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2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关于儿童的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根据联合国儿童权益大会的惯例,儿童是指年龄不大于18岁的人。道路交通伤害(Road Traffic Injuries,RTI)是全球儿童的主要伤害死亡原因之一。儿童主要的出行方式是步行者、骑车和乘车,使得他们成为道路交通系统中的弱势群体,世界各国的研究者都注意到儿童是道路安全关注的重点人群。我国已经迈入汽车社会的门槛,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预防儿童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方面学校有义务,家庭更有责任,家庭、学校任何一方面的安全教育不到位都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外在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起步早,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明显成效。
1.国外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措施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并在全社会的共同配合下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和教育效果。其中一些国家在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中,对于儿童心理研究,课程设计、社会合作等许多方面都有比较先进的措施和经验,对我们国家积极提高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效果,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促使我国儿童交通安全宣传管理工作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1.1丹麦
丹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儿童出行安全的规定,例如,“乘坐家用轿车时,7岁以下儿童必须配备车用儿童座椅,否则属于违法;孩子骑自行车或坐自行车的儿童座椅时,必须戴安全头盔,或使用安全带,将双脚固定在儿童座椅上”①。法律条款以硬性规定的形式制约了儿童和家长的出行行为,从小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并进一步加强了家长的安全意识,降低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丹麦的幼儿园每周都会举行“徒步行走”活动,老师会带领孩子们到大街上进行实景教学。因此,在丹麦的大街上经常可以遇到几个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在街上行走的景象。幼儿园老师带队行走的同时,还会为孩子们讲解在马路上遇见的各种交通标志,帮助他们进行认知、记忆和识别。
除了在幼儿园接受教育外,丹麦的儿童社区里还有专门以丹麦交通为主题的俱乐部。俱乐部的特点一是普遍性,加入儿童交通教育俱乐部的成员占全丹麦三岁到六岁儿童的35%。家长只需交少量的费用,孩子在三岁时就会收到来自俱乐部的一套交通安全知识教材。二是系统性,俱乐部每段时间分发的画册和组织的活动均是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和其接受知识的能力而设计,例如,三岁的儿童应该学会区分人性道和机动车道,四岁的儿童应该懂得在规定的地点过马路。通过这种少量多次的新内容刺激,可以使儿童更好的掌握交通知识。三是直观性,直观的图片教材和住所附近的现实场地,家长可以辅助孩子进行交通练习,加深儿童对道路和车辆的理解。
1.2法国
行车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驾车人的素质,而孩童时代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法国在全国共设立了400余所交通公园,用于对儿童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和参与交通活动的模拟训练。②在公园中,由老师或者工作人员向8岁以上的孩子讲解他们自己或随父母出行时可能在道路上遇到的危险,并在各种安全培训结束后,给通过“考察”孩子们颁发“马路行走许可证”。这样可以让他们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养成遵守道路规章的习惯。
2.国外先进理念对我国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启示
总结发达国家在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方面的做法,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儿童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的进行,以期从小培养“遵守交规我为先”的良好风尚。
2.1强化法律规范,制定儿童交通安全专项法律条款
在儿童交通安全教育方面,国外许多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来规定儿童及他人的出行准则,以确保儿童的出行安全,例如美国制定了《儿童乘客保护法》。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于完善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律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这套法律体系中没有提及对儿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教育等的具体、可落实的细项章程和规定。这使得儿童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以及安全宣传教育得不到具体的法规、政策支持。
因此,要从提高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国家应制定全国性的儿童交通安全教育规划体系,将此类体系纳入法律,以条文法规的形式确保实施。此外,教育部门作为现阶段我国儿童道路安全宣传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在全国范围内,将有关儿童交通安全的内容纳入教学课程,并组织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我国国情,针对处于各年龄段的不同儿童群体,编写和分发交通安全教育教材知识普及教材等,同时给予课时保证和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
2.2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确保交通安全教育宣传经费
英美等国家以完善的交通法规体系确保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实施和完善,除此之外,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也是推动儿童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驱动力。国外发达国家有关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活动项目一般是由国家交通部、国家陆运基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拨款来维持运营的。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保险公司、银行以及其他企业也会为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提供资金和赞助。我国在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经费方面缺乏明确的经费渠道,制约了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只依靠学校或交警部门组织的小型的集体活动,难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知识的有效普及。
3.小结
我国目前在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了解和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在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最新做法,有利于帮助我们认清我国目前存在哪些方面的缺陷,进而采取措施填补漏洞,促进我国中小学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积极开展。从发达国家制定的措施中可以看出,儿童交通安全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力关注,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在关于儿童道路交通安全的知识传授方面,要充分结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和行为特征,采取新颖的互动方式,吸引儿童和家长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来,逐渐养成良好的交通出行习惯。(作者单位:1.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2.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外的儿童交通安全教育.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12.11
[2] 汶爱萍,邱慧敏.国外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措施简介[J].道路交通与安全2010.06
[3] 庞勇.关于我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5.02
[4] 李小伟.慢,我们在这里行走[J].中国教育报.2005.1
[5] 曹晓华,段海丹.儿童交通安全心理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戈登·肖教授将78名3~4岁智力相同的幼儿分成三组,一组学习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乐曲,一组学习计算机,一组不接受训练。结果九个月后,他用拼图游戏对这三组儿童进行智力测试发现,学习音乐的儿童的得分平均提高百分之三十五,而另二组儿童则几乎没有提高。可见音乐对儿童的的智力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能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常听音乐不仅能帮助儿童增强记忆力,还可陶冶其美好心灵,培养高尚情操
欣赏或演奏乐曲,能强化人的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长期搞音乐的人,不仅有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都比正常人突出。生理学家也为我们找到了有关音乐促进记忆的奥秘:因为人的记忆过程与大脑的“边缘系统”有密切关系,而音乐能刺激“边缘系统”分泌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增多,这些物质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促进了记忆能力。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钢琴、小提琴演奏都很出色。一些研究爱因斯坦发明创造的人说,乐器演奏在爱因斯坦发明创造中所起的作用,要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因为,他从喜欢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自然音乐规律的反映,听到了毕达哥斯创造数的歌声,还听到了开普勒怎样谱写天体的乐章……音乐作品展现的奇特画面不知不觉的培养了爱因斯坦的想象力。
二、学习音乐可以提高儿童的音乐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
人们在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智力无疑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而音乐在智力开发、陶冶情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儿童音乐教育,努力探索和改进有助于提高儿童智力的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关于音乐教育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学习成绩的关系等问题,国外的研究与实验比较多。例如:德国的汉斯·昆特·巴斯蒂安博士以《音乐和它的作用》为题的一项长期科研项目的研究报告说明,“音乐使人聪敏,音乐可以增强人的社交能力,音乐使人具有创造性,音乐使人更自信”等。 转贴于
现代科学证明,在中、小学校时,那些看谱能唱、会奏的学生,一般其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都较优良,因为,音乐上的视唱、视奏,往往必须既看曲谱又看歌词、音符。从而培养了眼睛的速视能力和耳朵的审美水平,锻炼了脑神经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而良好的视、听功能及神经反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有助于发展想象力、注意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增长人的智慧和聪敏。
三、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提出,“音乐是一扇通向人们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窗口, 儿童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通过学习各种乐器,就会使他们较快地找到打开这扇窗户的钥匙”
【关键词】
儿童;因素;问题行为;家庭教育方式
一、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儿童问题行为包括行为和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如违纪行为有:攻击、不听管教、偷窃、逃学、离家出走、纵火等;情绪问题又称神经症问题,包括:焦虑、恐惧和人际关系困难等。
儿童问题行为,亦称行为问题,是指不被社会所认可赞同、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更深层次理解儿童问题行为,其具体表现有:情绪、情感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冷漠、焦虑、恐惧、狂燥等;社会行为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攻击、破坏、爱说谎、不能与其他儿童友好相处,逆反心理极强,任性等;学习方面的问题表现为多动、注意力分散、反应迟缓等。
儿童问题行为指的是儿童行为,而不是儿童本身。其中,儿童期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后天环境因素中的决定性因素。
二、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因素分析
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儿童自身生理和心理特质的作用,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我们主要分析家庭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之一: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通过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把家庭变成儿童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国内外的研究均证明,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态度会导致儿童不同程度地出现各方面的行为问题。结合资料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专制权威型――包含要求、控制和拒绝,重视服从权威,主张严厉惩罚的教育方式
这是一种控制性非常强的家庭教育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许多规则,并采用惩罚等强制手段迫使孩子遵守。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进而引发其种种不良行为。
2.溺爱放任型――父母将感情无限制的给予,对子女不做行为的约束,倾向于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
这是一种理智被感情波涛所淹没的家庭教育。过分溺爱,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唯我独尊、以己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做事随心所欲的坏习惯。这种溺爱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困难和挫折的权利,使他们逐渐地失去了自己拿主意的机会和能力,一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
3.忽视冷漠型――与溺爱放任型最大的不同是父母对子女缺乏感情的关注
这是一种既不管教也不关心的家庭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父母总是忙于工作应酬或是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放弃了自身的教育职责,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在这样的家庭生活的儿童,缺乏被爱的体验,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对抗情绪,导致亲情淡化,进而促使他们到社会上去寻找和温暖。
(二)影响因素之二:家庭的稳定状况(家庭结构)
家庭的稳定状况是指完整家庭还是缺陷家庭,也就是“双亲家庭”或“单亲家庭”。现代社会的发展认为,由夫妇两人和子女所构成的家庭是完整的家庭,完整的家庭一般来说是稳定的,所谓缺陷家庭指的是由于双亲的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遗弃或其他原因造成一方或双方不在的家庭。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持续上升,由此而引发的儿童行为问题也呈上升的趋势。有研究表明,6岁以前出现行为问题要比青春期出现行为问题更容易导致成年的行为。儿童行为问题不但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情绪和社会活动,而且以后的社会适应不良、情绪障碍、药物滥用、青少年犯罪现象也与童年期的行为问题有关。
实质上,教养方式反映了一种双向的、相互依存的亲子互动关系。在离异家庭中,单亲母亲经历着重大生活变故,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其自我效能感低,情绪极度不稳定,环境与情绪导向不良必然降低和破坏家庭正常教育职能。许多研究表明,抑郁型母亲对孩子的控制较多,对孩子不听话现象所做出的反应频率也较高,她们倾向于更多地采用批评方式对待孩子。这些母亲由于自身的烦恼或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通过溺爱孩子来补偿对婚姻的遗憾。无论是母爱缺失或是过度溺爱,都容易诱导儿童问题行为发生,诸如不听管教、霸道、不与人交往、孤独、有较强的攻击性、敌对性等。
如上所述,有可能会使母爱向溺爱型发展,并失去家庭的稳定和减弱家庭的教育职能,缺陷家庭的不幸就在于缺乏这种天然和谐的正常教育。
(三)影响因素之三:家庭成员间人际关系(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对内、对外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处事经验和生活作风等。”家庭气氛对儿童的影响也许不会像家庭教育那么直接,但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和关心是家庭提供给孩子的一个健康的生活场所,家长不能把儿童看成是旁观者,视而不见,要让孩子时刻感到自已的存在,感觉到民主和家庭的温暖。一种轻松、活泼、和谐、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气氛,才能使儿童的个性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反之,父母长期的分歧、争吵不休、恶言相击,甚至拳打脚踢,孩子难免会觉得最起码的安全感都没有,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绪波动就会很大,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变得悲观多疑、矛盾恐惧,心神不定或神经质,缺乏同情心,形成嫉妒、残忍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出现孤僻、冷漠、粗暴、说谎、出走、自杀等行为,并富于攻击性。从这个角度讲,双亲不和会比双亲不全对儿童更有消极影响。以上分析是与前述离异家庭对儿童的消极影响是一致的,因为离异前的夫妻之间往往有一段持续时间较长、非常激烈的矛盾冲突。
研究证明,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和睦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无明显弊端,而破裂家庭或父母常常敌对的不和睦家庭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明显不利,儿童出现心理障碍及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家庭环境中,最能有助于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是自幼建立起来的亲子感情。有人说,“问题孩子”必有“问题家庭”。这句话也许并不全对,但至少反映一个问题:健康、健全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可见,儿童的问题行为产生于不恰当、不完善的家庭教育。家教得法,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与愿违。家庭教育也无处不在,需要父母细心、耐心、有恒心,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出发,寓教于生活之中,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