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5: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引言:
当前,我国在坚持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城市的规划设计当属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心内容。不仅如此,城市的规划及设计工作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与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 "城市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一) 城市规划设计
谈上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上,人们首先会想到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何为"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内涵就是指在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建设工程中,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为核心,在坚持与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严格遵循着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经济学发展规律等。与此同时,并城市及周边区域内的生态建设、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要进行科学、合理、规范化的设计。从而高效的完成对城市的统一规划以及综合建设,并最终完美的实现城市区域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这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谐理念。
(二) 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全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生态城市及规划设计过程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圣人" 孔子曾说过:"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同时还有孟子的言论"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些都是古代劳动、智慧的人们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所探悟到的生态和谐发展思想,其所反映的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社会以来,这种城市和谐发展的理念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被冲击的无比惨淡。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一)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在我国,关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理念,主要强调的就是区域内城乡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要想更好的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发展,就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谐建设理念引入到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工作当中。我国在《21世纪行动计划》中,就曾明确的提出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概念,并对其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了研究。在传统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的形成了两种城市发展的观念,一种是"天人和谐"的发展理念,另一种则是"人定胜天"的观点,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一直就存在着人类战胜自然并获得生存空间的荒谬想法。图1表示的是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功能、结构示意图。
其中:
W代表的是城市经济系统
S代表的是城乡社会系统
O代表的是区域环境生态系统
N代表的是城市建设整体平
衡、协调发展的决策成果
H代表的是规划设计策略及其
方法的制定
图1 城市规划设计中可持续发展式操作程序的功能、结构
(二)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
关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其中的"生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过对城市的绿化建设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在国内的很多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中,一般都会把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种基础性工程建设来对待,而通过草木植被进行绿化建设成为了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
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我国古代就存在着"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发展理念,究其根本,其所宣扬的就是建议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强调对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和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有强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功能、作用、效果,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而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以及区域内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三、总结及建议
新时期下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应该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理念。本文主要探讨与研究了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包括城市规划设计中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指导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于城市的合理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应该以建立"安全、健康、有活力的生态和谐城市"为主要发展方向。
本人认为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应该坚持并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设计原则: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建设原则。②注重"天人和谐"的理念,尊重生态自然的功能作用,严格做到"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林则植,宜建则筑"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先进理念。③坚持并遵循社会和谐建设的原则,一切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都要围绕着社会和谐发展为中心,实际上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在这里,社会和谐建设的基本原则就是指社会生态和谐建设的原则。
参考文献:
城市的发展形态与城市地理位置、人口分布、交通状况以及 经济 发展等诸多因素有关,特别是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对大型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自从1863年伦敦建成第一条地铁以来,许多大型城市都修建了发达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它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同时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这些城市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大型城市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 问题 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城市引力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建立了引力场模型并对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 分析 ,通过 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引力场分布的影响,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
1 引力场模型的建立
1.1 城市发展 理论 1.2 引力模型在城市发展研究中的 应用
天体物 理学 家J.Q.Stewart受到Newton万有引力公式的启发提出了引力模型[8],W.J.REIlly将其应用于城市间零售市场的研究、P.D.Converse针对城市区域范围的界定提出了断点公式[9]、G.K.Zip又对其进行推广使引力模型成为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有力工具。
引力模型通常表示为
Iij=GQiQjr-bij (1)
式中,Iij为i、j两城市的引力,rij为两城市的距离,Qi、Qj为某种社会经济测度(如人口、GDP等),G为引力系数,b为引力衰减指数。
实际上,许多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学者早就根据经验认识到一般形式引力模型的存在,但对出现这种形式的原因不清楚,陈彦光等从城市地理系统的广义分形假设出发,推导出了引力模型的幂函数形式,使其从一个经验模型上升为理论模型[10]。
1.3 引力模型的改进
在引力模型公式(1)中,通常取引力衰减的基数为两城市之间的距离,但随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建成,居民出行时间大大缩短,客观上拓展了城市的边界,两点之间空间距离已经不是影响两点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在改进后的公式中,我们将用两点之间的出行时间作为影响两点作用力的基数。
同时我们注意到,原有的引力模型主要用来考察不同城市之间或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其表现形式为两点之间作用力的大小,我们认为该作用力的本质在于每个城市的中心都存在一个类似万有引力势能场的引力势能场,两个城市或地区之间通过该场相互作用。借鉴万有引力场我们将该场定义为
E=GQ/tα (2)
E为整个城市对市内某点所具有的引力势能,G为引力系数,Q为系统的某种社会经济测度(如人口、GDP等),t为系统中心到该点的出行时间,α为引力衰减指数。
我们可以借助该引力场模型来考察城市发展的趋势,如果某地区位于相对于城市中心的高引力势能区,则该地区与城市的相互影响程度就较大,该区域就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某一区域的快速发展也会带来城市中心位置的转移,改变城市引力场 计算 时的中心基准位置,影响引力场的形状和分布,进一步促成或抑制某些区域的发展。
2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条件下的出行时间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包括市郊铁路、地铁、轻轨铁路(含橡胶轮系统)以及中低速磁悬浮等在内的新型轨道交通系统。同其它交通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多个特点:①具有独立路权,不仅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同时更加准时、省时。一般而言,乘坐轨道交通比其它交通工具节省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时间。②运能大,运输效率高,能有效地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③有效减低空气污染,减低城市噪音,改善城市环境。④节省城市用地。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独立的路权,采用专用的道路交通隔离设备同其它形式的交通隔离开来,因此速度快,受干扰程度小,运营准时。在此,城市中心到城市内某点的出行时间可表示为如下的多元线性形式:
3 以出行时间为基础的引力场模型参数的确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引力场模型中,Q为城市的某种社会经济测度(如人口、GDP等),它与城市吸引力场强度E成正比,Q越大则E的影响范围和力度越大。在模型中对城市引力场分布有重要影响的另外一个参数是城市中心位置,出行时间参数t指的就是城市中心到该点所花费的时间。城市中心位置的确定可采用重心法获得:将空间中的一个城市分为n个区,假定各区内的人口、经济分布是均匀的,那么各区的人口、经济中心也就是其几何中心,设定各区的人口中心位置为(xi,yi),那么这个城市人口、经济的中心为
α为引力衰减指数,体现不同城市社会经济测度的结构性特点和布局特征对引力场的影响,紧密型城市的衰减指数较松散型城市的衰减指数要小。
采用式(3)估计城市中心到城市内某点的出行时间以三个假设条件为前提:
①假设出行时间为两种类型交通路程的多元线性形式;
②假设在同等条件下,出行者优先选择快速交通;
③交通状况影响系数反映交通状况(如道路基础设施条件、道路拥挤程度)对出行时间的影响。
A0在公式中为常数,它的物理意义可解释为出行者在各种交通工具间换乘所需要的时间。一体化综合交通的设计理念要求,在选择轨道交通的车站位置,特别是设计大型换乘枢纽站时,要尽量考虑到方便乘客换乘,其最终目标是实现“零换乘”,因此换乘时间在整个出行时间中所占的比例不会很高,在公式中将其简化为常数。它的影响因素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固有特征以及各种交通工具间的衔接程度,衔接程度越好,该常数数值越小。 v1为快速轨道交通路段的最大行驶速度,v2为常规交通路段的最大行驶速度。对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而言,乘客的出行速度最终表现为出行时间。每位乘客花费在轨道交通上的时间T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T=t等+t乘降+t行 (5)
t等为乘客在站台的等候时间,t乘降为乘客上下车的时间,
t行为列车的行驶时间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自动控制程度较高,固定路程的行驶时间基本不变,影响乘客平均出行时间的主要因素是列车开行频率(t等)和列车停靠站的时间(t乘降)。随着客流量的增加,轨道交通调度部门为了缓解交通拥挤状况,会增加开行列车的对数,减少乘客的等候时间,在该种状况下,系数k1会随交通量的增大而增大;当交通量达到最大交通能力后,随着客流量的进一步增加,乘客上下车拥挤程度增加,乘客上下车时间t乘降增加,甚至还会延长等候时间(t等),这些都会导致k1随交通量的增加而下降。乘客平均出行速度与客流量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4 城市轨道交通对上海城市引力场分布的影响
4.1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
上海是较早具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国内城市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有四条线路投入运营,市区范围内三条线路如图2所示,表1给出了各线路的基本情况。
4.2 引力场分布绘制 方法
为方便计算,先将实际的线路简化为相互垂直的十字形模型,经过同一地区的两条线路合并为一条,交通量以一条线路的1.5倍计算。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取轨道交通最大运行速度v1为60km/h;市区内常规交通方式的最大运行速度为30km/h.广义社会经济指标Q简化为1,引力衰减指数α取0.1,引力系数为1。在MATLAB环境下,以0.1为步长在60×60的范围内按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时序绘制不同时期上海城市引力场分布图。
4.3 不同时期上海城市引力场分布图
图3所示为修建快速轨道 交通 线之前的城市引力场分布图,此时的城市引力场以人民广场为圆心向外依次减小,引导城市由内向外 发展 ,这一现象基本符合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图4为建成地铁1号线后,城市引力场的形状,可以看出地铁的修建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引力场的分布,在修建了地铁的一侧,即由火车站至莘庄一线,城市引力场明显大于其它地区,在该引力场 影响 下火车站—人民广场—徐家汇—莘庄沿线的房地产等相关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使莘庄成为上海西南角的商务、居住中心。
图5是建成地铁2号线后城市引力场的形状,该路线的通车大大提高了浦东的交通可达性,使沿线土地迅速升值,有力的促进了浦东 经济 开发区的发展。图6、图7显示了轨道交通3号线和地铁1号线北延伸段建成后的城市引力场分布形态,同图5相比可以看出这两段轨道交通线路通车后上海东北方向的城市引力势能大大增强,为该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从引力场分布的动态变化来看,整个城市呈现条形发展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扇形 理论 所提出的某些观点。
从图7还可以看出,上海西北区域的城市引力势能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城市的协调发展,形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区域公共交通欠发达,因此有必要加快该地区的轨道交通建设。
4.4 轨道交通建设促进上海城市整体协调发展
为了满足经济迅速发展和建设世界级大城市的要求,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上海城市整体规划提出把中心城区建设成“多心、敞开式”的布局结构,即除人民广场这个市中心外,还有徐家汇、花木、五角场和真如四个副中心。与此相适应,上海远景交通规划计划到2010年建成由17条线路(共计870km)组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图8所示为相关线路建成后,中心城区的引力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人民广场外,其它四个地区也都具有相对集中的轨道交通线路,使该区域的城市引力场显著增强,积极支持城市中心及四个副中心的发展(如图9),同时经过这些中心的轨道交通线路基本覆盖了中心城内主要的活动区域,增强了城市主、副中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为城市总体布局向“多中心”方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 结论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影响因素很多,本文仅仅在交通工程领域,以乘客的出行时间为基础,通过引力场模型 分析 了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潜力的影响,用势能场的观点 研究 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文中以上海为实例,按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时间顺序绘制了不同时期城市引力场分布图,揭示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指出通过建设合适的轨道交通线路,可以引导上海向“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
摘要: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以人文本”发展城市文化是当代城市发展的方向与要求,其中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有益于增强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在新型城市化发展趋势下,城市居民对精神文化需求迫切,特别是对休闲体育的需求,促进城市文化休闲化。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化,建设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丰富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文化生活理应成为城市未来发展、建设、规划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关键词:体育文化;休闲体育;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1-0042-03
Development of Urban Leisure Sports Culture in New Urbanization
SU Jin
(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Dept., Guiyang Medical School, Guiyang 550009, China)
Abstract: City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culture is the soul of city. Human orientation is the direction and requirement of modern city development. The urban leisure sport culture can enhance the cultural taste of he city, enrich 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urban residents 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urban residents have urgent need for spiritual life, especially the leisure sport. The paper propos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leisure culture, establish urban leisure sports culture and enrich the leisure sports life for the urban residents which should be the guideline and goal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lan,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ity.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 leisure sport; urban culture
1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及其结构体系
1.1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演变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从古至今都有,它是与生俱来的。据城市最早的市场交易、军事防御功能来分析,在“市”中就已经具有了休闲、娱乐的功能,如:宗教节庆活动、杂耍、歌舞等具有休闲娱乐的民间活动,这即可成为古代的市井休闲体育活动(文化)。在工业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休闲体育作为劳动力再生产与城市居民生活、学习、工作之余的健身、娱乐方式逐步受到重视并形成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在经历了二战以后,由于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复苏以及“城市病”的出现,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再次被推向,城市旅游特别是城市休闲体育旅游得到了世界广大人民的青睐。我国休闲(体育)文化在20世纪的90年代才得到迅速发展。
1.2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结构体系分析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城市与休闲体育或者是城市文化和休闲体育文化的简单相加,它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综合体。第一,从构成要素来看,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既包含城市居民的休闲体育思想、休闲体育规范、休闲体育行为等非物质性要素,而且还包括了休闲体育活动的相关体育设施、环境等物质化的要素。第二,从休闲体育活动的空间场所来分析,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主要是由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市区或者郊区体育等构成的层次分明的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空间。第三,从组织开展情况来看,城市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主体是多样的,比如有: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体育俱乐部、个人等,也决定了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享有具有了公益性和有偿服务,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收入的城市居民的需求。第四,从类型结构上来看,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包括各类的休闲体育项目,还包括户外游憩、体育旅游等。
2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对城市化转型的作用分析
2.1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与新型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有利于丰富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增强城市居民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社会资本存量。为此,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与新型城市化是一种包含的关系,甚至可以理解为也是一种互动关系,因为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属于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内容之一,新型城市化为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城市文化是其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所形成或积累的,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和,其具体包括了居住、交通文化、行业文化、休闲(体育)文化。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其文化的竞争,它是城市的灵魂,更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文化学角度来看,城市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休闲体育或者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亦是如此;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影响着城市中的每一个居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城市的发展规划,一个城市的休闲体育文化实际上所体现的是该城市的文化品位中某一重要的方面。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是众多文化中独具活力的文化因素之一,是城市文化品位中重要的文化构成体系,它对于突出特色,最大限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2.3城市休闲体育文化能够有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说到竞争力,衡量竞争力强弱的标准主要有两个,分别是硬件设施条件和软件(柔性)条件。城市竞争力也同样如此,城市竞争力一方面是其硬性的城市建筑、产业发展情况;另一方面是其软件(柔性)的城市文化底蕴,特别是最具活力的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一座城市的休闲体育文化展现的是其“休闲时代”的城市发展特色和趋势,为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产业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城市硬件设施条件的提升;再者,同样能为广大城市居民营造一个美好的城市家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标准,为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提升了城市软(柔性)实力。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去宣传或者营建各类的休闲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其重点是休闲体育文化理念的灌输和休闲体育文化方式的教授及参与休闲体育的自觉力。实践告诉我们,积极、快乐、健康的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文化生活不但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还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创建和谐城市、和谐社会,提高城市竞争力。
3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建设与规划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和城市居民已逐步进入休闲时代。面对城市居民消费和新型城市化的休闲化发展趋势,如何建设与规划管理好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丰富、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便成为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1科学合理地开展城市休闲体育业与其空间的发展规划
休闲体育城市的打造其实就是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建设,其首要的就是要面向广大城市居民,在满足其对休闲体育文化生活的追求和需要的基础上来发展规划城市休闲体育。城市休闲体育的发展规划是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纲要,必须在城市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下来发展,以休闲体育文化和现有的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实际情况、目标作为基础,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有个性特色的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有效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以此最大限度地将城市有关规划和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发展规划进行互动并有效融合。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落实。
第一,注重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行业规划。在城市休闲体育文化行业规范中又可以从其结构和性质两个方面来考虑:在结构上,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行业大致可以分为城市休闲体育服务业、工业;在性质上,城市休闲体育文化行业包括了城市休闲体育事业和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因此,城市休闲体育文化行业不但要明确界定其行业界线,努力扶持发展新兴的城市休闲体育文化行业发展,以及较为传统的城市休闲体育文化项目;而且与此同时还要对政府宏观管理行为和市场机制调节行为,以及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合理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有效保障城市居民享受到公共休闲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城市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第二,注重城市休闲体育项目的开展和开发及空间的规划。城市休闲体育文化项目的开展和开发应紧紧基于围绕城市本身固有的休闲体育文化项目来开展,有利于城市居民的参与和认同;在开发上可以引进当前社会上较流行的休闲体育活动项目。在空间上,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周边山地、公园、社区等公共城所,便于城市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及管理。
3.2加大对城市休闲体育文化项目的投资建设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项目、组织开展、设施、活动空间等是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载体,其项目种类繁多,项目组织开展、设施、活动空间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想发展好城市休闲体育文化就需要大量的投入。对于资金的投入来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大的资源投入渠道中可以借助于有关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如城市公共休闲体育设施建设、休闲体育技能的教育培训、社区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等。其次可以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来承办各种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具体可以通过社会上的非盈利组织、各类企事业单位、个人捐助的方式来获取资金。最后,可以通过政府的引导与协调有效地对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进行整合。不论是上述哪种资金投入渠道,都必须明确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项目的投入主体和明确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服务主体(或对象)。
3.3建立健全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相关政策和管理
建立健全的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相关政策和管理是有力保障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其政策和制度的建设一方面要完善、健全;另一方面又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执行,切实维护、保障城市居民享受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权力,正确引导、规范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1)在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引导方面,要提倡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休闲体育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如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学习和休闲之间的关系。(2)在参与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时间保障上,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工作与休息时间、节假日时间、带薪休假制度,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是保障城市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基础前提条件之一。(3)在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空间的保障上,活动空间即活动场所,各类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相关的体育场地设施。在城市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城市空间可谓是寸土寸金,为此,要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制度,保障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空间。(4)在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产业政策上,在确保城市居民基础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权益后,大力推进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其产业化、社会化,有效形成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供给。(5)在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一切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组织与管理首要的前提就是安全和合法,杜绝一切危害人生安全和不健康、不合法的休闲体育文化活动。
3.4加大对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宣传和休闲体育的教育,形成文化自觉力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宣传和休闲体育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传媒和休闲体育文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力。信息和传媒其本身即是一种文化休闲形式,也是引导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加强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有利于城市居民养成正确的休闲体育理念、态度。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休闲体育文化活动项目技能的教育培训工作,只有城市居民充分掌握了相关的体育技能,才能参与到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中来。对于休闲体育教育培训主要可以通过学校、体育有关组织(包括体育局、俱乐部、民间体育组织等)进行开展和普及。只有当城市居民充分了解和掌握了有关休闲体育文化项目的技能时,才能形成积极参与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文化自觉力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内驱力。
4结束语
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对促进传统城市化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力,二者是包含和互动的关系;从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角度看城市化的作用和地位是积极的,也是一种新思路、新角度——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为此,促进城市文化的休闲化、城市休闲体育文化,有利于打造形成具有活力和特色的城市文化;有利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有利于满足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为政府部门制定城市规划提供了新思路、新角度。研究新型城市化中的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林生.“文化城市”理念的历史语境及理论内涵[J].城市科学,2014(4):18.
[2] 刘少和.基于“宜居城市”建设的城市休闲游憩系统优化研究[J].城市,2014(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