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课堂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理论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理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课堂教学理论

篇1

2.情境教学法在二外日语课堂中的应用

2.1在情境中学,情境中用

语言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说话人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身份等方面的因素都制约着他说话的内容、语气等。要想在课堂上、学校里培养学生创造和活用语言的能力,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呈现新知识,还是巩固、复习旧知识,都应使学生尽量在一种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因此日语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紧密联系,便于“学”、“用”结合。日语教学的过程就是日语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学生在交际中不断地掌握日语技能、日语知识。情境教学法是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情境来学习和使用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中,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线,综合运用多种办法创设真实语言情境,营造日语氛围,实践交际。教师可以用图片、模型、实物、简笔画等教具,利用自己的手势、动作、表情等体态及多媒体实行情境教学,展示情境。目前,“CAI”(Computer?Assistant?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它逐渐实现了课堂教学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的优越性。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真实又立体地展现了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背景,它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运用使教学过程有序化、整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令人赏心悦目。单调的讲解、翻译,单纯的机械训练只能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教师就某一个内容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最终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本知识,还能根据教师所给的情境,从自己的水平出发,编出更切合生活实际的会话,在情境中学,在情境用。在情境中理解、在实践中运用是学生学好日语的重要途径。但是教师要注意所设置的情境要与所学内容、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且自然。练习的方法也要灵活多样,体现出练习充分、广泛、有深度的特点。

篇2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147-02

在当今提倡创新、弘扬个性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能动性,而新课程提出的生成性教学,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加积极的指导意义。

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其基本涵义是:反对静态的预设教学,提倡动态的预设,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奇特的想法、意见和观点,要以这些意见、想法为生长点,对教学进行有必要的改动,最终使整个教学成为成功的、动态的、生成的教学。生成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面对偶发事件或干扰因素,师生通过积极互动的行为,将其转化为对教学有价值的资源的一种非线性教学组织形式。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充分肯定课堂教学中的偶发和冲突事件中的创造因素,鼓励发挥其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和实践要求。

一、生成性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包括: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有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这些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说明了化学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要在动态的基础上呈现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生成性教学理论的提出,给化学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思维和活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大胆调整教学设计,进行生成性教学,通过师生双向参与、沟通和交流,平等对话,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紧贴生活,加以点拨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几乎每个章节的内容与生活都有紧密的联系。而高职生更是处在思维比较活跃的时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面对预设不到的问题时,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紧贴生活实际,运用化学理论加以点拨。如某教师的教学案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师: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结成冰,或水变成水蒸气都是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有的还常伴有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如工厂里的电解水反应、铁生锈等。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吗?(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

生甲:放鞭炮,是化学变化。

师:对,这个是化学变化,鞭炮里面的炸药就是一种化学物质,点燃后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了另一种物质,而且还伴有发热、发光、发声的现象。

生乙:久放的糖块,慢慢融化了,是物理变化。

师:这个也对,因为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是物理变化。

生丙:老师,生鸡蛋煮熟变成熟鸡蛋了,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

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这位老师对笔者说,当时课前备课时真的没有预想过学生会问到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年轻的老师,第一次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她略微思考了一下,说明紧扣定义应该是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学生还没有学习到蛋白质变性的知识,她给学生解释是物理变化,但有的学生表示还是不太明白,持有争议。她也觉得简单认定是物理变化有点牵强,于是课下她又查阅相关资料,也到网上搜查相似问题,发现对于这个问题网上也是有很多争议,没给出确切答案。网上有代表性的回答有:

1.主要是化学变化,蛋液凝固是蛋白质变性,所以为化学变化,而其中也有物理变化,如鸡蛋温度的上升等(化学变化一般伴随物理变化)。

2.物理变化。虽然鸡蛋熟了就变成了固态,但是其性质没变,还是蛋白质啊!如果是化学变化肯定会有新物质生成的,可是这里没有。不能变回液态是因为这是一种不可逆的物理变化,像液态的血凝固后不能变回液态是一样的。

在下次化学课时,她还专门抽出时间来讨论这个问题。通过讨论,学生们学习兴致很高,不单纯追求答案是什么,他们都纷纷表示,通过讨论,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涵义都掌握了,而且理解也很深,这就是现在学校教育所要追求的效果。

(二)紧扣知识点,加以拓展

“非预设性”是生成性教学最为明显的特征。生成性教学就是教学活动前不能预设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追求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既然追求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可避免会碰到事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在给学生解释这些没预设到的问题时,教师要紧扣知识点,化学教学也是一样,都离不开化学的知识点和基本原理。

例如,“燃烧和灭火”知识点,讲到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空气(或氧气)、着燃(火)点,有的学生就质疑:一根火柴棒,点燃时,把火柴头朝下点,它就很容易燃烧,但是把火柴头朝上,火就很快会灭,这是什么原因呢?在给学生解答这个问题时,就要紧扣知识点,燃烧的三个条件,这两种情况都具备空气、着燃点,关键就是可燃物这个条件。在点燃时头朝下的火柴棒火源接触到的可燃物面积大,所以会持续燃烧;而头朝上的火柴棒,火源所能接触到的可燃物面积小,当接触到的可燃物燃烧完,火很快就会灭掉。这也强调了可燃物也是个关键的条件,燃烧的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还有学生问道:电灯泡发光,也是燃烧吗?回答这个问题时,还是要紧扣燃烧的三个条件,电灯泡里面是真空的,没有空气,所以缺少这个因素就不是燃烧。

(三)以实验为手段,加以求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教学中,面对非预设的问题,可以借助实验为手段来进行解疑。

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讲到金属钠的化合物碳酸氢钠的性质时,有的学生质疑:碳酸氢钠溶液加热会分解吗?如果分解会得到什么物质?它会在溶液中再次溶解吗?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先不去告诉他们最终答案,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解答他们的疑问。通过动手做实验,学生发现碳酸氢钠溶液加热是不会分解的,因为碳酸氢钠溶液很稳定,加热是不会分解的;但是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情况就不一样了,它是可以分解的。又如,苯酚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制苯酚,得到产物和通入二氧化碳的量有关吗?得到溶液会分层,什么在上层?什么在下层?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做实验来得出正确的答案。面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这种问题,教师要及时抓住契机,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通过实验来求证。这样不仅结果一目了然,而且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达到了授业和解惑的目的。

二、反思

改革和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教师的成长。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成功进行,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是教师的参与和发展。而生成性教学理论给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生成性教学理论给化学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带来哪些启示呢?

(一)教学理念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理念,都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教师只是负责在课堂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很少倾听学生的声音。而随着新课改背景下动态生成性教学理论的提出,传统教学理念也逐渐被一种新的理念所代替,那就是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化学学科的角度说,就是从传统的化学“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向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方向发展。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教学。教师必须发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把课堂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

(二)及时把握有效的生成性资源,为课堂教学所用

课堂教学生成能够使课堂教学生成的教学效果出现高效、有效、无效和负效等不同情况。不论出现哪种情况, 我们都应该直面教学生成,分析教学生成,促进教学生成。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把握有效的生成性资源,把无效和负效的情况及时排除和调控,不能随波逐流,要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有宽容之心,辩证看待他们的错误观点、做法和要求,见机行事,适时调整,营造出宽松、和谐、轻松的氛围,生成性教学资源才有可能不断涌现,课堂教学才会焕发活力。

(三)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和全面的知识结构

高质量的教学要求高素质的教师。新课改背景下的生成性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是我们每位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这要求教师在掌握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必须时刻吸取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理论、新成果。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如化学史、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宽厚扎实的知识储备,才能轻松地驾驭教材和引导学生。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中,化学教师应在生成性教学的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并充分发挥教育智慧,使化学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独特的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叶林美.高中化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化学教学,2009(8)

篇3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那么如何运用差异教学理论指导高三数学课堂教学,使高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并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呢?结合高三教学实际,谈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人性化的高三数学课堂教学环境

高考带给高三学生巨大的压力,因此,教师应该创造人性化的高三数学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是一种隐性教育,它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很大的潜在的影响。民主、平等、宽容、合作、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的程度,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达到学生身心合一的最佳教育效果,提高学习效率。要成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就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1)尊重学生。师生彼此尊重的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抱着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平等互助的态度,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才会有主人翁的精神,而不致消极、被动。

(2)教学民主。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的情感最融洽。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才能达到师生间彼此尊重,教学相长。

(3)关爱每一个学生,以情激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以情动人,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引起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就会喜欢数学学科。

二、创设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实现差异教学

高三复习课如何上,才能既避免上成使学生昏昏欲睡的“剩饭课”,又避免上成让学生望而生畏的“题海课”,一直是高三数学老师苦苦思索的问题,笔者在进行立体几何的“线、面垂直的位置关系”复习时,为了发掘学生优势,给每个学生提供“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且学生乐意接受的具有挑战意义”的学习内容,将有些习题设置为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可以让优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提示又给学困生创设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让学困生有梯子可以爬,最终也解决了问题,实现了差异教学。

文科数学的立体几何教学中,平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是重点之一,高考试题的第一小题都是证明此类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空间想象能力的差异,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学有所获,战胜高考。

三、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需求,探究不同的结论,从而享受数学、感悟数学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灵活多变、思辨性强,成为历年高考中的热点问题,让不少学生望而生畏、束手无策。笔者所教的是文科数学,大多数文科生数学基础薄弱,缺乏函数思想,抽象能力较差,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不是一下就能掌握的,在高二学习不等式时就初次接触恒成立问题,如不等式ax2+bx+c>0对任意的x∈R恒成立型已有所了解,但当x2系数含字母时不能考虑全面。笔者就从学生熟悉的这种模型的恒成立问题着手,进行变式训练。

例题:不等式x2-2ax+2>a对任意的x∈R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本例意图让每一个同学知道,不等式恒成立问题都与函数有关,用函数思想来解决问题,构造函数f(x)=x2-2ax+2-a,若f(x) >0恒成立,只需抛物线开口向上且

变式1:不等式x2-2ax+2>a对任意的a∈[0,1]恒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

变式2:不等式x2-2ax+2>a对任意的x∈[0,1]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本题也可以直接构造函数f(x)=x2-2ax+2-a,x∈[0,1],转化为函数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运用分类讨论思想可得到解决,但过程较繁。最后,总结如下:

一般情况,含参数不等式恒成立问题,都与函数有关,注意选择函数的自变量(对哪个字母恒成立,这个字母就是自变量),然后构造函数,通常有两种思路,一是直接将不等式右边化为0,左边构造为f(x),进而转化为求f(x)的最大或最小值;二是变量分离法,将不等式中的字母分到式子左右两边,再构造函数f(x),此时的f(x)中已没有参数了,转化为求确定的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到不同要求的数学,在数学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变式中辨析本质,历练思维,演绎了一堂精彩的变式习题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差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方法的提炼,加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训练,使学生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高三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数学课堂就应该是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课堂,因而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出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都能适应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社会要求,同时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以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出版

[2]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出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