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心理学的投射效应

心理学的投射效应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心理学的投射效应,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心理学的投射效应

篇1

中图分类号:B841.7 文献标识码:A

1投射测验的发展历程

1.1萌芽阶段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投射技术的运用源于高尔顿首先开始的字词联想测验,之后由瓦特、克里培林发展成第一个投射测验――字词联想测验。

1.2前期发展阶段(20世纪初―40年代)

罗夏受克里培林的影响,于1921年出版了《心理学诊断》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人格投射测验理论,他称之为“形解释测验”罗夏的墨迹测验一经介绍很快得到了心理学家的重视在美国和欧洲都得到了发展。

1.3顶峰时期(20世纪40年代―60年代)

1940年学院派心理学在美国逐渐被医学化。据统计当时罗夏测验在美国最常用的测验中投射测验占了五席。

1.4争议批判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随着投射测验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在心理治疗中盲目使用投射测验,导致了对投射技术的不断质疑和批评。面对不断的质疑和批评,为了解决投射测验已有的缺陷,许多测量学家开始整合以前的投射测验。

1.5整合中求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

心理学家开始了对投射测验进行了整合。他们综合了投射测验的缺陷,分析了其它测验的优点,对投射测验的编制、施测、分数的解释做统一的、标准化的确定。

2投射测验的科学性评价

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关于投射测验在人格评估领域的科学地位问题的争论可以说是褒贬不一。一方面是实验者对投射测验信度效度和常模等方面尖刻的批评。另一方面是投射测验在临床咨询中应用较多。因此对投射测验做科学性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还有一些心理学工作者认为投射测验技术是“主观性”评估,其它技术是“客观性”的评估。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其一:它的客观测验中, 有时也包含投射技术 。 比奈在他的智力测验中使用了墨迹测题, 著名的韦氏智力测验中的领悟力测验 、词汇测验就被认为属于投射性质。其二, 罗夏测验等投射测验也遵循测量学的原则, 致力于建立客观化的评分标准, 并有大量的信度、效度的研究报告。因此投射测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投射测验本身的局限性引起了人们对其科学性的怀疑。

(1)相比于别的标准化的测验多数的投射测验没有建立自己的常模,参照标准很难确定,测验结果很难解释。这就制约了测验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了投射测验科学性的降低。

(2)信度和效度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投射测验的负性态度基本是因为投射技术的信效度不高。批评者认为投射测验的效度估计源于对以健康结果训练为基础的病理群体的观察,其结果将导致在临床咨询的条件下有高的效度估计。至于信度,由于多数使用评分者信度再加上投射测验的自由性非结构性原则,这就使记分的难度增加,信度不高的问题也就暴露了出来。

虽然投射测验面对这么多批评指责。但投射测验并没有从心理测验的阵营中消失。相反相比于其它测验而言投射测验也有自己特有的优势。

它不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文化公平性,可以在跨文化研究中广泛应用;投射测验是测量人格的深层结构无意识的有效工具,而其它人格测验根本就无法做到;与其它自陈量表和结构式访谈相比,投射测验可以有效防止社会赞许性等问题的出现,间接地测量出被试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像问卷测验那样依赖于被试是否真实回答。

3提高投射测验科学性的措施

3.1客观化、标准化与常模相结合

投射测验可以借鉴其它测验的优点,将投射测验的施测评分规则、结果的解释、施测者的技术水平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系统的标准化的规定。建立自己的常模标准。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按照客观诊断――标准治疗(头脑与公式的结合的模式)即要运用尽量客观标准化的方法作出诊断。从而按照统一的常模标准进行解释。

3.2将投射测验技术、问卷测验技术、情景测验技术加以综合运用

问卷测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收集到大量的信息,测验结果也容易量化,便于确定测验常模。但它容易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且无法评估受试者不愿回答的问题。情境测验在人员选拔中效度较高,但是它所设计的特定情境只能评价到特定的心理特质,人为的情境能不能代表真实的情境是一个争议。情境测验最大的局限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正是因为各种测验方式各具特色,他们的综合使用可以扬长避短,更加准确有效地测量出人的心理特质,从而提高投射测验的科学性。

3.3理论与技术亟待日趋完善

篇2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态度、知识基础能力结构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种看法的形成大体是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两条途径来间接把握和直接认知的。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看法有时出现较大的偏差,并对化学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制定教学目标过高。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注意到高中化学知识比初中化学知识叙述更准确、更严密、更抽象,化学现象的分析更复杂,思维层次的要求更高和更活,而是凭自己对化学掌握程度和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想当然地制定教学目标。

2.教学策略运用不当:(1)概念的抽象概括过早过急。(2)忽视思维过程的揭示。学习化学离不开解题,因此有些化学教师认为:学好化学就要多做题,题目做得越多越好。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忽视了思维过程的揭示和思想方法传授,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导致学生在遇到未曾做过的问题时,无法正确入手解决。

二、认知偏差的归因分析

1.心理学分析。一般地说,教师的认知偏差主要来源于两个心理效应的影响:(1)投射效应。由于受投射效应的影响,教师容易把自己对学习知识的思维特点归属到学生身上,而忽视学生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由此造成有些教师的教学失败。

(2)定势效应。通俗地说,定势就是按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定势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定势效应也是产生认知偏差的重要原因,它使教师的思维具有顽固刻板性。

2.对学生缺乏深入地研究。有些教师不注意研究学生和了解学生,只是用自己的经验、直觉,想当然地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态度、能力、知识基础等,则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这样,教师的认知偏差就不可避免了。此外,认知偏差的产生也与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的储备等因素有关。

篇3

一、人格测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Godon-Willard Allpart)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人格测验是系统地按照某些规则将人的人格特点以数字方式表达的程序,这些数字用来预测人在将来情况下所作出的可能反应。

一般而言,人格测量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传统的人格测量方法,一种是非传统的测量方法。传统的人格测量方法包括客观量表类测验、投射测验、作业法等,非传统的测验方法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测量方法和人本主义学派的测量方法。

二、投射技术

投射测验是建立在投射技术上的一种测量人格的方法。投射测验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都是有原因并可以预测的,而且个人本身的心理状况及整个的人格结构,对当时的知觉与反应的性质和方向,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人格结构的大部分处于潜意识中,个人无法凭其意识说明自己,当他面对一种不明的刺激情境时,却可以使隐匿在潜意识中的欲望、需求、动机等“泄露”出来。

G.Lindzey将投射测验分为以下五类:(1)联想型。让被试说出某种刺激(如单字、墨迹)所引起的联想,如荣格的文字联想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2)构造型。要被试根据他所看到的图画编造一套含有过去、现在、将来等发展过程的故事,如主题统觉测验。(3)完成型。提供一些不完整的句子、故事或辩论材料等,让被试自由补充,使之完整,如语句完成测验。(4)选排型。要被试根据某一准则来选择项目,或作各种排列。可用图画、照片、数字等作为刺激项目,如内田测验。(5)表露型。使受测者利用某种媒介(如绘画、游戏、心理剧等)自由表露他的心理状态,如画人、画树测验。

三、投射技术的实际应用

投射技术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人格测量以及心理治疗中。在人格测量领域,现在常用的投射技术测验为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Test, 简称RIM)、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简称TAT)、团体个性投射测验(the group personality projective test,简称 GPPT)和笔迹测量。

1.罗夏墨迹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于1921年由Hermann Rorschach创立,是临床心理学界用的最广的测验之一。RIM由10张瑞士标准(没有意义与内容的)墨迹图组成,5张黑白的,3张彩色的,2张是黑色外,还有鲜明的红色。由主试逐一在被试面前出示图片,要求被试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根据自己想象的内容,自由地描述。主试要把被试的反应详细记录下来,通过观察被试对墨渍图的知觉反应,来预测或推断他的人格特征。罗夏编制这一测验法来源于荣格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思想,以知觉与人格之间存在着反映和被反映关系的基本假说为理论前提,被试在说出自己知觉体验时,会无意地或不知不觉地将真实的自己暴露出来,有时甚至会反映出连自己也完全意识不到的某些人格特征。

Rorschach通过实证研究证明RIM可以用来测量正常人的不同人格,诊断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病变等。同时,RIM也有其本身的一些缺点,其施测和记分过程有很强的技术性,要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掌握,测验程序是标准化的,被试易受其他因素如指导语、主试态度等的影响。因此使用RIM必须谨慎。

2.主题统觉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是由美国的Morgan和Murray于1935年创立,其理论基础是Murray的“需要――压力”的理论。TAT全套测验有30张黑白图片和1张空白卡片,其中有的图片适用于所有的受试者,有的图片只适用于特定的年龄和性别的受试者。心理学工作者给被试呈现10至12张图片,要求他想象并讲述其中可能蕴含的故事,讲述图中人物的想法和感受。讲述者在想象故事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把自己的动机、欲望等投射到故事人物的身上。

3.团体个性投射测验

团体个性投射测验是由美国的R.N.Cassel 和 T.C.Kahn共同编制而成,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职业选择、军事、犯罪等领域。GPPT的理论基础是H.A.Murry的个性理论和需要学说。GPPT共90张图片,每张图片配有一个题目,图片中的人物和情景都是由极简单的线条汇成,每个题目附有五个备选答案,由被试选择其中之一。实证研究证明GPPT对“未经选择的正常被试和表现出个性和行为异常的被试之间做出辨别的效果是显著的”。

4.笔迹测量

笔迹分析也是一种投射测验。从古至今的人都认识到笔迹对于理解人的心理特征的作用。笔迹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的视觉――动作协调、情绪、注意、思维乃至个性和能力等生理、心理活动的投射。心理学界对笔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心理学,例如分析精神分裂症、神经症、同性恋以及心理压力等与笔迹的关系等。

四、投射测验发展小结

投射技术是与问卷测验、情境测验技术齐名的三大技术之一。但关于投射技术的特征与性质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心理学家们。仅仅将投射技术看作“主观的”评估,而将其它技术看作“客观的”评估,这种观点现在看来是过于简单了。其一,其它的客观测验中,有时也包含投射技术;其二,罗夏测验等投射测验也遵循测量学的原则,致力于建立客观化的评分标准,并有大量的信度、效度的研究报告。

根据各种人格测验技术的发展趋势,笔者可以预测未来投射测验的发展可能会呈现以下趋势:

1.与其他测验方式综合应用的趋势

问卷测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其结果也容易量化,便于确定常模。但它容易受文化因素的影响,且无法评估敏感的、受试者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情境测验在人员选拔中使用频率较高,但它所设计的特定情境只能评价到特定的心理特质,人为的情境能不能代表真实的情境是一个争议。情境测验的局限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正是因为各种测验方式各具特点,它们的综合使用可以扬长避短,更加准确有效地测量出人的心理特质,也可以创造出结合多种测验方式优点的新的测验。GPPT就是对问卷测验和一般投射测验优点的结合。

2.测验灵活运用的趋势

投射测验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刺激促使受测人做出反应。

3.理论与技术日臻完善的趋势

罗夏墨迹测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效度已经被不少学者肯定,在临床诊断中的效应量(effect size)与MMPI和韦氏智力测验不相上下。除罗夏墨迹测验之外,某些TAT的改编本、句子完成测验等不少测验已经有了统一的记分和解释方法。由此可以预见,投射测验在未来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中必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龚幼龙.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王晓林,朱建军.人格测量方法综述[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3):182-184.

[3]郭瑛.三种人格评估方法述评[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4(3):41-4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