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儿科护理标准

儿科护理标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科护理标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儿科护理标准

篇1

在儿童专科医院的各科室中,儿科具有特殊性,收治的患儿年龄小,易哭闹,不配合,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给临床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1]。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因为患者的对象特殊性,患者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高从而让临床带教工作的不容易开展。因此,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儿科护理实习人员很难展开实践环节;标准化患者属于一种全新的概念,主要是通过让一些经过训练的医护人员来复制真实的临床情况,以此来弥补护理教学中的缺陷[2],本文主要为了分析标准化患者在儿科临床护理实习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特选择了部分的儿科护理实习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儿科实习的护理人员90名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2组。研究组45名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为(21.33±1.11)岁。其中,按照不同的学历类型又分为:有专科学历25名,有本科学历20名;对照组45名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为(20.11±2.11)岁,其中,按照不同的学历类型又分为:有专科学历26名,有本科学历19名;对比2个实验小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研究组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教学方式。对照组:依据具体的实习生入科后的实习带教计划进行理论和操作的教学,使用传统的讲课方式予以儿科护理知识传授,对护理人员进行常规的临床实习带教等[3]。研究组:(1)为护理实习人员准确好相关的学习资料,向学生普及教学大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张实习人员先自行理解;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并鼓励学生自主查阅儿科的相关护理基础技能,对需要掌握的儿科护理技术予以一定的了解,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小组讨论,并从中寻找出可以值得学习的地方;(2)让患者的家长提供具体的病例资料,以此充当教师角色,并实施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主张讨论课程,主要讨论的内容包括有:对儿科护理学的理论理解,对护理操作的基本思路和如何解决实际的护理问题等;在课程讨论的过程中,主要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予以重视和讨论,对实习人员存在的错误护理概念予以纠正,之后,让实习人员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并由专业的带教老师予以点评[4]。

1.3观察指标

比较2个实验小组的实成绩和实习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实成绩主要采用计分制,分值在0~100分,分数越高则代表该种教学方式更优;实习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向学生发放统一的问卷调查,由实习人员自行评价,旁人不予以干预。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取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2个实验小组的数据比较可得,研究组护理人员的实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的优势性有许多,如:可以让护患关系得以有效缓解,有效的解决了护理教学资料缺乏的现状等,不仅大大增加了实习护理人员接触真实患儿的机会,也更为及时的纠正了错误的护理理论概念和实践操作,有一定程度上的良好教学反馈作用;在儿科学的护理教学中,主要是让患儿的家长提供具体的病例资料,以此充当教师角色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护理技巧的提高,也大大增进了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5-6]。根据本次的数据显示,研究组实习护理人员的实成绩(89.99±3.2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实习护理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97.78%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由此说明了,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的价值更优优势性,能够满足实习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可以提高儿科的护理实习生教学质量,其实施可行性较为突出。综上所述,对儿科实习的护理人员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实习护理人员的总成绩,且更易被实习护理人员所接受,值得在临床护理学带教中借鉴。

参考文献

[1]RamstedtC:ZurOperationderangeborenenPylorusstenoseMedklin1912:8:1702

[2]向泉.探讨护理教学中引入标准化患者(SP)对护生的影响[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7):66-68.

[3]吴安琪,李爱丽.标准化患者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4):592-594.

[4]武铁力.教师模拟标准化患者在呼吸内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6):11-11.

篇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37-01

1、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护理质量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儿科这样一个特殊科室,更需要护理人员的悉心照料。作为儿科医室的护理人员也将面临着非常大的外界压力,如何能够为儿童患者提供最贴心的照顾和服务,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护理水平的整体提高,也是当前众多儿童医院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重庆当前几所医院尤其是儿童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的情况,提出当前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差:一方面,由于医院对护士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护士大多时候仅仅是按照医嘱,很少主动的去贴近儿童患者,关心他们的生活以及心理、病情变化,只是被动的完成工作,没有主动服务意识,这是造成护理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年龄较小,大多没有独自行为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并且有时不能清楚表达疼痛变化,家长有时也不能24小时陪同,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护理人员的主动照顾和关心。而现实情况是护士们通常没有去履行这一职责。

2.2缺乏竞争机制,护士之间竞争意识不强:目前大多数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是:护理工作管理模式落后,不同学历、不同能力、不同职称的护士所做的工作基本相同,没有因人而异,缺乏竞争机制,导致护理工作人员的求知欲和进取心缺乏,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护士之间竞争意识不强。

2.3信息化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管理方式是当前护理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护理人员对一些护理信息进行收集、处理,运用统计学的知识,将这些信息量化,能够反映护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护理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信息量化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总结经验,并供广大护理人员学习和借鉴,避免以后的护理工作出现相同的问题。而现实是护士及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没有注重对护理信息的收集和总结,使得信息化管理方式流于形式,得不到落实。

3. 对策

针对以上儿科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文献研究,提出以下对策,为儿科护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1加强护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21世纪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儿科护理质量的提高在于护理人员的培养和发展。医院可以定期为护理人员开展一定的培训,引进国内外一些新的理念和技术,跟上医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良好的职业情操,加强监督管理,使得护理人员能够积极主动的为儿童患者服务。

3.2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以信息化管理模式带动护理工作的质量,是提高护理水平的有效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儿科护理信息化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医院需要加强护理人员重视护理信息的意识,学习统计学的知识、计算机处理的技术,掌握将护理信息量化处理的能力。同时,建立信息库,根据护理信息反馈得到的问题,不断的总结和更新经验,方便护理管理人员做出决策,提高管理的效率。

篇3

在儿科中,护理管理方法对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的提升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分析儿科中安全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非常重要。当前在实际的护理管理中,主要方法为常规护理管理,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护理效果,并且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可对儿科患儿进行较为完善的护理,但常规护理管理仍然会导致患儿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出现较多的意外事件,导致护理质量不佳,甚至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更大影响[1]。基于这一特点,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使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已经无法起到较好效果,需要找出更加有效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该次研究中,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该院收治的200例患儿,分析在医院儿科中使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质量管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研究对象上,为该院在儿科中收治的住院治疗患儿,数量为200例。男女分别为116例和84例,年龄在2~12岁之间,平均为(6.58±2.47)岁。其中支气管肺炎66例、急性胃肠炎26例、支原体性肺炎10例,上呼吸道感染58例、喉炎26例,过敏性紫癜14例。将所有患儿进行随机分组,每组数量均为100例。对照组中男女患儿分别为58例和42例,年龄在2~11岁之间,平均为(6.13±2.06)岁,其中支气管肺炎35例、急性胃肠炎11例、支原体性肺炎6例、上呼吸道感染27例,喉炎15例,过敏性紫癜6例。观察组中男女患儿分别为58例和42例,年龄在3~12岁之间,平均为(6.69±2.75)岁。其中支气管肺炎31例、急性胃肠炎15例、支原体性肺炎4例、上呼吸道感染31例,喉炎11例,过敏性紫癜8例。两组患儿家属对该次研究完全知情并且同意。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经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管理方法

该次研究中需对对照组患儿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常规护理的相关要求进行临床护理。对观察组患儿需使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进行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方法如下。

1.2.1对质量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在对患儿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质量管理的制度进行完善。为了较好地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管理,其前提就是需要有着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护理操作标准、质量监督检查标准、质量控制标准、质量工作奖惩制度以及质量问题处理制度,通过这些制度能够保证到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并让护理工作起到有章可循的效果,因而对护理质量的提升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该次研究中针对当前儿科的实际护理情况和患儿的疾病相关情况,进一步制定出了合理有效的护理质量管理的制度。通过这些制度,能够更好地对儿科实际护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相关事件和疏漏等进行较好的解决,更好地实现儿科护理工作的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

1.2.2对护士进行培训

持续质量改进对护士的要求也较高,而由于和常规护理工作方法的差别较大,为了更好地实现儿科护理工作中使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也需要对护士进行相应的培训。尤其是需根据持续质量改进和儿科患儿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护士培训制度,让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得到系统性的培训,改善由于对理论和操作的不熟悉而导致的持续质量改进实施效果不佳的情况[3-5]。而培训工作的重点内容为护理操作标准、质量控制指标、质量问题处理制度、质量监督检查标准。让护士对这些标准和制度进行完善和系统的学习后,可更好地帮助护士熟悉儿科护理工作,尤其是持续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要点,避免出现意外事件。

1.2.3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实施

在儿科护理中对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管理方法进行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对其实施有效的处理,保证到持续质量改进的正常实施[6]。该次研究中,使用了PDCA循环的方法进行了管理,尤其是可以对儿科护理工作的小组工作进行反复性的改进。首先是根据当前儿科护理存在的问题和质量等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改进计划,并且需要根据当前该院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以往经验,制定出相应的改进计划。在对改进计划制定完成后,可对改善计划进行有效实施,在实施中护士可随时对计划实施的结果进行分析,将其中的问题进行收集,针对这些问题可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处理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儿科的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效果。

1.2.4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

由于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管理的特点,和常规护理管理有着较大区别,要求护士使用改进过的护理方法对患儿实施临床护理[7-8]。但由于常规护理方法的深入人心和长时间的应用,有很多护士在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过程中,会导致患儿家属的不理解。这些患儿的家属认为只有使用传统的护理管理方法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会出现不支持持续质量改进的情况。针对这一点,护士可告知患儿家长持续质量改进的重要意义和以往在经过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管理后取得较好护理效果患儿的实例,例如告知患儿家属在治疗后症状缓解的大概时间,让患儿家属能够放心。另外就是可以让患儿家长参与到临床护理管理中,对临床护理的疏漏和缺陷等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发现和报告,以期更好地改善持续质量改进效果。

1.3疗效标准

对两组患儿的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意外事件发生率进行收集。收集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评分,该次研究中使用该院自制的满意程度评分表进行评价,满分为10分。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该次研究中显示,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44,P=0.007),观察组患儿的意外事件发生率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78,P=0.016)。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4.59±1.57)d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9.56±3.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251,P=0.000),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程度评分(8.85±1.1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满意程度评分(5.69±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202,P=0.000)。

3讨论

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护理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当前医院中的护理质量已经成为了衡量医院或是科室中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护理质量也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对身体各项技能和抵抗力发育并不完全的儿科患儿而言,护理质量就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当前对儿科的护理质量管理有着较多的研究和关注,但在实际的儿科护理中,其护理质量管理仍然是使用传统方法进行的。但有较多研究显示,常规护理管理方法的效果并不佳。针对这一情况的出现,可在儿科中使用更加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持续质量改进即为这样的护理管理方法。通过持续质量改进的方式,能够对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各项细节要点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尤其是对以往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疏漏进行较好的改善,从而取得更加安全有效的临床护理效果,对患儿而言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该次研究显示,在儿科实际的护理中,使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能够取得明显更佳的护理效果,其护理安全性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改善。

综上所述,对儿科患儿实施临床护理时,使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可取得更佳的护理质量管理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庞丽平.持续质量改进在提高儿科低年资护士专业素质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6,30(36):4585-4587.

[2]董健.浅析在儿科病区护理质量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运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4):396-397.

[3]颜斐斐,潘继红,刘宴伟,等.品管圈活动在儿科给药查对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6):12-15.

[4]宋庆莉.儿科采血质量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理论效果的研究[J].今日健康,2016,15(3):207.

[5]王春霞.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儿科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中的实践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5):139-141.

[6]吕顺丽.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大家健康,2016,10(1下旬版):193-19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