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科护理技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儿科护理学》是重要的临床课程,也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多、散而抽象、难于理解和掌握。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教学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于一身,使理论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静态的教材动态化,复杂的知识条理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近年来在临床课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优势
针对儿科护理学课程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欠缺,多媒体教学将单调、乏味的理论知识形象地体现在声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弥补了儿科临床见习的不足。其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
1.多媒体教学弥补了儿科临床见习的不足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儿科护理学有1/3的学时为临床见习时间,一方面,因为班级人数较多,每个班级大约四十人左右,为了保证见习效果,往往都是分组见习,即每次见习都是带班级一半的学生去医院见习,另一半的学生在教室自习,所以每个同学的见习时间都相对减少了一半;另一方面,鉴于儿科疾病季节性较强,如夏秋季节消化道疾病多,冬春季节呼吸道疾病多;有些疾病的发病率也较低,如小儿糖尿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再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儿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典型病例越来越少,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小儿传染病,如小儿手足口病等,而儿科护理学只是一个学期的课程,所以有些疾病在学生的见习时间并不能看到真实的病例。应用多媒体教学,既可以把许多疾病临床体征的图片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播放,如拘楼病的肋骨串珠、枕秃等;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播放视频,如肺炎的护理、贫血的预防、新生儿的护理等;再者,又可利用网上资源及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借用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学素材,把一些临床见习难以见到的疾病及近年新增疾病如小儿手足口病、小儿糖尿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的图片及视频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对这些少见疾病的感性认识,大大弥补了临床见习的不足。
2.多媒体教学使儿科护理学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
多媒体技术由于提供了清晰而逼真的图像、图形或动画,可以把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护理措施等由浅人深,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直观而有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认为“难、繁、杂、多”的基础理论易于接受,克服了排斥心理。如先天性心脏病中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液分流等,这些内容很难通过板书表达,把这样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既容易理解,又提高了兴趣;通过列表总结疾病的鉴别诊断,把大量的内容通过表格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完成了板书所不能完成的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全面、牢固。
3.多媒体教学使儿科护理学的综合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并有助于教学贯通
儿科护理学对每一个疾病的讲解基本都包括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所以儿科护理学教学同基础医学各学科联系十分紧密,它以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诸多基础医学学科为基础,涉及内容广泛,内容庞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系统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温故知新,相辅相成。
二、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互动交流性不强
良好的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处在表演者的地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上。而在目前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部分注意力在电脑屏幕上,学生的注意力在大屏幕上,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被弱化,无法实现传统教学教师的“表演”功能。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性不强,有时教学效果反而达不到传统教学的水平。有调查表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课堂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课堂教学效果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增高而增强。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仪表气质、举手投足、音容笑貌、神采情感等身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和教师进行情感交流,增加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如果处理不当,往往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变为人和机器之间毫无情趣的信息交流。
2.不利于学生做课堂笔记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讲”和“写”是一张一弛的缓冲过程,有利于学生记笔记。现代多媒体课件虽然较生动、形象,但由于课件内容是事先做好的,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讲”,加之有时课件的内容信息量过大,学生跟上教师的讲解,就跟不上记笔记。导致教学内容大多成了过眼云烟,上课就变成了看动画。有时上课时感觉气氛较好,但课后不利于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多媒体课件的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教师只是把教材的文字内容搬上电脑,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实际上只是电子讲稿,并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编制课件内容,致使课件质量不高,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感。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将这些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不仅需要授课教师花大力气去搜集、储备相关资料、教学素材,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运用,这样才能制作出内容生动形象、具有较高水平的真正的多媒体课件。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不充分考虑单元授课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学生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课件的内容多而庞杂,学生无法及时记录,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制作、利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实效性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规定的课时内给学生以最大、最有效的信息量,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的考虑利用某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有实效性。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选取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宜演示的内容。切忌图画太多、内容散乱。
2.简约性
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是通过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共同实现的,学生接受课件内容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视觉的刺激。因此,投影的画面应符合听课学生的视觉心理。这要求在制作的过程中对画面的布局要以突出重点为基本,避免或减少易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注意前景与后景的色彩比搭配、字符的大小、图片的位置等,以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1 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有病家长格外着急,对护理的要求很高。为此我科安排2个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要求她们做到接诊热情,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负责科内危重患儿的一切护理工作和所管辖组内病人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同时每个病房都有专门的责任护士,除做好健康宣教外,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触患儿、跟他们玩耍,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并且病人多时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如增加中班与夜班工作人员以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及时,减少护患矛盾。
1.2 关心和尊重护士 现在儿科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 一个小孩就有两个甚至四五个家属围着,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 同时这些父母年青气盛脾气大,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一针打不上”就否定你的一切。而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观察护理较成人有一定难度。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护士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所以护士长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督促其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关心护士,尊重护士,理解护士,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维护护士的自尊心;如果护士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护士长应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帮助,关心体贴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在儿科工作。
.3 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磨擦。如:医生对护士的要求是正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和及时反映病情,而护士却要全方位地护理患儿,进行健康宣教、解答有关疑问、解决护理问题、做好护理记录等,工作繁忙。有些医生很不理解,认为护士不务正业瞎忙碌,使护士的工作得不到尊重,而有的医生工作缺少计划性,早上忙于写病情记录,造成查房不及时、医嘱不及时、临时医嘱过多,造成护理工作忙乱,护士对医生有意见等等,对于这些矛盾,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若主要责任在护士应批评帮助护士,并向医生解释道歉,责任在医生应不卑不亢地给予策略解决,护士切忌同医生发生正面冲突。本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 灵活使用管理策略,加强病房管理
2.1 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在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 “首问负责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护士要主动开口问:您找谁,有事吗?需要帮助吗?第二方面是患儿家长有什么疑问,如果问到哪位护士,那位护士马上负责解决,不推给其他护士,即使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也必须由护士传达给医生,避免家属传达不清或家长认为护士是在有意推委等情况发生。
2.2 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 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我们在病房透视窗上张贴儿童喜欢的利用静电吸附的塑料卡通唐老鸭、米老鼠等图案;在病房走廊的墙壁上张贴色泽鲜艳的育儿知识并配有好看的卡通图画;在护士站大厅的天花板上挂上风铃;在每个病房里挂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育儿小册子,病房内有各种温馨提示卡。鼓励家长为患儿买玩具,护患双方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2.3 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针对这种情况,我科变过去被动应付检查为现在主动迎接检查,采取日提醒、调、月检查等方法,让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积极推广一次性物品,厂家为我科特制的各种型号的小儿胃管、小儿肛管、小儿吸氧管、小儿吸痰管及一次性中单已经得到普遍使用,一次性物品既方便了护士操作又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对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负压表、雾化器、呼吸机管道、吸引器装置等均做严格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病房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收住肠炎病人的病房每天用消佳净消毒液拖地一次。
3 正确对待护理纠纷
3.1 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 ①采血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②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外渗或针头脱出;③工作不到位,遗漏液体;④拔针后针眼压迫不好而出血;⑤患儿皮肤娇嫩,液体外渗,致局部出现红肿、水泡;⑥护士忙着抢救重病人或处置新病人而没有立即为某位患儿处置;⑦病人多,治疗、护理不能及时;⑧各种处置、操作未告知家属目的、注意事项。⑨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⑩给小孩镇静后送门诊未能及时安排检查。
3.2 纠纷的防范措施 ①加强“三基”训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②护士实行弹性排班,护理人员根据年龄大小、技术水平高低、责任心强弱搭配、优势互补,解决了8h外护理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③强化法律意识,进行责任心教育,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如实记录护理文档,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④严格查对制度,每位患儿每日输注的液体(包括临时液体)都要认真查对,药名、剂量、配制人、每瓶液体的输注时间及操作护士都要有记录,责任到人;⑤严格执行告知制度,每项操作和处置都要告知目的和注意事项;⑥须送检查时应提前与相应科室联系,小儿镇静后及时送检查;⑦执行纠纷预警制度,对有纠纷倾向的患儿,除向主任、护士长汇报外,当班护士要做好交接班,将信息迅速传递给各班,使各班谨慎对待,防止事态恶化。
二 对家属心理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7(c)-0148-03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for Pediatric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ZOU Xinru1 YANG Qiyun2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People’s Hospital, Longchuan County Heyuan 517300,China; 2.Medicine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Heyuan City, Guangdong 528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successfully the nursing works and offer better quality nursing services by psychological support for pediatric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Methods Through observation, conversation and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 series of nursing measures were laid down by summarizing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ising from pediatric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Results The nursing qual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 and patient were improved greatly since we conduct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Pediatrics can improve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Pediatric patients; Families; Psychological nurs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 and patient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护理模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而心理护理在这一新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中,贯穿了病人的整个治疗恢复过程,对患者的预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儿科病人由于年龄小,不会或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日常生活必须依靠其家属,护士不能按照惯常的思维和患儿交流沟通,故此,护患关系不再仅是护士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而是护士、患儿与家长的三角关系[1]。如何运用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特点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儿科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儿科护士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将就我在儿科工作所得的经验和体会,谈谈在工作中如何运用心理护理,以此在临床中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
1 儿科病人的心理特点
该院儿科病人包括婴儿、幼儿、学龄前期儿童、学龄期儿童中的患有病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1.1 婴儿期(0~1岁)
这个阶段的婴儿在住院时的心理压力不是来自对疾病的顾虑,而是对改变的环境发生适应障碍。表现为烦躁、经常哭闹、不安及拒食等。
1.2 幼儿期(1~3岁)
此期患儿由于语言中枢发育不完善,表达出来的话语经常被误解,对医护人员尤其敏感。治疗手段在患儿看来是一种惩罚,多表现出缺乏安全感,对打针、吃药及检查有很强烈的恐惧和抗拒。
1.3 学龄前期(3~7岁)
该阶段患儿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进一步完善,对周围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有的患儿在心理上对医院有了阴影,生病后因为害怕而掩饰其不适感觉,表现出退缩或被强行就医对家人或医护人员有攻击行为。另外有些患儿表现出对家人更依赖,更渴望得到家人的关心及呵护,如发脾气、找亲人、要回家等行为特征。
1.4 学龄期儿童(7~14岁)
这个时期的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开始了他们人生的一个发展。系统化的教育让他们慢慢拥有了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患病的现实让他们对学校生活、学习成绩及家长的期待与学习能力的差距产生了忧虑,容易激动甚至产生自卑等。另一方面,处于此期的儿童在自我意识上有了快速发展,导致有些患儿对医生的检查产生害羞的心理而不能好好配合。
2 患儿家属的心理特点
在儿科,由于患儿语言表达及理解能力的局限,其家属在医患间的沟通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2]。在我科,患儿家属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下。
2.1 焦虑和紧张
由于机体心理应激而伴随的心理感受。
①对医院的环境陌生及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了解;②病程较长,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患儿家长担心无力承受住院相关的费用。
2.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这两种感觉往往并存且互相影响。①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家属对疾病的预后缺乏信心并充满恐惧。②患儿家长不断询问患儿的病情状况、相关检查、治疗、愈合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主管医生的业务水平。③低年资的护士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不足,与家属沟通时易出现过激言语和行为,使家属对护士丧失信任,缺乏安全感。
2.3 怀疑和不信任
心理上的怀疑是行为不信任的前奏[3]。
①病程较长的患儿家属,容易对治疗计划和用药效果产生怀疑。②家属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当患儿的预后不良或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时会之前的治疗方案,甚至引发纠纷。③家属对低年资护士的技术水平及专业知识产生怀疑,要求更换高年资护士来执行治疗性操作。
2.4 容忍
家属在患儿生病住院期间,由于内疚感而更加宠溺小孩,无底线纵容患儿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对其不适当行为也不加以制止教育。
3 患儿的心理护理
3.1 婴儿期的心理护理
此阶段的患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有母亲陪护,以满足其对人体间接触和抚摸的需求。护士应该细心观察患儿的心理反应,找出原因并满足其要求。如患儿啼哭多是由于饥饿、疼痛、冷热或潮湿的刺激,可经常轻拍、抚摸、搂抱和摇晃患儿,使孩子产生如在母亲怀中的安全感,同时满足其生理需求。在执行治疗性操作如静脉穿刺时,应尽量安排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娴熟的穿刺技术的护士来执行。
3.2 幼儿期的心理护理
此阶段的患儿表现出偏执和敌对,护士在面对此阶段的患儿应该表现得更耐心,细心观察其躯体动作和目光表情以发现问题所在,尽可能解决患儿的需求。在临床操作中,争取得到患儿的信赖,逐渐改变敌对的心理状态,治疗的时候可以通过游戏或制造些特殊的声音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在做治疗性操作时,应比较固定地让一两个资历久的护士进行,做到“快、稳、准、好”,以减轻患儿的痛苦。
3.3 学龄前期的心理护理
此期的患儿多表现为焦虑和恐惧,年纪的增长及智力的发展令他们有了更多可以转移注意力的空间和方式。护士应同患儿建立起亲切的交流方式,尽量安排年纪相仿的患儿在一间病室,介绍同病室的患儿相识,在病情允许下可组织一些游戏,可以促进病友间的友谊并缓解患儿心中的焦虑。此期患儿的自我意识增强,护士在临床操作前可用简单易懂的话语讲解治疗的必要性,操作时要尊重患儿,动作轻,熟练敏捷,经常询问患儿的感受并加以鼓励表扬,帮助患儿克服内心的恐惧心理。
3.4 学龄期患儿的心理护理
此阶段的患儿一般开始了规律的学校生活,学习的知识让他们懂得了一定的道理,对打针吃药已经不再那么恐惧。护士应该主动向患儿介绍相关病情及治疗方向,取得其信任以便及时察觉患儿的情绪变化并积极引导,消除其顾虑。在病情允许下鼓励患儿每天定时学习,增强其自信。在进行各项检查或操作前,应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患儿的隐私和自尊。
4 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
通过对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得到其充分的协助配合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开展,可以让患儿的身体尽早康复,又能得到家属的体谅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机率[4]。
4.1 对家属焦虑和紧张的心理护理
①患儿及家属完成入院手续后,护士应该尽快安排入院宣教,介绍医院环境及病区格局、主治医师、责任护士和医院规章制度等相关内容。加速患者对入院宣教的掌握,可以促使患者减轻焦虑、消除陌生感、尽快熟悉和适应医院环境,并以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5]。入院宣教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帮助家属对疾病作大致的了解,以安抚家属紧张的情绪。
②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属,护士应及早发现并与家属多沟通,解释治疗的必要性,鼓励家属寻求亲友的帮助以克服困难,有医保的病人,尽量使用可以报销的药物和相关检查并帮助其办理相关手续。并告知主治医师家属出现的困难及情绪,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
4.2 对恐惧和缺乏安全感的心理护理
①对于病程长但预后仍属乐观的患儿家属,护士可以使用鼓励性、积极暗示性语言解释病程长短与疾病的演变规律、个体耐药性等紧密相关,不可一蹴而就,尽量得到家属的理解并配合后续治疗。对于预后较差的患儿,护士应试着使用支持性和安慰性的语气,避免使用直接刺激、消极暗示性等伤害性语言,不能对病人病情妄加评论,加重家属心理负担。
②一般医生的治疗方案出来后会跟患儿家属沟通,护士可告诉家属对主治医师应有信心,告知家属治疗方案是经过医生集体讨论病例所得,医护人员正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
③低年资护士相对缺乏经验,在与家属沟通时,应注意措词恰当、准确,具有针对性地将有关问题交代清楚,同时注意患儿及其家属的感受。根据家属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等进行有效沟通,尽量解决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
4.3 对怀疑和不信任的心理护理
①慢性病或其他病情反复的患儿,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症状恢复情况,一旦病情有好转,应及时通知家属,可以稍缓解消极的情绪同时增强继续治疗的信心。此外,护士还要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各种原因,并向家长说明当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细心观察,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6]。
②为了避免药物达不到预期效果引发纠纷,医护人员在给患儿使用价格较昂贵的药物前,应先和家属沟通,了解其经济状况;另外,医护人员在给患儿及家属讲解治疗方案时,应避免夸大疗效,解释治疗的效果具有个体差异,此外还受先天的健康状况、机体的敏感性、免疫系统功能、病程长短等影响,边治疗边观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用药。当家属对前期治疗效果不满意时,护士应该及时与家属沟通,解释前期的治疗目的及后续治疗的重要性,并讲明各个疗程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让患儿家属重拾完成疗程的信心。
③护士的仪表、姿态以及行为举止在护患关系中直接影响到服务意识的传递和接受[7]。而业务水平可以增强家属对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故低年资护士应该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做任何护理操作前,应用简单易懂的话语向家属解释其方法、步骤、用途及必要性;对于一些侵袭性的治疗性操作应该让高年资护士进行,熟练的操作可以让患儿及家属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4.4 对容忍的心理护理
孩子生病,大人往往有一种补偿心理,在生病期间愿意帮孩子做一切事情。其实,父母不同的态度往往影响了孩子自己对待疾病的态度,也影响孩子今后在面对困难、逆境的人生态度。护士发现家属有过分娇纵患儿的行为时,应该加以制止。可以尝试当着家属的面适当使用暗示法,例如告诉患儿,“你现在得的是一个很小的病,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这样可以缓解患儿恐惧的情绪,还可以让家属掌握好孩子生病时自己应该采取的态度及分寸,而不是让患儿好了疾病添了心病。
5 讨论
临床上,心理护理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段已经越来越备受重视。儿童与成人患者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同阶段的小儿又有各不相同的心理特点[8],掌握这些规律,针对患儿不同的心理状态和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对提高护理质量有着极大的帮助。据观察和文献报道,家长与患儿的许多心理问题在表现形式上有大同,甚至互相影响,如恐惧感、悲哀感和焦虑感等,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他们的心理表现不完全一致[9]。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可以消除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存在的疑问,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并主动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意与护士进行交流,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进行,护理程序处于良性循环[10]。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其护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儿科护士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除了对患儿要有强烈的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和信心,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应该掌握各年龄组儿童对疾病的心理及情绪的不同反应,还应熟悉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及表现,借助与患儿家属更直接的沟通方式、其与患儿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引导患儿在面对疾病时,能有积极而正面的心理反应,从而使护理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秦童,佟桂荣.儿科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J].2010,21(4):602.
[2] 王雪萍,张秀慧.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3(15):80.
[3] 再娜甫・克热木,吐尔逊娜依・司马义,穆福娜依・艾尔肯.儿科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2): 76-77.
[4] 徐丽红.浅谈对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4):379.
[5] 唐红.如何做好新入院患者的入院宣教[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202.
[6] 孙丽君.对患儿家长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指导[J].临床护理,2007,45(18):123-124.
[7] 古建平.心理护理学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4):4863.
[8] 赵晓丽,胡本红,曲凤娥,等.学好儿童心理 做好护理工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9):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