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健康管理的基础知识

健康管理的基础知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健康管理的基础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健康管理的基础知识

篇1

Abstract: QC group activities is the found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help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enhance corporate image, enhance their cohesion,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Keywords: QC group, business conduct;

QC小组是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能够调动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质量改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为企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创造效益。通过成员的共同学习、互相切磋,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营造和谐内部氛围,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外部形象。

QC小组活动有利于发掘企业员工的潜能、增强员工的凝聚力。QC小组的成员在针对一个质量问题进行改进之前,一般都要进行专项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培训、学习,在培训和学习的过程中,员工智力可以得到充分开发,通过不断发掘员工的潜能,来提高员工的质量管理素质。通过小组团队的团结合作,也增加了员工之间的凝聚力。

QC小组活动有利于预防企业质量问题和改进质量。小组建立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选题来从小的方面、从精细的方面来改善工程的质量问题。其实工程所呈现出来大的质量问题,有可能只是一个工序或一个步骤的问题所引起的。QC小组的改进质量的方向也正是针对着一个工序或一个步骤的问题,通过PDCA循环,找出其主要原因,并针对主要原因进行改善,从而达到改进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目的。

QC小组活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QC小组活动,其实质精神是利用科学方法发动群众解决产品或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稳定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效率的目的。这与企业的质量方针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是绝对统一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必然会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众所周知的规律。把开展QC小组活动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这是企业QC小组活动能够蓬勃开展的主要原因。

QC小组在企业改进工程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并不是理解了QC小组的作用就能够充分发挥其能效。还需要企业领导的重视、相关制度的建立、相应激励制度的实施,才能在企业深入开展QC小组的活动。。

QC小组活动在企业中能够得到深入开展,企业领导层起着关键的作用。领导层的决策必须通过其他干部群众的理解支持配合和贯彻才能把决策变为实际效果。一般讲,职工都有学习技术和提高技能的愿望。学到的技术和技能就一定会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方式就是能量的释放。但释放是有条件的。如果这种能量的释放是在企业有序组织下进行的,群众的能量就会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起的是积极作用。如果强制不允许释放或不创造释放条件,则这些能量的积蓄就有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反作用。理想与目标激励对QC小组自我激励和企业激励都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教育小组成员自我认识、互相启发,明确企业发展、成员获益与小组成员的努力和参与是密切相关的,通过成功的QC小组活动,使小组成员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和成长的喜悦,都能激发职工继续积极投入各种质量活动的热情。而企业开展QC小组活动正是为这种能量的释放提供了一个有序的途径。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研究生教材 教材设计

问题的提出

最早的“人力资源”一词是由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于1954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的。所谓人力资源是一种以人为载体的资源,存在于人体中以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特征倾向等为具体表现的经济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组织经营环境的复杂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并引起了学术界和业界人士的关注。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的应用型学科,在许多的大专院校里都开设了这门课,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信息网络技术、学习型组织的出现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未能及时地与之同步变化而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第一,教材内容显得陈旧,未能表现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带来的巨大影响;第二,教材的编写体系大都按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领域,如录用与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进行,难免使人将人力资源管理被看作是一个个狭窄的行政管理科目;教学过程中,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传授,忽视了理论的运用,侧重于思辨,忽视了实践,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特点、教学目的产生了偏差。第三,“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的应用型学科,是管理类、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近些年来,我国众多学校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鲜有针对研究生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课本。因此,鉴于以上新趋势与新问题,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编写的思路进行探索显得意义重大。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阶段的学习有所区别,对研究生而言,应该更加注重对人力资源知识理论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此,针对研究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从而总结出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编写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通过综合考量卓越、当当等售书网站的销售排行和读者反馈,各大书店各种教材的畅销程度及各知名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书目,选择了17本目前人力资源教材市场上比较知名的主流教材进行了针对内容的分析。具体样本选择见表1:

表 1 教材样本选择一览表

书名 作者

1、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五版) 雷蒙德A诺伊(Raymond A. Noe)等人,刘昕译

2、人力资源管理(原书第9版) 伊万切维奇

3、人力资源管理(第9版) 德斯勒

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张德

5、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二版) 董克用

6、高教版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 陈维政 余凯成 程文文

7、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博学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丛书 彭剑锋

8、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9、人力资源管理操作全案 罗辉等

10、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大学管理类教材丛书) 胡君辰 郑绍濂

11、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经济类教材) 张一驰

12、人力资源管理 陈洪安 费鸿萍 董临萍

13、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赵曙明 张正堂 程德俊

14、人力资源管理(高等学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教材) 张小林

15、人力资源管理(21世纪管理学系列教材) 明

16、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管理类创新系列教材) 卢福财

17、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开发 魏钧

本文首先从样本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提炼出30个内容要点,涵盖了样本教材重点论述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对样本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不同内容要点的提及频次进行统计,进而推知不同内容要点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主流教材中的重要程度。

经过上述分析,得到各个不同内容要点提及情况如图1所示:

图 1内容提及频次图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国内外教材中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HR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和特点、目标和任务、发展历史及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甄选、招聘、员工开发与培训、福利、薪酬等主要职能的模块。只有将这些基础知识夯扎实,才能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对于一本人力资源管理教材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教给读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活动顺序及其技能。 转贴于

2.不断提高的战略地位

在过半的教材汇总提及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相关法律问题、员工配置、全球性人力资源管理和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管理新问题,还有不少教材中提及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由此看出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竞争动态化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具有了新的特点,它与战略规划联系起来,在提高组织战略中扮演战略性角色。

3.缺乏“知音”的人本管理

员工导入、雇员权利和公正、工作安全与健康这三部分内容仅在国外教材中有所涉及。伴随着人们对国内频繁出现的员工坠楼、猝死等社会现象的关注,推动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进一步发展,雇员的权力和公正、工作安全与健康也得到重视。真正的人本管理是将企业中的人作为人本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产生要素和资源,以促进人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需要真正做到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提炼的人本管理核心: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企业应该努力成为人本管理的“知音”,运用人本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4.现实性不足的教材内容

中西方人事管理思想、人事管理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作为大陆教材独有的章节在个别教材中有所体现。这些章节理论性过强,现实性不足,只需要在教材的其他内容中作为知识点进行补充即可。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中可以插入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国外教材涉及的内容和案例也往往不符合我国实际,在我国的教材编写需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酌情使用国外教材中提及的案例,或者寻找到更适合我国读者的本国企业案例。

5.缺乏及时的“血液”更新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员工素质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作为国外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被提及频次很少。就样本教材来看,并没有以现实发展为导向,没有及时更新编著当前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让读者能够掌握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与最新动向。

6.风格迥异的国内外教材

国内外教材在基本内容、论述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过程和职能具体编排顺序方面大致相同,而在教材的编写风格方面非常不同。就国外教材而言:其涉及内容更前沿,其案例选择时效性更强,编写思路上往往以真实案例为线索讲解知识点;同时叙述方式更加生动,不过在语言和逻辑的严谨性上不及国内教材。而就国内教材而言:基本内容大多借鉴德斯勒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体系,涉及内容比较完整,讲解更详细,编写思路较为清晰,符合国内学生知识结构和接受知识方式的偏好。

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需求分析

本研究通过参照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内容和编写特色,编制了针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需求的调查问卷,问卷采用了里克特(Likert)五点量表,每一问题的选择项为从“很重要”到“可以忽略”,分别给予4—0五种权重记分,得到加权后各个部分内容的得分并降序排列。通过对110名研究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4份,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取得了以下结果:

1.关于教材内容的调查结果

对教材内容的态度加权得分排列的结果见表2:

表 2对教材内容的态度加权后的得分

职业生涯规划 3.17

导入 3.13

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 3.13

员工配置 3

HR相关法律问题 2.97

HR的心理学基础 2.7

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环境 2.69

二十一世纪HR新问题 2.64

全球性人力资源管理 2.59

工作安全与健康 2.41

组织文化建设 2.2

雇员权利和公正 2.15

人事风险 2.08

我国HR发展趋势 1.96

人事哲学基础 1.81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 1.41

由调查对象对教材内容的态度得分可以得到以下三点:

(1)非常关注自身职业发展

表2中职业生涯规划、新员工导入、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等内容得到广泛重视,表明研究生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

职业发展。他们希望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结合时代环境特点,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他们还希望了解更多的新员工导向内容,从书本到实际工作的过渡时期能够得到有益的指引与帮助。

(2)关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人本管理

员工配置、HR相关法律问题、HR的心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环境、二十一世纪HR新问题、全球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安全与健康等内容也获得了紧随其后的关注。足见同学们已经了解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并且随着全球一体化,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上出现的种种员工心理健康问题,都给学习者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促使他们去深刻体会人本管理的理念,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的新问题与新趋势。

(3)对缺乏现实性的内容不感兴趣

被调查者对组织文化建设、我国HR发展趋势、人事哲学基础、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等内容重视程度较低,这些内容缺乏现实性,理论色彩较浓,对读者的吸引程度不高。

2.针对教材编写特色的调查结果

对教材编写特色的态度得分排列结果见表3:

表 3对教材编写特色的态度加权后的得分

加入丰富案例 3.09

练习和讨论题 2.68

重视基础知识 2.47

热点论题 2.38

先进软件和模型的引进 2.29

注重贴近我国现状 2.21

加入杂志期刊精彩文章摘录 2.04

关键部分双语教学 1.91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

教材编写要鲜活、生动、形象。读者对案例教学法、增设练习和讨论题的需求较为强烈,表明以往主要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经不符合研究生的学习要求,他们希望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增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由于大部分同学们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并没有在组织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再加之一部分同学是跨专业读研,导致对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自我感觉薄弱,希望系统学习,深化了解。

关注时事。被调查者对教材中增加热点论题、引进先进软件和模型、注重贴近我国现状等编写思路也很重视。可见人力资源管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相应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管理工具正在深入人心。

针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需求现状的对策

教材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设计、开发、编写、编辑、评价教材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体系。它的目的是产生具有最优化体系结构和最佳教学功能的新教材,并在使用中不断修订提高,使之不断成熟起来”。

国外主流教材设计思想经历了先由“教授材料”发展成为“教学材料”,从重“教材”建设到重“学材”建设,再到“教材”与“学材”有机结合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一直沿着如何处理好知识本位和学生本位矛盾关系的主线展开。

由于研究生的学术背景各异,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设计需要兼顾不同背景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思维方式,要体现多元化和多视角的内容体系设置。同时考虑到大多数学习者将在短时期内步入实务工作阶段,所以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内容应充分与实务接轨,在编写中增加真实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热点话题的篇幅,并对案例和热点进行充分的讨论。

通过以上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现状和需求分析,本文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编写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即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特征、作用、六大功能模块、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本管理的理论部分必不可少。其中适当加入些中西方人事管理思想、人事管理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人事哲学基础、HR相关法律问题、HR的心理学基础、等理论知识作为补充。

2.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导入、人力资源管理内外部环境、员工配置、等部分所占的比重;减少组织文件建设和我国HR发展趋势等内容所占比重。

3.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教材内容与学习者的既有经验接轨并通过加入案例和讨论题达到丰富学习者自身经验;采用自然式综合的方法将分散的学科加以统整;加入课堂讨论材料、增设角色扮演环节;将范例教学思想渗透到教材的每一环节等。

4.适当增加实事内容,增加热点论题、引进先进软件和模型、注重贴近我国现状等,以增强教材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2,3。

[2] 唐巍,中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之管窥,职业教育研究,2008,(9):129-130。

[3] 曾建权,论企业的人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华侨大学学报,1998,(1):38-42。

篇3

一、海洋油田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目的

通过理论培训增强海洋油田安全管理人员增强事故防范意识,完成工作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更新,对职业健康、安全技术及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有更为系统的深入认识,拓展其工作思维,提升其工作能力。

二、海洋油田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方案设计

(一)培训模块确定

根据海洋油田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目的,结合学员的工作经历和特点,设置了HSE法律法规、安全学原理基础、安全生产管理、HSE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安全环保技术、能力拓展和考试等培训模块。

(二)培训师资选择原则

培训师资优先选择具备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国家安全评价师职业资格的教师担任培训教师,同时兼顾老、中、青搭配。

(三)培训课程及学时安排

HSE法律法规模块设置职业健康管理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三门课程,学时分别为2学时、4学时和2学时;安全学原理基础模块设置事故致因理论与事故预防原理和安全学原理基础两门课程,学时分别为4学时和4学时;安全生产管理模块设置企业现代安全管理、事故管理与事故调查技术、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与演讨三门课程,学时分别为4学时、4学时和4学时;安全生产管理模块设置HSE管理体系、HSE风险评价、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应急救援组织建设与管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海洋油气生产事故应急处置与应急预案六门课程,学时分别为4学时、8学时、4学时、4学时、4学时和4学时;安全环保技术模块设置安全人机工程基础、防火防爆与消防安全技术、电气安全技术、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石油生产作业硫化氢防护技术、职业危害控制技术、清洁生产与污染控制技术、海洋石油安全技术基础、海洋油气开采工艺安全技术九门课程,学时分别为4学时、8学时、4学时、4学时、4学时、4学时、4学时、8学时和4学时;能力拓展模块设置领导与管理艺术和钻完井工程基础两门课程,学时分别为4学时和12学时。此外,安排4学时作为考试时间。

三、海洋油田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方案实施

(一)培训内容组织

根据相应的培训课程和学时安排,分别确定其培训内容如下:职业病防治法、工伤保险条例等;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海洋石油安全生产规定》、海洋石油天然气作业相关的HSE法规和标准等;《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事故基本特征、事故模式理论、事故预防原理;安全方法论、安全社会原理、安全经济原理;安全管理的原理、特点及典型安全管理模式;事故与隐患管理、事故调查处理程序、事故调查方法与技术;陆地与海洋石油天然气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与演讨;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中海油HSE管理体系;HSE危害辨识、常用风险评价方法等;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重大危险源的评价与监控管理;应急管理的内涵与基本内容、应急救援组织建设与管理;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和原则?、基本要求、编制要点及方法;常见事故应急处置原则、方法和措施、海洋石油天然气作业事故灾难应急预案,恶劣气候天气应急,溢油事故应急等;安全人机工程基础知识;防火防爆基础知识;电气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基础知识;预防硫化氢中毒的措施、硫化氢监测与个体防护设备等;海洋石油生产性毒物危害和其它危害控制技术与管理;海洋石油生产污染控制技术与处理方法、海洋溢油的处理与控制技术;海上石油结构物安全评估、检测维修及实时监测;海洋石油作业防台风(冰)基础知识及安全技术;领导的作用、领导的心理、管理协调与沟通能力;钻井与完井等。

(二)培训教师选派

根据培训师资选择原则,选派包括政府安全生产专家等在内的培训教师8名,老、中、青比例为3:2:3,教授、副教授、讲师比例为2:4:2,全部具备现场实践工作经历。此外,配置班主任1名,负责培训管理。

(三)培训教材及教学手段

针对培训特点,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培训方案准备培训课件。此外,一律要求多媒体教学,采用互动交流、授课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

四、结论

海洋油田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方案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海洋油田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闵进.深化石油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5.

[2]杨顺,等..石油企业如何有效开展安全培训[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1.

[3]戈莉.探索如何提高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