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学影像社会实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医学生;三下乡;问题;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261-01
①项目来源:长沙医学院201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项目,长医团[2014]11号;长沙医学院大学生德育实践资助项目,长医团[2014]10号。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医学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其深入了解农村现状,了解国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有效载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1]。
1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1.1 指导老师应该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当好角色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指导教师仅仅是对实践活动起到技术指导的作用[2]。如果一切活动都是由指导老师策划,那么这样的活动就失去了意义性,使得老师变成了活动的主体,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指导老师在活动中,应该充当的是一个顾问的角色,做好专业知识的指导,以及强调好各项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2 团队在出发之前应该充分强调安全问题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以农村基层实践地为依托,所以广大大学生都要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面临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针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我们在活动开展之前,包括开展之中必须多次并充分强调。在出发之前,应该就安全问题,召开一次专题会议,部署安全工作。
2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2.1 对医学生的意义
2.1.1 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分为支教组、支医组、调研组、后勤组等,每个同学都在不同的组,小组组内通过一起互帮互助开展工作。每一个小组在开展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内集体讨论,小组内积极交流,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小组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1.2 有利于提高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医学生有着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可能缺乏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暑期送医下乡的活动,有利于医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也有利于在实践中查漏补缺,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积累,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3]。
2.1.3 有利于树立服务农村基层的意识
医学生通过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农村基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的所有学知识,亲身投入到义务支医、支教以及调研等活动中,有利于树立服务基层的意识。
2.1.4 有利于提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团队成员与实践地居民相互交流与沟通。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需要团队成员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通过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提高了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对“三下乡”实践地的意义
2.2.1 有利于丰富空巢老人的生活
暑期“三下乡”开展关注空巢老人的活动,走进敬老院,陪老人们下棋以及聊天,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并且给老人们带去了精彩的文艺活动,丰富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
2.2.2 有利于丰富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
暑期“三下乡”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的活动,走进教室,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程。原本农村基层放暑假只能呆在家的学生,因为我们的到来,故在暑期能够走进教室,学习更多的新知识,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暑假生活。
2.2.3 有利于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暑期“三下乡”开展支医以及调研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状况的活动。通过给农村居民做一些基本的检查,有利于其更加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深入农村基层,调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状况,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有利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 讨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学生通过暑期“三下乡”,可以把自己所学到的医学知识运用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医学生积极服务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利于丰富医学生的暑期生活。
蒙语授课学生课堂上,教师以蒙语授课,同学之间以蒙语交流学习,考试卷是以蒙文出题测验;课堂下,蒙授学生的宿舍主要是以同专业、同年级、同班级进行的安排,同一宿舍的同学基本都是蒙授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及生活环境中,蒙授学生与家人、老师、朋友的交流基本都是以蒙语为主,活动的圈子也很有局限性。长此以往,在面临毕业就业时,蒙授学生更突出的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汉语表达能力差。汉语表达不够流利,不能够清楚明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更有甚者听不懂用人单位的面试题目;(2)持续学习能力差。因以往以蒙语授课学习为主,不能马上适应汉字语言的学习及培训,往往因开始出现的学习困难而出现畏难、厌学情绪,半途而废。(3)团队协作能力差。因语言交流出现的困难,更愿意与蒙授学生交往交流,在面对用人单位五湖四海的同事时,不能够尽快融入团队,开展工作时交流协作能力差。
二、校园文化活动对蒙语授课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以文化的形态参与教育过程,通过创造教育环境和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影响其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而积极的校园文化就是使这种无形资产发挥正面的功能,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物理学家范守善曾说:“一个大学其实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学什么当然重要,但更重的是受到一种熏陶,被浸泡成一种人才。”这其中就体现着大学校园文化在培养人才上的重要意义。
现在很多蒙授学生由于语言障碍和封闭心理,不积极参加校园活动,业余时间都沉浸在网络游戏里,影响身心健康。因此一定要鼓励引导民族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在少数民族学生当中有很多能歌善舞、书法、绘画、体育等方面很出色的学生,要发挥他们的特长,展示他们的才能。
广泛开展少数民族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使各民族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蒙古民族的风俗人情以及对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文化的认识了解大大增强,也使得少数民族同胞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更激起了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欣赏和敬重之情。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很多蒙授学生不仅是参与者,更是活动的发起者、策划者、组织者。一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挖掘了他们的潜能,展示了他们的特长,增长了他们的见识,锻炼了他们的才干,使他们从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走了出来,扩大了交往范围,增强了专业学习动力、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这为他们今后毕业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社会实践对蒙语授课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对策
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基础知识体系和文化课程成绩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知识素养和认知水平。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与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很好的结合[1]。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个重要载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强二者的融合,使核心价值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践行、检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实践活动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是指高职院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带领和指导学生深入社会,参与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实践中去。这是促使高职学生了解社会、历练本领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通过实践检验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高职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贡献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深化理性认同
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认知都来源于实践,也是认知得以发展的动力所在。只有通过实践得到知识,再把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从而进一步提高认知,学生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内心的认同感。因此,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身心的体验感悟,学生才能够认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才能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生、社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要求,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社会实践的检验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价值观念中存在错误的、肤浅的、偏颇的内容,从而破解困惑,树立起正确的理想追求。
(二)有利于加强情感认同
情感是一种基于理性的反映,同时又能够强化理性,调节自身的行为。以情感为导向的价值观教育,比以理论为导向的教育更容易获得认可,它使人更加倾向于接受一种观念、一种价值体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激发的友爱、爱民、爱国之情,使其深深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与科学性。这是因为,只有在实践中,诚实的品质、友爱的情感、公平的环境、自由和谐的关系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其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动力。
(三)有利于行为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取得被教育者的行为认同。在理性与情感认同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度融入其内心世界,化为其行为准则,在行为中,必然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衡量自己的思想、言论与行为,从而不断反思反省,使自己的行为始终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靠拢。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学生切身体会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被肯定、褒奖,而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被反对,被批判,这就使他们更加清晰地明确自己的价值选择,从而在实践中身体力行[2]。
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知行合一是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利于强化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要把教育工作融入学生生活及学生实践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强化其知行合一的能力。
(一)争取社会多方力量支持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作为政府,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德育目标任务,构建科学完善的德育体系。要在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形成连续性、不断深化的教育链条,形成实践育人的社会体系。要鼓励引导各类社会机构参与到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为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创造空间,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场所、资金、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
(二)构建高职院校协同育人体系
首先,要重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改变传统社会实践活动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不足。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确立、活动设计、规划实施和活动评价等因素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去。要学习和吸收社会实践活动的先进经验,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开发与设计,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在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与切入点[3]。其次,对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在课堂教学中,开设社会实践指导课程,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专业性的指导与理论的支持。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要注重价值观的引领,改善组织管理模式并改进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中架起桥梁,使二者有机融合,形成了解、认知、培育、践行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再次,为学生打造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平台。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通过独立建设、合作建设等方式,使学生有足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职业生活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
1.科学设计活动主题
在活动的主题设计中,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将其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紧密结合。开展爱国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心系国运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开展形势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不受复杂信息的干扰,从实践中认清国体、政体的正确性、科学性与必要性,进一步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开展道德素质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实践为“镜”,使学生能更清晰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并能从中进行思想反思,摒弃思想中错误的、偏颇的思想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2.强化活动指导
在活动立项中加强指导,保证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可行性与效率性,把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作立项的重要依据。加强理论指导,从思想动员、行为规范、成果取得等方面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来开展指导教育。
3.开展典型教育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选择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强、活动质量高的项目作为示范项目,对这些项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从设计活动、安排人员、筹措资金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一批质量高、效果好、影响力强的品牌项目。
4.加强宣传与引导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放到重要位置,引导团队和个人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总结中提升,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活动辐射到社会各个层面,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5.注重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类的社会实践活动,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内核,而且此类活动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四)努力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高职学生,同时,他们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价值观念得到了检验,也深入了解了社会,积累了社会阅历,把思想意识与实践效果紧密联系起来。这对学生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职学生要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习的目标和践行的准则,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时代脉搏,体会民生百态,反思人生得失,践行正确的价值准则,努力成长为有益于社会、国家和人民的人。
三、结束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总要通过各种途径和载体来实现。其理论层面的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宣传教育活动来实现;而实践层面的教育,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实际上,每一种价值观念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是紧密相连的,也是一体的两面。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社会化为视角的教育活动,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其内在原因在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最终的目的是参与和融入学生内心的价值构建,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又无一不是与社会实践互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分析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并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是必要的,又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