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文化建设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2.企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成功除了管理人员的战略选择、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还需要员工的团结和凝聚力,而这种内部的精神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和促进。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保持长远利益和成功的关键,哈佛学者认为:“企业内部特定的管理理念及企业文化,是当今社会影响企业成果和业绩的深层要素。”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其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的深层推动力,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营销方向已转向利用文化因素来促进经济贸易,这已经是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转变趋势,经济活动的开展往往不是单一个体,而是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共同体,在这个信息和知识的时代,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任何一家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成功,都需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利用企业文化来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3.企业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人类的一些经济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文化活动,具有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是相伴相随的关系,每个企业的内部精神和文化各不相同,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因适应与否的问题而起着促进或者制约的双重作用。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份额也会随之增加,甚至成为未来企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具体来说,文化是人们心理默认的观念或者规则,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和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市场,其企业文化的建设策略也不一样,而企业文化对于经济的影响和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如跨国企业能够充分的体现文化与经济的联系,经济全球化为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但是这种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也导致了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之间因差异而存在一定的摩擦,这种摩擦也是导致跨国企业经济损失和低效率的根本原因,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共生互动的关系。

二、促进经济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的措施

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较为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来看,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发展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济高增长、快增长,而企业文化慢发展、低发展。企业的经济发展逐年增长,然而企业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大多数的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不够,企业内部没有统一的规范,企业文化建设的慢发展和低发展与我国经济的高发展的形势极不协调。

其二,大多数企业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企业员工的长远发展,我国企业的年利润逐渐增加,占据世界的前例,但是企业员工的发展和投资相对较少,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一味的强调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不尊重企业员工,导致员工的工作动机外部化,对自身内部动机即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持久。

其三,企业内部不重视企业员工对文化知识的吸收,缺乏鼓励员工不断学习的氛围,企业强调员工需要创新,但是没有响应的措施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对于员工技能的培训项目和日常活动项目的制定较为混乱,没有规划,同时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够,员工对于企业的规范制度认同性不高,没有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凝聚力不强。但是,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导向作用、规范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等,这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滞后偏离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初衷,制约了经济的长远发展,为了解决这个困难,需要让经济与企业文化建设协同并进。在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战略上,需要在坚持以顾客为本,尊重员工的基础上,将企业文化的建设融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缩短两者之间的发展速度差距,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经济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发展战略协同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的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是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在企业新的发展阶段,尽量避免重经济轻文化的局面,需要更加注重企业内部文化、精神的建设,把企业经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放在同等地位,促进企业员工技能训练、娱乐生活丰富、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提高,全面推进企业经济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28-0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地位、作用、方向都作了新阐述,提上了新高度。

然而,毋容讳言,苏北农村文化建设虽然不断有新发展,取得新成就,但是,与党的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担当的历史使命、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日益提高的新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村级文化建设,可以说,面临着亟待破解的困境和难题,有待于认真研究与解决。

1村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困境

文化重在建设,没有建设,文化工作就是一句空话,有建设才有依托,才有保障,才有发展,而村级文化最薄弱的方面就是以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四不”。

1.1 阵地不进村

文化阵地建设是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一度时期以来,文化建设出现“上头热、下头冷”,“上头重、下头轻”的现象。国家、省、市、县级文化阵地建设日新月异,既气派又现代,但村一级文化阵地建设却几乎没有多大改观。大多数村,场、馆、站、院、室几乎一无所有。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大队还都有“扫盲班”、“青年文化室”、“民兵活动室”,现在全都不复存在。农民反映:“学生有学堂,耶稣有教堂,农民有家当饭堂,文化生活真凄凉”。看电影是“两棵树上系块布”,唱小戏是“操场扫扫当舞台”,遇上阴雨雪天,只能在家看电视。

1.2 队伍不通村

村级文化建设、阵地建设是依托,队伍建设是根本。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农村文化工作,村级都是重点。因为,村是最基层的组织,是人民群众生活的海洋,它直接面对的就是群众。文化的本源是群众,文化工作要满足和服务的对象也是群众。村级文化工作是最需要有人重视、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而恰恰是事与愿违,专业文化队伍在乡一级就掉了线、断了头,村级成了无人问津的“盲区”。县一级无论是文化管理还是文化专业队伍都还比较健全,乡镇一级广电文化服务中心也有一两个专业干部,可是到了村,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作人员都了无一人。人人都说文化工作重要,但是实践中,村一级大多数精力人力都投入到了计划生育和经济工作上,按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工作在村一级实际上是说起来重要,抓起来不要的“真空”地带。

1.3 保障不到村

投入是建设最有力的保障。文化工作是要花钱的,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撑,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对于村级文化工作来说,保障乏力甚至无保障。即以泗阳为例,全县共有252个行政村,大部分村级经济薄弱,“僧多粥少”,顾及到文化工作的微乎其微。各级财政对村级文化建设也几乎没有专项预算,因此,搞好村级文化建设困难重重。

1.4 内容形式不贴村

内容健康、形式高雅、活动经常,是村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农村群众文化应当是广大群众火热的工作实践和生活实践的升华与反映。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来自群众又讴歌群众、服务群众。但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制约了村级文化工作的发展,其他一些形形的文化便趁虚而入,充斥农村文化阵地。而广大群众“饥不择食”,求乐心切,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或参与其传播之中。如全县专为丧事吹喇叭的“军乐团”就有20多个,从业人员300余人,这些团队整天忙碌,有时供不应求还一个团队临时分成多个团队,吹一家喇叭就搞一场演出,内容鱼龙混杂、低级庸俗、封建迷信甚至还有违反现行政策的。即便如此,围观的也蚁拥蜂攒,每场都有几百上千人。泗阳县有百万人口,年死亡约6000人,仅这6000场丧事演出,以每场200观众计,就有120万人次观看。还有一些算命打卦、巫婆神汉、跳财神、看风水、打门头词等等,这些文化形式和内容,影响了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村级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意。怎样解决村级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滞后于群众需求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解决村级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滞后于群众需求问题的策略

2.1认识要到位

要正确认识村级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关系,没有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确认识文化工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文化工作不仅不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耗油灯”,而是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正确认识精品文化建设与群众文化普及的关系,把精品文化建设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与群众文化普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提高抓好文化均衡发展的自觉性。

2.2 体制要改革

改变文化工作“专业抓,抓专业”的管理体制。目前,文化工作管理是专门、专业、专一的体制,即省文化部门抓市文化部门、市文化部门抓县文化部门、县文化部门抓乡镇文化部门,而到了乡镇文化部门就无人可抓,形成“短路|”、“断线”。要改变这种状况,县、乡两级文化部门在抓好专业文化队伍建设的同时,应着重注意发现、培养业余群众文化工作的“热心人”、“小能人”,通过发现、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利用他们的积极性,普及、示范、组织、管理农村的群众文化,让这些“文化群众”去管理“群众文化”,解决专业文化管理队伍人员不足、精力不够的问题。如泗阳城乡一直活跃着一支业余群众文化热心人,除了吹喇叭的军乐团外,还有业余创作、戏曲演出、踩高跷、玩旱船、跑驴、剪纸、桃雕、书法、美术、杂技等各类人才约三千人。其中有向庄圩乡退休干部周成学那样,30年如一日,自费订几十种报刊办家庭阅览室;有张家圩乡黄恒丰连续15年自费办小村春晚,央视《东方之子》作了专题报道,2011年,所在村被联合国相关组织授予世界群众文化示范村,文化部门应加强对这些群众骨干的组织培养,以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3 机制要灵活

篇3

关键词:基层文化建设;现状;工作改进

近年来,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实现较快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也存在着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基层文化队伍不健全等问题。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基层文化工作开展不平衡。一些经济基础好、小城镇人口多、地处中心镇的乡镇,文化阵地建设较好,文化干部总体素质较高,文化娱乐活动开展较多,文化市场相对繁荣。而经济基础较差、位置偏远、小城镇人口较少的乡镇,文化活动经费投入较少,文化机构设立还不完善,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力量不强,文化活动开展较少。

(二)基层文化设施建管水平还有待提高。乡镇文化站有建设无管理、有设施无内容、有运营无监督的现象依然存在,个别乡镇文化站经常作为接待室、会议室使用,没有发挥应有作用。部分农村社区文化设施仍不健全,少数文化大院仅限于一张桌子、两张椅子,且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一年开展不了几次文化活动。

(三)基层文化活动比较单一。大部分社区文化大院由于受场地、经费限制,一般都是演出扭秧歌、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传统节目,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内容毫无新意,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四)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当前农村文化队伍普遍存在专干偏少、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和一职多用的现象,文化队伍缺乏充足的年轻力量补充,后继乏人的现象日益显现。乡镇文化干部几乎100%兼职,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乡镇其他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主动开展文化业务活动,本职文化工作基本成为副业或临时性工作。

(五)“不良文化”在农村还有一定市场。由于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农村文化市场发育滞后,农民群众受到先进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有限,封建的落后思想观念在农村仍然占有很大市场,在部分农村,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和聚众赌博、腐朽落后文化比较盛行,一些组织乘虚而入,活动猖狂,影响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基层干部思想上不够重视。不少基层领导干部在认识上存在较大偏差,“重经济,轻文化”、“顾眼前,弃长远”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有的认为经济建设才是“硬指标”,是考核提拔干部的主要依据,而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投入大、产出小,看不见、摸不着,不能明显体现政绩,存在着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二)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层乡镇多数没有达到文化事业所需经费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支出1%的这一要求,部分乡镇乡镇只拨了少量经费甚至没有经费。个别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运营管理实行自收自支,难以维持生存发展。

(三)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旺、层次偏低。在农村,除子女教育外,文化上的投入有限,农民学习文化知识、参与文化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养殖经营、工艺技术等业务技能。

三、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要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农村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应从六个方面努力: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大力宣传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广大干群充分认识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在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培养农民创业致富技能、改善农村村风村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将农村文化建设内容纳入乡镇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引导干部更加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建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将文化建设纳入各乡镇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确保农村文化建设真抓、抓实、抓出成效。

(二)加大文化经费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经费要纳入乡镇财政预算,通过“向上争取、产业创收、各界资助”等办法,多渠道增加投入筹措文化建设资金。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文化社会办的新途径,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民办公助、政策扶持、多方融资、全民参与”的农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

(三)建好文化工作队伍。农村文化队伍是开展文化工作、繁荣农村文化的基本力量。要稳定农村文化干部,探索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福利待遇保障体系,鼓励和吸收优秀文化人才到农村文化岗位工作。积极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尤其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乡村文化能人,通过能人带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加强文化专干培训,采取委培,到文化部门上挂锻炼,吸纳参与大型文艺活动的策划、表演,搞好文化队伍的传帮带等形式,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强化对文化工作的目标考核,探索建立文化干部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