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学外科专业,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性,从事该专业的医生数量较少,相当一部分实习医生会产生将来不可能从事烧伤外科工作的想法,从而在主观上对烧伤科的实习工作提不起兴趣。
就笔者近几年在烧伤临床带教工作中的切身感受,以及与部分实习同学及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临床医生交流,感到轻视烧伤科的实习教学工作是对现有烧伤专科资源的巨大浪费,有必要加强烧伤专业在临床外科实习教学中的作用。其理由如下:(1)烧伤治疗学是外科总论各部分知识的有机结合:外科学总论的知识是成为外科学专业的基石。在外科临床实习中,系统地掌握外科学基础知识,是外科实习的首要目标,也是各外科专业执业医生的工作基本要求。然而在同学们毕业走上医疗岗位后,他们可以继续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进行学习、培训和强化,但很难再有机会系统学习外科学基础知识。就这点而言,外科学基础的系统实习,重要性超过了在普外科、骨科等专科知识技能的学习。
烧伤科所诊治的疾病,是因热力、化学物质、电流、机械等各种理化因素造成的皮肤组织破损,主要治疗目的是完成皮肤损害的修复和重建,恢复皮肤屏障的完整性,就这点而言,确实具有较强的专科性。然而烧伤病人特别是危重度烧伤病人的临床救治过程中,所涉及专业知识几乎覆盖外科总论的全部,包括休克复苏、内环境稳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感染、外科营养、输血、创伤后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异常、脏器功能维护、围手术期处理、创面处理(清创、换药)、重症监护、创伤愈合等,是各外科学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可以说,没有哪个外科专业象烧伤外科这样,把众多外科学基础知识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没有哪个外科专业能使实习医生如此系统地感知外科学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在烧伤临床实习教学中,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仅把了解烧伤外科独有的专科性强的知识,如烧伤补液公式、皮肤移植等作为教学重点,而且有意识地引导实习医生,使外科学各章节的基础知识在他们的头脑里得到强化和系统化,使他们对外科学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比如创伤后应激反应、抗休克、水电平衡维护、预防和治疗感染、多脏器功能障碍纠正、营养、创面愈合、大量输血等都是烧伤治疗的常规内容,一个相对短时间的临床实习,几乎可以完整地接触上述各项病症,及时地学习和实践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一点具有其他各个外科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2)对实习医生而言,烧伤临床工作具有较强的可参与性:实习期间是理论知识的巩固和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积累临床经验,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要求实习同学本人有积极主动的精神。一个呆板的旁观者是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的。这要求实习过程中,不仅“学”的一方要积极主动,还要求“教”的一方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临床工作中。日常的查体、问诊、病历书写、实验检查等常规基本技能操作,是实习同学的必须工作,反复强化刺激是必要的,但无法进一步培养实习生的工作兴趣和热情。在更深入的层次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显得尤为必要。
换药是烧伤临床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外科医生的基本技能。在外科各专业中,烧伤换药的技能和所起的作用是独特的,在部分病人,换药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临床实习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实习医生可以进行有效的换药治疗,相对独立地进行换药、包扎、固定等操作,熟练掌握该项技能,在病人的创面康复过程中,获得工作乐趣和病人的信任和尊重,增强自信心。
中医外科学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自西医外科学进入中国以来,中医外科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目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5年以来培养了约100名中医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我们调査发现,在理论学习中,部分研究生对中医外科学的投入学习时间不够,将过多时间投入西医外科学的学习中,普遍存在中医外科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兴趣不足问题。在临床轮转实习方面,多数研究生存在中医理论知识与中医思维能力不足、实践能力差、独立解决与处理问题能力不足、不能够独立值班、缺乏主动学习及临床经验总结的习惯、科研能力薄弱等诸多问。
造成以上现象的出现,除了与学生自身问题相关以外,更重要的还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第一,对中医外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课程设置课时过少,尤其是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课程设置过少,造成很多研究生的中医外科基础理论知识不足。第二,对研究生的临床实习重视程度不够。医院科室对研究生临床轮转实习的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第三,对研究生的日常与出科考核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第四,对研究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培养不够重视。第五,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训过少。第六,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不足。
2对策与建议
2.1加强中医外科理论知识水平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医外科理论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临床实训的效果。当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临床实习前,中医外科教研室可以安排相关科室有经验的高年资中医师讲解中医外科学的相关课程,如周围血管疾病、皮肤疾病与性病、男性疾病、乳腺疾病、肛管直肠疾病。另外,当研究生临床实习时,各临床科室可以每周安排时间作科室讲课,由科室高年资医师讲解中外基础知识及相关疾病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当科室进行临床疑难病例讨论、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以及临床专题讲座等业务学习与讨论时,要求研究生参加,并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科室每1-2周必须组织研究生进行病例讨论,提前给学生要讨论的病历内容,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讨论,最后带教老师进行总结。
2.2加强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医院可以安排实习前岗前培训,经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后方可安排进入医院实习。培训内容包括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常见临床操作技能(内科四大穿刺、外科无菌操作)、全身体格检査、医德医风和医患沟通及医疗卫生法规等。通过实习前岗前培训,有利于加强专业型研究生临床能力意识的培养,使其逐渐适应临床实习工作。当研究生开始实习时,建立导师与实习科室带教老师联合培养的方式,按照一对一原则,即一位高年资医师负责一位研究生的方式,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实习开始时,每科室要求轮转至少3个月以上,刚开始要求研究生适应1-2周时间,按照住院医师的要求,每位研究生主管3-5名病人,髙年资医师可指定低年资医师负责该研究生的日常培训工作。根据研究生的实际能力,安排研究生参与临床值班交班工作、单独接诊病人与处理病人工作、医嘱处理、病历书写与整理工作等,锻炼研究生的临床处理常见病与危急重症的能力。
安排研究生跟师出诊,尤其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名老中医、广西名中医以及有多年临床经验的高年资中医医师,并要求研究生积极总结带教老师的中医临床经验,发表相关临床文章,同时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工作登记表。在病房实习时,要求研究生能够完成收集病史资料及病历书写,带教老师及高年资医师认真把关、认真指导研究生完成病历,并对病历进行修改。按照三级医师制度,每天査房时要求研究生汇报病人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病人最新病情改变、下一步的初步诊疗方案以及新接诊病人的病史等。带教老师可以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对研究生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与指导工作,例如外科的无菌操作,带教老师可以亲自为学生做示范,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院内组织的相关技能培训及中医学术讲座,以提高临床技能,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2.3重视考核工作 合理的考核机制有利于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建立统一的考核工作,即科室的日常培训考核及出科考核工作、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毕业技能考核工作,建立医院、科室、导师共同参与的机制,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的研究生培训工作,也可使研究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亦可使导师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进而提高临床能力培训的效果。考核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基础理论,病历书写,临床实际能力考核,临床思维能力考核等主要内容。带教老师现场要求学生对病人进行病史收集,详细的体格检査,包括病人舌苔脉象等资料。完成病史资料收集以后,要求学生按照我院中医住院病历书写要求完成病历书写,带教老师可根据书写病历实际情况进行评分。门诊科室要求学生书写中医门诊病历,包括中医诊断、治法、具体方药等。对于临床实际能力的考核,各科室根据实际情况,要求研究生完成科室常见临床技能的操作。另外,所有科室均应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考试,目前,我院每个科室均有自己的题库,出科考试试题应包括一定分值的主观题。同时,医院教学部定期进行教学査房,各临床相关教研室协助并参加考核工作。考核人员由主管教学的医院领导、具有高年资职称、有丰富临床带教经验的中医医师担任,教学部主要对研究生日常培训工作进行考核,包括教学査房、病史汇报、临床病历资料的讨论、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教研室做好记录,作为学生日常考核的一部分。日常教学查房时,各科室选取典型病例资料。另外,在教学査房之前,学生要提前熟悉病例,教学査房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碰到疑难问题时,可以当场提出,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带教老师现场解答,以培养学生应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
目前,我院已经对专业型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即研二第二学期进行中期考核。我院研究生中期考核大致参照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内容大致包括外科技能操作(无菌操作,缝合打结,换药,穿脱隔离衣,急救处理等),心电图与X片的判读,科室的临床技能考核,中医外科学理论知识的考核,同时要求技能考核不合格者再次进行培训。对于科室技能考核,教研室安排专人对研究生进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典型病例分析与答辩,侧重考核研究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2.4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训和导师的指导工作 我院专业型研究生多在临近毕业时候才发表相应科研文章,而且发表的杂志多为国内省级普通杂志。经调查发现,多数研究生反映自己的科研能力较差,部分导师无科研课题,学生无法参与科研研究,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存在抄袭的现象。在我们的临床实际工作中,进行临床试验观察、临床药物研究、临床经验总结等工作时,均要求临床医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以胜任科研任务。因此,加强对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研究生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基础课程,同时教研室及导师也应重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在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会时候,教研室及导师应严格要求研究生。研究生选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尤其是中医外科领域的疑难疾病、热点问题、经验总结推广的临床研究,同时选题要新颖,具有实用性。当研究生进行临床试验时,导师应指导与关注研究生的科研工作。通过毕业论文的书写,要求研究生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为以后的临床科研打下基础。另外,医院与教研室应提高对导师的要求,积极鼓励导师申请科研课题,并积极开展科研试验,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适度懒散法则”用来形容一些意外(通常指糟糕)的事情,却最终成为了对人类有益的发现。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的经历,他两次在实验室里获得的意外发现都对人类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次是1922年,患了感冒的弗莱明无意中对着培养细菌的器皿打了个喷嚏,后来他发现到,在这个培养皿中,沾有喷嚏黏液的地方没有一个细菌生成。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弗莱明发现了溶菌酶――在体液和身体组织中找到的一种可溶解细菌的物质。
1928年运气之神再次降临。弗莱明在细菌试验做到一半的时候外出休假两个星期,这个不修边幅的人把一只未经刷洗的培养皿落在实验室的水槽中,等他度假回来时,发现培养皿中长出了一种霉菌。他观察到了这种霉菌有抗菌作用,而且这一次抵抗的细菌还是葡萄球菌――一种严重的、有时是致命的感染源。经证实,这种霉菌液就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的天然抗菌素。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这一发现导致了两个结果:1.青霉素的发明;2.弗莱明太太雇了个女佣。
试想如果当时弗莱明没有注意到培养皿上的细菌,青霉素的发现者还能是他吗?也许有人认为这仅仅是失去青霉素发现者的名号,那么你错了。194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向他颁发了诺贝尔医学奖。更重要的是青霉素的发明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并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
相关专业连接: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
就业方向:医生、研究人员、检疫人员
求学点评:学习医学辛苦而有趣,要出成绩还要善于发现。粗心的弗莱明做实验时竟然不带口罩――导致喷嚏黏液都粘到器皿上,但细心的他又能发现沾黏液处与不沾的细小区别;而对于青霉素的发现,如果“不拘小节”的弗莱明把青霉素当一般的发霉物冲掉了,那么这个划时代意义的诺贝尔奖又不知道会花落谁家呢!
能透视的射线
小时候看《猫和老鼠》时,经常可以看到某个角色被电击后露出全身白骨的镜头。这个创意的发明者可要好好感谢威廉•伦琴,要不是伦琴发现了X射线,想见到一身白骨只能去教堂背后的墓地了。
镜头来到1895年的一个周末的晚上,慕尼黑伍尔茨堡大学的师生们都回家去了。但校园里还有一个房间亮着灯光。灯光下,一位年过半百的学者在摆弄着什么,这个人就是伦琴。他正在做一次放电实验,他先用锡纸和硬纸板把各种实验器材都包裹得严严实实,并且用一个没有安装铝窗的阴极管让阴极射线透出。可是他却惊奇地发现,对着阴极射线发射的一块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屏幕(这个屏幕用于另外一个实验)发出了光;而放电管旁边一叠原本密封的底片,却被曝光了!
带着满脑子的疑问,他开始了对这种光线的研究。
往后几天,更为神奇的现象发生了,一天晚上伦琴很晚没回家,他的妻子来实验室找他。当时伦琴要求他的妻子用手捂住相片底片,当显影后,伦琴在底片上看见了妻子手指骨头和结婚戒指的影像。
这一发现对于医学有着重大意义,它就像给了人们一副可以看穿肌肤的“眼镜”,能够使医生清楚地观察到活体内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由于X光的发现,在1901年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上,伦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物理学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