灵魂,丰富人的精神内涵,提升人的文化精神,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群众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需求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之一。和谐社会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经验承载体,具有普及知识作用,即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生活能力。在社会发展中,通过群众文化艺术传授交流效能的发挥,可以使人们在参加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增长知识、经验和才智。群众文化艺术的社会教育效能具有广泛、业余、灵活、方便、普及、实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为广大群众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群众文化艺术通过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群众文化艺术具有寓教于乐的功效,让参与者在轻松活泼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获得知识,增长才智,因而更富有吸引力。
(三)群众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我国当前正处于“历史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随着改革的深化,群众文化艺术具有精神调剂作用,即调控参与者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方面产生的效能,如娱乐效能、宣泄效能、审美效能等。在社会发展中,广泛开展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为人们紧张的劳动之余在娱乐中得到积极的休息,调和各种矛盾,使人们消除隔阂,增进了解,营造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文化下乡、慰问演出以及以社会弱势群体为参与对象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文化抚慰,促使其释放情绪,从而缓解矛盾,走向和谐。
(四)群众文化艺术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重要论述,以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对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历史上,每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都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时期。
三、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主导方向
要使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能大有作为,必须明确群众文 化艺术发展的主导方向,找准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重点、难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一)高度重视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落实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公共责任,各级政府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基层,保障广大群众的文化基本权益以及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重要性、紧迫性。特别要明确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是公益性事业,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群众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文化艺术实质是公共文化。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是公共文化事业的主体。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的群众文化艺术网络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文化资源分配不公、网络不健全、覆盖面不广的种种不足。严重制约了群众文化艺术功能的发挥,影响了群众的文化权益。因此,要发展群众文化艺术,以公共服务为宗旨的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享受文化的权利服务,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良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必需的、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三)大力开展与普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把握一切有利时机大力开展与普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可以采用各种艺术活动方式,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多元性,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增强感染力、号召力、影响力。这样才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和谐气氛中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工作。
(四)切实加强群众文化艺术场所建设。群众文化艺术馆肩负着组织、辅导基层文化机构和群众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主体主导地位,群众文化艺术馆建设的好坏事关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大局。因此,在社会发展中,群众文化艺术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任何把群众文化艺术馆推向市场、“断奶”、甚至砍掉的做法都是与中央精神背道而驰的,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群众文化艺术馆建设,让群众文化艺术馆真正成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总之,社会发展需要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必定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一)大学文化教育的本质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文化教育的本质是给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寄予生命的力量。大学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形成和出现的一种精神文明的成效,它介于精神和物质文化之间的分界点。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大学文化教育实际上就是把一些人物和事物进行拟人化,将这些大自然的人物和事物具有丰富的感彩。使大学生在大学文化教育中实现自身内在的修养与完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大学文化教育实现从文化到人化的转变。体现了大学文化教育的本质对人类进行行为的规范,并且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合理发展与完善,也在某些方面限制和定义了大学文化教育的目的与目标,使大学生和人类的自身行为变得更加的规范,利用大学文化教育进行对大学生的文化培养使他们实现人化的转变。
(二)大学文化教育生态的问题虽然大学文化教育发展和进行的很稳定,但是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中还是存在一些现有的问题。由于大学专业文化课程的教育限制了大学文化教育生态的发展,导致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在面临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的挑战大学文化教育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和发展,使得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中存在一些现有的问题造成了当今的大学生整体上的文化艺术创作遭受到困难与问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创作的困难与问题主要包括:在创作中缺少人格的魅力和创新性以及在心理上丢失了对艺术创作的平衡感。
(三)大学文化教育生态难以解决问题的关键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大学文化教育的生态中难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分裂的大学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手段以及应试的文化教育,致使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中难以实现对大学生的个人与社会的物质与文化的价值。当今的大学文化教育与原始的文化教育本质背道而驰,导致大学文化教育的生态逐渐趋于利益化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成为难以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现象造成大学文化教育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裂,受全球网络与经济的影响与原始的文化教育格格不入使大学文化教育在不断的受到摧残与打压。大学文化教育的分裂导致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二、艺术教育解决大学文化教育生态存在的现状
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当今的大学生和社会人类的自身修养,艺术教育也逐渐的成为大学文化教育生态的重要教育体系和架构。艺术教育的目的与目标在于解决大学文化教育生态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实现对当今的大学生洗涤心灵使他们在心理上找到对艺术创作的平衡,不受全球网络和经济的影响完成与原始文化教育的结合遵守原则做到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物质与文化的价值。艺术教育解决大学文化教育生态存在的现状成为教育的根基所在,艺术教育的初衷使大学文化教育生态体系与架构得到完善与创新。从教育的角度分析艺术教育,它既是语言类和情感类的教育又是一种经典的教育方式。它能够使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寄予人格与生命的特征,实现和超越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和修养。
三、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中的核心作用
(一)培养大学生对大学文化教育的人格艺术教育实现了当今的大学生传递语言的文化与价值,培养了大学生对大学文化教育的人格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不仅使文化和艺术具有生命和情感的特征和体现,重要的是使大学生在心理上重新找到了平衡感。用最优美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大学文化和艺术,通过对艺术教育的教学使大自然的人物和事物具有丰富的感彩实现对事物和人物的拟人化。艺术教育使当今的大学生提高了对人格的境界也在心理上找到平衡感,减少和降低了当今的大学生对大学文化教育在心理上的压力,重新的塑造和洗涤了他们的心灵使它们融入到感性的教育中去提高精神和文化的思想境界。
(二)寄予大学文化教育的创新与发扬艺术教育使当今的大学文化教育与原始的文化教育进行本质上的结合,促进大学生对艺术和文化的创新并且使艺术教育和大学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中培养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现对文化和艺术的伟大使命传承艺术的经典教育对大学生的自身修养与行为进行规范,体现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中的重要作用寄予大学文化教育的创新与传承和发扬也赋予了神圣的使命与责任。艺术教育解决了大学文化教育与原始文化教育的本质分裂和艺术的创作没有创新能力以及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的一些现状,培养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责任感和实现了对大学文化教育的创新与发扬。
随着现代城市的繁荣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公共艺术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城市建设中,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在现代生活中,公共艺术担负着传播文化艺术精神、塑造城市公共环境、改变市民生活状态的重要职责。由此可见,公共艺术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
1 公共艺术概述
公共艺术(Public Art),又被称为社会艺术,是一个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词。这个概念起源于德国,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所谓公共艺术,就是设计者为特定的公共空间所设计的艺术作品。对于“公共”二字,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公开的、公众的,我们也可以将公共艺术理解为在市民活动的公共场所内供群众共同享有的公共资源。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公共空间的,是社会群众所有的。那么,体现公共精神,以及能够与社会群众产生互动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特征。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被逐渐应用于城市建设中,不断丰富着城市文化的内容,为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城市文化伴随着公共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公共艺术体现着社会公众的思想形态,展示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
目前,公共艺术已经逐渐与城市建筑、道路交通、城市绿化等相融合,深入到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从多角度展示城市文化内涵。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它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为城市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缓解处于快节奏中的社会公众的生活压力;它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塑造了城市的性格特征,充分体现了城市文化的价值观念;它逐渐被市民接受与认同,成为艺术设计与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改变了城市的生活环境,影响着公众的精神状态。公共艺术赋予城市以思想,让公众在享有公共资源的同时感受城市文化的底蕴。
2 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兴起于欧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公共艺术开始走上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舞台。作为我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开始成立公共艺术建设管理机构,随即又颁布了有关公共艺术管理的规定,这些措施为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建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公共艺术也随之成为建设环节中的重要内容,逐渐以塑造城市环境、增加文化气息为目的,成为展现城市文化的亮丽风景。进入21世纪,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很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青岛、大连、长春等,都大力发展公共艺术,将公共艺术带进社区、广场、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中,为公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公共艺术带来的文化氛围,并以此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展现城市独特的个性。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我国的城市文化已经开始出现衰退现象。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在经历了20世纪的严重破坏和风雨洗礼之后,象征城市历史与文化气息的重要标志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建筑和现代化的设施。当我们游走于城市之间时,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建筑群中再也无从发现这座城市的历史痕迹,无从考察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如今,我们正处在即刻挽救城市文化的关键时期,在保留城市发展痕迹的同时,重点加强公共艺术的发展,使每个城市都能真正展现出独特的个性,而不是千城一面。
3 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受到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所展现的文化特色也各不相同。而在城市文化中,同时还蕴含着社会公众的各种传奇故事、市民风情、风俗文化等等,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城市文化。公共艺术则通过自身独特的鲜明形象将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出来,充分表现出城市的个性特征和历史文脉。
中国各个城市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独特的公共艺术,一些城市因自己的公共艺术而使其成为重要的城市标志,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共艺术彰显了城市历史文化传统。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公共艺术象征,通过这些公共艺术品,我们就可以感知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感受城市的人文气息。例如,我国广州的《五羊群雕》,这是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创作的,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羊城”便是由此而得名,这座雕塑也成为广州的标志性雕塑。
第二,公共艺术反映了城市发展中的时代精神。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总会体现在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中,彰显这座城市富于拼搏、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例如,深圳的《开荒牛》,这座雕塑充分表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作为我国向世界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不断拼搏进取的精神,生动地再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开放、奋斗、勤勉、自信的精神气质。
第三,公共艺术象征着人类的精神文明。很多优秀的公共艺术都集中体现了人类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明。例如,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标志性雕塑《第一公民——小于连》,这座雕像位于布鲁塞尔中心广场,一个活泼可爱的“尿童”赤身,正在不停地撒“尿”。这座雕像背后流传着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传说布鲁塞尔遭到入侵,侵略者想用炸药将城市炸毁,正在这个紧要时刻,小于连急中生智,用尿液浇灭了导火索,布鲁塞尔获得了重生。人民为了纪念和感激小于连,就塑造了这座雕像,小于连也因此成为勇敢、光荣、爱国、胜利的象征,而这座雕像则记录了布鲁塞尔由小镇向名城迈进的过程。
第四,公共艺术为城市增添了文化气息。城市文化依赖于公共艺术的烘托,公共艺术以其开放性、娱乐性、审美性为社会公众带来更多美好的享受,公共艺术和城市建筑、道路景观等公共设施的结合,不断地深入到公众生活的各个角落,为城市塑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市民增添丰富的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公共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为城市文化注入更多的内涵,增添城市的文化气息。
总结: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正在不断应用于城市文化建设,它是社会公众生活理念的集中表现,是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外公共艺术的发展,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公共艺术在表现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也彰显着每个城市与众不同的个性,成为集文化、历史、环境、审美的综合体,也成为城市独特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王宏. 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9).
[2] 杨松. 现代城市建设与公共空间艺术的特性[J]. 河北学刊,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