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0: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城市化快速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088-01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要想搞好城市规划,必须要有效发挥城市总体功能,协调好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把科学发展观融合、渗透到城市规划之中。国内外在设计、建设、管理方面有很高声誉的城市都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因此,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要有新的思维,要做到充分协调城市与人的关系,使城市的发展与人的需求达到完美结合。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期, 而且这种快速发展有其特定的背景。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规划作为引导城市发展的龙头,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实现城市的发展与人的需要和谐。其具体的新思维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人与城市的和谐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要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应给予充分重视2)强化对公共产品、公共资源和服务配置的实施性和引导性。;3)规划要体现出城镇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2 从区域和全球的视角审视城市规划
在以往的城市规划中,针对某一个城市,在通常情况下是以行政区为边界划分城市发展的方向、规模、职能。随着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化的深入,城市愈来愈趋向于“无边界”的发展,因此在新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应从区域,甚至全球的视角来重新加以审视。这里所说的“无边界”,不是指规划范围的设定可以漫无边际,而是强调规划中要有区域观念和全球化视野。无边界”的城市规划所要求的是,在区域、全球经济体系中寻求城市的发展空间。理论上城市规模可以无限地增长,城市的职能和等级可以无限度地提高。“无边界”的城市规划,并不是要避免竞争,而是通过竞争,最终消除城市发展的同构现象。城市的发展会始终与竞争相伴随,通过竞争,城市发展需求的资源双向流动,会在达到一个特定的平衡点后会保持一种动态的均衡,城市在单纯的规模上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得到城市之间发展中的一种妥协。
3 确立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城市规划的新理念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发展的开放性和社会的信息化使得城市发展具有了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可能,可以实现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供给。但是,有些资源是不可以流动的,比如土地、水资源等,这些不可流动的资源是我国进行快速城市化发展的最主要的约束条件。
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固然重要,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同样重要。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期,资源环境对未来城市发展的约束日益加剧,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城市规划必须确立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的城市规划新理念。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开始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
对于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城市化模式、城市发展目标等各个方面的把握和安排,都要以特定的资源约束为条件,在建立一种节约型城市理念的前提下,切实从规划理论、方法本身去寻求建立一套与中国资源约束条件相协调的城市发展之路和城市规划指标。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是重中之重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就要求城市规划提高科学性。具体而言,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应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把握:
1)战略性的规划与研究:应将战略研究作为城市进行整体功能规划编制先导,一个成功的战略研究首先来自于专门负责研究战略规划的人才群体;其次要要不断地对战略规划进行深化;最后需要对间断性地编制研究进行动态跟踪并随时纠正;2)合理性设置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往的城市规划大多数是靠主观意识、自我中心来制定目标的,往往体现出来的就是“三个结构、一个网络”,“三个结构”就是指所谓的空间地域组织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和等级规模结构;“一个网络”即是基础设施网络。当前这种目标导向应转统筹城市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城乡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进行城市规划,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相关性;体现政府配置资源的相关政策的导向性,体现利益主体的多元性;体现资源的公共性;3)前瞻性的功能空间布局:前瞻性的城市布局,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城市病及生态破坏,致力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是相关的。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空间布局要求,因此在空间布局方面必须要有前瞻性;4)有效的政策策略性:经济全球化发展时期,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的公共政策研究是整个规划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城市发展战略实质上是对城市长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要素的综合协调和安排。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认识问题,是公共政策的研究的主要目标。围绕这些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梳理出的策略,才是能够管用的战略和策略,才能成为城市发展各有关方面的行动纲领和指导原则。
4 结论
目前,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方向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式下,城市规划必须以科学观为指导思想,实现经济发展与人需要的和谐,只有确立这样的新思维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规划建设管理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保障作用,才能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参考文献
[1]管洁.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China is also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city. The deviation of development idea, city development have to destroy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cost. After suffering heavy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costs,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cept of city renewal. Low carbon model, is established in the new city planning mode of city development basis, is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change of ideology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nsumption and other ways of life, 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create a set of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logical city evaluation standard.
Key words: rapid city; reflection; strategy; low carbon
我国的低碳城市化战略,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战略方案。目前,这种科学的发展方案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建立在快速发展基础上的低碳模式,包含了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城市自治、智能城市网络等新内容。提高城市化速度,是我国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经途径,而在这个过程中保护能源和环境,则是确保城市化持续进展的举措。由于低碳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当探究这种模式的合理规划方式,用信息科技和其他先进技术手段来实现模式的逐步完善。
一、模式反思
首先,合理规划低碳模式,有利于降低气候改变的速度。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进入了能源消耗量大、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发展阶段,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候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总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地区气候的改变速度。实施低碳计划,是保障居民健康的重要措施。
其次,合理规划低碳模式,可以缓解城市地区能源供应的巨大压力。我国城市化在规模上占有显著优势,城市发展很快,发展质量也呈现出提升趋势。然而,城市居民和企业所耗费的能源总量,要远远超过农村居民。城市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能耗的增多,要想化解这个尖锐矛盾,就需要走节能和减排道路,打造低碳型城市。
再次,合理规划低碳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城市整体的环境。随着乡镇人口大量涌进城市,城市居民数量急剧增多,居民活动范围扩展,市区的环境问题也因此而凸显出来。空气、水源和噪声等污染日益加剧,客观上需要人们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开辟低碳的城市发展道路。
二、应对策略
城市化低碳模式的总体规划思路为:以转变观念为前提,改变高能耗和高污染的消费模式,健全城市各种管理体制,采用先进科技手段探索低碳发展路线,评价模式实施的合理性,不断反思和优化策略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民对城市的满意程度。
转变理念
理念的改变,是低碳规划顺利实施的思想保障。要逐步接受城市与环境协调的新式观念,促进城市化在安全、环保和低能耗的状态下前进。在城市化发展中,应当顺应发展规律,利用最佳的科学手段,调和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序开发和保护环境,最终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共存。
这种协调理念,融汇了城市环境研究的先进成果,它代表着城市化的正确前进方向。新式理念立足于城市体自身的协调,尊重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其研究内容是在创造环境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市民和环境和谐共存的方式、原则和技术途径。只有将城市看做一个完整的生命整体,探索城市发展进步的整体性规律,用这种思路改善发展环境,才能提升城市的宜居程度。
创新方式
在完成了观念上的根本转变之后,我们应当进一步创新日常生活方式,简化生活环节,实现低碳的城市生活目标。简单化的城市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情趣,也反映出市民高尚的精神追求。
首先要创新消费方式。消费是居民维持生活的必经之路,但是,城市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十分有限,城市环境能够容纳的消费垃圾也是很有限的。这样严峻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能放任自己的消费行为。消费活动应当有节制,要充分顾及到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节约资源,并对可再生消费资源进行二次利用。
其次要创新饮食方式。近些年来,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了,也更加讲究高质量的饮食。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肉食、粮食和蔬菜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导致二氧化碳排出的数量剧增。城市居民应当转变传统的饮食习惯和观念,多选择一些健康食品,顺应人体摄入食物的规律,并降低消费垃圾的数量。
再次要创新养生方式。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幸福,还关系到家庭和整个社会。城市居民要爱护身体健康,提倡自然的养生观念,保持心态的平和喜悦。同时,居民应当认同我国传统的中医诊疗方法,实现治疗过程的低碳性。
健全体制
城市中的管理和决策机构,要严格遵守城市的碳排放标准,优化低碳模式的实施策略,从制度层面对高碳排放进行制约,鼓励低碳的生产方式。改进和完善体制,是促进规划实施的关键环节。消费过程的碳排放量,是一个城市地区在改善环境方面做出贡献的衡量标准,代表着城市居民对改善环境所负的责任。
从制度的完善上看,城市地区不适宜采用单纯的限制手段来约束碳排放量较高的企业,而是要以城市的实际情况为根据,有节制地发展某些高碳性的行业,这是由我国低碳规划的实施现状决定的。要把握城市发展大局形势,科学规划城市在低碳模式发展中的重要位置。要将健全制度的重点放在对城市产业和贸易构成方式的调整上,鼓励高碳排放企业走低碳化路径,抓住有利时机,探索适合城市发展阶段特点的低碳化模式,而不要一味强求企业改变以往的经营模式。
结语:
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环境和能源的双重安全。在城市可利用资源相对贫乏的形势下,要想实现城市化的永续发展,就要在城市范围内推广采用低碳发展形式,建立分散的城市安全体系。低碳模式的宗旨,是保证对城市的资源提供,并增加城市系统运转的安全性。在城市社会各领域不断进步、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条件下,尽力降低污染性气体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建设适合居民居住的和谐发展城市。
参考文献:
[1]牟晶.低碳城市化平衡发展研究 [N].山东财经大学,2012(04).
1 快速城市化对中小城市交通的影响
城市化剌激机动化,改变交通组成。中小城市的城区是区域发展的副中心,迫切需要与区域中心及周边其他城市建立快捷的对外交通联系;同时作为市域的中心,又承担着与下属乡城镇的紧密联系,也需要依靠道路交通来实现快速连通[1]。现今的快速城市化地区,对外联络要求便捷性、密切性,在强大的经济发展势头带动下,人们对机动车的需求激增。
随着城市土地开发和空间的拓展,加之人们上班、上学、购物的需要以及各区域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中小城市交通问题暴露出面的扩大:上下班客流分布的范围更加广泛;单程出行的出行距离变长;交通总量大幅增加;高峰期交通拥堵由市中心区向及城市出入口地区蔓延。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小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张掖市为例,分析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小城市交通特性,探析该类城市的交通发展策略。
2 中小城市交通特性分析
2.1 道路基本情况
目前,张掖市城市规划区已建成道路71条,长度55.96公里,其中:主干道18条,次干道53条;主干道规划宽度30—60米(金张掖大道宽80米)不等,除金张掖大道为双向6车道外,其余均为双向4车道;次干道规划宽度6-25米不等,大部分为双向2车道和单行道。路面性质为混凝土路面和沥青砼路面两种。根据可研报告数据,按30公里/小时通行速度计,东、西、南、北4条大街通行能力为1330辆/小时。
2.2 交通量组成特性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张掖市市区(甘州区)机动车保有量为11.64万辆,以汽车和摩托车为主,分别占总量的50.58%和48.73%。载客、载货汽车分别占汽车总量的52.39%和40.94%。载客、载货汽车均以轻小型车居多,其中,小客车所占载客汽车总量比例达93.54%,轻型货车占载货汽车总量的66.27%。摩托车极少用于营运,多为大众出行所用。
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出张掖市区主干道和出入口流量车种构成,见图1、2。市区主干道交通流中小客车比例最高,占总量的55.85%,其次为摩托车占15.36%,出租车占11.21%,而公交车仅占2.67%;出入通流中,仍是小客车比例最高,为40.93%,其次为货车占24.32%,大中客车占20.91%。
可以看出,张掖市区主干道面临着小汽车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众出行也越来越机动化,私人小汽车数量骤增,小客车所占比例以绝对性优势高于公交车,加之摩托车也备受大众青睐,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大大降低了道路使用率。出入口方面,市区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紧密,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货运交通和大中型客运交通,两者对道路资源占用率大,加重了城市交通的压力。
2.3 张掖市道路交通现状
市区路网结构不完善,道路功能不明确。道路网主、次级配比为1:0.72:1.14,与国家规范推荐的理想“金字塔”比例1:1.2:3还有很大的差距。次干道和支路缺乏,且没有形成等级明确、功能合理的干道网络,影响了现状道路的整体运行协调能力。
公共交通发展滞后。根据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市区主干道流量车种构成中,公交车仅占2.67%,公交出行比例极低。公共交通由于体制不顺,管理落后以及道路基础设施不足等原因而长期得不到发展,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大众更加乐意选择私人小汽车和摩托车,导致道路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静态交通设施不足。市区公共停车场地严重不足。为了有关部门停车方便,单行道设置过多。支路、中心商务区占道停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影响了停车秩序,增加了造成再生通阻塞和交通事故可能性。并且,支路失去交通功能,将无法利用支路组织交通微循环,降低了交通网络通行能力[2]。
3 中小城市交通发展策略
3.1 交通设施建设与交通需求控制并举
道路设施的增加有助于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进一步完善干道网系统,重视支路网的建设与改造,同时适量增建公共停车场。但必须认识到,新的交通设施的建设必然会诱发新的交通量,刺激机动化程度的进一步上升。因此,在保证道路建设的基础上,必须配合相应的交通需求控制, 如利用经济杠杆进行车辆拥有量控制等。
3.2 突破停车收费问题
取消无偿停车,实施停车有偿收费,进而通过分级收费的价格杠杆引导车辆有序停放。参照大中城市的“区别收费”做法,可在中小城市的城区范围划定几个区间,按照交通密集度,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间段实行差额收费,老城区范围、高峰期时间段的停车收费费率实行单位时(如一小时)累进制;其他区域的停车收费则明显低于中心闹市地段,以此诱导入城市民乘车、骑车或步行进城,或引导车辆在中心城区之外的停车设施上泊车,整合停车资源。
3.3 着力构建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
中小城市道路少,长度宽度都较小,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划分公共汽车专用通道将有限道路资源更多向公交倾斜。公交车主干路可科学合理地设置公交专用通道和交叉口优先通行权,有利于车辆连续通行缩短出行总时间,提高运营速度,大大减少了拥堵时反复的加减速和停车,也有效地减少了车辆的废气排放、提高了空气质量。在线路的规划上,注重打通“断头”线路,延伸建设新的线路;同时注重各种交通方式不同层次系统间的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
3.4 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依附公路网络的发展。所规划的路网须以提高各区域可达性,降低运输成本,增加潜在开发用地的供应量,促进了新一轮的土地开发为要求,同时考虑使交通需求源的分布最优,降低交通需求总量。另一方面,在空间与用地方面保持或控制适当数量道路用地,使道路系统有可能适应城市与交通的未来发展及某些难以预料和设想的交通需求,从而避免大量建筑物的折迁和搬动,同时也可使城市发展及道路交通系统的建设协调,并可持续发展。
3.5 规范交通管理
规范交通管理需要改进交通设施,严格执法,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增强大众交通安全意识,有效组织交通运行效率,从而提高城市交通体系的供给水平。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市区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紧密,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货运交通和大中型客运交通,抓货运交通和大中型客运交通的组织与管理是减轻城市交通压力的必由之路。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交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张掖市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迅速发展的中小城市之一,其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的大多数交通特性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这一类城市的交通问题上的共性。本文以张掖市为例,通过对交通特性的研究,分析其交通问题提出相应的中小城市交通发展策略,希望在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