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5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医最基本的原则,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与非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所不同的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快、病情较严重,动脉阻塞的范围广、程度重。单纯的冠心病可能是在某一处的血管壁上形成了粥样斑块,堵住了血管的百分之七八十,但毕竟还留下一个狭窄的通道,在这个通道放置一个支架或是在合适的部位搭个血管“桥”就能缓解症状。但是糖尿病患者由于血液黏稠度高,会将这个狭窄的通道也堵得严严实实,根本无法放置支架,此外整个血管呈弥漫性的堵塞,想搭桥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一般心外科的医生对此都感到无处下手。
中医中药在糖尿病性冠心病的治疗上可以及早考虑。糖尿病并发症几乎均有气滞血瘀的表现,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尤为突出,冠脉瘀阻,不通则痛,尽早介入活血化瘀治疗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并可作为一个基本的治疗原则贯穿始终。又因为糖尿病最基本的病理基础是阴虚燥热,久而久之,则无水舟停或少水舟行缓慢。因此,重视养阴生津法的运用,结合化瘀通络,标本兼治,在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上能收到理想效果。糖尿病一旦明确诊断,就应开始使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如养心氏片等。
养心氏片是在中医“益气扶正,活血止痛”的治则下组方、通过现代工艺制备的中成药,方中黄芪、党参为主药,辅以当归活血养阴,佐以丹参、山楂等活血化瘀药物,共奏益气活血止痛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强心、增加心脏输出量作用;当归、丹参具有抗血小板凝集,改善外周微循环之功效;山楂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脂。上述诸药亦针对糖尿病(消渴)的“气阴两虚”病机特点,从“标本兼治”的角度出发,既针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标实“,亦培固了糖尿病(消渴)的“本虚”,因而对糖尿病与冠心病两病并发有一定疗效。
痰瘀阻络证是脾胃虚不能正常运化水湿, 湿聚则为痰。还与阳气不足有关, 阳虚不能湿化水湿, 同样聚而为痰。痰随气走, 阻于经络刚生病变[1]。“证”是中医学一个特有概念, 能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 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 “异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生的。中医的一个“证”往往包括西医的多个病。现通过研究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不同的疾病, 均为痰瘀互阻证, 近期本院对痰瘀阻络证的不同疾病予以祛痰通络法治疗, 收到了理想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90例患者(其中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各3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西医诊断标准, 男52例, 女38例, 年龄20~75岁, 平均年龄41.5岁, 病程1~4年。
1. 2 方法 将90例患者分为三组, 其中冠心病30例, 高脂血症30例, 高血压病30例。三组均采用清淡饮食, 及必要常规拜阿司匹林100 mg, 1次/d口服治疗, 均给予祛痰通络法, 方药为(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炙草10 g、石菖蒲15 g、瓜蒌15 g、郁金15 g、干姜10 g、山楂15 g、泽泻15 g、砂仁15 g、半夏15 g、丹参15 g、菟丝子15 g、当归15 g、柴胡15 g)100 ml, 2次/d口服治疗, 上方以健脾祛痰、活血祛瘀为法, 治疗时间为28 d, 观察中医症状积分变化、血压变化、心绞痛程度变化(心绞痛发作次数、部位、放射程度、持续时间和硝酸甘油片用量)、心电图(心电改变以NST和∑ST表示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 NST表示常规12导联中ST段压低的导联数, ∑ST表示常规12导联ST段压低的总和数)、血脂等化验结果, 进行科学评估分析, 得出结论, 该方法采用主观、客观相结合, 通过科学分析得出明确结论, 应具有可行性。
1. 3 疗效判断标准[2] 采取中医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症状分级与记分:严重, 4分;较重, 3分;中度, 2分;轻度, 1分;无症状, 0分。症状总疗效判定: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症状积分减少≥30%, 但未达到显效。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治疗结果:冠心病组:显效16例, 有效10例, 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高脂血症组:显效16例, 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高血压病组:显效14例, 有效11例, 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三组之间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对痰瘀阻络证的不同疾病予以祛痰通络法治疗, 方法是可行的。
3 讨论
中医治病的法则, 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 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异病可以同治, 既不决定于病因, 也不决定于病证, 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3]。病机相同, 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 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 “异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生的[4]。“异病同治”作为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 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虽表现各不相同, 但都可按“异病同治”原则治疗, 并取得良好效果。“异病同治”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是如何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运用中医的理论, 提高治愈率, 减少复发率和副作用, 同时达到一方兼治多病的治疗目的。寻求一种安全易行、费用低廉的中医“异病同治”治疗方法, 以便于在临床中推广应用。通过该课题研究, 说明西医的多个疾病经常包括在中医的一个“证”中, 中医“对症下药”就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疾病, 而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证候群来组方的。由于社会老龄老化趋势愈来愈严重, 一些常见病, 多发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亦愈来愈高;而且经常一人患多种疾病, 故中医的对症治疗经常起到兼治多病的作用, 将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多次住院率, 减少住院费用及由此带来的相关费用, 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经济、精神负担。
参考文献
[1] 史建钢.异病同治临床研究.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28):216-217.
[2] 马雅銮.祛痰化瘀解毒方药对高脂血症痰瘀互阻证患者单核细胞亚群异常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 2011, 31(1):271-272.
1一般资料
1.1调查对象
以我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100名学生作为2009级实验班,并在相应年级设相同人数作为对照班;选择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200名学生作为2010级实验班,并在相应年级设相同人数作为对照班。
1.2教学内容调整
(1)实验班主要讲述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包括绪论、阴阳、气血津液、脏俯、病因、病机、四诊(主要是问诊)、辨证等相关内容,重点讲解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和辨证,粗略介绍中药常识与基础理论、方剂学基本理论。课时安排上压缩基础部分的课时,增加辨证和中药及辨证选用中成药部分的课时,选用大量临床病例,将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重点介绍101种常用中成药的功效特点、常见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便于学生日后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中成药,在教学中还增加了辨证选用中成药能力的训练。
(2)对照班教学内容:遵照原有教学大纲,主要讲述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包括绪论、阴阳、气血津液、脏腑、病因、病机、四诊(主要是问诊)、辨证等相关内容,重点讲解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粗略介绍中药常识与基础理论、方剂学基本理论。
1.3评价方式
(1)授课结束后,以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査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学内容调整的认可程度、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等几个方面。
(2)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中医学考试成绩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乃软件统计,分类数据进行x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效果评价
2.1问卷调查
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各100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70。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各200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9%。问卷结果显示:(1)对于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的开设,实验班和对照班100.0%的学生都认为有必要。(2)认为在教学中最需要加强的内容是中药和方剂的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为58.7%和49.8%。(3)认为在中医学教学中有必要讲述临床常用中成药的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为83.4%和70.0%。(4)认为通过中医学的学习应该辨证选用中成药的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为91.3%和68.0%。(5)认为在教学中应该结合临床病例和课堂讨论来讲述中成药辨证运用的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为89.1%和78.0%。
2.2学生成绩分布(见表1—2〉
3讨论
3.1增加中成药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对于西医院校来说,不仅要培养多学科医生,而且还要从国情出发,注重培养西医学生的中医临床技能。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趋势,是时展的要求,患者往往需要中西药配伍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实践表明,中西药合理联用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中成药或西药,合理配伍中西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问卷调查显示,西医学生认为学习中医学课程是必要的。
中成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便于贮藏、携带方便、随时可以取用等优点。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学生,作为西医,一般不直接开具中药方剂,而是选用简便的中成药。有调查显示,西医医院85%以上的医师经常使用中成药,且中成药使用总量远高于中医科,但西医医师往往辨“病”论治,致使药不对证,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对中医的发展有不良的影响。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中药毒副作用的报道日渐增多。此外,中西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中药之间不合理用药等问题屡见不鲜。
随着中医药自身优势的凸显,大量成方制剂被应用,药物品种不断增加,新剂型不断推出,中成药正在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认识、了解中成药的相关知识,掌握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防止和减少中成药的不良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医学教育中,要不断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要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现行的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包括中医基础、诊断学、中药、方剂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多学科内容,在短短的60个学时内,教师只能着重介绍中医最基本的概念,对于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中药、方剂等内容则浅尝辄止,从而造成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想教的尴尬局面,因此,在中医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中成药知识的传授,尤其要加强学生辨证运用中成药能力的培养。问卷调査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中成药知识是有需求的。
3.2调整教学内容,运用案例教学法,加强辩证运用中成药能力的培养
笔者在教学中,强调应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合理用药,辨证选用中成药是使用中成药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中成药取得疗效的关键。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每一种中成药都有其自身的适应证,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应用中成药应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尤其应按辨证施治原则用药,而不能简单按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证不经辨证盲目用药。如感冒在中医看来就有风寒、风热、暑湿等多种,风寒感冒宜选用辛温解表药(如通宣理肺丸、九味羌活丸等〉,风热感冒宜选用辛凉解表药(如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等),暑湿感冒宜选用祛湿解表药(如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等),如果不辨证施治,有时不仅不能奏效,反而使病情加重。使用中成药时应注意“异病同证”或“同病异证”等情况的辨证论治,合理应用中成药。
笔者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临床实用的需要,大量采用教学内容与实际病例相结合的方式,即案例式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将中医理、法、方、药融会贯通,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已学过的中成药知识,又加强了其临床辨证技能和遣方选药能力的训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明确学习中成药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活跃了学生的临床思维。通过问卷调査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均认为中成药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而且实验班学生对中成药的知识及运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髙。通过成绩分析可以看出,2009级和2010级实验班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班(P<0.05)。通过比较标准差系数,实验班低于对照班(P<0.05),说明实验班学生成绩比较集中,整体上优于对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