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城市社会治安管理

城市社会治安管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12 15:34: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城市社会治安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城市社会治安管理

篇1

社会治安管理效果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与社会的安全需求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如今社会中社会治安管理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改革不断推进,社会治安管理中也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会治安管理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必须要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这是极为重要和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治安管理的现状分析

如今市场经济发展,社会改革推进,治安管理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下面就当前社会治安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首先,社会大量出现,治安管理的难度比较大。其实在一定情境下,一些群众、组织、团体等利益相同,在利益被侵害或者利益没有被满足的情况下,想要通过集体的活动实现自身的利益。随着改革的推进,城市建设逐步推进,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社会治安管理问题,社会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增多,发生的频率加快。网络作为社交工具,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在网络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不法人员利用网络煽动群众闹事,使得治安管理的难度增加。其次,流动性人口犯罪事件增加。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来到城市务工,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他们都是临时居住,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比较大。因此基层组织很难对这一群体进行组织管理,相关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也无法及时传达给他们。流动人口的素质水平层次不齐,风俗习惯存在差异,因此教育起来是比较难的,同时也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最后,急需扩宽社会治安管理的广度。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开放程度加深,经济、文化、思想等全面开放,这种形势下引进国外文化时,就要避免腐朽思想的渗入与影响。有些地区过分注重经济的发展,忽视公民精神文明的建设,导致社会治安事件大量出现,涉及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使治安管理的广度扩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现象也不断出现,社会中的违法活动逐渐多样,因此必须要拓宽社会治安管理的广度,使相关法律以及政策全面覆盖整个社会。

二、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策略

和谐社会的构建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要科学的对各方利益进行协调,进一步完善治安管理制度,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一)采用多样化的方法管理,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效果

在社会治安管理中,要使用多样化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科学的监控管理社会治安。如今我国改革开放力度逐渐加强,经济体制逐步实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市场中出现了很多没有组织规律的小商贩,使得社会经济问题大量出现,经济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不能有效的处理各种矛盾,就容易激化成社会或国家问题。所以当前需要积极调整政府利益,有效的发现和处理问题。政府部门也要进一步优化自身的职能,使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执行,进一步优化社会治安的防控制度建设,强化社会治安力量,积极开展保安服务工作,有效整合防控工作,强化管理力量。政府也需要积极建立社会紧急求援联动体系,整合不同的救援部门,形成联动应急体制,使社会的紧急救助能力得到提升,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对社会秩序进行维护时,还需要从法律和社会自律两个方面入手,如果政府无法开展工作时也可以积极寻求社会帮助。社会组织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通过自我约束、自愿的方式对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如商会组织,可以强化内部约束,避免同行业之间出现恶意竞争、无序竞争,使行业利益得以保护,营造好的经济环境。在社会治安管理中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有助于社会治安管理水平以及效率的提升。社会组织是公益性的组织,不以利益实现为目的,有着无偿性、民间性的特点。成熟的社会意识形态需要有完善的政府管理制度、民间组织、自我约束的民众等参与,展现出社会治安管理中,政府、社会团体、民众的重要性。社会组织本身就一定的协调、宣传效果,因此可以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使其社会治安管理中的优势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科学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进步

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要正确的处理内部矛盾,如今市场经济快发展,人民内部矛盾科学处理,能够将社会中的积极力量充分调动起来,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在社会治安管理中,要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核心内容,明确当前人民群众对自身合法权益的合理诉求,如果出现不当,将造成更多严重、更大的矛盾。如环境污染、工资、腐败等问题,容易使群众对政策以及政府不满,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极为不利的。作为政府公安部门,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环境是极为重要的任务,在处理这种问题时,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使用科学的治安管理措施,明确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公安部门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要做到依法进行,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认真履行责任,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多尊重、关心人民群众,使社会矛盾问题得到妥善的处理,防止治安管理中出现监管不利等问题,将人作为根本,实现公平、公正的环境建设,明确不同矛盾的原因,有效的处理矛盾,使其能够发展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力量。

(三)坚持民主法治,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发展建设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坚持“为人民服务”。民主法治是国家要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这是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依据。和谐社会中主要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等内容,社会文明中,民主法治是重要的内容,这表明和谐社会构建中自由、正义是极为重要的。结合民主法治的需要,政府部门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国家的法制建设,强化国家立法工作,科学的执法,实现公平、公正,构建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真正实现社会的正义、公平等。民主法治需要执法部门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基层民主的力量,团结社会各界的力量,使社会矛盾得到妥善的处理,以群众作为社会治安管理的基础。

(四)优化公安部门能力,提高其治安管理水平

在社会治安管理以及和谐社会构建中,要充分相关政府公安部门的作用和能力,突破传统治安管理层层审批束缚和限制,高层掌管权利的行为要被消除,并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治安管理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强化基层治安管理部门的权利,明确治安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工,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使政府公安部门的治安管理职能得以强化,保证权责利的统一。同时将权利下放,让警力处于社会的最前端,让公安部门能够真正成为保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使工作责任得到有效的落实,保证社会治安管理顺利推进,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篇2

综上所述,城市社区的安全问题及治安管理水平不仅制约了社区的安全稳定发展,阻碍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也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社区治安的研究及具体实践要早于国内的研究,西方国家对社区治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治安理论和警务改革的研究。

1.治安理论:①以色列裔美国社会学家艾森斯塔特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框架来研究现代化,指出现代化进程将会对社会结构造成巨大的影响,对已有的社会秩序形成冲击,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混乱、层出不穷的犯罪。理论指出社会结构性的变更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演变,增加了犯罪的概率,影响了社会治安的稳定。②1982年,詹姆斯・威尔逊和乔治・凯林在《太平洋月刊》上发表了《警察与社区安全:破窗》一文,首次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任由一些微小的犯罪现象出现而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任其发展,将导致更严重的犯罪。他们主张对于社区犯罪必须采取防微杜渐的态度,加强社区治安防范措施,从小抓起,杜绝隐患。③澳大利亚的“邻里守望”政策,1990年,澳大利亚实施了所谓的“邻里守望”政策,通过一些措施加强邻居间的合作联系,强调了群防群治的核心理念,起到了减少犯罪的良好反映。

2.社区警务:社区警务是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对西方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在1829年,罗伯特・皮尔爵士在建立伦敦都市警察时提出了著名的“皮尔原则”,指出“警察就是公众,而公众就是警察”的理论。他认为警察的职责应与社区群众紧密联系,警察应组织社区群众共同采取措施来维持社区的治安,其实也就是社区警务的雏形。

(二)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据《尚书・舜典》记载了舜在位时设立了司空、司徒、士等管理机构。其中,“司徒”和“士”是具有治安管理职能的机构。陈智勇所著的《中国古代社会治安管理史》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我国古代从夏商周到清代的治安管理主要方式是:中央机构的治安管理、地方及基层机构的治安管理、户口管理、消费管理以及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最后都具体到街道的治安管理。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治安问题是国家统治者维持政权最棘手的问题,涉及到每个街道的治理,紧密联系百姓生活才是解决国家治安问题的核心手段。

在现代,国内学者对于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的书籍不多,相关的主要有夏菲主编的《治安管理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本书主要在三个方面为治安管理制度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强调治安管理的法治原则和研究新问题、热点问题,例如社区警务比较研究提供的大量英文原始资料等。另外王冶英、卢浪秋等著的《社区治安与社会稳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主要是从社区工作的实际出发,对当前社区治安工作的基础理论、基本任务、社区治安和综合治理、社区保安的保障机制、社区治安的法律适用及理性思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类

[1]贾征,刘化杰.《社区治安与综合治理》[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

[2]王均平,唐国清.《社区治安体系理论选择及模式研判》[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张兆端.《社区警务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

[4]蒋树声.《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共安全的应急体系》[M].群言出版社,2007年.

[5]张思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探说》[M].群众出版社,2005年.

[6]王冶英,卢浪秋.《社区治安与社会稳定》[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

中文论文类

[1]董玉刚.《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年.

[2]周军.《我国城市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建设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年.

[3]彭林华.《城市社区治安管理探析――以被害预防为视角》[D].湘潭:湘潭大学,2011年.

[4]杨志勇.《论我国城市治安管理机制的完善》[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4年.

[5]林珍.《城市社区安全治理中的社区关系重塑―以金华市LH社区为个案》[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6]王剑.《上海市流动人口集中社区治安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陈建莅.《我国城市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组织体制问题――以上海市黄浦区董家渡街道为个案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年.

[8]马英楠.《中国安全社区建设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韩俊远.《我国城市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建设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6年.

[10]周阳.《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阈下的城市社区治安服务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1]郝英兵.《社区治安防控战略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6年.

[12]孙渭铭.《西安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3]李晓勇.《探究公安机关社区治安管理创新的内容和途径》[J].经营管理者,2011(17).

[14]江福.《浅析社区治安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科技,2013(15).

[15]王红梅,李婷婷.《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社区治安管理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16]袁方.《多中心治理下城市边缘社区治安管理模式探析――基于北京市B村的调查》[J].中州学刊,2011(03).

[17]于丽娜.《从北京奥运安保看社区治安管理方略》[J].法制与社会,2010(05).

篇3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有党、政府部门发起的,通过政法部门与人民群众、有关单位等部门的协调,运用一切科学手段对社会环境中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治理的过程,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新时期下,社会中违法犯罪行为在呈现多样性的态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应进行不断的优化,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应从其定义及概念着手,系统性、全面性的了解其治理要点非常关键。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定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政法部门与人民群众、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利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对违法犯罪人员的行为进行管制、预防和打击等,以降低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概率,在根源上实现对违法犯罪根源的控制与预防,杜绝和化解社会中存在的不安定因素,以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高度的存在价值,必须严格遵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制度,以保证综合治理的规范性与合理性[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在不断的更新,将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作为主要工作,通过完善与升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来参与管理,才能适应新型社会形势和环境的发展。新社会形势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陷入瓶颈期,面临着在诸多的问题,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优化和升级,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

2.1社会环境问题

过去,政府管理着社会,呈现出政府大、社会小的态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与政府的地位都逐渐提升,进而形成了双面性格局。政府延续了传统的管理职能,在治安管理方面的态度依旧保持积极性,但是社会在治安管理方面却存在消极的态度,二者相互低效,其治理工作的开展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是由于外部社会环境因素所致。

2.2治理观念问题

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具公众性与服务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施,应以治理观念为基础,治安管理人员的治理态度不诚恳、不严谨,使得治理效果远不及预期,治安管理效果平平。同时,公共管理理念与现行的管理理念相互矛盾,公共管理是通过大众来参与管理,而现行的管理将管理的执行者界定为党委和政府,与公共管理背道而驰,二者在观念上格格不入,制约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

2.3制度上的问题

传统的治安管理制度将其管理的关键点设定在户籍、身份证件方面,构建身份、户籍管理制度,以此来约束社会中的违法犯罪分子[2]。但是,新社会体制下,社会中的身份、户籍制度变得相对宽松,对违法乱纪人员的约束程度被弱化,是导致社会治安管理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例如,现代社会中利用他人户籍或身份证进行违法活动的现象很多,就业信息填报、社会中多元化的活动组织中都存在信息泄露的可能性,为违法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身份、户籍制度的约束效力逐渐被削弱。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体系的构建

3.1加大对治安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的治安管理意识

提高治安管理意识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体系构建的思想基础,是影响社会公众行为的关键。新社会背景下,社会环境与格局的不断变换,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也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为关键的问题[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的构建,党和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治安管理意识的灌输,加大对治安管理的宣传力度,呼吁公众投入到治安管理工作中来。党和政府可以通过宣传页、电视、微信、微博等平台来大力宣传治安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引起公众的关注度,调节好公共管理理念与现行的治安综合管理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地区,可以借助网络平台、LED显示屏等方式进行治安管理的宣传,并将不同类型的治安管理的案例进行视频播放,可有效达到宣传的目的。在农村地区,可以以村为单位,派发相关的宣传页或播放公共宣传短片等的形式,来增强村民对治安管理的重视,共同为提高治安管理水平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3.2构建新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以提升社会治安管理质量

构建新型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应实现软硬兼施,将软法作为工作的主线,利用硬法予以辅助,是人性化的充分体现。与社会治安相关的法律,《刑法》、《形式诉讼法》等都属于硬法的范畴,硬法的数量不多,以强制力相对较弱的软法为主,利用软法中的意见、政策、办法等内容来约束相关人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应开通热线专区,24小时全天候服务,能随时掌握社会安全信息,以便做出紧急应对措施。另外,社会治安管理队伍应随时待命,对各种可能存在的安全可能进行评估,一旦接到通知,可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措施,可有效降低社会安全问题所带来的威胁。同时,2008年总书记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为此,应增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大型的公共场所、繁华地带应加派治安管理人手,对抢劫、群殴、纠纷等事件予以严格处理,加大惩处力度,以警示他人。

3.3建立健全治安管理制度,实现权责的明细化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施,应具备健全的治安管理制度,以此来约束参与治安管理的各部门、人员,以增强治安管理制度的约束力。传统的治安管理制度,一旦出现治安管理质量问题,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无法直接找到相关责任人,影响问题的解决效率。为了解决此项问题,应建立健全治安管理制度,实现权责的明细化,将治安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落实到个人,可大大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例如,禁毒监督人员的职责,应依法监督涉毒人员的行为,并督促其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的法律;构建禁毒的网络建设工作,对涉毒人员的心理、思想进行了解,在禁毒工作中做好尿检、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强化自身的责任感。

4.结束语

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的基本要求,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可有效保证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的稳步发展。为了构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将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提到日程上来,呼吁公众参与到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中,根据新时期社会环境中的安全现象,来赋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新的定义,不断的融入新的治理方法与要素,促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运行效率更高。 [科]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