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地理教材中的有关自然灾害的内容很多,尤其是新教材,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单独做为一节的内容讲述,其中就包括我们为防灾减灾的所做的措施,以及泥石流和地震的防护措施。地理课堂作为防灾减灾的主阵地,怎样在教学中渗透防灾减灾的内容,怎样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及在灾害中生存的能力,下面我们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深刻认识地理教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地震、洪涝等灾害频发发生,严重威胁到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每年我们国家有成千上万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也有上千人因自然灾害而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元。可以说自然灾害猛于虎。面对灾害有效措施就是防灾减灾,学校中的防灾减灾工作是我们过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防灾减灾就应该在一直渗透于教学中。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我们平时就把防灾减灾的工作做实了,到了灾害时就能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的生命。
二、利用学科优势培养防灾减灾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就会找学生谈话,告诉他这些不良的习惯,但是效果很一般。为什么呢?我总结出来就是没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不良的习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识。对于防灾减灾的工作,就必须让学生先有防灾减灾的意识,才能顺利的完成防灾减灾的工作。所以首先培养学生的意识。
马克思说过,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认识灾害这种物质。认识物质就是在教学中认识自然灾害的种类及会产生的危害。例如在《海陆变迁》中,我们讲到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我们正处于地震带上,所以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这是就给学生加入地震的相关概念让学生从学术角度认识地震。弥补在生活中对地震不完全认识。然后在举例地震的危害,例如汶川地震,日本地震等,。在讲述《地形图的阅读》中,我们认识了山谷、山脊、陡崖等地形。在这些地形中易于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在《季风气候显著》中讲解我国水旱灾害。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种类及产生的危害,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自然灾害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灾害的可怕,自己会想很多的抗灾办法。
三、掌握方法,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当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可怕,他们自己会想很多的抗灾办法,但是这些抗灾的办法行不行,到底实用吗?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规律。可以根据灾害的规律检验我们的办法有用吗?例如,在讲地震时,结合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因横波传播的快些,纵波传播得慢些但其破坏程度大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当地震发生时,如能在横波传来后(左右摇摆)纵波还没有到达的几分钟内迅速逃到空旷的地方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人身损害;而且地震发生后往往有几次余震,那么第一次地震后他们就不会掉以轻心,保持警惕从而有效地减少余震带来的损害。另外,还要重视防范地震和地震求生的一些相关常识的了解。如常备地震应急包;就近躲避伏地待定;不要跳楼、乘电梯求生;尽快关闭电源、燃气;避离山坡海边不急回家;保存体力伺机求救等,以提高学生防震减灾的能力。
实践证明,掌握一些防震减灾措施能够提高社会的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的能力,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避灾的意识和技能。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师生震后1分36秒成功疏散,无一伤亡。
四、组织课外活动,拓宽教育渠道
一、课程标准的差异性解读与教学设计的个性化构思
由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不同教师对整节课的设计思路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案例的选取及呈现的方式、时机及教学的侧重点等方面不尽相同。湘教版地理必修Ⅰ教材中《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这一节内容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某一自然灾害为例,分析其成因与危害”。笔者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讨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危害”,因此对于教材中自然灾害的定义及分类应该弱化处理;自然灾害类型多样,教学中不可能一一列举,选取哪一种自然灾害,需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经验或体验,并且尽可能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在不同地区,可以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选择不同的案例,如有的地区可以重点讲干旱,有的地区可以重点讲地震……笔者在设计这节课时,选择的是当地学生(启东中学)感受最深刻的一种自然灾害——台风,让学生利用已经具备的相关知识及生活体验,尝试分析台风的成因及危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归纳自然灾害形成的共性的成因和危害。
由于教学理念的差异,不同的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传统教学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而现代教学模式则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分析探究其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的能力,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地理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学习对生活、对个人的成长有帮助的地理知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赋予地理学科新的发展动力。本节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理学科特色,同时也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面对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种危害,尤其是对生命造成的各种伤害,学生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伤害,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一些必备的逃生自救的技能,这一点应该是本节课要达成的重要能力目标。
二、课改理念的差异性认知与课堂流程的个性化处理
教学过程的差异,直接体现教师教学思路的差别。从课堂的导入,到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到重点难点的突破,再到课堂的总结,各个环节都能展示教师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教学理念、驾驭和管理课堂能力。本节课的导入,首先展示的是百度贴吧出现的在台风“菲特”影响期间当地的相关留言及图片,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展开,引导学生回顾当时的经历、感受、所见所闻,进而总结台风造成的危害,除了强风、暴雨、风暴潮之外,还对生活、生产、生命及财产造成危害,然后在此基础上探求台风的成因。在台风造成的各种危害中,城市内涝是当地学生感触最深的次生灾害,学生在分析成因时,直接就能想到强台风带来的暴雨是内涝产生的自然原因。关于内涝的成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人祸”的角度来分析:结合水循环的相关知识,从水循环的环节入手,分析城市建设过程中天然河道的填埋、植被的破坏以及混凝土地面的广泛覆盖对下渗及地表径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找到治理城市内涝的一般方法。关于洪涝的成因,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知识,从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水系特征、植被、土壤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展开,最终让学生掌握分析洪涝灾害问题的一般思路。
传统课堂往往按部就班,整堂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识。同课异构模式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打破常规,采取各种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可以分组讨论,可以就某个话题展开辩论,可以自问自答……用不同的方式展开教学,正是同课“异构”的一种表现和追求。
板书设计是容易被很多老师忽视的环节,也是最能直观体现“同课异构”功能的环节。大多数老师都是流水账似的平铺直叙,尽管也能够体现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却不能反映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比较零散、混乱。如果教师能够以知识框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重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三、教学素养的差异性养成与教学境界的个性化达成
教师的教学素养差异,直接关系到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所要达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把控能力。本节课的素材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及生命安全教育,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和科学的人地关系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是地球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自然的力量不可抗拒、人类在“天灾”面前显得非常渺小,但这类天灾可以“防”;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有些自然灾害由于“人祸”加剧了成灾的频率、强度和影响范围,这类自然灾害可以“控”;只要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自然环境就能造福于人类,反之也可能对人类造成巨大的伤害,由此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关系观,这一点应该是本节课最终的升华所在。
本节课是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素材,教师应该通过这一节课让学生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树立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在有的老师看来,生命安全教育似乎“偏离”了主题。其实,我们研究自然灾害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趋利避害,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尤其是对生命的伤害。因此在本节课中,笔者刻意利用如皋中学优秀学子赵晓婷的事迹,结合视频资料,对学生进行自我防护及逃生技能的相关教育,这也是“异”于其他老师构思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51-02
一、课标理解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本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各种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域,及它们之所以分布在这些区域的原因,特别是这些区域自然环境特点方面的原因,能够运用所学并结合自然灾害的实例,如:汶川地震、台风海燕等,来加深对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总体上简单易懂,没有深奥的概念、原理等需要理解,但它却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为它对于第一章的内容和第二章剩下部分的内容来说,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在结构上呈现了中国自然灾害三方面的特点,每个特点中都配有相应的图表及思考题,教师通过讲解这些图表及思考题,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具体地理解各个特点。此外,在本节的最后,通过活动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大、农业灾情严重,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常听说中国的各种自然灾害,对各种灾害的特点应该还是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大多仅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并没有从地理学科的视角来更加系统、清晰地认识这些灾害的特点。基于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图表展示、问题探究、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等方式与学生互动,更好地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的大国国情。
过程与方法:学会应用地图分析阐述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特点,并能分析这些地域分异特点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的认识,使学生们能够树立因地、因时的防灾减灾区域观,保护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成因。(2)我国农业成灾人口多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形成因素。(3)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及6个自然灾害带。(4)列表比较我国东、西部地区农业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
难点:我国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的原因及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布的规律为难点。教师应结合必修课模块的知识点,如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气候成因、地貌特征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例举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教师根据课程设计导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导案上主要呈现“课程标准”、“问题导学”和“优培导练”等。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预习,并通过自学提出自己的问题。(设计意图:没有预习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用问题启思,生成新问题。)
2.导入。视频播放“台风海燕”,学生感受台风海燕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的影响,引入该节课的主题。(设计意图:通过影像资料的直观效果,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之一的台风对人类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3.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认识多种自然灾害
PPT展示我国发生过的多种自然灾害,教师在展示图片的同时简明扼要地叙述所展示的各种灾害的定义、特点及其造成的影响等,以便说明教师讲授本节课的重要性。看图思考:除了PPT上所展示的这些灾害类型外,还能想到哪些在我国发生过的灾害类型?(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台风、海啸、森林火灾等)。设计意图:学生讨论回答,在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更能认识到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现状,从而有助于达到本节课教学的目的。
第二部分:中国的自然灾害特点之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PPT展示四幅图片,分别是:中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全球板块分布图,我国的地形图。读图分析: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的主要原因(自然方面)?(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1.我国处于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温习巩固之前所学习的关于地形、降水、气候、板块构造、海陆位置等方面的知识。)
第三部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之二――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通过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形成的气候条件、板块位置、地质条件等这些致灾因子,从而进一步归纳出各种致灾因子所对应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并对各种灾害类型进行具体的举例,并在PPT上动态展现各种具体的灾害类型的分布。问题探究: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特征是什么?(学生探究回答:略)教师:洪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旱灾多发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地震多发生在:台湾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集中在西南地区;东北地区:低温冷害;东南沿海:台风。探究延伸:进一步探究根据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规律,可将我国划分为哪几个灾害带?(学生探究回答:略)教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回答,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部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之三――成灾人口多与农业灾情严重
对比我国人口分布密度图和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从中不难得出结论:我国成灾人口多。根据来源于民政部的资料显示,不难得出:我国农业灾情严重。再以“安徽、江苏两省洪涝损失统计”为例,进一步举例说明:我国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重。
问题探究:我国东、西部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是什么?(学生探究回答:略)
教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回答,使学生对我国东西部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有更深刻的记忆,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对比分析”这种方法。)
第五部分:巩固练习
与本节课所讲内容有关的四道选择题(设计意图:以学生竞答的方式进行课堂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反馈、记忆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