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心理学危机干预

心理学危机干预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心理学危机干预,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56-03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经济也面临着各方面的冲击,就业求职困难重重,社会问题频频出现,大学的校园已不是从前的安逸,遭受各方压力冲击大学生,心理危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学生自杀、犯罪等事件的不断惊爆,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的不断增加,频繁发生的大学生杀人、自杀、校园暴力等现象都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外在表现。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及时做好危机干预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

(一)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的提出最早始于20世纪40年代,来自Lindemann对丧亲事件的研究。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后,经Caplan等人发展后逐渐形成心理危机理论。Caplan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Problematic Situation),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其后,随着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对于心理危机概念界定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但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Kristi Kanel从实质上分析,心理危机包括三个基本的部分,即:1.危机事件的发生;2.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3.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2]。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

大学生作为心理危机的限定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别于心理危机在其他群体发生时的特点的。目前为止,心理学界的诸多学者给出了特殊的界定,主要是在心理危机的定义中注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高校出现心理危机的特征等因素。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危险期、断乳期,此阶段是各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广义上将大学生心理危机定义为:大学生个体或群体面临超出其承受能力范围的压力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狭义的概念中则涉及到大学生心理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价值观的不确定性,自我意识的不明确性,思维观念的模糊性,理想现实的矛盾性等内在特点,还包括有大学生处于学业、就业、经济、情感发展等的特殊环境中,因此面对问题,无法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而出现的情绪与行为的严重失衡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一)个体因素

1.生理因素。大学生的处于青年中期的人生发展阶段中,其生理发育已完全成熟,且性生理也与成年人相同,因此有了强烈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需要。我国法律在现阶段随意规定大学生有在校结婚的权利,但道德、学业、就业、生存等各方面问题任要求大学生以学业和自身发展为重,所以大学生处于性成熟到以合法婚姻形式开始正常的性生活的过渡时期,有人将这段时间称为“性饥饿期”,从而产生因生理带来的心理困扰。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影响包括大学生的人格结构不健全,价值观、人生观的不稳定性,心理素质过低等因素。大学生的人格结构,主要影响在气质与性格层面中,现阶段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使其性格中带有自我、冲动、或孤僻、骄纵等特点,因此受挫力低,心理脆弱性高,危机承受能力不强。而且我国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数中小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不重视,造成相当多的青少年人格不健全,心理素质较低,从而进入大学后其心理问题凸显。

(二)环境因素

1.学校因素。大学生的生存环境以学校为主,因此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有直接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业压力,成绩的不合格影响毕业,中学的优秀和大学的平淡反差;情感问题,恋爱与失恋的困扰;就业压力,经济危机,就业困难加剧,求职屡屡受挫;人际关系问题,同学间的文化差异,生活处事方式的不同引起人际冲突等;个别学生的网络成瘾,使之感情缺失,脱离集体,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经济问题,我国大学生中贫困生占30%,其学费负担,生活来源问题等都会严重影响自尊心发展。因此,诸如此类学校的正常事件均可能影响部分学生心理环境失衡。

2.社会因素。许多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正相关。其原因是由于社会支持能够从两个方面对危机起到缓冲的作用:一是社会支持能够影响大学生对潜在危机事件的知觉评价,即大学生如果知觉到他人提供的社会支持的内容和程度足以应付潜在的危机事件,那么潜在的危机事件就不会知觉为危机事件;二是在危机知觉之后,足够的社会支持能够导致危机的再评价、抑制不良反应或产生有利的调整性反应,从而降低甚至消除危机的反应症状,或者直接影响生理活动过程,从而达到缓冲的效果。

3.家庭因素。学生的家庭环境不仅影响学生现在的心理环境,还影响将来的心理发展。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是与家庭生活的不良背景、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经历联系呈现相关。家庭的显性或隐性的文化环境,如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抚养方式以及家长的素质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心理健康水平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1.心理危机干预的概述。心理危机干预,简称为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其概念最初源于Lindemann和Caplna的军事精神病学实践工作,近几十年来在西方取得很大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在简单的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殊的心理技术的领域。概括来说,危机干预是指心理学人员对心理危机者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的一种技术,即给与及时适当的心理援助,防止其精神崩溃,防止意外发生,并使其尽快摆脱危机状态,重新建立和恢复其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

2.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具体步骤。第一阶段(问题评估):治疗师须全面且真实了解引起心理危机的外部诱因、内部诱因,危机者的心理特点,危机的影响程度,危机处理的影响因素,危机解决的协助条件,危机者的自杀自伤可能性以及危机干预的效果,如有需要应及时住院治疗。在此同时,还应注重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第二阶段(制定计划):危机干预不是注重人格塑造,而是要帮助危机者恢复其危机前正常的心理平衡水平。因此在制定危机干预计划时,要根据前阶段了解的内容和危机者的生理心理及生活环境的特点,制定适宜的干预计划。干预目标明确,干预技巧有效。第三阶段(治疗干预):这是危机干预工作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首先要帮助危机者正确认识与理解自己所处危机问题,其次要引导并帮助危机者释放压抑的危害情绪,再次帮助危机者总结原因,学习用正确的应对方式面对逆遇,最后要让危机者建立新的人际、生活环境,特别是对失恋或丧亲的危机者的干预。第四阶段(治疗终止和随访):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一般经过4~8周的危机干预,大多数病人的危机问题会得到缓解或解决。因此,应采取适当的技巧及时中断治疗,防治危机者形成依赖性。同时对危机者给与鼓励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治理利用技巧的强化,便于避免或减少危机再次发生。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针对性研究

1.教育和引导。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前期预防,应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着手。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内涵,最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情况,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特征和预兆,以及如何发现自己或身边的同学、朋友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等。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和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大心理危机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开展生命教育和价值教育,让他们对生命有更清晰的认识,学会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关爱,使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心理成熟度获得全面发展,学会有价值幸福地生活,从而减少危机现象的发生。

2.辅导和咨询。辅导和咨询主要正对是有出现危机苗头或心理困扰的大学生进行的心理辅导,是心理危机形成和爆发前的预测和排除,通过对有危机可能的学生进行相关信息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进行系统评估,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意外性。学校心理工作教师可在每学期开学前,用标准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和建档工作,根据普查结果和约谈情况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筛选出心理危机干预和预警对象,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档案,跟踪其心理状况的变化,从而有效并及时地发现可能有心理危机的学生,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3.干预和处理。这各环节是对已产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而进行的实际性的危机干预,使其摆脱危机状态,防止意外事件发生,恢复其心理平衡的环节,即对学生出现的危机给与危机应急处理,这是对高校心理工作者要求最高的环节,也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部分。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应该遵循危机干预的原则和程序,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中级职称以上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对危机者处于危机状态的程度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根据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确定干预方案,帮助其解除或降低危机状态。对症状表现较重、危机程度较高者,应立即转介到心理专科医院或精神卫生医院进行治疗。对于群体性、灾难性事件的危机干预,也可以采用紧急事件应激晤谈法(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包括导入期,事实期,感受期,症状期,干预期,再进入期七个环节,晤谈时间通常在危机事件发生的2~10天内进行,持续3~4小时;在重大灾难中通常在3或4周后进行。

4.处理网络建立。高校应建立多级心理危机干预小组,一级由心理咨询专家、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医院、后勤服务部门等人员组成,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行监控、协调、教育、普查、建档,做到专家心理咨询服务制度、热线24小时开通制度、定期预测分析制度、心理危机会诊制度、危机分级报告制度等,确保大学生心理危机解决落到实处。二级由学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和辅导员队伍组成,这些老师和学生接触密切,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术的培训,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危机预测、监护和后期跟踪的主要力量。三级为同辈心理健康监护队伍,组建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开设朋辈心理辅导热线,配备班级心理委员,协助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监护工。四级为家庭支持系统,建立家长告知制度,做到辅导员与家长定期联系,家校合力的支持系统,联合家庭学校从各方面给予学生生活帮助、心理监护和支持。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合力打造高度的社会支持系统。从社会角度来说,学校只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部分,学校应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力量及时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力争把危机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其中包括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消防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应急救援作用,医院的救护作用,社会专家的影响作用,最大化的增加社会支持力量,减少不必要的危机产生。

参考文献:

[1]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

[2]Kristi Kanel.A Guide to Crisis Intervention[M].California:Marcus Boggs,2003.

篇2

二、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一)及时发现,主动干预

了解到阚某的反常表现后,辅导员主动多次找到他沟通和交流,积极实行人文关怀,不断给予他正面的暗示和肯定,尝试缓解其心理压力。并嘱咐寝室其他同学主动关心阚某,对于他的敏感易怒情绪,尽量顺着他的思维模式,保持手机畅通,及时反馈该生的夜不归宿情况。

(二)及时反馈,商讨对策

从来访者刚入学开始,辅导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和系领导汇报,介绍阚某的表现情况,分析存在的困难和原因,商讨解决方案。并及时与来访者家长取得联系,寻求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及时跟踪,寻求咨询

针对阚某出现的心理问题,系领导、辅导员、宿舍室友分别从各自的角度予以关注,辅导员在于其沟通中,详细介绍学院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情况,并推荐相应的心理咨询师。阚某在出现问题一个月后,主动来到学院咨询室寻求帮助。由于心理危机干预及时正确有效,阚某在咨询五次后,适应了新的环境,与室友相处融洽。

三、如何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提高教学系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系应属于承上启下的一级,有着不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如果不能发挥这一级的作用,学院做再多的工作也很难起到效果。辅导员平常的工作比较繁杂,虽然很多职业院校已经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组织机构,但一部分系认为心理危机工作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的事情,有些系也只是在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后才跟进,前期预防准备工作不足。所以在这方面应加大力度,统一思想,让系一级把工作做到前面,落到实处。

(二)建立在校生心理健康档案

每年对大一新生在开学初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为每位学生建立在校期间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积极主动约见面谈。后期,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组织和班级心理委员,建立同辈督导机制[2],通过他们对班级学生日常情况的观察,排查出有问题的学生及时向辅导员和系部进行反馈。

(三)加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建立合格的师资队伍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52-02

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心理健康的保健和维护已日益受到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许多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出现,是由于在心理危机的预防、识别和干预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系统的体系。高校是一个人口稳定且密集的场所,聚集着大量未来的社会精英,危机的发生将有极大的社会感染性,情绪易扩散、放大,影响教职员工和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高校要积极有效干预危机,不仅做好当前援助工作,还要致力于完善预防和后干预工作,提高高校心理危机的免疫力和康复能力。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

被视为心理危机干预理论鼻祖的G.Caplan,在1954年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他认为,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Everly等人也认为心理危机指的是危机事件带来的威胁和挑战超出了人们有效应对的能力范围,使人们内心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混乱和不安。

国内心理学家季建林等人提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危机干预是一种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

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心理危机涉及危机的困难程度和个体的应对素质,重视个体的应对能力和潜能。危机干预的最终目的是危机损害最小化,个人成长、人格完善最大化。

二、如何识别大学生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的识别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有效地识别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将使危机干预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结合郑希付的《临床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为情绪、认知、行为、躯体四方面。

情绪方面:表现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和空虚感,且可伴随恐惧、 愤怒、罪恶、烦恼、羞惭等消极情绪体验。

认知方面: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难以区分事物的异同, 体验到的事物间关系含糊不清,作决定和解决问题能力受影响,有时害怕自己发狂,一旦危机解决可迅速恢复正常。

行为方面:不能专心学习或劳动; 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与社会联系破坏,可发生对己或周围的破坏;拒绝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现,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

躯体方面: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

当大学生出现四个方面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表现,我们认为该生出现心理危机。章周炎认为 ,心理危机包含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当三个基本要素都具备时,就说明该个体出现了心理危机。分别是:

重大改变:如个体生活中发生重大事件、遭受挫折境遇、面临严峻挑战、遇到严重阻碍。

无能为力:惯用的应对策略防御机制失效,努力尝试解决失败,产生严重的乏力感和失控感。

心理失衡:以往平静、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被打破,各项功能出现明显失调,认知上只看到消极悲观无望、心情抑郁、烦躁、易激怒,行为上不能做灵活的选择、遇事回避或拖延。

综合杨洪玲和章周炎等人的观点,当以上表现未达到精神病学症状标准,并不构成精神病学疾病诊断时,大学生出现四个方面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表现,或者三个基本要素都具备时,才构成心理危机。

以上学生的变化信息可以来自同学、室友、朋友、班长的报告,也可以由辅导员、咨询室、宿管阿姨、心理网站、心理热线、同辈心理互助队提供。

不仅要关注周围的人提供的信息,还要整理学生本人的报告或求助资料。如入学心理普查、心理信箱和邮箱的来信、咨询室咨询记录等。

三、如何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

一般认为,心理危机干预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这是对危机干预的狭义理解。广义上说,有效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始于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完整而系统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包括危机预防、危机干预和危机后干预。

(一)危机预防方面

开展心理讲座,主题包括压力应对、恋爱问题、人际烦恼、学习困难等;开设心理学选修课,提高学生的探索热情和途径;加大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热线和心理邮箱的宣传力度,增加宣泄和求助途径。同时,不定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意见。重视525心理健康日和世界精神卫生日,鼓励多样的专题活动等。

对此,廖桂芳提出“六位一体” 的危机预防机制。包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咨询、文化建设、调查与研究和同辈心理互助等六个项目。

(二)危机干预方面

目前,国外心理危机干预领域有几套比较成熟而系统的危机干预模式,这些干预模式对于如何在我国学校环境下进行危机干预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如美国红十字会危机干预模式、危机事件应激报告模式、教室危机干预。

朱浩亮提出多校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理念及信息反馈系统,从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方面出发,组建全面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黄盛以三维立体系统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从社会、家庭和高校三个维度着手,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维立体系统。高校需要构建以校心理咨询中心 (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的咨询治疗性干预。同时大力加强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构建家校联动机制,把三者统一起来,分工合作,共同促进心理危机干预的完成。

(三)危机后干预

经过短期的心理危机干预,危机给当事人带来的影响有三种情况:1.心理平衡恢复到之前水平;2.留下永久性的心理创伤;3.暂时实现了调节平衡,但随时可能反弹或爆发。第一种情况是最理想的,后面两种需要危机的后干预。

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是指干预者对暂时渡过心理危机或未渡过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个体,或周围相关学生提供帮助,以实现危机学生个体或周围相关学生达到危机前的心理发展水平为目的 。

在危机后干预环节,需要评估危机干预效果,建立跟踪反馈,同时完善大学生的家庭和同伴支持系统。当发现当事人情况超出干预者自身能力范围,则须及时考虑转介给其他专业人员、专业机构或医疗机构。

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深入发展。

四、当前心理危机工作的不足和启示

目前,国内高校心理危机系统正在逐渐完善,许多高校已建立了或正在建立合格的心理咨询室,但重心仍在危机发生之后的心理干预。显然,危机的预防和后干预比较薄弱,但它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体上说,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注重形式,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属于典型的外驱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方面,我们需借鉴学习美国学校的内驱式干预模式,即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由专业人员进行规划和实施,从个体、环境和整体上进行干预。学校往往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健康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干预模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

[参考文献]

[1]Caplan,C.The Principlesof Preventive Psychiatry[M].New York:Basic Book,1964.

[2]Everly,G.S.,Flannery,R.B., & Mitchell, J.T.(2000).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A review of literature.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A Review Journal,5.

[3]季建林,徐俊冕.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116-118.

[4]汪明春.高等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实践探析[J].成人教育,2007,(12):77- 78.

[5]郑希付.临床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