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内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相对于中国13亿多总人口、7亿多农村人口来说,健康教育的覆盖程度还远远不够,健康教育对象已由高危人群扩展至一般人群并以青少年为主我国艾滋病疫情现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因此健康教育对象不仅要包括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性工作者等高危人群以及青少年、妇女、难民、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还应该包括普通人群。回顾文献发现,目前我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对象几乎涉及了各行各业的各类人群,包括了高危、重点及农村与城市社区的一般人群,其中青少年是目前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涉及最多的人群。青少年在具有性需求的同时性健康知识严重不足;在能力开始形成的同时对婚前、婚外态度较开放,存在无保护。因此青少年是艾滋病感染的重点人群。另外,截至2007年底,全球艾滋病感染者中50%以上为15~24岁的青少年,我国HIV感染者中青少年占80%[7]。由此可见,青少年又是艾滋病的主要受害人群。因此做好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不仅是过去宣教工作的重点,而且也是未来应常抓不懈的重心。健康教育内容以艾滋病病原学、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知识为重点2004年,卫生部制订了《预防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并指出可作为大众媒体和健康教育工作者制作防治传播材料的依据。该《知识要点》包括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传播途径、反歧视等十点[8]。另外,有调查发现,预防措施、传播途径和病理知识是我国城乡居民最想获取的艾滋病知识[9]。综合文献发现,目前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上述十大要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病原学知识也几乎在每项健康教育中都得以宣传;但反艾滋病歧视、防治政策、性伦理道德与生殖健康知识、无偿献血、感染艾滋病病毒孕产妇的母婴阻断措施等内容仅在少数项目中得到宣传。
UNAIDS指出一般人群对艾滋病感染者存在高度污名化与严重歧视[3],并认为禁止歧视的法律改革等制度性干预是综合防治的需要[5]。我国卫生部长陈竺也提出反歧视是做好防治工作的思想和道德基础,相关的宣传教育非常重要。因此在未来健康教育中应加强反歧视的宣传力度,反对助长污名化的社会评判与恐惧。此外,基于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母婴阻断措施、防治政策宣传等在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继续重视宣教艾滋病病原学、传播途径等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这些内容的教育力度是未来健康教育应努力的方向。知-信-行理论是我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主要指导理论健康教育项目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将有关理论应于实践以及如何应用[10]。目前我国大多数机构与项目进行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均以知-信-行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但该理论在实际的健康教育工作中难以指导对教育对象的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因此该理论的作用比较有限[10]。国外艾滋病健康教育广泛采用的则是健康信念模式、理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紧张与应对互动模式等多种理论[10]。因此,以后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可借鉴国外应用这些理论的成功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或综合应用多种理论于实践中,以提高教育效果。健康教育的持续时间差异较大目前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的持续时间差异较大,有长达数年的项目,也有短至2学时的健教活动,平均约4个月左右[11,12]。分析文献发现,多数研究因为涉及的教育对象、地域等较广泛从而导致整个项目的周期较长,但鲜有针对同一人群在一定时间内反复进行健康教育的报道。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前期获得的艾滋病相关知识会发生遗忘,因此可能影响远期效果。白广义等在农村居民中进行了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册及一般宣传三种教育形式的远期效果评价(远期定义为3个月),结果发现各种形式的远期效果均较差[13]。
健康教育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且效果均较好从传播学角度来讲,传播可分为自我、人际、群体、大众、组织传播[10]。综合分析文献发现,目前在我国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广泛采用的是前四种形式。自我传播,如向对象发放宣传小册子、小折页、宣传单页等;人际传播,如健康咨询、个体健康教育、同伴教育等;群体传播,如专题讲座、选修健康教育课、小组讨论、主题班会等;大众传播,如播放与艾滋病有关的宣传片与电影及公益广告、广播、出版卫生期刊、张贴宣传画等。除此之外,社会营销模式、小手牵大手模式等形式也应用于艾滋病健康教育中[15,16]。针对农村地区的健康教育,米光明等人提出了以“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为平台,采用“自上而下”的社会动员和“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相结合的综合干预形式[17]。回顾文献发现,每一种教育形式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各种形式效果的优劣,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顾沈兵等进行了自我、人际、群体、组织及大众传播五种教育形式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提高防治知识方面,最有效的是群体传播;在服务行业中人际传播最有效,而组织传播在企业、集贸市场等行业中的效果最好;群体传播在文盲或半文盲群体中的效果最好,而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中以大众传播效果为最佳[18]。陈潇潇等的研究发现,将发放小册子自学、专题讲座与现场咨询答疑两种形式结合实施的效果最好[14]。张劲松等的研究发现,同伴教育在态度转变方面的作用最大;而专业教育在重难点知识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同伴教育及大众传播[19]。徐缓等的研究发现,接受多途径宣教者的知识知晓率明显大于未接受者、知识误解率少于未接受者,而且知晓率随宣教方式累计接受数的增加而上升[20]。以上研究结果提示艾滋病健康教育应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行业、兴趣、教育内容等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育形式,并尽可能综合运用多种形式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健康教育评价评价设计方案相关研究多采用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即通过比较教育对象在艾滋病健康教育实施前后有关指标的情况来反映教育效果。虽然简单易行,但无法控制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因此难以准确地评定教育效果。评价方法多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少数研究采用个人访谈、参与式观察法等定性研究方法[21]。程玉兰等认为问卷调查主要针对知识、态度等进行评价,结果较片面;而定性研究的主观性较强,因此提出可应用以综合指数法为主、以定性研究方法为辅的评价方法[21]。评价时间分析文献发现,绝结束后1月内进行评价,有些甚至是结束后立即进行。仅少数研究选择在教育结束后3、6、8个月等较长时间后进行评价[13,22,23]。
评价内容与指标回顾文献发现,多数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对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进行评价;其次是行为改变,如安全套的使用、非婚、HIV自愿检测与咨询等。对于上述内容的评价指标,多数文献均选用知识知晓率、正确态度持有率及行为改变率。我国目前并没有国家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但相关研究已开始启动并可见相应的研究成果。2002年,田本淳等研制了《预防艾滋病公众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操作手册》,该指标体系以效果评价为主要内容,同时对关键过程也进行评价,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了操作性定义[24]。2004年,徐缓等提出应使用双重指标(知晓率和知识误解率)对人群的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程度进行评价;并应用此指标在农村居民中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误解与知晓不是完全相反的对应性关系[20]。2008年,彭佳林等制订了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三级,一、二、三级指标分别有3个(行为倾向、促成与强化)、8个(知识、健康行为信念、健康行为态度等)、21个(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率、传播途径知晓率等)[25];同年,方鹏骞等制订了人群健康教育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一、二、三级指标分别有4个(行为倾向、促成、强化与改变)、11个(知识、健康行为态度、政策法规等)、40个(艾滋病基本知识、自我效能、安全套可及性等)[26]。国际上针对艾滋病预防控制的评价也先后提出一些指南或指标。2002年,UNAIDS和WHO为监督各国落实《艾滋病承诺宣言》而制定了《核心指标》,包括国家承诺与行动、知识与行为、效果、全球承诺与行动四类指标[27]。2004年,WHO、UNAIDS、AIDS全球基金等联合研制了《AIDS、TB、疟疾监测与评价工具箱》这一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28],内容主要包括投入评价、过程评价、远期效益评价和产出结果评价;同年5月,WHO、世界银行、美国国际家庭健康等联合研制了《国家级青年人群预防AIDS项目监测与评价指南》,该指南包括工作、影响因素、行为、远期效益指标4个部分[29]。
作者:谈学灵 陈彬 单位:成都学院医护学院
【关键词】 血液透析;多媒体;健康宣教
【中图分类号】 R49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31-01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和程[1]。健康教育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最优先重点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医院的功能也由单纯医学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教育一体化卫生保健服务转变,健康教育的质量如何,将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病人减轻心理负担,了解与疾病有关的健康知识,提高病人的健康意识,纠正不良的健康行为,促进身体康复,预防疾病复发。[2]血液透析作为救治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是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肾脏替代疗法。病人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因缺乏专业知识,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悲观等心理,从而使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内分泌失调,从而加重疾病的进展[3]。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4]。近年来,我科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其中,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采用单人讲解与集中授课相结合的形式,在临床护理指导中,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之间在本院肾内科病房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00例,均为慢性肾衰竭病例,其中男65 例,女35例;年龄35~76 岁,平均57.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5例,高中35例,大专及以上20例。按入院时间段分为两组。2009年入院患者为对照组,2010年为观察组,每组各有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程度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透析周期2~3 次/周,每次4小时。定期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血液透析宣教和技术指导,实行考核制度。
1.2 健康教育实施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主要使用个别口头讲授方式。观察组除按常规教育外,还利用多媒体集中上课方式,通过科学严谨的设计,利用视频、动画、声音、PPT等多媒体技术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宣教资料,由血透护士分期组织患者集中到宣教室,观看PPT演示及视频操作,并予以详细解说。
1.3 健康宣教内容
利用PPT课件对患者和家属演示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包括:(1)疾病相关知识:讲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2)心理指导:鼓励患者保持开朗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同时指导家属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使其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3)饮食指导:血透患者营养问题极为重要,合理的饮食是透析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4)动静脉内瘘自护的指导:动静脉内瘘的畅通是患者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俗称“第二生命线”,一旦建立内瘘,应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便促进内瘘的扩张和成熟,以免内瘘阻塞。(5)生活指导:终末期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必须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保证休息和充足的睡眠。(6)用药指导: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情况,及时通知医生调整用药量。(7)自我监测: 指导患者在透析间期自我监测血压和体重是非常关键的。
1.4 评价内容
患者和家属了解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水平,保持开朗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能熟练自护动静脉内瘘,注意日常生活保健,积极服药,自我监测血压和体重等。
1.5 调查方法
按评价内容设计调查问卷,由患者自填,文化程度低者可由护士帮助完成。对照组在患者透析一段时间后发放问卷,共发放50份,收回50份;观察组在患者或家属集中上课后发放问卷,共发放50份,收回50份。
1.6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表1显示了两组患者掌握血液透析健康宣教内容的比较结果,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表1 两组患者掌握血液透析健康宣教内容的比较
3 讨论
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或家属自愿地接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5]。将多媒体课件融入到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健康教育中,其作用是很明显的。
3.1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多媒体课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直观性好、交互性强、表现丰富。由于图文并茂、声像清晰、形式生动活泼,易于患者接受、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文化水平低者以及老年患者,再结合护士的临床实践指导,使患者更易掌握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减轻焦虑心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减少透析并发症的发生,更好地配合疾病的治疗。
3.2 提高了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健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干预(intervention),它主要是使用传播、教育和干预的手段来促使人们的行为发生改变,使人们在面临健康问题时,有能力作出行为抉择,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对照组实施口头宣教,患者得到信息的渠道仅仅是听觉,理解力不高,不易掌握。而观察组采用的多媒体宣教方式,以图像或视频方式进行演示,使患者能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促进健康教育目的的实现。
3.3 有利于护患关系的融洽,提高患者满意度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系统和有评价的教育活动,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增强了护士与患者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维护了患者的疾病知情权,使患者感到在医院里受到尊重和重视,提高了患者对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6]。
3.4 有利于血透护士专业知识的提高
多媒体技术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护理人员变被动询问为主动教育。护士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查阅资料、认真备课,既弥补了护士健康教育相关资料的缺乏,有利于全面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又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促进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及积极性,使健康教育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孙秋华,沈勤.中医护理健康教育[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
[2] 林亚琴,张菊红,戴杰.应用多媒体对腮腺肿瘤患者实施健康宣教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22-123
[3] 孔祥茹,陈翠杰,宫培艳等.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外医疗,2011(5):135
[4] 黄秀凤,黄秀丽,白满等.健康教育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70-72.
传染病是临床殊的病种,传染病患者护理对于传染病的治疗和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已成为传染病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它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取得的显著效果,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与认可。笔者以肠道传染病患者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为例,探讨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本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期间住院的肠道传染病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4例,女46例,平均年龄30、25岁。肠道传染病判断以常规诊断标准为参考,大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症状。
1.2 研究方法
以本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期间住院的肠道传染病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在护理中开展全面的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教育结果,分析比较患者在教育前后的相关知识知晓率以及患者对于健康教育的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作为数据录入软件,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健康教育前后肠道传染病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前,患者对于肠道传染病的健康保健知识知晓率很低,尤其对于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了解不清。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后,知晓率明显提高.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1>0.05)。详见表1。
2.2 患者对于健康教育的评价
患者对于健康教育的综合满意率达到80.17%,在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开展健康教育质量评价,以百分制为标准,评价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及时性、趣味性以及全面性。趣味性得分较低,评分结果详见表2。
3 讨论
此次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肠道传染病是“粪一口”传播,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肠道传染病可经苍蝇传播,饭前便后洗手可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在外用餐应选择干净卫生的餐厅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剩余食品、隔餐食品要彻底再加热后食。用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食物,家中常备“泻立停”等应急药物,肠道病菌会随手、食物、饮用水等经口而感染等,与肠道传染病相关的知识。健康教育后的知晓率明显提高,提示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次研究中,健康教育的趣味性评分较低,相关人员可以采取各种方式,综合使用文字、图画、视频等媒介增强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从而使患者更加容易理解记忆相关知识。
在传染病防治中,健康教育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有利于传染病的管理。健康教育在开展中,突出传染病的特点,教育人群以预防为主,做好消毒隔离。鼓励相关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增强病人的法纪观念、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使患者既要学会保护自己,也学会对他人负责。
第二,有利于病人预防保健意识的增强。相关研究表明,98.21%的患者关心自己的病是否传染,96.80%的患者不了解传播途径,而且大多数病人及亲属不知道消毒隔离方法及隔离时间.又恐惧患了传染病。医院已经转向了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患者及亲属进行预防疾病知识的教育,可以增强病人自我预防和保健的意识,消除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三,有利于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健康教育的传播手段和技巧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后护理质量。整体护理中,主管护士应该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制订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开展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