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0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农村生态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指向标, 引领着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促进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上的宗旨是提倡高度重视保护环境, 重视生态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着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使广大农民共享社会主义国家所创造的美好幸福生活。
( 一) 有利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现代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 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这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即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不谋而合的,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 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现代高效农业的支撑, 二者相互作用, 提升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 二)有利于加强民生工程建设, 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是要惠及民生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排灌设施, 发展节水灌溉,消除水库隐患, 扩大防洪库容。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使农民生活更加便利更有保障, 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实到满足农民需要、实现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上。这是农民的新期待, 党和政府工作的新目标, 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新希望。
( 三)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 城市和工业的污染向农村转移, 加之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耕地大量减少,灾害频发, 致使我国广大农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功能退化等环境恶化。广大农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严重有悖于以人为本和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把弘扬生态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大力搞好文明生态村建设, 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倡导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农民生态意识现状
(一)生态主体意识淡薄
(1)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为生态保护提供资金支持。目前大多数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尚未达到富裕级别,处于温饱问题稍有解决,有一定文化教育经历,但是仍热衷如何快速致富,对于长远生态效益没有概念,对于经济处罚也不会像以往那样畏惧。或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有了教育经历,潜意识里可以接受环保教育。远远没有达到生态意识明显增强,乐于接受环保知识,主动参与生态投资阶段。
(2)教育水平与人口结构导致环保知识匮乏。农村居民缺乏环境保护知识,认识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既是受教育程度低造成的,也是目前农村留守人口结构造成的。青壮年是农村中接受过教育的一小部分群体,他们与农村的脱离便将仅有的环保知识一同带离农村。
(3)受传统思想和道德习俗影响公共意识薄弱。受根深蒂固小农思想影响农民往往因循守旧、狭隘自私。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对于新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以为意。公共道德意识薄弱、大局意识空洞抽象,很少关注公共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当一些破坏环境行为与自身存在利益关系时就更容易听之任之。
(二)环保基础设施不健全
(1)执法不严监督不力。总体上环保法律法规在农村落实不到位,有关组织机构在审批农村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立项报告时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存在审批漏洞,加之环保部门监督不严,致使群众对环保事业的参与热情受到压抑。
(2)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生态保护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管理体制做后盾。然而目前农村的生态事业管理体制机制尚处萌芽状态,还需进一步完善,而且由于资金投入不够、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农村的民间环保组织有很大的缺失,村一级环保宣传组织机构缺乏资源匮乏,组织协调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农民接受环保教育机会进一步减少。
(3)环保知识获取渠道单一。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村民获取生态知识的渠道十分单一,原有的村里的广播小喇叭等可以用来宣传的工具已由于种种原因销声匿迹,周围亲友邻居等的环保知识十分有限,电视网络上的宣传知识只是在被动的碰到时偶尔看一下,印象并不会深刻。城市里的环保知识普及活动辐射范围限于城市,乡村难覆盖。
(4)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脱节。一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生态意识,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顾环境代价或者是出于熟人道德而惯于忍耐,另一方面环保法律知识宣传不力,在面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时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现有土地产权制度缺乏生态保护激励作用
(1)所有权稳定性影响农地生态投入。我国目前的农地和林地的承包年限分别是30年和50年,但这对于满足改善农地生态状况来说仍然有些短,农民在有限的承包期限内会按照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进行生产,而不会考虑其所带来的长远生态后果。农民对土地收益的预期受到所有权稳定性的影响,如果农民预期土地所有权有不确定的转变就不会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2)环保行为具有公益性。环保行为比其他任何法律行为都更具有公共性,自己本身并不能在短期内享有生态行为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在潜意识中会阻碍农民生态行为,经济理性通常会超越生态道德伦理占据农民价值判断的主导层面。
三.新时期农民生态意识培养对策
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2011年末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乡村人口仍有65656万人,比重达48.73%。[2]即使是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没有农村的发展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安吉县尚书圩村作为一个贫困落后、交通闭塞的小山村,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机遇,通过生态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彰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整治多数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并逐步对自然生态环境予以恢复和综合保护。尚书圩作为一个面积5.94平方公里、人口仅1140人的小山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村民为实现脱贫致富,对本村6200亩毛竹林进行大规模的砍伐贩卖,山林遭受严重破坏。这不仅损害村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与山体滑坡。而且砍伐毛竹的微薄收入也不足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多数村民被迫到外地务工以维持生计,尚书圩村面临着生态破坏与劳动力流失的双重困境。尚书圩村在生态破坏的惨痛教训中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发展经济。该村充分利用上级政策与资金扶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正式开展之后,尚书圩村牢牢把握政策文件要求,把“村容整洁”内化为村庄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具有历史内涵的人文景观与优美自然环境相结合,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品牌。尚书圩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村庄发展的优先地位,有效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 农村发展建设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代价,只是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可短期开发利用的资源,没有认识到它的综合效益与价值。此类开发利用模式在短期内虽可实现一定经济效益,但在资源枯竭之后往往走向停滞乃至衰败。[3]尚书圩村在以往的开发建设中也经历了这一粗放型的发展过程,村民饱尝生态破坏导致的恶果。为转变生态持续恶化、资源枯竭的困境,尚书圩村根据本村自然情况,确立了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村庄经营道路。为打造美丽乡村品牌,对本村毛竹林予以严格管护,严格落实生态公益林禁伐、承包林有计划间伐的规定。为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亮点,通过征地补偿的方式把中心村300亩水稻田改种为葵花园。尚书圩村所确立的这条以优良生态环境经营村庄旅游品牌的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仅2012年全村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5万元。从2008年创建美丽乡村项目至今,尚书圩村累计吸收项目资金达1200万元。尚书圩村的案例证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资源与优势,将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4]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 新农村建设所要求实现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否则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最终会导致发展成果沦为泡影。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纳入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当中,不仅成为评价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指标,更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尚书圩村同样经历了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惨痛经历,这一历程使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破坏性开发成为了村民共识。安吉县为打造“中国美丽乡村”这一国家级品牌,不将经济发展成为唯一考核内容。“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成为评价村庄全面发展的四大主体,树林环境保护、村容村貌等36个详细指标为村庄发展指明方向。尚书圩村严格按照考核指标要求开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把政绩考核与政策项目引进相结合,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转化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成效。
2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尚书圩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值得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是一帆风顺的。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承载能力差、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旧任重道远。
2.1 生产力落后成为制约生态环境改善的核心因素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低。这决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中要克服先天条件的不足,不仅要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还要注重合理利用村庄资源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5]在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生产方式粗放的情况下,发展经济远比生态文明建设更受政府和农民重视。
2.2 生态保护机制不健全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依靠政府一项项的政策与项目来推动,必须形成生态保护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各政府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联动机制,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当前我国环保立法仍较为欠缺,对其中政府、企业、个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界定,难以形成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制约束力。在机构设置上欠缺专业的环境保护机构,基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往往职责不清。这造成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立体管理保护体系。广大农民也没有被组织动员起来,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旁观者。
2.3 农民生态环保理念落后使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 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环保意识不强,对于农民来说实现脱贫致富远比环境保护重要。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科技文化知识,在农业生产中仍然采取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通过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作为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以消耗资源、能源作为提高产量的主要方式。⑥同时农村普遍存在的生活垃圾污染是可以通过良好卫生习惯而得以改善的,但当前主要依靠环卫措施进行治理,成本颇高。环保理念的缺失使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广大农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较少参与其中,甚至成为生态破坏的主体。
2.4 外来投资与开发项目加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 中国农村普遍缺乏资本,这使得农村各项事业难以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长期面临资金匮乏的难题。近年来,由于城市用地紧张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大量工业企业及其它建设项目开始搬迁至农村地区,为农村带来了大量投资。此类项目由城到村的搬迁不仅带来投资,同时也造成严重污染。污染企业搬迁至农村的价值取向在于控制成本、提高收益,农村有关环保制度的欠缺和环保意识的落后,使得企业对自身造成的污染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很少投入资金进行污染防治。因此农村对比城市,引进工业企业往往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生态文明建设承受了巨大压力。
3 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复杂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现有条件与优势,特别注重在农村生产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相结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推动力。
3.1 促进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发展生产力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充实村集体资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生产力的提高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态效益,很多村庄生产力发展后反而使生态环境遭受更为严重破坏。这是因为在村庄生产发展中并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建设当中,很多村庄正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越走越远。因此必须将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推进农村发展的集约化、产业化。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崭新的发展观,是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间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新农村建设作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是保障生产资料、资金合理使用、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得以大力发展的广大地域。因此,新农村建设发展作为实施以上条件的基地是实施科学发展、保障民生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1]。
当前新农村建设应以“人为本体”这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为指导思想,并充分地体现在当前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作为寒地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在遵循这个原则的基础上,更要适应寒地的建设特征、包括农村建筑与环境改善。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应该是获得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1.寒地新农村生态建设空间格局的营造及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实施科学发展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2].因此,现代新农村的建设应该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首先在建筑形式上要符合当地环境的依托,既要有特色又要有一定的适用性;第二要能突出经济建设的目标;第三要能体现当地特色。寒地新农村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位置,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冰雪项目的发源地,适当的打造地方特色是提高文化建设和经济收入的首要来源,如“雪乡”利用冰雪资源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2.寒地新农村生态设计的主要内容
2.1 寒地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性原则
寒地新农村建设应充分考虑生态建设的发展,建筑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要有一定的代表性,体现当地经济状况和可持续发展,如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的结合,房在境中、境中有房,尽可能的营造生态建设中的“生境”并形成可持续发展。寒地新农村生态设计的组成内容见下图1。
(1)生态规划阶段。农村由于自然环境好、尺度小、能源消耗低等特点,具有很好的体现生态建设的天然条件。比如尺度小,相对于大城市综合设计和设施的处理要简单得多,因此也更加有可能将新农村规划直接做成生态规划,而不需要在城镇规划外另外进行。
(2)新农村可持续生态建设。开展生态可持续建设目标是使新农村朝着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良性环境方向发展,而开展可持续新农村建设目的是要使得任何城乡的开发建设活动和居民的生活方式都要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开展生态新农村建设会推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学是开展可持续城乡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二者都关注新农村建设中的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关注居民生活质量、土地和资源节约等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共性问题。
(3)实施生态工程。生态工程就是在物质和能量利用方面的各种实施活动。生态工程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而可以广泛应用于城乡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首先通过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护功能将新农村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持久特点的生态系统;其次通过将规划、建设和工程融为一体,寻求城乡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诸如土地利用、资源使用、自然保护和环境建设等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和途径;第三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尤其减少城乡系统对不可再生的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和依赖,并尽可能使用太阳能或者太阳能产品。
2.2 寒地新农村建设中的设计因素:
在新农村建设中除了要考虑传统设计中的功能性、空间划分、适用性以外,更要考虑这个设计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生态可持续性。比如气候影响、地形影响、植被因素、形象、文脉、能源与设施因素等[3]。只有对新农村的当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尊重其影响因素才能做出适合的生态设计来。
(1)冰雪资源的应用。寒地由于气候因素,一年中有4-6个月处于冬季,室外的景观单调、但冰雪资源雄厚,因此要利用其进行室外环境的塑造以达到景观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如“雪乡”每年利用冰雪资源的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地形植被的利用。寒地多处于山地和平原地区,尤其是山地居多,要充分考虑其特有的地形特色,利用原有地形和当地乡土植被进行二次设计,既能体现原始风貌又能促进生态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乡土景观。
(3)当地文化的展示。寒地新农村具有很浓厚的乡土文化,这是寒地特有的文化形式,如有名的东北怪“窗户纸糊在外、草皮房子篱笆寨、翻穿皮袄毛在外”等富有民族特色、意味深长的风土人情的文化形式是需要向外展示的。
3.寒地新农村生态设计成果
成果表达要求内容具体明确,又要避免琐细刚性;既要为规划部门的编写更详细的项目设计条件提供依据,又要给具体项目的设计留出充分的创作发挥的余地。寒地城乡生态设计过程见下图2。
4.结语
将生态的概念和原理运用于当今小城镇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普遍的应用价值。它一方面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方面,也为解决未来新农村环境建设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因此迈向生态的新农村建设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新方向,是将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产系统、建筑生产系统和决策规划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最和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基本规律,根据新农村环境和资源状况,以低投人经济为基础,以生态平衡为特点,以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优化组合基地功能结构,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同步协调发展的人类理想居住区模式。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154405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