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06 17:09:3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篇1

1.植物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

1.1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的建设是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服务的,在污染日益加剧,环境日益恶化的城市中,为了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我们倡导着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而我们在这个建设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要以人的需求为建设的基础。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认识本土植物所赋予的文化,最大程度的利用本土植物对人的益处,建设人文的城市生态景观。

1.2科学原则

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应遵循科学的原理来进行设计。了解本土植物的生理、生态方面的优势,大力的利用本土植物来创造城市景观。在设计中应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植物,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因地制宜,建设科学的、稳定的城市生态景观。

1.3经济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每一个设计都要遵守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具体的经费额度,在有限的经费下创造无限的美丽。有效地利用本土植物在培育、栽植、养护过程中节约成本的一大优势,同时也要加强经济树种的利用。利用本土植物创造经济的,合理的城市生态景观。

1.4艺术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不仅仅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对美的需求。所以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遵循一些美学原理,采用一些艺术手法。充分的利用本土植物在形状、色彩、气味等方面的特色,采用植物配置的基本方法,来设计出充满艺术美感的城市生态景观。

2.植物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景观功能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即地方风格特色。如华盛顿林阴景观大道、纽约中央公园、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外滩、莫斯科红场等都已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利用园林植物配置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以植物景观展示传统的城市文化,如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以及我国北京的香山红叶(黄栌)、杭州的柳浪闻莺(垂柳)、海口的椰风海韵(椰子),这些植物景观都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在树种选择上,首先应考虑适地适树的原则,如太原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因此在树种应用方面也要体现地方特色,应以落叶树种为主。有的树种春花烂漫具有姹紫嫣红的特色,有的树种秋色艳丽,形成层林尽染的风格,季相变化十分明显,在太原汾河公园,就充分利用了植物的这种变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植物不仅有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形式美,而且具有丰富多彩、寓意深长的内容美。景观规划是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应用绿化树种。以发挥它们的绿化功能和观赏特性。

2.1困势利导,合理安排空间

巧妙地利用地形特点。如起伏的地形、弯曲的水面等变化及空间的大小等立地条件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欲“扬”则“扬”,欲“抑”则“抑”,以达到“自成天然之趣”的目的。

2.2合理利用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具有观赏、组景、分隔空间、装饰、防护、覆盖地面等用途。我们应利用植物造景,分隔划分空间,尊重植物生物学特性。构建近于自然的植物群落环境。形成多样植物的统一合理组合,合理利用空间。空间植物应丰富而不散乱。在变化中求得统一。

2.3植物组合主次分明,疏落有致

植物造景要根据植物的形态、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色彩、质地等,分清主次。突出主题,确定骨干树和伴生树,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群体配置。虚实结合,若隐若现,充分体现自然环境美。

2.4保持植物景观的均衡韵律和优美轮廓

植物应具有优美的林冠、林缘线。植物空间的轮廓,要有平有直,有弯有曲。行道树以整齐为美。而风景林以自然为美。

2.5植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使建筑环境与植物景观相得益彰

植物应与其周围的建筑小品以及水体等环境相和谐,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美的线条以及优美的风姿会给建筑以美感,使建筑与自然协调统一起来。无论何种水体,其主景、配景或小景都可借助植物来丰富其景观。水巾、水旁的植物姿态、色彩均可增加水体的美感。水中倒影,波光粼粼,自成景象。

2.6充分利用植物时间和空间的季相感

植物随季节、年龄而异,植物的四季变化与生长发育,使其产生不同的季相变化,形成生动活泼,变化多样的季相感。

(1)彩叶植物。彩叶植物因具有花朵一样绚丽的色彩,且枝叶茂盛,易形成大面积的群体景观而备受人们的欢迎,在目前城市园林绿化中大量应用。彩叶植物一般分为常色、春色和秋色叶植物。常见的春色叶植物有卫矛、臭椿等;常见的秋色叶植物有元宝枫、银杏、鸡爪械、鹅掌楸、黄栌、火炬树、漆树等;常见的常色叶植物有金叶女贞、紫叶李、紫叶桃、紫叶小檗等。一般的栽植方式有孤植、丛植、基础种植、群植和片植、彩篱或模纹花坛。如北京的“香山红叶”主要栽种的是大片的黄栌,形成壮观的红色森林景观。

(2)地被植物。地被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是植物造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划分空间、林缘线处理、营造主景、隔离树丛、背景树组合、草坪植物色彩与季相的装饰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种类繁多、品种丰富。地被植物的枝、叶、花、果富有变化,色彩万紫千红,可营造多种生态景观。地被植物中的木本植物有高低、层次上的变化,而且易于造型修饰成模纹图案。在树木下、溪水边、山坡上、岩石旁、草坪上均可栽植,形成不同的生态景观效果。

(3)攀缘植物。攀缘植物在园林中主要应用于垂直绿化,占地少,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绿化的立体效果,通过美化光秃的墙面、土坡等提高环境质量。攀缘植物可分为缠绕类、吸附类、卷须类和蔓生类。附着于墙体造景的可用于各种墙面、挡土墙、桥梁、楼房、篱架、栏杆、铁丝网、栅栏、矮墙、花格等垂直侧面的绿化。如爬山虎、五叶地锦、络石、凌霄、牵牛、金银花、蔷薇等植物可附着于棚架进行造景。可“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棚架可以是木架、石架和水泥架,也可以和亭、廊、水榭、圊门、园桥相结合。点缀装饰小游园、庭院等。

(4)水生植物。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晨光晚霞中湖光倒影,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幅迷人的画卷。另外,水生植物也是营造野趣的上好材料,在河岸密植芦苇林和大片的香蒲、水葱、浮萍等能使水景野趣盎然。

3.结束语

植物景观是唯一能使人们感受到生命变化的风景。景观规划应适地适树。近远结合,速慢生搭配。常绿树和落叶树按比例栽植,讲究季相变化。景观规划的共同目标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为大众创造出生态、美观、经济、舒适的生存环境,通过经济、环境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使城市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配合。生产、生活与生态建设相适应,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剑,张志国,隋艳晖,王森.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01).

篇2

当今世界,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巨大发展,人们在享受种种文明的同时,不得不面对资源的锐减、生态的失衡、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涉及人与生态环境的严重问题,这一切都是由于近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过量的资源开采,城市垃圾的失当排放,城市建筑的盲目扩张等引发的。面对地球变暖,气候异常,水土流失,在人类遭受了环境的重大创伤后,1992 年联合国和平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人口将涌进城市。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城市将长期处于一种即承担经济发展重任,又面临资源短缺的两难境地。因此, 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城市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人口急剧膨胀,各种经济成分杂乱无序的发展,导致区域资源短缺和整体环境恶化,又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比较重视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但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比较薄弱,因此,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应表现为城市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城市的开发建设应保持在环境与资源的承受力之内,保护和维护自然与生命支持系统。

2、经济可持续增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经济可持续性应表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采用清洁生产,文明消费,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且还要重视增长的质量。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区域生态环境背景,离不开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资源和产业配置分工协调和城市内部合理的产业结构。

3、社会可持续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人是城市的主体,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是可持续发展所追寻的最终目标。它包括关注城市人们的基本权利,人居住环境的改善,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心理稳定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

二、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规划

1、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基本思路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城市,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还要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以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维护和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为最高宗旨;以社会、经济和环境最佳综合效益为指导思想、原则和最终目标。因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应体现现代人所担负的未来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方法、体系和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续发展这一理念,使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在指导城市发展过程中更突出其未来导向性、生态环境导向性和社会导向性的特点。

2、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未来导向性

城市规划是预测未来,并通过行动改变和适应未来,达到一定目标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它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未来的导向性。城市规划的未来导向性意味着:任何规划都是以目标作为未来趋向的;规划的内容和过程始终是为未来指明方向的, 并引导未来规划行为来实现规划所确定的目标。按照规划的这种本质特征,规划制定过程中,预测城市发展目标尤其是长远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被确定,它就会引导未来的相关行为来实现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的确定是城市规划最高最综合层次的规划;它应是在研究城市区域的资源水平、特点及承受力基础上,综合平衡城市各方利益(包括当代与后代)而确定的。城市的长远目标确定后,在规划实际操作过程中以其做指导,突出近期规划的实效性。近期规划着重解决城市向未来目标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使近期规划真正落实到城市公众利益的矛盾焦点上,完成规划各子系统结构功能的定位和发展预测; 对近期城市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交通总量、职能分布等提出科学的预测方案,并在地域空间上加以反映。同时应不断调整近期规划、建立反馈调查修改机制,使其更好地趋向于城市长远发展目标,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性。

3、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

城市规划的环境导向性就是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采用和实施生态学的思想方法进行规划,研究城市规划生态系统的环境与资源承载力,以确保在规划中明确体现对生态环境的关心, 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确保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将要制定和实施的城市规划进行战略环境评价与城市规划的制定要同步进行、滚动发展、互为反馈。这样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环境专家可以为决策者和规划者直接提供最有用的生态环境信息, 弥补由于专业规划设计人员环境科学知识的相对欠缺,而导致的对环境因素考虑的不足。通过环境评价专家与规划设计者在规划过程中知识的有效结合,使将要产生的环境问题在源头上得以解决,从而找到城市环境、社会和经济的最佳结合点。这样就能确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 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 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体制等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 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规划应具有未来导向性、生态环境导向性和社会导向性的特点。新世纪的城市发展,应以建立“安全、健康、有活力的生态城市”为目标,掌握自然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公共设施的充分开发,城市文化和历史的延续与发展,创造安全、高效、便捷、舒适、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健康环境。使城市的经济、环境、社会协调统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珂 城市规划过程控制[ J] 城市规划汇刊,2004( 3)。

[2] 陈勇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 2)。

篇3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080-02

收稿日期:2012-01-05

作者简介:唐艳红(1984-),女,江西南昌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壤环境研究;赖发英(1966-),女,江西吉安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研究。

一、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1.实施“四大一小”工程有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我市实施绿化工程建设,道路林荫化、庭院园林化、厂区花园化,城区每年在道路、公园、景区、单位、庭院、住宅小区绿化植树50万株以上,创建城市绿化生态环境;实施净化工程建设完成老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老城区垃圾填埋场建设;完成老黄家批发市场、新人民医院、滨江路等6座城市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

2.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丰城素有“江南废旧物资集散地”之称,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市就有数千农户以回收废旧物资销往江浙一带为生。为把加工增值这个产业链中最“肥”的业务留住,从2002年起,丰城就开始着手对废旧物资再利用产业进行规划整合,一方面建立废旧物资专业市场,增强辐射力;另一方面以市场形成的资源集聚效应,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发展符合国家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废旧物资再利用产业。从一堆堆垃圾破烂中,人们“拣”出了羽绒、塑料、再生金属三大产业,垒起了一座座金山银山[1]。丰城市先后规划建设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丰矿循环经济区、食品工业园区、河洲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区、拖船羽绒加工区、精品陶瓷产业基地6个循环经济小区,目前,循环经济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3.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丰城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三农工作一直是我市的重中之重。我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市农村工作全局的高度来进行谋篇布局,新农村建设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二十字方针,经历抓试点、看示范村、促重点村建设三个阶段,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市40%的行政村建造了垃圾池,改建了厕所,60%的村庄拉通了水泥(油)公路[2]。过去垃圾乱扔、摊点乱摆、住房乱建等脏、乱、差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新农村的建设推动了我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4.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生态县市的创建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2008年省环保厅关于开展创建生态县市活动开始,我市就根据自身条件核定创建生态县市。全市乡镇、村都开始着手创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工作。到2011年底我市已有铁路、荷湖、尚庄、秀市、洛市、袁渡、蕉坑、董家、梅林、隍城10个乡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称号;有秀市汪家村、洛市小溪村、董家孙家村、铁路红星村、淘沙苟荔村、桥东栗花村、张巷的白马村、筱塘厚板塘村、荷湖希望村9个村获得省级生态村称号;丰城市工业园获评省级生态工业园;而且现在铁路镇、尚庄已经申报了国家级生态乡镇;秀市汪家村申报了国家级生态村。正是由于这些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为我市创建生态县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在2011年12月通过了省环境保护厅专家评审。我市已着手开始生态县市建设工作。

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2008年至2011年,我市申报争取了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资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袁渡的青围村、铁路的红星村、荷湖的杜家村、袁渡的岩上村、白土的大塘村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二、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资源开采为生态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

丰城市地处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南端,是全国重点产煤市(县)和商品粮基地,素有“煤海粮仓金丰城”之美誉。辖区内蕴藏着丰富的煤、钨、石灰石、砂卵石等矿产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几年来,丰城市以煤炭生产为龙头的矿业生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辖区内现有矿山企业141个,其中煤矿67个,钨矿2个,非煤矿山72个,为丰城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但是,因为管理机构和体制改革滞后,地方性配套的政策法规尚未健全,矿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往往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一些非法矿点“死灰复燃”的现象仍有发生。由于受自然条件、气候、资源开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仍很艰巨。

2.畜牧养殖、化肥施用等给农村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丰城市1988年撤县设市,到目前已经发展成5个街道办事处、20个建制镇、7个乡,共计467个村委会、55个居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人口众多,农村畜牧养殖、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给我市水库环境、河流和土壤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3.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丰城市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并进入了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在工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同时工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丰城电厂的大气污染,矿产开发引起的水污染、水土破坏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多。

三、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1.完善政策措施,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化

丰城市已经制定了《丰城生态市建设规划》,应根据规划出台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流域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具体的实施办法,争取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扶持政策,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制度建设,用政策措施规范生态环境建设,用政策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用政策措施引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多元化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事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应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投资,尽最大可能地将我市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列入上级项目盘子;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域外投资参与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和转变收费资金使用方向,将本区域内相关的林业、水利、环保等规费收入真正用到生态建设当中去;各级政府每年也应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中的一些技术推广、示范试验、后续管理等工作。

3.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化

生态环境建设是系统化的复杂工程,涉及林业、水保、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必须尊重科学、依靠科技,实现治理环境科学化,才能实现标本兼治,全面恢复生态功能。在造林绿化上,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低产林改造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质量,积极推广应用造林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森林资源管护上,加大封山禁牧力度,认真搞好中幼林抚育,严格执行林地征占使用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保持森林资源的连续性,提高林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上,将山、水、林、田、路结合起来,捆绑项目,综合治理,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农村能源建设上,突出节能、环保、利民,注重推广民用沼气、生物燃气炉等农村新能源技术;在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上,既要抓好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水平。

4.强化监督检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责任化

健全完善各级生态环境建设监督检查机构,落实经费人员,落实办公场地,落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地方经济工作考核范畴,严格奖罚,推动落实。加强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监督,对新建和扩建的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项目坚决不批,对限期治理仍未达标的老企业坚决关停,严格监控各类污染企业的生产活动。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建设联建共管机制,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加强监管,巩固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海, 陈佳丽.循环经济引领丰城率先崛起[EB/OL].

finance.省略/g/20080623/01485009873.shtml.

[2] 丰城:以“六大工程”为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丰城市新农村

建设办公室[EB/OL].jxagriec.省略/b_include/xncdetai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