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2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一、**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目前,**街道有文化机构9家,其中影剧院2个,博物馆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 个,群艺馆2个,专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2个;各类文化生产经营服务单位265家,其中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32家,歌舞娱乐场所22 家,国有书店及个体零售书店15家,书报亭26 家,文化用品生产销售和印刷企业170家.20xx年,文化产业社会性总投资达4500万元,主要有**188文化创意园、奥斯卡影院、歌库量贩式ktv、维多利亚娱乐会所等.现有文化相关行业直接从业人员4000余人.20xx年,**街道文化相关行业产值约7亿元,约占街道工业总产值的4%.

2.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一是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街道文化产业层次全、门类齐,三大层级体系基本建立.有以奥斯卡影院、龙山剧院、**博物馆、名人馆、王**故居等为代表的"核心层",以**188文化创意园、**书城、颐高数码等为代表的"外围层",以大丰影视、舜康玩具等为代表的"相关层",三个层次中都有行业标杆企业,起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二是文化产品市场日益繁荣.经过多年的市场开发、培育和管理,形成了多格局、多体制、多种类的文化市场经营网络和以图书、音像、电影发行、文化创意、旅游服务等为主的文化产品市场;尤其是在阳**路、胜**路,文化企业密度不断上升,文化娱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开张的企业投入大,档次高.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强大.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社会资金对文化产业投入的加大,街道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特别是**188文化创意园的建成,王**故居、**博物馆、名人馆的相继开放,还有奥斯卡影城的引进,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推动产业化、规模化提供了强大后劲.

3.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贡献.一是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不仅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附加值,同时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且让经济发展更加充满活力.目前我们街道的三产增幅高达23.1%,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街道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辖区内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项目和层次不断更新,为街道居民群众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三是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思维、新技术及最新的信息、知识和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改变了城乡群众的旧观念,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同时,胜**路、阳**路等主要街路两侧的文化产业发展,不但改善了街景设施,而且极大地提升了街道文化服务的规模和档次,让城市品味和形象显著提升.

二、**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1.制定规划,制度创新强保障.当前,在经济发展面临土地、能源、环保等多重制约的情况下,街道党委、办事处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与机遇,拓展思路,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一是传承和发扬辖区文化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大力推进"**188文化创意园"建设,打造智慧经济,为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变提供智力保障,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二是打造胜**路、阳**路文化休闲特色街区,结合街道商贸政策,扶持发展文化娱乐产业,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基础条件;三是用足用好各级扶持政策,大力发展音像、图书、印刷、文化用品制造产业,扶持企业品牌建设,争取上规模、出效益,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四是大力发展群众性公益文化事业,做大做强"西北之声"文化品牌,不断完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以此来带动文化服务相关产业发展.

篇2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虽然是困难重重,几经波折,但回头看来,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建立,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9.6%的速度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改善,公民的个人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这极大的刺激了文化消费需求,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从世界来看,近年西方文化产业正酝酿着更大的发展,当代信息产业正在向创造性产业快速迈进。在美国,新经济中的文化要素构成了创造性经济的重要战略目标;日本和韩国以及欧洲等国家正在迅速崛起,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商机。从我国来看,经济全球化与加入WTO,为我们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创造了条件,也逼迫我国文化产业不得不进入国际大循环。从现实条件来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进入小康社会的现实态势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内在的需求;特别是高新技术高速发展,奠定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与技术保障。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虽然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不少喜人之处,可总体上仍处于起步和培育壮大的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和强势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2003年中国文化部门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做了比较全面的概括,清晰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进步变强的第一步,中国的文化产业在舆论上和声势上都初具规模,但是离真正的产业还有一定的距离。成为指导我国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自2003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与发达国家逐步接轨,规模不断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经历着一个良性的提升环境。但是目前国内仍然存在着影响产业发展滞后的因素。

一、缺乏比较优势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总量规模持续攀升,文化产业大框架初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不充分,在GDP中所占的份额比重依然较低。同时,我国家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支柱产业所必需的最低比率要求也有较大差距,文化产业尚未形成真正的强势产业。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知识经济》(1996年)和《国家创新体系》(1997年)中的数据,美国的第三产业已经占到其GDP的70%左右,其中文化产业占美国GDP的20%左右,仅此一项就相当于我国GDP的总和。

据统计,400家最富有的美国企业有72家是文化产业中的企业,反观中国,2004年我国人均GDP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应该是44%,(城乡居民平均)文化需求应该在个人消费中占到18%,总量应该占到10900亿元。而实际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这个数字不到根据恩格尔系数推算的我国当前文化需求总量的三分之一。

二、文化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与欧洲、美洲及部分亚洲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服务业相对薄弱的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文化产业仍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核心层与层文化产业较弱。与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美国、英国相比,我国的文化服务业更显不足;与周边的日本、韩国相比,我国文化服务业也略逊一筹。从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的文化产业以文化产品制造、销售业为主,文化服务业所占比重小。从产业技术结构看,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较低,使用传统技术的文化产业比重大,而应用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兴文化产业大多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市场主体结构看,国有文化产业占据资源优势,规模大,民营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弱,对整个文化产业发展贡献较低。由此看来,要提升我国家的整体文化竞争力,必须在核心文化和新兴文化产业方面狠下功夫。

三、文化体制改革须提速

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束缚了文化产业发展;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短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面对这些差距和不适应,文化体制改革不可逆转、非改不可,“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决心,更需要找到突破口。

要提升全国文化产业规模水平,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这其中,特别需要加快文化经营性单位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通过加大产业运作的力度,解决政策性的诸多问题,用改革促进发展。大型文化企业、跨国集团与国际社会相比仍然显得凤毛麟角。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是集团化和规模化,而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目前却以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居多,而大型文化企业集团较少。面对巨大的国际场需求和国内外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竞争,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缺乏竞争力。

如果这些问题只是纯粹的文化未能和经济同步的问题,那么中国文化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尚不难应对,或迟或早,我们总能按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解决。现在的情形是,中国文化产业在历经转型的剧烈震荡的同时,又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海外强势文化产业的全面攻击。

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更需要我们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发展中国文化产业。

篇3

一、茶文化及其产业的兴起

1、茶文化的内涵

(1)茶文化的概念。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无论是最早发现茶、饮茶、种茶都是从中国开始。从古至今,茶根植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千年的历史长河的涤荡之下,茶已经由物质文化上升到了精神文化,是融多种科学于一体的文化体系。在实际生活中,以以下几种形态构筑成为茶文化,即分为物质形态文化、心理势态文化、行为艺术文化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文化。物质形态文化主要是从研究茶产业的基本品种栽培、相关产品制造、专业加工技术、运输过程保存、品种化学成分及成品疗效价值等有关方面出发,专指人们进行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当然也涵盖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如:品茶时所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心理势态形成了茶德,造就了茶道,充分体现了人们在应用茶叶的同时从中提炼出超越茶叶本身意义的价值观念;行为艺术文化将端茶待客之礼表现的淋漓尽致,使茶叶在其生产过程和消费环节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相关法律制度文化则在法律法规方面为茶叶的生产和消费提供了有力地保障。

(2)茶文化的典型特征。茶文化是典型的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着重渲染精神层面文化上的产物,是高雅与通俗的结合。从陆羽的茶经开始,就不难看出,他不仅从自然现象方面讲茶之源、之出、之造、之具,而且在谈茶的生长、烹煮时又融进了辩证思维,提出哲理。茶造型千姿百态,命名丰富多彩,其滋味、色泽、香气各具特色,人们又可通过品茶、饮茶来达到雅志、修身、交友等的一些高层次追求,成为精神的象征。茶文化是实用与娱乐的结合。茶,可解人烦渴消人处暑,可养人性情怡人情操,可医人病症可入人药方,可娱人以乐进而放松身心。在茶叶文化之旅中,可品味茶的芬芳,享受茶的内涵,更可以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拥抱久违的乡土气息。

(3)茶文化的功能。发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茶文化隶属于传统文化,儒、释、道的哲学思想都介入茶文化。儒家的饮茶之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将茶叶与人们的道德修养结合起来,认为饮茶能够修身平气护心元、陶智养德增心智、修品炼行广心胸。道家的饮茶之人认为茶的自然本性中含有“静、虚、清、淡”的一面符合道家的核心思想 “虚静自然”、“无为而治”,以及“道法自然”。佛家的饮茶之人认为,饮茶之后能涤烦去燥,内心宁静,这是参禅悟道最佳的状态,因此,茶事也就成为了佛家禅事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深刻而积极的作用,做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的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容纳包涵了譬如坚忍谦虚、节俭奉献等等的传统美德,推广茶文化,必能使现代精神文明建设,蕴含“最中国”的别样美丽!

整合社会关系,加强社会交往。礼俗生活与茶紧密联系。在百姓生活中,以茶待客是一种基本的礼节。在婚姻礼俗中,茶也被当做媒介物和吉祥如意之灵物。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就带去了茶,也将汉族饮茶习惯带到了边疆。茶也用于丧葬礼仪和祭祀礼仪中,在产茶区,丧者要枕茶枕,手中要拿茶包等。茶也具有良好的交际功能,一杯清茶饮下去,能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思维清晰;待人以茶常被视为高雅之举,也表示友善与尊敬他人之意,在现代的一些外事活动、招商引资、亲友聚会等活动中都能够借助茶来增强会晤交往时和睦融洽气氛。

提倡清廉俭德,倡导社会风气的好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提倡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素,一些人在精神层面和心态层面出现了用功力去衡量一切现象、去评判一切事物。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奉为人生信条。而茶文化中清廉俭德的教化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茶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的第一章中就写明饮茶对自重操行和崇尚清廉俭德之人最为适宜。在当代,中国、日本、韩国的茶文化都体现出“重义轻利”、“德治教化”等价值观。以茶为伴,在飘渺的茶香中使人忘却名利之争,在微涩的口感中发现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

以茶为媒,扩大对外交流。茶文化具有国际性,不光是在亚洲范围内流传,也传到世界各地,融入本地的生活方式,让当地的风土人情更具典雅之气,从而发展成为风情各异的饮茶风俗。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就是茶叶。18世纪,我国茶叶的出口贸易就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是当时中西贸易的核心商品。茶叶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世界各国的茶叶爱好者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茶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茶文化的交流已经超越了国界、种族、流派,必将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茶文化产业的兴起及特点

茶文化产业,它是一种文化活动,更是一种有效的经济活动,它开发了茶文化所蕴含的商品价值,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生产领域,创立了一个广阔的经济领域。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是以具体的茶文化产品和有形的茶文化服务为依托,体现了精神性和商品性相结合的双重属性,茶文化产业是介于茶文化元素的概念和茶叶经济产业的概念两者之间,其着眼点在于产业的建设、侧重点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注重点在于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茶文化产业是一种休闲文化产业,人们可以从茶文化产品和服务中获得身心的舒适自由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茶文化产业是一种审美文化产业,由于文化的参与和渲染,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日常品茶、包装、茶具,以及茶叶的选购、冲泡,乃至整个过程,无不体现出中国美的创造和鉴赏,品茶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尽善尽美、无可指责,臻于极致。显而易见,茶文化产业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养生文化产业。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老百姓普遍追求健康的自然的生活方式,茶的自然品质也符合当代社会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风气。

二、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1)生态条件优越,无污染。陕西是秦巴茶文化的发祥地,是黑茶的发源地。陕茶始于西周,明清时期,曾为贡品。据有关材料表明,目前仅全陕西省就有21个县、区种植、生产多品种的茶叶。各地茶园总面积已经达到62942公顷,年茶叶总产量高达12827吨。茶叶生产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该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农民致富的主渠道。

陕茶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越。茶园全部在秦巴山区,属江北高纬度茶区,湿度大,阳光照射率高,常有水雾笼罩,绿植覆盖率为50%左右,特别符合茶树生长特性。受当地的生态环境气候温度的影响,茶芽生长缓慢,嫩度非常好。又因为生长周期长,微量元素涵盖率高,茶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较多,茶多酚含量甚至可以达到28%以上,咖啡碱含量达到4.5%以上,氨基酸含量达到3%以上,水津出物达到43%;而江南茶区的上述各值分别平均为23%、2.5%、1.8%和37%。

(2)产量增多、品质提高。有资料表明,2003年陕西产茶量为7952吨,2006年陕西产茶量为12827吨,而到了2013年陕西省茶园面积达到162万亩,茶产量为4.3万吨,产值55.9亿元,陕西的茶产业处于良性循环发展阶段,目前,省级标准化茶园24个,其中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园9个。这为茶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企业势头强劲、品牌建设稳步推进。陕西省近年来茶叶行业资源整合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涌现出了相当数量的省级龙头茶业,创建了“茶叶基地+龙头茶企+养茶农户”的新型特色产业链发展的规模经济。已经重点打造了“午子仙毫”、“宁强雀舌”、“紫阳毛尖”、“秦岭泉茗”等大品牌。

2、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茶树品种老化、技术落后、设备陈旧。陕西茶园整体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茶园鲜芽萌发时间不同,叶片颜色不一致,芽叶大小不等,种植技术落后,广种薄收,单产低。茶叶加工设备陈旧,加工技术落后。受地理条件限制,茶叶初加工还依赖于半手工操作,现代机械化利用率不高,据调查,大多数茶农还都使用的是传统机械加工茶叶,产能严重偏低。

(2)经营分散、管理混乱。长期以来,陕西省内的茶叶从生产到经营,始终都是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并没有稳扎稳打的形成以强有力的龙头企业为链接,将销售市场和产茶基地连接起来的生产经营销售的一体化模式。并且大多数经营者没有接受过专门管理经营培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难以招架,从而使茶企业的优势潜力难以发挥。茶叶经营的营销网络不健全,产业链不完善,注重基地建设,从源头上抓起的人少。而且,茶叶品牌多但是没有名牌产品,对茶叶的副产品开发不足。

(3)投入不足、产业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商的资金投入与产业开发的实际需求差距很大,在茶园建设上,新建和改造茶园步伐比较缓慢,企业规模小,虽然引进了一些名茶加工机械,但也是杯水车薪,在更新设备和扩大生产规模上缓慢,影响着茶叶开发步伐。

(4)专业人才缺乏,宣传不够致市场占有率低。从一定程度来讲,相关茶叶技术推广人员的从业率极低,并且在这一群体中,受过正规茶文化教育的人员更加稀少,所以茶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技术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陕西虽然有着久远的茶叶历史,但是,对茶文化的提炼不够,只能通过整理民间传说,来作为佐证茶文化的历史资料,使得拓展陕西茶历史工作难度较大,以至于陕西茶文化提炼和宣传滞后于全国其他省份。

三、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1、提升低产茶园产能,打造茶园优质生态环境

对于低产茶园,最有效的改造方式就是提升其产能,加大推广先进茶叶技术,不断引进新茶品种,全面有效提升低产茶园产能,建立健全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并增加专项研制多花色品种的茶叶门类,将乌龙茶、花茶、和特种保健茶不断推向市场,促进茶叶的产品多样化,从而提高产值。加快茶叶加工体系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淘汰落后的设备,有效增强精细加工的技术工艺能力,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不断减轻劳动强度,继续严抓茶叶产品质量,以期做到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双提高。

2、深入研究茶文化,加大茶文化的宣传与拓展,进一步丰富茶文化内涵

陕西省做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厚重广博,具体在南宋时期,中央政府专设茶马司于汉中,负责该区域茶事。应进一步加大陕西茶文化素材的挖掘工作,加快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的融合,走茶产品与禅文化一体化的经营道路,要认真提炼和宣扬茶文化,以茶文化为载体,开发茶旅游产业。可以根据茶文化的特点,推出茶园生态游,努力打造以茶产地为主的休闲游;茶叶节庆游,依托茶叶节,展开“茶与文化;茶与健康;茶与城市;茶与旅游”为主题的活动,以提升陕西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他如茶文化旅游,各地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如人文环境、历史渊源、独有特色等等,再结合游客的需求偏好,如探秘心理、增广见闻需求、爱茶成痴状态等等,创建和组合出别具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如:茶乡夏令营,茶乡健康游等等。

3、加强从业人员生态文化技术培训,提升生态化生产水平

茶农是茶产业文化中组织化程度低的单一个体,他们主要凭借的是传统经验对茶树进行栽培,以及对茶叶进行进一步加工,要加强对企业员工和茶农的培训,将茶农的传统制茶经验与现代化生态科技相结合,培养茶文化产业专门人才,调整目前茶文化行业内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引导,调整其知识结构,尽快发挥这些人才在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4、完善产业政策,实施系统工程

产业政策是茶产业文化的有效保障。基于我国茶叶品种多样化,地域之间的竞争激烈,同行业和各部门壁垒难以打破等原因,在茶产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寻求政府的支持,寻求政策方面的支持。从而使茶产业文化体系中的各方参与者准确定位自身属性,明确产业主题,兼顾产业交叉,推动产业辐射,坚持走国家、集体、社团、个人一起兴办茶文化产业之路,制定投融资政策,运用经济调节手段,将多种所有制成份引导进来,丰富茶文化产业建设的经济多样性,打造茶文化产业的规模化。

【参考文献】

[1] 李天芳.陕南茶叶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结构研究[M].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08.

[2] 刘华旭.陕西茶产业发展问题探索[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03.

[3] 龚永新.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推动[M].产业与科级论坛,2009.01.

[4] 吴澎,黄晓琴.茶文化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