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经济功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是日本提出的。它是日本为了保护其农业,在1999年颁布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中正式确立的。对于日本人而言,如果仅仅从国家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可能会选择放弃农业,以赢取GDP总量的增长;但如果从多功能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应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因为农业不仅能确保粮食的稳定供给,而且还能带来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效用。
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是农业除了提供粮食、食品等商品产出的基本经济功能外,还具有与农村农业环境、农村农业景观、基本生物多样性、农村基本生存与就业、食品基本质量卫生、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以及农村农业基本文化遗传等非产品产出相关的生态、文化、环境和社会功能,农业多功能性的因素包含这些非产品产出。国际上各个国家对农业多功能性投入了极大地关注,这尤其表现在各国的农业、旅游业、国际贸易中。
2 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看中国经济的发展
2.1 农业多功能性对农业的推动作用
首先,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确保农业投入政策的正确轨道。
目前,我国农产品存在加工不足、加工消费不强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信贷投入、财政投入在内的投入体系不完善和投入不足引起的国民消费不足造成的。无论我们是采取拉动内需的措施,还是采取参与国际竞争的方法,都需要增强对农业的补贴和投入,保持并不断提升农产品各方面竞争力的切入点。除加大科技投入以外,主要是加强对农业品和农民的补贴政策。国家补贴给农业的领域与国家基金支持的范围需要我们从现在和将来两个方面考虑农业多功能性对“三农”问题解决的指导性机制。农业投入政策应该确保农业在维持一些地区的社会和人文的相对平衡,保持国家财富的稳定增长、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丰富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其次,强调农业多功能性之农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农业大国,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基本就业和基本社会保障压力。从欧洲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来分析,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和非农业行业转移是发展的基本趋势。但考虑到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巨大,并且城市和工业吸纳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的能力是极为有限的,所以通过农业来提供就业岗位进而减小我国社会就业压力必定是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农业对隐性失业的容纳能力很大,并且兼业型人口也大量存在,这些都可以缓冲由非农产业发展波动所引发的就业问题。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强,基本社会保障程度低;对人口众多的农村社区来说,政府及商业机构都难以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基本救助、扶贫济困等方面提供足够好的保障。这些促使农民只能自力更生,在很大程度上,农民只能依赖农业、依赖土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具有双重功能,既有生产资料的功能,也有农民基本生存保障的功能。
2.2 农业多功能性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
农业多功能性不仅对农业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社会,随着旅游产品的丰富化、多样化,农业多功能性在旅游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首先,农业的多功能性之生态功能。我们选择旅游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源于它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系统。若能很好地开发利用农业的生态功能,则将会满足现代都市人对基本田园景观、乡野情趣、新异农事活动、绿色农产品、基本生态维护、基本生态恢复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实现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
其次,农业的多功能性之文化功能方面。农业的多功能性之文化功能方面表现在保护文化丰富性以及提供教育、娱乐、审美和休闲等作用上。乡村民俗文化是文化中的一大支脉,它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既包括物质文化资源,也包括精神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指在农村生活、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长时间形成的文化氛围,比如基本饮食方面的文化、基本服饰方面的文化、基本语言方面的文化、基本礼仪方面的文化等。精神文化资料主要指在农村生活、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长时间形成的精神文化追求。游客对乡村文化的追求往往是这两者的结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是开展旅游活动的本质,只有满足了游客的基本文化需求才能成功地开展旅游活动,而且具有这种特性的旅游项目、活动才是有持久性的、生命力的和开发价值的。由此可见,农业的文化功能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关键。
2.3 农业多功能性对贸易业的推动作用
我国农业贸易方面关注的重点主要放在小麦、玉米和大豆三个主要的进口农产品上。我们可以基于此来测算我们国家农业的多功能性。主要原因是针对我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比较优势的作用,小麦、大豆和玉米的进口可能会增加。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可以增加我国与农产品出口国在谈判时的筹码,保护国内小麦、玉米和大豆生产者的利益。
从量上看,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四大稻米出口国,但这种形势已经在逐渐的发生变化。2001年,尽管中国大米总体上仍呈净出口为正的局面;但现在逐渐呈现进口增长,出口下降的趋势。中国大米出口的国家主要是科特迪瓦(72.64 万吨)、古巴(14.46 万吨)、伊拉克(10.99 万吨)、日本(7.1万吨)和利比亚(6.1万吨);同时中国又从泰国进口(16.13万吨);并且,现在,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和伊朗的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刘桂才,2002)。许多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其他意外,中国大米的前三个主要出口国在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动。笔者认为一些人担心别国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问题缺乏依据。主要原因是:欧、日、韩等支持农业多功能性的国家把农业多功能性当作保护国内粮食安全的技术壁垒措施。粮食安全的主要品种是水稻、小麦、玉米等基本主食品种,而不是基本副食品种。对于其他农产品而言,各个国家一般都是通过非贸易技术壁垒措施来限制别国进口的。我们可以通过修订我国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来限制别国进口,当然,我国农产品出口也被别国通过使用此方法来限制。因此,这一点与农业的多功能性问题没有很大的直接联系。
3 我国推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对策措施
3.1 切实强化农业四大现实功能
(1)保障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包括粮食安全和食用产品质量安全。我们应努力确保优质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供给,这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头等大事。为此,我国可以通过发展农业的多功能,在不断扩大安全的、优质的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的同时,逐步地变“藏粮于农民”、“藏粮于仓库”为“藏粮于工业”、“藏粮于技术”。
(2)创造就业机会。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人口从事农业劳动,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农村几亿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还很大,农业仍将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因此通过农业来扩大就业是必要的。为此,我国可通过发展农业的多功能,延长并适当拓宽农业产业的价值链条,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村较多的富余劳动力这一“储水池”不至于“大决堤”。
(3)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是农民增收的最基本产业,而且,从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有很大的潜能可挖掘。为此,我国可通过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拓宽农民创收和增收的渠道,为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4)保护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要保护生产力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维护生态环境。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讲,我国决不能再走某些发达国家所走过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老路。为此,我国可通过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正确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治理,实现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农业观光园作为一组景观建设、农业生产和观光的一个新形式的园林艺术,它是农业的发展和旅游产业一定程度的产品。今天,是一个辉煌的工业文明社会,但它失去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中,繁忙、两旁高楼大厦疏远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现在乡村泥土、风吹气息、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和新鲜的绿色食品对现代都市人们构成强大的诱惑。旅游农业在当今文明社会的出现,是现代都市生活期待已久的主题。
1 现代农业园的分类研究
根据经济条件、当地气候条件、民俗习惯等差异,现代农业园的规划经营模式出现了很多种形式,从而使现代农业园的类型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现代农业园的类型划分,国内外存在很多的方式,基本上按照开发的内容不同、功能的定位不同及旅游者活动方式不同、区位分布不同等几种分法[1]。
1.1 以功能的定位不同划分的类型
可以分观光农园、创意农业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农业科技园、花卉植物园、森林公园、民俗旅游、农业公园[2-3]。
1.1.1观光农园。是在城市近郊或风景点附近开发特色果园、菜园、花园、茶园、渔场等,供游客观光游览,入内进行以采摘、垂钓、品尝等围绕农产品设置的项目为主的农事活动,主要以享受田园乐趣为目的。
1.1.2 创意农业园。是以“创意农业”为核心,以农业园区为载体,以创意农业生产与创意农业旅游为主要功能,运用创意思维,整合农业资源,挖掘农业文化内涵,融创意农业生产、展示、创意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园区。创意农业观光园一般具有制度动力模式和自组织动力模式[4]。
1.1.3 市民农园。由政府或农民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业用地规划为若干小区,出租给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区。这些园区规模比较小,大多数位于交通便利的近郊,规划也较简单,主要服务对象是一般城市居民。
1.1.4 教育农园。是主要面向青少年的休闲农园,在兼顾农业生产的同时,注重体现农业科普教育职能。
1.1.5 农业科技园。这类休闲农业园是农业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向游人展示现代科技的无穷魅力。
1.1.6 花卉植物园。花卉生产、苗圃等农业生产用地为基础,汇集多种花卉、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的品种,保存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植物,引进国外重要农业植物种类的场所。
1.1.7 民俗旅游。指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地区,利用农村特有的民间文化、地方习俗和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传统作为农业观光活动的内容,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厚的乡土气息的农业观光项目。
1.1.8 农业公园。是按照公园的经营管理方法,把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休闲游憩和文化教育相结合,建成以当地农业景观为基础的综合性观光园区。
1.2 按区位分布不同划分的类型
可以分为:城郊型农业园和山区型农业园。
1.2.1 城郊型农业园。城郊型农业观光园是指距离都市中心20km以上100km以内,利用园区当地地域特色,将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农业资源、农副产品销售和展示、农业科技运用等融和在一起,交通便捷,以多个人中型城市为土要的客源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集生产、示范、休闲观光旅游、娱乐游玩于一体的园林表现形式。
1.2.2 山区型农业园。距离大城市 20 km以外,但交通便利;以多个大城市为目标农业基础较好,地貌类型齐全;能以独立完整的自然景观为依托。
1.3 按照农业的利用层次划分的类型
可以分为:农产品直接利用型、农作物过程利用型及环境利用型。
1.4 按旅游者的活动方式的不同划分的类型
可以分为旅游农场、自助式农场和休闲式农场。
2 现代农业园常见主题景观类型及表达形式
现代农业园的景观类型的主题亦称“主题思想、主体基调[4]”,农业园景观设计之前首先确定规划主题, 规划用地范围内的自然资源、景观资源、项目建设的目标、构思、人文要素对现代农业园环境、风格的确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总体布局中将空间组织、专项规划、材料等要素到具体的规划方法中,从多角度思考凝练出鲜明主题。现代农业观光园常见的主题景观类型以及表现形式,如表1所示”[5]。
3 现代农业园的功能设计调查研究
3.1 现代农业园选址调查研究(如表2所示)
3.2 现代农业园功能性调查研究(如表3所示)
4 现代农业园功能设计存在的问题
4.1 选址过于集中
通过对长沙周边农业园选址和车程距离的调查,发现部分农业观光园在景观选址方面过于集中、粗糙。很多农业园过于盲目的追求利益,一窝蜂的选址在相离很近的单元。
4.2 功能分区不明显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现场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农业园多半局限于餐饮、室内休闲娱乐、垂钓三大部分组成,观光农业的功能分区不明显,导致农业园的功能发挥受到很大的影响。功能分区不明显,导致农业园区的农业生产功能和观光旅游功能相互模糊,既不利于农业生产,又不适合农业观光游览。所以,现代农业园在景观设计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功能分区,明确各区承担的功能及用地性质才能给现代农业园带来最大的综合效益。
5 小结
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己跨过30个年头,时间不短,但总体上还不成熟。目前国内属于农业观光性质的农园较多,发展良莠不齐,根据长沙周边地区农业园的调查发现,现代农业园景观存在主要问题:选址过于集中、 功能分区不明显、景观特色不凸显。
参考文献
1 李志元.嘉峪关市观光农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思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6)
2 王浩.农业观光规盼与经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6)
3 李保印,周秀梅.农业观光园:2I世纪的新型生态园林形式[J].中国林业,2001(8)
一、前言
现如今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村产业发展不断能有效改善农村整体生活条件,同时可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尤为重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可展现我国农村整体发展,同时可丰富农村人群的生活。
二、农村文化产业现状
现如今在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根本问题是农村是否具备文化产业。我国农村文化产业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较晚、思想较为落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国农村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重视,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以及商品制作已经占据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以把经济发展看的尤为重要,从而忽视了生活质量。
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老百姓在过红、白喜事时,请民间乐队为其表演庆贺,是农村文化重要的突出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民间乐队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活跃起来了,但是在民间乐队发展的过程中,不难看出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农村生活人群并不注重其发展。从而体现出两个问题,首先是农村生活人群对文化产业的不重视:其次是农村生活人群并没有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例如:在乐队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可丰富自身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节目的形式,传播正面的精神文化力量,尤为重要的是民间乐队可为有效的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这些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并没有重视和发现,因此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相对其他国家来说发展较为缓慢。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文化单一化也是存在的重要问题。农村文化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仍不能得到创新,这种问题尤为严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政府部门大力宣传组织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主要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农村居民融到其中,可是单一的文化产业已使多数人们逐渐失去兴趣。因此在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突破以后的文化,为农村居住人群展示出更加丰富的文化产业,提升人们对文化的兴趣,从而使更多的农村居住人群投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
三、农村文化产业功能定位
农村文化产业定位应呈现多元化状态,不能单一的进行发展。农村产业应大力结合自村特点,开展文化产业市场。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与城市相结合,做到农村电影、品味、消费等。
在农村文化产业功能建立上,应将解决剩余劳动力为前提。农村人文化产业定位中,应解决农村根本问题,那就是农村人群以种地为主要生活来源,人们应打破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功能定位问题。
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局部消费也尤为重要,我国部分农村仍处于出行、消费、购物不方便状态。针对此类现象可在加大农村的整体消费水平,在农村建立相应的消费机构、交通设施。消费机构文化产业不仅为农村整体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可有效的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村生活人群大力的投入在消费产业的发展中。
四、农村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并且将城市现有的文化产业建立在农村生活中,为人们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以及经济条件。并且文化产业在发展中要与国外先进的文化结合,从而有效的提升我国整体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农村生活居民应高度配合。从自身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可提升整体生活质量,为自身带来方便及好处。从而改善文化意识,与现代先进思想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