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医学教育问题

医学教育问题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学教育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医学教育问题

篇1

一、高职医学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第一,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由医学行业特殊性决定的。作为综合性的科学,医学具有特殊性,首先,医学与人类的健康、生命息息相关。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医学对人道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要求更高。合格的医生需要具有精湛的医术与仁爱之心。医生的人文素养需要通过在校医学生的教育实现。其次,部分疾病的发生具有社会性特点,因此,对其治疗同样需要社会性,基于人文社会学科对人类疾病进行治疗,因此,人文科学对于医学的发展以及应用具有支持作用。第二,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就是人文素养教育。人文是医学的一个属性,首先,医学的对象是人,人的属性包括了生物属性、心理属性以及社会实现。在社会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因此,医学的人文属性是由医学人性化决定的,不能独立于人而存在。其次,医学的研究范围是人的健康、疾病以及相互之间的转化规律,所以,医学研究出发点是人的属性,人文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医学活动对人的生命尊重,对人的生命与生活质量提高给予重视。

二、高职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职医学院校对专业技能重视,但是忽视人文教育。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作为高职院校的有机构成,高职医学院校在基于培养具有操作技能的实用性人才方面给予重视,对医学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给予重视,但忽视了对人文素养教育。医学的特点具有人文性特点,对医务人员的要求是具有精湛的医术和仁爱之心。通过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高职院校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医学院校设置人文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为:①随意设置人文课程,人文课程体系的设置伍尔夫整体规划;②部分高职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方面,思想政治类课程比较多,造成了学生学习压力增加,学生的学习质量不能得到保障;③医学课程设置与人文课程设置没有实现有机结合。医学人文交叉学科是医学综合发展的要求。通过医学人文交叉学科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面;④高职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对教学效果重视不够,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同时,实践型的人文课程设置不足,造出来学生对知识学习理解不深入。

第三,高职医学院校人文任课教师的素质有待于提高。高职医学院校目前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教师的讲授,因此,高素质人文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但是,当前高职医学院校专业化人文学科人才缺乏。大部分高职医学院校从而中专学校升格而来,人文师资缺乏,同时,当前人文教师学历不够,医学人文专业型人才欠缺。任课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欠缺医学人文知识,缺少具有跨学科专业背景的人文教师。

三、高职医学院校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

第一,高职医学教育观念要转变,树立新型医学人才培养观念。当前生物医学模式不断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要求转变医学教育观念。新时期高职医学教育领域存在的仅仅对医学专业与技能重视而人文教育忽视的问题给予转变,培训医学生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同时,进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确保医学生人才的全面发展。现代医学培训医学专业人才,不但对专业技能提出较高要求,并且对其人文素养要求提高,对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进行构建。对医学人文素养重要性加强宣传,从而使所有教职工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给予重视;通过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现代高职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第二,增强高职医学院校人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人文素养教育目标给予明确,确保高职医生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实现独立四个医学理论与和实践问题;同时,对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关进行培养,对医学生尊重人、爱护人、关怀人的人文情怀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进行培养。对学生人文知识与语言沟通能力进行培养,确保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和病人实现良好沟通,对医患关系进行恰当处理。

第三,加强高职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水平师资队伍进行构建。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保障。提高当前高职医学院校人文教师学历层次;对人文教师引进标准提高;优化人文教师年龄结构。高职医学院校对医学人文任课教师的在职教育给予重视。与各医学院校加强横向之间的联系,对其他医学院校在设置课程、选用教材、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进行借鉴。结束语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医学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医学中人文关怀还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作为系统工程的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基于医学人文教育的基本规律,与高职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实际相结合,提高人文教师水平,提高人文教学实效性,从而推动高职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存在人文教育问题的首要原因是医科院校不够重视,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轻人文知识和精神培养的现象。很多院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课程对于医学教育、以及医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大部分医学院校虽然设置了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在实施中存在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仅仅局限于大学教育的某个阶段,以至于无法持续、全面地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内容僵化

很多医科院校仍然没有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真正内涵,而是将职业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与医学人文教育混为一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偏重理论记忆,且缺乏与实践的联系,无助于学生切实掌握人文精神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形式和表现内容,使得医学生深感医学人文教育内容的空洞与枯燥,导致人文教育的效果欠佳。

(三)课程设置孤立,缺少渗透

医学教育应该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之间应该相互渗透与融合。目前,医学教育中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在设置方面缺乏横向的联系,导致彼此孤立、二者间没有融合。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仍然以掌握专业技能为主,忽视了临床工作中怎样体现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缺失必将导致他们在日后的医疗实践中难以较好地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既不能与患者顺畅的沟通,又无法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自身特点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医学必然是一门具有人文特色的学科。人文精神对于医学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它体现着医学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优良社会品德的发扬、对科学伦理道德的认同。现代医学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带给人类健康巨大福音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现代医学日益受到物质主义和技术主义的侵蚀,由于生物医学模式中人文精神的缺陷对医学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的障碍,所以,医学院校只有加强人文教育才能回归医学的真正意义,确保医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新形势下社会对于医生的必然要求

医学是一门必须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美融合的学科。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系统扎实的医学知识,也需要具备科学的人文精神。随着系统和整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人们深刻的认识和广泛的接受,疾病不再是医学研究的中心,患者才是医疗活动的中心。医生不应当成为只看病不救人的纯技术主义者,应该医德高尚,且关心患者的身心病痛。鉴于此,医科院校在医学教育中有必要融入人文精神,使医学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目前,医学教育需要从只注重医学专业学科教育的“单核驱动模式”,转变为融合专业学科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的“双核驱动教育模式”。在新模式下,医科院校的教师应该把人文精神真正注入每个医学生的体内,着力于培养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人文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深度整合。因此,怎样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走进临床?教育者如何凭借人文教育为医学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问题理应成为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新形势下加强医科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

(一)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

医科教育学制长、内容多,在如此繁重的课程体系下怎样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医科院校应该重新整合原有的非专业课程,进而系统合理地设置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使医学生具有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其次,医科院校应该提高理解与实践医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后有机会运用于医学实践中。再次,医科院校要把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临床课程中,特别是临床实践中应该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医疗活动结合起来。最后,医学人文课程的安排要贯穿医学高等教育的始终,甚至有必要成为一门医学生需要终身学习的必修课。

(二)创新教学方法,突出人文特色

篇3

培养临床兽医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动物医学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动物医学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目前,有大部分院校以“深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为人才培养目标,还有部分院校把“培养合格兽医师”定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体现了各院校对动物医学重要性在认识上的不同,必然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差别。

1.2人才质量

人才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高等院校具有生存的价值和生命力是建立在培养大批高质量合格人才的基础上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各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形势下,我国动物医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①学习方式死板,不注重基础科学;②知识面窄,相关知识少,适应能力差;③分析、综合、判断、归纳、总结能力弱;④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特点了解少,不能立足于国情考虑问题,缺乏刻苦学习精神和钻研精神;⑤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关心少,对动物医学行业方面的政策了解得更少;⑥实践少,动手能力差;⑦学风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修养不足。

2动物医学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2.1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和临床实践时间少

在国外,学生一旦进入动物医学类院校,在校的所有学习时间基本上全部用于专业课及相关课程的学习上,然后进行为期1年左右的临床实践活动。但在我国,例如在一些5年制的动物医学本科院校中,课程学习的总学时为2600左右,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只有1420左右,仅占总学时的55%,并且最多仅有半年时间用于进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可以看出,我国5年制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仅拥有3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及实践,这必然导致了相对于国外类似专业的学生,我国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

2.2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在校生人数大量增加,就业的竞争压力亦在不断加大。在校期间,由于学生对自身知识结构组成的掌握不足,对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还不是很清楚,导致了学生对自身能力的发挥存在迷茫的心态,造成学习动力下降。

2.3教师教学动力下降

教师责任心的轻重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好坏的直接因素。在我国某些动物医学专业院校中,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其中大部分已经退休,取而代之的是中、青年教师。这些中、青年教师大多数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培养起来的,其中大部分责任心重、上进心强。但目前我国许多院校把承担研究课题、当做评职、晋级的重要指标,甚至还把这些指标与教师的待遇直接挂钩。虽然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了广大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重要作用。但动物医学作为以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从事临床教学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因此必须花费大量时间从事临床工作,从而积累经验。这样,教师在处理临床实践和科研的关系方面发生时间冲突,导致部分教师“重视科研、轻视教学,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同时又由于高校大量扩招,教师教学工作量成倍增加,也使得教师在进一步学习提高和应对眼前教学任务方面发生矛盾,无形中导致了部分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更新以及对国家行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方面落后于现实的要求,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

3应对动物医学教育问题的措施

3.1确立人才市场化观念

动物医学教育不应拘泥于已有的传统观念,应在确立人才市场化观念的基础上,围绕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设计与制定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另外,为了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和自身专业的发展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行业政策、法规条例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和生产实践状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