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学影像与诊断,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影像检查目的 影像学检查能较好地反映肝的形态、结构变化与继发改变,是诊断与评价肝硬化的重要手段。X线钡剂:发现食管静脉曲张。超声、CT、MR检查:评价肝脾大小、形态、静脉曲张及腹腔积液情况。
2.影像检查方案
2.1超声虽在显示肝硬化病理改变方面无明显优势,但因其无辐射、操作方便、检查费用低、患者易接受等优点,仍然是临床检查肝硬化的首选影像手段。
2.2CT反映肝、脾的形态、密度及结构的变化。CT增强扫描还可清楚显示肝门静脉高压的侧支循环。
2.3MRI比CT、超声更易于显示肝细胞再生结节及其周围的网状纤维。增强MRI动态扫描有利于显示再生结节恶变,有利于早期准确诊断。
二、影像诊断
1.超声
1.1肝大小、形态及回声改变:肝硬化早期可见肝大,实质回声致密,回声增强增粗。晚期肝缩小,肝表面显示凹凸不平,肝实质回声多显示粗大点状或斑状。
1.2肝硬化时由于缩小变形和肝组织再生或纤维化,而使肝静脉显示不佳。根据肝门静脉和脾静脉径线的测量可推测肝门静脉高压症的存在。
1.3腹腔积液:为带状无回声区,少量腹腔积液即可显示出来,而此时临床上难以发现。
2.X线食管钡剂造影检查,食管静脉曲张表现为食管黏膜增粗,扭曲呈蚯蚓状改变(图2-1略)。
3.CT
3.1通常表现为肝体积缩小和肝叶比例失调,肝边缘呈锯齿状改变。
3.2肝硬化肝实质密度可无明显改变。如伴有脂肪浸润,则表现为平扫时肝实质内弥漫分布的高密度影和低密度区域相问,增强后肝密度可均匀或更不均匀。
3.3严重肝硬化患者可见门脉主干增粗及侧支循环开放,常位于食管下端、胃底贲门区域和脾门附近。平扫为团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影,增强后增粗的静脉强化明显(图2-2略)。
4.MRI
4.1肝的外形和轮廓与超声、CT显示的改变一致。
4.2肝的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MR的重要价值在于能显示再生结节,其在T1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及稍低信号,无包膜。弥漫分布的再生小结节呈短T1信号,增强后为边界清楚的低信号灶,如出现动脉早期强化,提示再生结节恶变。
4.3 MRI可显示肝门静脉及侧支循环情况,CE-MRA显示更加清晰直观(图2-3略)。
三、结合临床
1.有慢性肝病病史 早期肝硬化临床表现不明显,可以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差、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右上腹痛、腹泻等。晚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
2.肝功能减退临床表现 消瘦乏力、营养状况多较差、食欲缺乏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3.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 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腹腔积液形成、脾大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4.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试验常有阳性发现,如转氨酶增高,血清白蛋白进行性减少,球蛋白增高,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乙型、丙型活动性肝炎所致者,多有乙肝、内肿杯志物阳性。
四、鉴别诊断
早期肝硬化可能只表现为肝大,影像学缺乏特异性。中晚期肝硬化CT、超声一般都出现典型的肝大小、形态、密度、轮廓的异常以及脾大、肝门静脉高压改变的征象,诊断比较容易。血管造影不作为肝硬化的常规检查,只在不能排除合并肝癌时采用。再生结节有时需与早期肝癌鉴别,前者为肝门静脉供血而非肝动脉供血,CT或MRI扫描动脉期再生结节没有增强。
CT Imaging Diagnosis of Chronic Pancreatitis and Pancreatic Cancer
WU Hong-zhou.Department of Radiology,Dafeng Hospital,Chaoyang District,Shantou City,Shantou 515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Chronic pancreatitis and pancreatic cancer by analyzing the CT sign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ial between the two main points to improve for chronic pancreatitis and pancreatic cancer diagnosis.Methods The right has been clinically confirmed 32 cases of pancreatic cancer and 45 cases of chronic pancreatitis in patients with direct and indirect CT sign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CT sign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link could be differentiated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cancer and chronic pancreatitis.Conclusion CT imaging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ronic pancreatitis and pancreatic cancer a powerful method lies in its linking of direct and indirect signs and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combined with clinical,to enhanc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both.
【Key words】 Chronic pancreatitis; Pancreatic cancer; CT; Direct signs; Indirect signs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关系密切,并且其二者的临床特点有较多相似之处,所以临床上鉴别诊断比较困难。CT能较为清楚的反应胰腺的各种病变及其继发表现,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在CT表现上就各有特点,因此,笔者着重分析二者的CT表现,发现规律,从而提高对二者的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总结本院1999年至2009年间,经CT检查及手术、病理确诊的胰腺癌患者32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6岁,男18例,女14例;慢性胰腺炎患者45例,年龄30~69岁,平均年龄48岁,男25例,女20例。两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CT机为岛津SCT7000-TH型。所有病例均进行CT平扫,扫描范围包括肝、脾、胃及腹膜后腔结构。
2 结果
2.1 胰腺癌的CT征象
2.1.1 CT直接征象 ①胰腺病变区肿大(发生率:32/32):此种征象多见于胰头勾突区,并形成局限肿块,形态为不规则分叶状或类圆形隆起,边界模糊,与正常胰腺实质分界不清。(发生率:29/32);胰体、尾癌时,肿块体积稍小,多不明显,但多造成胰体尾部边缘僵硬平直,从而出现形态异常。(发生率:3/32);②胰腺病变区密度改变(发生率:32/32):病变区多为等密度(发生率:13/32)或低密度(发生率:11/32),有时可见混杂密度及更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发生率:7/32);③胰腺钙化:少见(发生率:1/32);④胰管扩张(发生率:27/32):发生率高,胰管中远段扩张,形态呈平滑型或串珠状,与胰腺走向一致。有胰头内同时出现扩张的胆总管者,即与扩张的胰管构成“双管征”(发生率:4/27)。
2.1.2 CT间接征象 ①胆道梗阻性扩张(发生率:20/32):扩张的胆总管常于胰头或勾突水平呈突然狭窄中断;②胰周脂肪层的改变及侵犯邻近脏器(发生率:14/32):胰周脂肪层受侵,中晚期胰腺癌,胰腺周围邻近器官间的脂肪层受侵,邻近脏器亦多有受侵、相互粘连;③胰周大血管受累(发生率:22/32):肠系膜上动静脉、脾静脉、门静脉、腹腔动脉和腹主动脉等发生移位、增粗、模糊,甚至有的血管被病变包埋消失。癌块侵犯腹主动脉致两者粘连;④局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9/32):发生于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的淋巴结,呈结节状改变;⑤合并囊肿改变(发生率:2/32):少见;⑥肝、脾转移及腹水(发生率:19/32):晚期胰腺癌可见。
2.2 慢性胰腺炎的CT征象
2.2.1 CT直接征象 ①胰腺病变区呈弥漫性肿大(发生率:37/45),部分可见胰体尾萎缩细小(发生率:12/45)。慢性胰头炎时,胰头局限肿块具有炎性特征,即内密度均匀,液化坏死灶极少见,肿块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②胰腺钙化(发生率:39/45):此为慢性胰腺炎最具有特征性的CT征象[1],钙化沿胰导管走向分布,呈散在、多发的小钙斑;③胰管扩张(发生率:41/45):粗细不均、不规则的胰管扩张是慢性胰腺炎较具特征性的表现,这点在与胰腺癌的鉴别中有重要意义[2];④假性囊肿(发生率:38/45):此征象发生率较高,胰腺内、外均可发生,且常为多发,大小不一,位置不定,大多超出胰腺轮廓以外;⑤胰腺萎缩,胰腺实质明显减少(发生率:16/45):这是慢性胰腺炎发展的必然归宿。
2.2.2 CT间接征象 ①胰周筋膜增厚与腹腔内广泛粘连,有时可见肾旁前间隙积液或脓肿存在(发生率:44/45):这点是诊断慢性胰腺炎的可靠依据;②胰周脂肪层的改变及侵犯邻近脏器(发生率:8/45):胰周脂肪层基本存在,受累程度轻,胰后脂肪层多不受累,邻近脏器结构能分清楚;③胰周大血管(发生率:0/45):虽有模糊移位现象,但未发现管径粗大或被包埋消失等改变;④胆道梗阻性扩张(发生率:5/45):扩张的胆总管特点:圆形、光滑,自上而下逐渐变细小,未见突然中断或变形;⑤腹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0/45):未发现腹部淋巴结肿大,无腹水症。
3 讨论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在CT征象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又各有特点。
两者相似点及鉴别:①均可见胰腺肿大:癌组肿大多为不规则,局限性,内部密度不均,多有液化坏死灶,大多见于胰头;炎组肿大多呈弥漫性(亦有萎缩者),胰头炎时形成的局限肿块内部均匀,液化坏死灶少见,边界清楚;②均可见胰管扩张:癌组胰头癌侵及胰管呈平滑型或串珠状扩张;炎组的胰管扩张呈粗细不均、不规则状;③均可见假囊肿:炎组发生率高,常为多发,大小不一,位置不定,胰内、外均可发生,多超出胰腺轮廓外;癌组发生率低,常为单发,体积多小,胰体尾侧常见,不超出胰腺轮廓,且其近端可见肿块;④可见胆道扩张:癌组多为低位胆道梗阻性扩张,扩张程度重,扩张胆总管常于胰头或勾突水平突然狭窄中断,常可见“双管征”。 小胰头癌时,胰头未发现明确肿块,则胰管并胆总管扩张对明确诊断有重大帮助[3];炎组地位梗阻少见,扩张程度轻,且扩张的胆总管为圆形,光滑,自上而下逐渐缩小,间无中断。
胰腺癌常见,而慢性胰腺炎少见征象:癌组胰前后脂肪层均受侵犯,其中胰后脂肪层受累强烈提示为胰腺癌[4]。晚期胰腺癌常侵犯邻近脏器,使其相互粘连。慢性胰腺炎胰周脂肪层较少受侵,多见其周围筋膜增厚及腹腔内广泛粘连,可存在炎症特异性征象(积液或脓肿)。胰腺癌胰周大血管模糊增粗、被包埋消失,此不仅为胰腺癌的确诊标准,同时还是癌肿不可切除的可靠依据[5]。局部淋巴结肿大及其他转移征象仅见于癌组。
慢性胰腺炎常见,而胰腺癌少见征象:钙化是最慢性胰腺炎具特征性的征象,其特点是,沿胰管走向分布的多发、散在小钙斑。胰腺萎缩,胰腺实质明显减少则是慢性胰腺炎发展的必然归宿。
影像学诊断时需将CT平扫片上胰腺本身征象与胰周组织、脏器等的改变联系起来考虑,分析,并进行鉴别诊断,这样才能提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
参 考 文 献
[1] 许达生,陈君禄,黄兆民.临床CT诊断学-CT诊断要点、少见征象与误诊分析.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234.
[2]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483.
【关键词】 胰腺肿瘤;实性假状 瘤;X线计算机
胰腺实性假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是一种特别少见的胰腺上皮性肿瘤,是一种生物学未定或具有交界性恶性潜能的胰腺肿瘤。该病名称较多,1996年WHO将其统一命名为胰腺实性假状瘤,STP在组织病理学、临床表现尤其是影像学表现,具有与其他胰腺肿瘤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回顾2001-2008年我们收集诊治的13例患者资料,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鉴别能力。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3例STP病人中,女性12例(96.3%),男性1例(7.7%),年龄7-71岁,平均年龄29.8岁,13例病人中,查体发现4例(30.8%),无痛性包块3例(23.1%),隐痛并腹部包快5例(38.4%),急性腹痛就诊的1例(7.7%)。实验室检查:AFP、CEA、CA199均在正常范围,血、尿淀粉酶及血糖均正常。
2.检查方法 2.1 超声检查 STP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的囊、实性混合回声,常有低回声的包膜,根据病灶囊、实性结构的大小及范围不同,分为实质均匀型、囊实混合型及类囊肿型,本组实质均匀型1例,囊实混合型10例,类囊肿型2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60.5%。
2.2 CT检查 CT平扫,10例为囊实混杂密度类圆形肿块,囊性部分呈均匀低密度,CT值为10-27Hu,实行部分为等或略低密度,在囊性低密度区内可见点状、结节状、云絮状略高密度影,形成典型的“溶冰状”表现,CT值为25-48Hu,1例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团块,边缘清楚,形态尚规则,CT值38-44Hu,2例为囊性低密度团块,CT值16-20Hu,周围有略高密度的包膜,其中一例在包膜上有一软组织密度结节附着。增强扫描:11例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呈轻度强化,CT值30-50Hu,1例囊性壁结节也轻度强化;静脉期实性部分均呈明显强化,CT值在45-88Hu;肿瘤内囊性部分,无论是动脉期还是静脉期均未见强化表现,壁结节明显强化,壁可有环形条状钙化,本组病例尚未见到。无论肿瘤位于胰腺的哪个部位,均未见胆总管及胰管扩张。
讨 论
SPT是一种非常少见的交界性恶性潜能的肿瘤,发病率占胰腺肿瘤的1%~2%[1],由FRANTZ[2]于1959 年首次报道。1996年前SPT有多个临床病理学名称,如胰腺状上皮肿瘤、胰腺状囊性肿瘤、囊实性腺泡细胞瘤、胰腺实性状上皮性肿瘤、胰腺囊实性肿瘤等,这些命名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病理学特征。WHO于1996年正式将该病命名为“胰腺实性假状瘤”。
本组资料显示,SPT好发于3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96.6%),平均发病年龄29.8岁,其中最小者为1例7岁少年女性,也可发生于男性(1例,占7.7%),与刘巍等[1]报道的结果相符。本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考虑与其为潜在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有关,因此多无症状,在体检时发现或以腹部无痛性包块为首发症状就诊,当肿瘤逐渐增大时可出现压迫症状及胃肠道不适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体质下降等,但也可表现为肿瘤破裂所致急腹症,与师杰等[6]报道一致。实验室检查AFP、CEA、CA199均在正常范围,血、尿淀粉酶及血糖均正常。
B超和CT对SPT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在实际应用中,SPT的B超影像虽有一定的特征,如圆形、椭圆形,边缘清楚,内部回声多为囊实性,未见主胰管和胆管扩张等表现。但由于胰腺属于半腹膜后器官,位置较深,前方有肠管及胃等空腔脏器内气体的影响,诊断受到一定的限制,胰腺尾部易误诊为临近器官肿瘤。
CT不受胃肠腔内气体影响,并具有独特的影像特点,对SPT的诊断较B超更有优势,结合本组病例及有关文献报道,我们总结以下几点:1)SPT根据囊实性比例分为实质型、囊实混合型、和囊性型,但以囊实混合型最多见。2)发病部位以胰腺体尾部多见。3)CT平扫肿瘤内实性部分呈等或低密度。4)囊性部分内常有点片状略高密度影,形成典型的“水溶冰”状表现。5)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以后呈明显强化为又一特点,囊性部分内的点片状略高密度影也随之强化。6)囊性部分在强化前后均为低密度,不强化。7)无论哪型SPT,多有完整的包膜,增强后包膜强化明显,与周围组织分界多较清楚,可有钙化。8)女性多发,临床症状轻微。
SPT应与胰腺假性囊肿、无功能胰岛细胞瘤及胰腺癌鉴别。
胰腺假囊肿有胰腺炎病史,囊壁薄,无壁结节,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胰岛细胞瘤,多为实质型,平扫为等或略低密度实性肿块,动态增强,动脉期与胰腺实质相比明显强化。无女性好发趋势。胰腺癌,腹痛明显,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清,胰头区肿瘤常有胰管扩张,AKP升高。
参考文献
1. 刘巍,曹荣,李玉军. 胰腺实性假状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43(1):48 52.
2. 徐钟慧,姜玉新,欧阳云淑,等. 胰腺实性假状瘤的超声表现[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7,16(3):233235.
3. 胡震,代文杰. 胰腺实性假状肿瘤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27(5):418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