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6 10:11: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健康教育常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肾损害等动脉栓塞性疾病的独立危害因素。为了加强对社区居民血脂异常的危害及防治的教育,我们在社区对部分居民进行了血脂知识健康教育讲座,并对讲座前后的情况进行了自身对照的现场试验,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曹家渡某社区居民42人,男23人,女19人,年龄21~77岁,平均(50.88±9.7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26.2%(11人),中学占59.5%(25人),大专及以上占14.3%(6人)。
1.2 方法 2007年7月对42位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课前问卷调查,随后进行血脂异常知识讲座,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画面,讲述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对身体的影响,以及饮食与血脂的关系、烟酒对血脂的影响、降脂药物治疗的常识等。并现场回答问题、讨论等,讲座结束后再进行健康教育课后问卷调查。
2 结果
2.1 居民听讲座前对血脂与健康认识情况 参加讲座者既往曾测过血脂的30人,占71.43%。讲座前对血脂与健康的认识情况见表1。从表1看,居民对于血脂对健康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66.7%的人认为血脂对健康有较大影响或很有影响;对饮酒与血脂的关系,92.9%的认为有影响。但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健康的影响方面存在较大误区,当问及“血脂高就是吃得饮食不当引起时”,81%的人认为是;对降脂药的能否长期服用问题上半数以上的人(57.1 %)持否定态度。
参加讲座者讲座前正确知道每日吃盐量的占31.0%,每日吃油量占7.1%,回答错误和不知道的分别占69.0%、92.9%。表1 居民听讲座前对血脂与健康的认识情况
2.2 参加讲座前后社区居民对血脂认识的比较 参加讲座后,社区居民对血脂认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2是参加讲座前后社区居民对血脂认识的比较,从表2看,讲座前后居民对血脂中LDL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的认识、对饮食与血脂的关系、药物降血脂治疗、每日吃盐、油量方面的认识差别有非常显著性;血脂对健康的影响、TC 高对身体有不良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表2 参加讲座前后社区居民对血脂认识的比较注:*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转贴于
3 讨论
血脂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物质,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高血脂是指血中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1]。如果血脂异常,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会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
血脂异常的发病是一个慢性、隐匿过程,轻度血脂异常通常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较重的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会导致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并出现相应症状[2]。
合理的饮食是治疗血脂异常的有效和必要的措施。但由于人体内的脂肪大约66%由体内自己合成,仅33%来源于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器官均可以合成胆固醇,但主要还是在肝脏和小肠,几乎70%~80%的胆固醇有肝脏合成。肝脏合成的胆固醇是形成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本次讲座后居民对饮食与血脂的关系有了较正确的理解(χ2= 6.920, P=0.009)。
血脂异常病人的饮食要有节制,每日摄入的食物能量以维持正常体重的需要为准。尽管目前使用的降脂药物均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在饮食治疗无效时,仍要考虑药物治疗。血脂异常经过严格饮食控制3~6个月后,血脂水平仍明显增高的,特别对于中老年人和有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史等)存在者必须给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期间仍应坚持饮食治疗。降脂类药很多,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病人应多运动,可以促进体内多余脂肪的消耗。
本次健康讲座通过从血脂的形成、危害、防治措施,让社区居民了解到血脂异常是可防可治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的不同,掌握的程度也各异,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他们对血脂知识的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2.资料与方法
2.1资料
2000年4月6日~5月11日在浦东仁济医院演讲厅举办的“起搏挚友”学习班,参加第一期起搏器知识学习班的20位学员,年龄在37~80岁,文化程度在大学、中专、高中以上,以教本人为主。起搏器植入时间在1周~1年以内。
2.2方法
2.2.1考核评估起搏术后“健康人”的知识度——书面考试
携带起搏器的“健康人”在术后需要加强有关专业护理知识的指导,尤其需要掌握自己如何检查自己的起搏器、起搏器的养护知识及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等,同时也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特异性的知识指导。光凭住院期间的宣教是有限的,为使健康教育从住院延续到出院、到社区,故进行有关知识度调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了解所需的知识。为此,我们先进行书面摸底考试,内容主要是测试安置起搏器的型号、起搏器的工作方式、能不能在体外程控、起搏频率每分钟多少次、如何使起搏器能省电、检查起搏功能的方法、哪些家用电器、医用电器会对起搏器有影响及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更换起搏器等方面知识的选择题,共计20题,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形式。而这些都是他们平时最担心、最关心、最需要医护人员指导了解的实际问题。考试结果显示合格率为0%,见附表1:
授课教育是安置起搏器术后“健康人”渴望的一种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拟定课程计划:时间为期一个月,分四次授课(其中包括考试),教师有大专以上学历、临床工作5年以上、有一定护理经验的护师担任主讲。讲授的内容包括:起搏器的科学养护和监测方法、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起搏器与生命关系对生活的影响、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及正确选择医疗用具等;其次还请为其安置起搏器的医生讲课、答疑;最后还请心导管室的技术员讲解起搏器参数的调节、起搏器的结构、安置时的全过程,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更多地掌握有关起搏器知识,从而解除他们对安置起搏器后的不良认识。
2.2.3授课教育后的考核评估——书面考试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理论课学习,使起搏术后“健康人"增进了健康知识,改变“健康人”的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和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人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为此,我们又进行了一次书面考试,考卷内容与上一次相同,考试结果显示合格率为100%,见附表2:
3.效果
3.1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起搏术后“健康人”掌握了自我保护及应急措施,预防并发症等知识得以增长,预防保健能力得以增强。考核的合格率从0%上升到100%。学员们一致认为:“短暂的一个月学习,好似胜读了几年书”。充分体现了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2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起搏术后“健康人”懂得植入起搏器使原发病和基础病因得以控制,而不是彻底痊愈。其次必须定期随访,进一步观察术后疗效,适当调整起搏参数,延长起搏器的寿命;还能预测、发现、处理起搏器故障;发现、处理副作用或并发症,指导起搏术后“健康人”掌握自我护理的重要性。起搏术后“健康人”感慨地说:“要想如常人一样生活,就必须定期参加起搏知识学习班、咨询、答疑及联谊等活动”。
3.3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加强了心理支持,因起搏器并发症重则危急生命,轻则影响生活质量。对防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已不再仅限于住院范畴之内,开始面向家属,面向健康人的教育。他们希望:“全社会不要把他们当作病人像健康人一样对待”。为此,我们组织学员建立了通信网络,选出小班长,增加了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方法。
3.4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也得以体现。同时也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用真诚、同情的态度解除起搏术后“健康人”的痛苦和烦恼。利用各种场合呼吁全社会的人们称他们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
4.设想与讨论
4.1常设“起搏挚友”健康教育点
根据起搏术后“健康人”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年以内的术后“健康人”对起搏知识的渴求非常的迫切。因此加强有关专业护理知识的指导,同时根据其特点制定教育计划,开展特异性的专业护理指导是非常有必要。从书面的摸底考试可见,在院病人由于疾病的困扰、住院时间的短暂,对于护理人员传授的健康教育知识的接受是有限的。所以,常设健康教育点就是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时间每周一个下午作为接待日,为住院及出院后的“健康人”服务;有主管护师负责接待,为术后“健康人”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及播放相关的录音、录像,为其指定特异性的教育计划;耐心倾听术后“健康人”及家属的建议,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正真解除回归社会后的后果之忧。
4.2开办不同层次起搏术后“健康人”及家属的学习班
由于起搏术后的老年人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健康人”需求,特开设面向“健康人”及家属的学习班,其目的是为了对起搏知识缺乏的老年人及文化层次低的“健康人”在家属陪伴下进行系列的起搏知识上课;授课方法和形式则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化的图案教具,使他们掌握起搏器的护理及保养常规。因为,安置起搏器后的老年人时常会产生恐惧情绪,对于今后将终生依赖起搏器生存有顾虑和自卑感;同时结合起搏术后“健康人”存在的恐惧自卑及自我封闭的心理、行为特点,在病房为其提供场所,选择性格开朗、来院更换起搏器的病人介绍自己安置起搏器的经历和感受进行现身交流,以积极的心态去影响鼓励其它病人和术后的“健康人”。使他们从自怜自悯的心结中释放出来,对生命和未来重建信心。同时鼓励“健康人”及家属积极参与,让“健康人”及家属明白不良的心理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康复,并导致病情恶化。因此,较好的社会支持会使“健康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4.3为起搏术后的中青年开设《科学性生活指导》健康教育讲座
安置起搏器后的中青年“健康人”,疾病的痛苦虽解除,但无形中带来了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又背上了另一个沉重的包袱,不能过有质量的生活。针对起搏术后中青年存在的疑问,我们特邀请为其安置起搏器的医生、导管室技术员举行咨询、答疑活动,回答他们提出的疑问。而对术后中青年存在的“忌口”的性问题,结合有关宣教资料,举办《科学性生活指导》教育讲座;并印发各种书面材料,让其带回家学习。使起搏器术后中青年“健康人”及家属明白盲目忌口对身体的损害,从而达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使他们能正真的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心理学表明,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初中生阶段,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各种心理品质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过渡性的特点。古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虽然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但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小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切勿错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间断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成熟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决定了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古语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中小学生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驱散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指导其健康的成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的养成可以贯穿人一生的发展,使人受益终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3 组织实施健康教育要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4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5 关注学生个体,注重情境中的引导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