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1

关键词:微信;高中地理;教学

微信具有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资源共享的功能,微信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事实使得微信走入高中地理教学成为可能。而微信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势必会促进学科教育领域多方位的革新。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呈现以及教学互动等,还会丰富学生的学习环境及学习工具。鉴于此,笔者从四个方面探讨微信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利用微信平台建立学习资料库

现实的课堂学习受时间的限制,教师的教学任务不能圆满完成,学生也不可能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全部知识,所以就必须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进一步吸收、消化课堂上的知识点,才能更加丰富、夯实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利用微信平台建立班级微信群,设置学习资料库,学生共享资料并展开探究。也可以将课余作业发送给学生,学生直接在微信群里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阅。新型的微信平台让高中地理教学突破教室以及学时的限制,将其延伸到课外。借助微信,可以进入群聊模式,师生建立微信群,相当于构建了全天候的在线课堂。学生在方便的时候,随时都可打开微信进行学习。学习不再囿于教室里,也不限于上课时间,学生宛如随时置身于一个开放的课堂中,打造以自我为中心的时空学习环境,将高中地理教学延伸到课外,促进高中地理的弹性教学。

二、利用微信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中有一个效应叫“曝光效应”,是指人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也就是说若某个事物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就能增加人们对该事物的喜欢程度,也叫作“熟悉定律”。按照此定律,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地理,熟悉地理,有助于增强其对地理的喜欢程度。

微信公众平台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每天可以向关注用户群发多媒体信息。因此,教师可结合教学进度,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编辑图文信息或视频信息,向学生推送地理新闻阅读、地理事件分析、地理话题讨论、地理美文欣赏、地理问题解答、地理试题选做等,将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知识与课堂知识整合,使地理每天都能出现在学生的视线里,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地理知识的实用,进而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

三、利用微信,促进师生、生生互动

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理解讲授内容,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何评价,有何疑问,很难及时收到反馈意见。而微信带来的互动式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双向交流、沟通、分享、讨论,在这样彼此平等的交流环境下,甚至是辩论的环境中,老师和学生可以达到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的目的,这也是使教学双方的主动性都能得到极大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首先,老师(学生)可以将精简的学习材料(文字、图片、动态图、视频)在微信平台上,继而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阅读之后,对于简单易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收藏”和“转发”的形式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对于理解困难和存在疑问的知识点则可以通过“评论”老师的朋友圈内容或给老师发“私信”的方式解答疑惑;其次,老师和学生也可以就某个地理问题、热点等自己感兴趣的地理内容发起群聊,并可邀请对地理感兴趣的其他同学参与讨论研究,方便快捷地聚集地理教学资源;再次,学生也可以通过“创建微群”把具有相同兴趣或者相近知识准备的同学聚拢在一起,让志趣相投的同学在相互尊重与互信的基础上,以微信的形式更加方便、集中地进行交流。

篇2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95-1

一、视听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自然带这一节课时,教师讲授新课前先放一段景观录像――非洲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和亚欧大陆上的温带草原景观。非洲草原上点缀着散生的乔木,时有斑马、长颈鹿、羚羊等出没于草原中;而亚欧大陆的草原景观呈现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象。为什么不同的地区景观不同?同是草原为什么又呈现各异的景观呢?使调动情趣和引发思维融为一体,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去思考、去探索、去想象、去创造、去开拓。

2.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

比如在讲到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中“工业的区位因素”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幻灯的作用,制作一个灯片,把城市周围的主体要素:如资源、能源、交通、河流、农业生产等情况描绘出来,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建立某一工厂、应安置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做既克服了照本宣科的毛病,又给学生带来了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发挥联想,得出结论,掌握知识并把它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深入思考,发挥想象。有想象才有创造,有创造才有开拓。

3.有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

地理视听教学由于其新颖、多样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并以其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眼看、耳听、脑动等多种感官共同运作,因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据心理学研究,对信息的储存来说,单纯朗读能识记10%,单纯听到能识记20%,单纯看到能识记30%,可见,视觉对人接受信息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而视听结合能达到65%。由此可见,地理视听教学,在提高学生记忆能力方面的作用非常之大,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二、地理视听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在运用这一教学手段时,也必须认识到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学手段,它也同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一样有其独特的优点,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地理教学中不分内容、不分形式,一味强调地理视听教学手段,那么不但达不到它应起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

1.注重视听教材的合理选择

地理学的内容十分广泛,地理视听教材又丰富多彩。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决不能不加选择的、凡是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通通运用,而是要针对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加以适当选材运用,同时还受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的过程所限制。一般,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够稳定,但机械记忆、形象思维都占优势。因此,在选材上要注意形象生动、具体直观的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好地理解、巩固知识;高中生的注意力趋于稳定,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在选材上应更加注重带有启发诱导性、独立思考性强的材料,提高他们分析、综合、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注意视听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实验表明:在一堂讲授课上适当地使用3件~7件幻灯片或投影片(复习课可以稍多些),或放映片长15分钟左右的电视录像、5分钟~10分钟电影,或听3分钟~5分钟的录音较合适。在一节课中选用一至两种媒体为好,媒体过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喧宾夺主,反而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再者,评价一节课效果好坏,并不在于我们用的是传统教学手段或现代视听教学手段,也不在于媒体运用的多少,而重要的是在于我们能不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各种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优势,它总是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相联系,而相对地表现其优势,只有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目的。

3.处理好教师与视听材料的关系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地理视听教学,倡导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但并未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绝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若想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明确: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都大大增强,所以对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

[参考文献]

篇3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运用地理课本、地图册或一些零碎的教学辅导材料进行地理教学,使地理课堂显得枯燥、呆板,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运用能力亦较差。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就是对所学的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利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可以利用地理课件本身具有的特点,模拟显示地理景观,有效地解决学生无法感知的地理现象。同时能够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能把知识融于新颖别致的形式中,通过传递大量优质新异的刺激,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大脑较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达到开发智力的效果。

如在教授澳大利亚一章的时候,我们可以播放了一段澳大利亚特有动物袋鼠的录像,让学生进行分析它们的生活习性、分布特点和产生的原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讨论的内容和范围加宽、加深了,成功地营造了传统教学无法营造的教学情景和浓厚的课堂气氛,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地理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如在教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把世界各国的语言用声音的形式播放给学生听,这样使课堂更生动和活泼,在介绍各种宗教时可以把各种宗教的历史、节日和建筑用多媒体的形式播放给学生,使学生更加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和生活习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传统地理教学是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材等辅助材料,把地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在根本上忽视了学生是否能够获得真正的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另外流行的单一标准的答案更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地理多媒体教学则不同,它是以学生为中心,把计算机网络、教材等辅助资料作为学生获取知识、探索问题、协作讨论、交流认知的工具。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仅提供学生资源,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教师须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进度,另一方面是要给学生恰当的指导,使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的背景下学习。教师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查找收集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则由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的主宰、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例如在讲授澳大利亚一章时,要求学生识记、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形、地貌、气候等方面,整堂课学生始终是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主体,而对地理事物的认识、特征的总结、规律的分析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读图、讨论等积极的学习获得,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创设丰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作用,充分体现了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3 提高阅读、分析、运用能力

多媒体地理课件架起了现实生活与地理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为在课堂中学生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所以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所有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并运用所得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既是有用的知识,又是真正自己的知识,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另外在课后学生还可以运用所拥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漫长的科学发展史、社会生活中的现代科学新成果等内容引进入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在主动探索未知空间,丰富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逐渐形成正确的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

4 增加容量,突出重点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传授了课本的知识点,同时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板书上,这样课堂教学的容量有限,而学生被动学习的效果也不好。

采用地理多媒体教学则不同,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收集资源的储量,另一方面还可激发学生产生更新的思想。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亦正是此意,当学生拥有丰富的资源,并且善于组合就能产生新思想,得到新的地理知识。另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所以地理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形象直观,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5 多种练习,及时检验

传统的地理教学最后是布置学生作业,学生是在课后进行的完成的,一方面不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另一方面练习单一形式,利用地图册完成填图亦是学生无心复习巩固。 多媒体则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练习,由于练习的形式多样性、反复性,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随时以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所得到的结论可以及时反馈给教师,另外这些新颖有效的练习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及时给对错给予反馈,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更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充分查漏补缺并完成教学任务。

但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也不是全部都利用多媒体最好,也不是越多越好。在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5.1 把握原则,提高设计层次。

在多媒体教学设计时,教师确实要尽可能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丰富的资源全部都灌输给学生,要考虑“最优化原则”,教师要从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来选择资源,保证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双重最优化。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舍得放弃一些干扰性的信息。

在设计课程时,教师要注意掌握“主体性原则”。运用多媒体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介入学习过程。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要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自我评价、自我调整,通过积极思维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课堂中应留有适当的“空白”让学生去思考、尝试与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避免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现代化的灌输式教学。

5.2 协调关系,实现最佳效果。

协调好“主与次”的关系。在多媒体教学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支配者,多媒体课件只是起辅助作用的,用来突破教学难点、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的。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是知识的讲解者,还具有情感的交流和世界观的渗透等功能。切忌主次不分。

协调“容量与效益”的关系。多媒体教学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授课效率。但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人在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时需要一个过程,大容量教学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样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授与受”的双向高效。比如我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就深刻的体会到一个课件中内容要是太多,学生只顾看新鲜的图片,觉得好玩,但实际中的知识重难点都没体会到,或只看一些动画图片,因为七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还是没有高中学生那么集中,这都要求教师作好相应的协调。同时地理课堂当中要注意中考地理知识的渗透。

协调“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每种教学手段都有其优势的一面,也存在其不足之处,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师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合理的安排,如多媒体会变抽象为具体,但他仍代替不了老师板书、语言、教态的变化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切记要择优而用,因势利导。

5.3 开辟途径,提升媒体技术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