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学影像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人才需求;教学方法;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1]。医学影像学专业是在放射诊断学的基础上伴随现代科学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2-3]。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及新项目、新技术的迅速发展,CT、MRI、DSA、ECT以及彩色超声(多普勒)等设备在国内不断普及、更新,影像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我院自1999年开办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学院)本科医学影像专业二段式教学工作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5年7月,我院的二段式教学工作被甘肃中医药大学批准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建设项目,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和方法,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更新、实践教学改革等[4],努力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
1医学影像专业社会需求分析
1.1医学整合性更趋明显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死因前三位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寄生虫病和传染病、意外伤害,到2012年,已经变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患病率迅速上升,成为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健康的范畴也随之改变,不仅局限于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都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一种完好状态。在我国,引起疾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约占60%,已大大超过单纯的生物因素致病的比例,与发达国家一致。医学模式已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医学的整合性基本特征表现为:医学内部各学科之间合理耦合,学科研究领域相互交叉、融合。
1.2医学强调高度的人文关怀
医学的使命是救死扶伤,面对的对象是人,而人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等特点,因此,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有着深刻而明显的人学标记”[1]。医学不像其他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是对人的关怀,我国历代医家也都奉行“医乃仁术”的思想,它强调“人学”。医学的理想模式应该是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这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即人文精神所决定的。
2医学影像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为广大影像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契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影像学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以教师、教材和课程为中心的传统的影像学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因此,要建立“大影像学”概念,组建包括介入、超声和核医学在内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影像学的发展趋势要求各个学科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将各分支学科融会贯通。
2.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2.1.1构建“四个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临床综合能力
以公共基础课为基础构建大学通识教育基础平台;以基础医学课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构建基础医学教育平台;以临床医学课程及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室、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等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教育平台;以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PACS实验室、电子阅片室和附属医院影像科室为基础构建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平台。通过上述“四个教育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1.2拓宽专业基础,强调临床与影像并重
优化课程结构,专业课教学形成以影像诊断学为核心的多门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形态学基础课程教学,使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形态学课程教学时数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相同;将断层解剖与影像解剖学合并为一门课程,增加图像处理、放射防护学等选修课程,拓宽培养口径。
2.1.3采用“2.5+1.0+1.5”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阶段:两年半基础学习(学习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等课程);第二阶段:一年临床科室轮转实习(进行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实习);第三阶段:一年半影像专业学习(其中半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半年在医院影像科室实习,半年在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进行综合阅片能力培养及科研能力训练),学习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医学课程后,即到医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临床实习,实习后再学习影像诊断学等专业课程,然后再进行一个学期的影像专业实习。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影像诊断专业课程时,能够结合临床医学的理论与病例等问题听讲,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2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学习、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2.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及相关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医学影像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密切联系,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之一[4]。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通过PACS系统调阅所有影像、临床病历、病理图像等资料,将影像诊断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注重传授专业理论基础,讲授新技术、新进展,突出对学生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
2.2.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片能力及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能力
灵活运用启发式、以系统疾病问题为中心及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阅片能力,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影像学解剖及常见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2.2.3改革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成数字化影像仿真实验中心网站,包括实践操作指南、教案与课件、影像试题、影像诊断学仿真课件、视听教具(如人体断层标本、病理标本、手术录像、各种影像检查录像和电影)等资源,更新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构建网络化、多媒体化新型影像学见习及实习教学模式,形成网络化的医学影像教学和管理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及医学影像学电子阅片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
2.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3.1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建成PACS实验室,与附属医院进行无缝对接,能够实时、安全、有效地将附属医院CT、MR、DR、DSA等设备所产生的数字化图像信息同步传输到PACS实验室,使学生能实时调阅典型病例的影像和检查报告,形成了一个开放、仿真和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影像诊断能力。更新和丰富医学影像资源库和试题库,建立涵盖医学影像原理及全身各大系统、病种齐全、内容表达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医学影像网络资源库[5],便于学生随时在网上学习。
2.3.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做到时间、空间、内容的全面开放,建立师生互动平台。让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将临床问题渗透到基础教学中,营造实训氛围,开辟学生的实习基地。
2.3.3加大实践技能训练和考核比重
教学中所有专业课程理论授课与课间见习课时分配为1∶1,理论授课与见习全部由富有经验的临床副高以上教师讲授并带教,毕业考试实行理论考试加实践技能考核的全方位考核模式,毕业专业课考试实行理论成绩与读片成绩分值分配为1∶1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岩波,段志光,程牛亮,等.结合专业认证开展内部评估助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3-4.
[2]袁小平,任俊杰,谢榜昆,等.培养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人才——医学影像学本科生的实习教学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0(4):253-254.
[3]赵云.培养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5):560-562.
Abstract:Objective:Emergency treatment and 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medical image Branch.Methods:40 cases were handled properly in the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we have achieved a good clinical effect and no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the late follow-up, no deaths.Results:40 cases were accepted in the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emergency treatment, we have achieved a good clinical effect, and no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the late follow-up, no deaths. Conclusion:Department of Radiology, Emergency treatment of patient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ccurate and timely and reasonable treatment of certain emergencies, rapid, accurate and scientific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imaging report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diagnosis reasonable basis, which will help expand the targeted clinical interest to save the patient therapy.
Key words:Medical Imaging Division; emergency treatment; clin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80-02
1 前言
在医学影像科对急诊工作进行开展,在临床急诊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临床急诊工作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急诊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医学影像科的相关人员为其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资料,这就需要影像科的医技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检查技巧和检查技术,将工作流程进行简化,尽量减少急诊患者在医学影像科的就诊时间,为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争取赢得更多的宝贵时间。为避免在医学影像科出现应急措施及检查操作不当的问题,以下将结合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来我院医学影像科接受急诊处理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具体情况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我院医学影像科共对40例患者进行急诊处理,女18例,男22例;年龄在25-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7岁;患病与就诊距时间在10分钟到5小时之间,平均为0.25个小时。其中,因交通事故而需急救的患者21例,机械性损伤的患者9例,高空坠落伤的患者10例。头部20例,脊柱3例,躯干部2例,胸腹部3例,颈部8例,骨盆4例。
2.2 急救的原则:对于多创伤的患者,其抢救必须先于诊断及治疗,采用优先处理的原则,以保障致命性损伤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快速的实施抢救。
2.3 进行急诊的处理
2.3.1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将院前的抢救工作做好,观察并记录病人的脉搏、呼吸、意识、心率、睦孔、血氧的饱合度、出血量、尿量、血压、出血量、伤情变化等,为病情判断、病情的预见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有利于后期的指导治疗。
2.3.2 对药物治疗进行观察和护理:对正在进行静脉滴注的患者,要加强对其观察,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滴注的速度也要进行合理控制,不能触碰到患者的注射部位。
2.3.3 接诊的一般程序: 在接到急诊科CT检查摄片及申请单的第一时间,就应该对其进行仔细的观察和阅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把握,如果申请单的字迹有不清楚的情况出现,不能进行胡乱猜侧,必须与临床医师取得联系后再进行确认,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其详细病情并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为了保障最佳的抢救时机,对于某些程序比较繁杂的事项可以在后期进行处理,而对于那些直接进影像科的急诊患者,临床医生需先对其进行急救处理后,再进行CT检查或撅片,避免意外的发生。
2.3.4 做好检查的准备:依照患者的申请单,对其家属进行简单快速的病情询问后,再制定出最佳的检查方案。在检查的过程中,检查质量会受到检查参数的影响,检查参数必须准确的设置及调节。初始的图像是后期处理的条件基础,某些患者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处理后而对病情进行进一步的了解。摄片时可选择规格较大的片盒、平板探侧器、数码板等,患者的要有利于常规的检查,这样才可以得到准确的影像学资料,若患者受到限制,其选择尽量让患者可以接受,但应准确、迅速、轻柔。原则上应减少患者的变动,可以对机架的移动性及X线球管加以利用,尽量在一种姿势下完成多部位的身体检查。
2.3.5 检查的具体操作:操作人员必须对设备的性能、技术指标、操作步骤等进行熟悉,熟练的掌握正常人体各部位的检查参致及检查位置,操作的过程中要轻巧适度,在确保诊断价值的前提下,迅速的进行检查,为临床救治赢得更充分的时间。依照病人临床的表现和初步的诊断结果,对检查的部位、检查参数、角度进行准确地判断,做出具体的诊断报告,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对于昏迷、病危的患者为减少对其进行搬动,可以在推送平车及担架上进行摄片,而对于某些必须进行的移动的患者,要慎重操作,准确迅速的完成检查;外伤或胸腹部疾病的患者,需要对其进行站立式的检查,了解其是否出现腹腔脏器穿孔及血气胸等情况,不能进行站立的患者,可取半卧位或坐位进行检查,病情十分严重的患者,可以将诊断床进行倾斜,以尽量得到检查效果。
2.3.6 出具诊断报告:当检查结束后,要在第一时间出具患者的急诊报告,在对重要的阳性征象不遗漏的情况下,影像的描述可以尽量的简化。若患者在检查时受到了的制约,无法得到准确的检查结果,给影像的实际诊断带来了困难,也应该尽量提供较有价值的影像信息,确保临床抢救的顺利进行。
2.3.7 与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在医务工作中沟通也是其重要环节,在影像科的急诊处理中也显得十分重要。突发事件发生后,患者会出现焦虑、急躁、恐惧等心理,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医护人员要积极的与其进行沟通,做好心理上的护理,让其重新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积极主动的接受治疗。
2.3.8 树立风险意识:在急诊中给危重的患者进行检查时,如多发性骨折、颅脑外伤等,需要得到临床医师的陪同,当意外出现时,临医师可以立即采取协的处理措施。
3 结果
在影像科对40例急诊患者进行妥善的处理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影像报告单的出具也准确、及时、清晰。
4 讨论
急诊的病情极为的复杂和多变,对影像科的工作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操作不当,便有可能延误病情,失去最佳就诊时机,给临床的救治工作带来不便。在日常的工作处理中,影像科在保障病人生命安全的同时,也要快速的出具影像报告。若出现了异病同形、同病异影的情况,可以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症及有关的检查资料,对患者进行确诊。在进行急诊处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性,因此,必须进行科学的风险防范,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应急处理,努力的做好每一个环节,避免意外的出现,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保障急诊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28-02
一、近几年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
1.影像专业的市场需求仍然很大。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许多患者倾向于选择医疗水平较高的单位,从而增加了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迫使医疗机构不得不通过扩大医院规模、争创“三甲”等途径取得优势。因而大型先进医疗设备,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的引进成为了其中的重要手段,而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2.就业方向和去向逐渐成熟。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医学影像学由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两大部分组成,因而相应的就业方向有:(1)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CT诊断、MRI诊断;(2)超声诊断,包括胎儿超声、腹部超声、泌尿系统超声、血管内超声等;(3)介入放射学,包括穿刺引流、灌注栓塞、成形术、取出异物等;(4)核医学,包括全身骨成像、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等;(5)影像技术,包括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DSA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此外,医学影像工程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其需求量大、创新性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年也受到了相关领域的重视。而医学影像专业目前的就业去向主要有2个:一是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从事诊断、检查、设备管理和医学科研等工作,二是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
3.本科生需求逐渐下降,研究生需求明显提升。由于高校扩招导致了影像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上已呈现出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过于求的态势。目前三甲医院(尤其是大学的教学医院)主要引进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科只能从事影像技术工作,而大、中型医院已不再引入本科以下的毕业生。
4.影像诊断就业明显优于影像技术。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下,医院影像科普遍存在“重诊断、轻技术”的现象,大多数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影像诊断方向的毕业生,这是由于影像诊断更贴近临床,未来发展较好引起的。相反,即使是在大医院技术工作的地位也相对较低,而且存在辐射问题,这种差距使得毕业生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5.综合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学生受到欢迎。在毕业生逐渐增多和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增高。在能力方面,医疗机构看重的是综合素质,需要的是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临床应用型人才,因而只具备一般知识的毕业生不再抢手,而具有诸如“神经影像诊断专长”、“心脏超声专长”、“介入放射专长”、“核医学专长”之类的人才却备受欢迎。
二、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1.影像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影像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短短几十年其发展就出现了质的飞越,而且还未达到极限,这种现象导致了人才的极度欠缺。就长期而言,就业形势取决于技术发展速度和人才增长速度哪个更占优势。如果技术发展更快,则需求量较高;如果人才增长更快,则需求量相对较低。因而就业前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2.临床诊疗越来越依赖影像设备。临床医学的发展有几百年的历史,如今已到达了难以逾越的瓶颈,传统的“视、触、叩、听”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医疗的诊断需求,在治疗上也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影像医学的出现巨大地影响了传统的诊疗体系,并迅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医学已经无法离开影像设备,并且随着医学影像的发展,临床诊疗将越来越依赖于影像设备。这种形势有利于影像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有所增加。
3.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随着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逐渐被认识,生源质量也有所提升。另外,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影像专业学生也正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甚至包括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在这种背景下培养的高质量毕业生自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4.影像工作细分化、专长化。由于就业市场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提高,影像诊疗工作正在向细分化、专长化发展。因而今后每个影像工作者都应该要有一个或多个自己擅长的方向,以分担日益增加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就需要更多的影像专业人才能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这种趋势将一定程度地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5.医学研究需要大量影像人才。影像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如今新的疑难杂症不断出现,针对这种现状临床医学一筹莫展,目前攻克这种疾病只有依靠基础研究才能实现。相比于其他手段,影像学方法因其非侵入、无创伤的优点而广受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因此大大提升,这种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机构,还体现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的用人需求上。
6.影像体系正在与国际化接轨。如今的影像科已经成为了拥有CR、DR、CT、MRI、DSA、PET等一系列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现代科室,相比于传统临床科室其优势正在不断地突显出来。随着影像技术与国际化接轨,未来国内的影像体系将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一致。在国外,影像科是最优秀的科室之一,影像医师的地位很高,且收入优于大多数临床科室。而且技术在不断发展,检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诊疗手段日益先进,这使得影像人才的需求大大提升。据Nishie等人报道,当前日本的影像科医生就非常欠缺,这和他们高度发展的影像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可以推断,随着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深入,国内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会有很大的改善。
三、医学影像专业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
1.提高综合素质。随着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就业市场对影像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逐渐提高。如今,影像医师要面对内外妇儿各科的检查申请,这就要求毕业生有广博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一些非医学专业(如物理、计算机等)的相关内容。因而要达到精英水平,影像专业学生还需不断刻苦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学生应主动深入临床,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英语水平,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前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应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技巧,加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努力成为基础扎实、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一专多能的影像人才。
2.培养人文精神。当前,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任何医疗活动都应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时刻考虑病人的利益。虽然影像医生与病人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但诊断结果将对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影像专业学生同样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责任意识,同时应当注重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去体察病人的疾苦,给予病人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帮助,这种人文精神能够大大提高工作质量,也将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追捧。
3.调整就业策略。近年来影像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都希望能到大城市去,到待遇好、条件优、规模大的单位工作。毕业生的心情应当得到理解,但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考研、考博等途径提高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于其他学生,适当地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医院去服务于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影像专业学生应该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积极参加就业相关的讲座和师生座谈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应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市场形势的变化,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慎重、理性地选择就业去向,这种观念将使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由于医学影像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影像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正在逐渐缩短,如果影像专业学生不时刻保持认真学习的态度,就将落后于时代潮流而被淘汰。因此学生应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再学习能力,积极探索,深入了解知识动向,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小结
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问题与影像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学生和老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结合近几年来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其就业前景,并进一步探讨了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为学生、老师和该领域的关注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认为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