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5 14:50: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社会教育的特殊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 对社会教育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表面化虽然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幼儿园也开设了幼儿社会教育课程,但从思想与观念上并没有真正的对其加以重视,没有摆正社会教育的位置,与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等基础教育相比,仍然处于次要地位。
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幼儿教育仍然功利性较强,过分强调智力教育。另一方面,说明社会教育的内容相对宽泛、复杂,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国很多幼儿园都对社会教育认识不足,提出的相关的社会教育目标多以强制与灌输的语气提出来的,如认识、遵守、懂得等,这都使幼儿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众所周知,幼儿园社会教育应把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首要前提,幼儿的社会性是互动的、双向的发展过程。幼儿不应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而应该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参加者,行使其主体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目前普遍存在,对社会教育相对忽视,部分幼儿园认为社会教育主要应该在家庭中实施与开展,也有的幼儿园认为社会教育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课程,只要让幼儿接受集体生活的规范即可。这种思想与观念上的欠缺,直接导致幼儿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大大降低,不能积极主动地去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集体生活体验,这样会使幼儿只知道教师所教授的书面知识与道理,很难去真正理解其中的真谛,使社会教育流于简单化、表面化、虚假化。
(二) 课程设计过于死板,制定内容要求偏高在我国很多幼儿园对社会教育的课程设计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一些课程设计没有认清社会教育自身的特点,设计得过于死板。某些幼儿园对社会教育课程设计过分强调计划性、组织性、结果性,教师在制定好的具体目标指导下,严格按照其教学方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这直接导致了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过于刻板、激发不起幼儿对社会教育的兴趣与热情,国外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教师只要从宏观上把握其课程目标,至于活动的具体内容与设计都带有很大的随机性,这该引起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集体反思。此外,有些幼儿园则没有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所制定的目标、内容等要求偏高,不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如,在社会情感教育方面,目前很多社会情感教育都是首先从爱他人开始的,并且是命令、要求式的,然而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并没有预留让幼儿感受到爱的空间与时间,甚至有时,期待通过一次半次的教育活动就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实际上,教师应该教育幼儿如果想要真正爱他人,应该首先从爱自己,并爱自己的家人和周围的人,使幼儿明白自己为什么去爱,给幼儿搭建一个爱的平台,这些都是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所忽视的。
(三) 幼儿社会教育方法落后,对幼儿个性品质的某些方面重视不够我国很多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都比较落后,不能跟上社会教育本身的步伐,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实施教学方法的主体,而我国大部分幼儿教师接受的培训或教育都是被动式的,都养成了拿着笔和本,用感官去学习的习惯,被动的接受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准则。教师的经验与经历直接决定了其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而我国目前幼儿社会教育主流的教学方法都忽视了对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教师对幼儿某些个性方面的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对幼儿的自信心、受挫能力、判断力等都不够重视,在相关教学活动中都很少提及,即使有所涉及也都没有一套有效的方法去指导。此外,教学方法的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幼儿社会态度的培养。现在某些幼儿园过分强调幼儿的知识性、规则性,没有去认真研究培养幼儿对社会一些现象的兴趣起因,缺少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改进策略
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教育的成效。因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策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将社会教育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之一,揭示了幼儿教育的使命是为幼儿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人一生的发展影响重大。因为幼儿期是人格塑造、品行养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社会性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我们的教育不应局限于仅仅教会孩子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住与合作。《纲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的第一要素,凸显“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培养幼儿的独立个性、自创力、专注性、良好的秩序、合作的精神。通过社会领域学习让幼儿在与他人的自由交往中体验规则的公正与互惠,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规则意识。
社会领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品质;社会适应力;社会行为;社会交往技能;规则教育;自然教育;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
幼儿的社会教育有其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殊性。他们相当一部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是发生在专门的社会教学活动中的,而是发生在其他领域教育和实际生活活动中的。它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强调幼儿情感的体验和实践参与。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对幼儿的潜在学习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对幼儿的社会教育渗透在其他领域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领域教育的特殊性,仅仅期望通过专门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来达到教育效果,而忽视渗透在其他领域和一日生活中进行教育,这样过分强调了计划性和系统性,忽视了生活环节以及其他领域教育中的教育机会的影响,容易造成社会领域教育与幼儿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相脱节的现象。社会领域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的社会教育须与其他领域教育有效融合,共同作用,才能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持久长效的进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在健康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不仅要帮助幼儿获得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卫生知识,提高幼儿健康知识水平,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还要全面协调地发展幼儿的体能,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适应自然的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幼儿获得和掌握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养幼儿乐观自信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品格,引导幼儿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例如,在洗手时让幼儿了解讲卫生的重要性;在户外活动荡秋千、滑滑梯时,了解保护自己的运动方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勇敢的意志品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孩子学会关爱与宽容,懂得遵守规则和秩序。
二、在科学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要求我们的孩子,不仅要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还要具备适应时展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既要注意孩子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又要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从小启迪幼儿科学意识,激发其探索欲望和主动求学的兴趣,引导幼儿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社会教育,培养幼儿的专注性、创造力、独立的精神。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与分享,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合作分享的快乐,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探索,乐于助人、细心耐心、快乐自信的良好个性品质,养成遵守规则与秩序的好习惯,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比如,科学教育活动“植物的生长”,孩子们在料理植物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有关植物生长的经验,并且要经常互相交流学习,从这项活动中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创造收获到知识,享受到探索过程带来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但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还培养了幼儿探索的精神,从中也增强了孩子们分享与合作的意识。
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一些有难度的内容,培养幼儿的科学尝试的精神和不怕困难的个性品质,提高教育效益。实践证明,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们应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注意随机教育,适当保留一些有难度的内容让幼儿自己去尝试、探索。懂得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去帮忙,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解决不了,教师才出面帮忙。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勇敢尝试的精神,又可以培养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让他们的脑筋动起来,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提高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
让孩子在与同伴分享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这是在科学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三、在语言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掌握交际工具的过程,语言教育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分不开的。儿童在掌握语言系统的同时,也在学习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社会规则,如讲话要文明、有礼貌;说话要清楚,力求使对方听明白;不同场合需要有不同的讲话方式等。掌握这些言语交往技能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儿童获得语言后,就能用语言与周围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的言行,使他们能够主动地适应他人的行为调节,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语言自我调节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习惯、行为等与社会规范逐渐接近并相吻合。
选择恰当的内容,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语言教育,就可以在语言教育中自然的融入社会教育,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文明的社会行为、良好的个性品质、体验丰富的社会文化、增强社会交往的技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通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孩子们懂得了谦让;《礼貌用语我知道》这首儿歌,让孩子们知道“请”“对不起”“别客气”等礼貌的用语要常用;《学做小客人》让幼儿知道到了别人家做客时应该轻轻敲门,礼物要双手送,在别人家不能吵闹发脾气,不能乱翻别人家的东西等;音乐游戏《坐汽车》知道要给奶奶让座,《热心肠的笨笨熊》告诉大家要像笨笨熊一样帮助别人得到快乐,《两只小猪大嗓门》让孩子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要遵守秩序,这些语言活动中渗透着礼仪教育、个性品格教育,让孩子在浅显易懂的活动中懂得了道理,达到了社会教育的目的。
四、在艺术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一)在音乐教育中融入社会教育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幼儿音乐教育不是音乐技能的训练,不在于培养未来的专门音乐人才,而是为了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到正面的情感与态度,让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快乐地成长。音乐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适宜的音乐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和优秀的个性品质。
比如小班歌曲《爸爸妈妈去上班》,贴近幼儿入园生活实际的歌词让经历着与家人分离焦虑的幼儿们有所安慰,他们虽然想爸爸和妈妈,但是“我不哭,也不闹”的歌词让他们勇敢,让他们学会用良好的情绪面对成长与独立。比如歌曲《来收拾》就用歌词:“来收拾、来收拾,我也来收拾。收一收玩具(垃圾),家里变得真干净!”带动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整理、收拾的活动中去,慢慢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物品整理、摆放的习惯。歌表演活动《找朋友》中,幼儿通过互动找朋友的尝试,学习与人交往的礼貌并感受友好交往的乐趣,对人际交往方面的习惯养成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又如,在《我不上你的当》《不和陌生人说话》这些儿歌里,幼儿边听边做游戏,这样不但培养了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还学会了自我保护,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教师还要在音乐课上对幼儿进行安全常识的渗透,让课堂既不失音乐性,又非常自然地在歌声中学到了正确的遵纪守法的行为。
(二)在手工活动中融入社会教育
幼儿手工活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之一,它主要是利用手工活动材料、借助辅助工具,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凭借幼儿的发挥与想象,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型作品的一种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细致耐心、责任感、自信心、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与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件复杂的手工作品,做起来不仅需要细心耐心,更重要的是能不能从开始到结束,做到有始有终。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细致和耐心,让孩子感受到了成功的背后都是需要努力付出的,同时也是一次责任感的累积。孩子的自信心在小小的成功中也得到了提升,处理一些事情,遇到一些难题都能从容应对,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借用丰富多彩的材料可以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品质,手工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越聪明、自信、大胆,更加勇于探索。一块布、一张纸、一片树叶、一团毛线、一把蔬菜都可以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制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来。一把玉米须可能就是一个老爷爷形象的大胡子,几个小小的西红柿可能就是一群小小的瓢虫。
幼儿的良好品质在幼儿的一生中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我们应努力让幼儿的良好品质在手工活动的带动下得到积极健康地发展,让孩子在积极、有利的环境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总之,社会领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关系到幼儿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情绪情感的发展。社会教育应注重整合,即多领域有效融合,以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R],教育部2001年7月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R]教育部 2012年9月《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既与一般的教育过程存在着共性,又有着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幼儿社会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学科性质。从专业的视角,通过幼儿社会教育的学科特点、任务或价值追求来探讨幼儿社会教育过程的本质对于从事学前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1幼儿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
幼儿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是什么?就是要回答幼儿社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属性、任务和本质是什么。作为一门课程,幼儿社会教育主要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教育原理、方法与途径,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门课程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从理论性来看,它需要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揭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创新幼儿社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据此来探索或建构与时俱进的教育原理等。当观念或思想一旦和行为产生融合,便会产生出巨大的教育力量。幼儿社会性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参与社会生活在环境互动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其发展和儿童的身体、认知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正是这些不同,决定了幼儿社会教育的原理和其他领域是不一样的。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来对幼儿社会教育加以探索。
从应用性来看,幼儿社会教育是一门教法课程。学习者应能在充分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正确理解和掌握幼儿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方法和策略,把幼儿社会教育的基本知识内核融入到幼儿社会教育的行动之中去。
从实践性来看,幼儿社会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实践性的知识。学习者掌握幼儿社会教育学科领域里的相关知识并不是作为间接经验去直接传递给幼儿的。学习者最好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品格素养和行动智慧,这样才能产生有效的教育效果,并且在丰富的教育实践的沃土中,幼儿社会教育实践不断得到发展、升华和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幼儿社会教育的任务或价值追求包涵以下内容:
(1)幼儿社会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和我国千百年来的教育史所推崇的“教书育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且旗帜鲜明地突出了社会教育的“成人”诉求。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①学会认知(learningtoknow)。即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构建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②学会做事(learningtodo)。即既要学会实践,报告强调了“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技能,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③学会合作(learningtolivetogether)。即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④学会生存(learningtobe)。即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
(3)上述教育的四大支柱集中体现了对于完整人格培养的要求,同时也和当今中国对于素质教育的一般要求相吻合。幼儿社会教育是实现教育四大支柱的基础性工作。幼儿社会教育的价值是着眼于“健全人”的培养的。为此,幼儿社会教育将追求幼儿整体人格的养成,注重激发和丰富儿童的感觉经验和生活体验,凸显对儿童想像力和创造力的释放和提升,顺势利导儿童成为保存自由天性、具有丰富个性和初步社会性的主体性存在。
2幼儿社会教育过程的本质
通过对幼儿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及价值追求的分析,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幼儿社会教育过程的本质。
2.1幼儿社会教育是一种认知建构的过程
瑞士学者皮亚杰在谈到幼儿认知发展时提出,幼儿的认知判断力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的,要根据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来确定教育的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创造机会让幼儿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推理方式,造成幼儿认知失衡,引导他们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认识客观世界的水平。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就是促进幼儿认知判断力发展与行为发生的过程。关于幼儿认知建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因此,进行幼儿社会教育时,必须利用智慧达到对理解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合乎理性的认知。比如,对于事物合理性的判断、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等。
第二,人的发展是建构的,因此,进行幼儿社会教育时,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幼儿认知理性的获得并非天赋或外界规则的直接灌输,而是主客体在实践的过程中互动的结果。
第三,人的发展是动态的,因此,进行幼儿社会教育时,必须关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进程,关注教育的过程;重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灵活和创新,重视能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动因的研究。
2.2幼儿社会教育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
英国教育家彼得・麦克费尔在谈到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时提出,与人友好相处是每个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性是做人的基础和核心,教育的重点就在于提高幼儿的人际意识,培养自我与他人相互关联的一种个人的一般风格。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就是以一系列的人际与情境问题启发他们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他们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不断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关于幼儿情感体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幼儿是教育的主体,因此,进行社会教育必须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发展的需求,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的选择应能充分调动起幼儿的主动积极性,激发起幼儿对于教育情境的感悟力,促进幼儿情感和理性的投入,增强幼儿对于教育情境的鉴赏和理解力。
第二,幼儿天性趋善,因此,社会教育应极富有感染力,以无限的真善美来促进幼儿的各种潜能自由、快乐的发展,使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靠成人的强迫而形成。
第三,幼儿生活即学习,幼儿的生活世界满含着儿童意义和价值的源初世界,是幼儿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幼儿可以自由想像、探索、创造的生存环境。因此,社会教育应充分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促进其社会性不断获得发展。
2.3幼儿社会教育是一种社会模仿的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班杜拉认为幼儿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幼儿既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幼儿的行为不仅可被现实经验所规定,也受未来预期所影响。幼儿是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的。幼儿社会学习是一种社会模仿的过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观察是社会学习的基本方法,因此,创设和完善可供观察的环境是引起幼儿学习的最初动力。
第二,模仿是社会学习的操练,幼儿在模仿的进程中,不断习得所期望的社会行为。
第三,良好的自信心是进步的助推剂,因此,教师在社会教育的进程中,应重视榜样示范的效能,重视对幼儿进步的肯定,不断激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学习的实践之中去。
鼙疚南的暇厥饨逃耙导际跹г?013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学前与特教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之一;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美学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模式建构研究”(课题编号:10141205A)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