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儿科护理指南

儿科护理指南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科护理指南,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儿科护理指南

篇1

护理纠纷是指护患双方在某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看法而引发的争议,不能私下解决而必须通过院方的相关部门进行调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在加上护理工作较为繁琐,儿科患者依从性较低,很难满足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相关要求。为了进一步了解儿科护理中发生纠纷的原因,找到合适的解决对策,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4.52±1.24)岁,住院时间1~13天,平均住院时间(9.47±2.45)天;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37.14±2.16)岁,住院时间1~15天,平均住院时间(9.74±2.28)天。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综合护理[1],主要包括:1.提高我院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儿科患者的年龄较小,因此不像成人一样准确、及时地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但是家长对孩子过于疼爱,再加上对护理的要求过高,很容易产生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不仅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这样才能准确了解患者的心理,有效的进行交流;2.多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关爱加倍,常因疾病的困扰,在护理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脾气急躁等,这时护理人员要有耐心,态度温和有礼,巧妙地的进行沟通,安抚其情绪。在与家属沟通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不卑不亢,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学会换位思考,但是也需要保障自身的权利。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地解答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态度谦和,减少患者家属紧张、恐惧的心理;3.进一步增强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相关研究证明,护理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不屑一顾,很容易发生纠纷。儿科护理人员还要认真学习关于法律、安全防范等知识,增强责任心;4.医院需要制定监督机制。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和纠纷发生率[2]。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十分满意13例,满意14例,不满意10例,总满意率为72.97%;观察组十分满意19例,满意18例,不满意0,总满意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P=0.0007)。对照组发生护理纠纷9例(24.32%),观察组发生护理纠纷2例(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P=0.02)。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自我意识、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医患纠纷事件的频频曝光,不但影响了医院整体的声誉[3],还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对患者的治疗、护理等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极高,如果一生病,家长就如临大敌。笔者认为,临床上儿科护理的难度较大,很容易发生纠纷事件,再加上患者由于年纪较小,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身的感受,使护理工作的难度大大提高[4]。另外,护理工作繁琐,因此很容易出现各中各样的问题[5]。本次研究发现,儿科护理中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有:1.护理技术问题;2.沟通问题;3.护理人员的态度问题;4.医院环境引发的纠纷;5.社会问题;7.其他方面的原因。其中护理人员的态度问题、护理技术问题、沟通问题是引发护理纠纷最常见的三种因素[6]。另外,儿科就诊率波动情况较大,夏秋两季患者数量较多,因此需要注意护理人员的配置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消除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疑虑,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提高护理的依从性[7]。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应用于儿科护理中能有效降低纠纷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娟,达霞,李英.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01:105-106.

[2]王晓芬,巫雨芽,邓小丽.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03:198-199.

[3]吴美华.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4:346.

[4]赵春芳.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31:515-516.

[5]陆保香.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3:63-64.

篇2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5-0132-03

前往急诊就诊的儿童常病情凶险,在抢救与治疗的工作中,护理工作者常常只重视协助医师进行抢救工作,而忽视了儿童患者在医院留观治疗期间可能存在的感染问题。由于预防院内感染已经成为医院对于护理质量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求每位儿科急诊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认识到预防患儿感染的重要性,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为广大患儿急诊治疗期间提供优质护理,避免因院内感染而造成患儿病情的加重。儿科急诊患者因其年龄及生理原因,具有发病急且凶险、免疫力低、易感染的特点,在护理过程中,如能有效降低其感染率,对于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研究分析儿科急诊护理主要存在的容易增加感染率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引起护理工作者的共同重视,协助急诊儿科医师开展治疗工作,提高患儿康复率。

1 儿科急诊患者特点

1.1 儿科急诊患者病情特点

目前小儿急诊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小儿患者常于夜间就诊,加之起病较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对于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急诊患儿中,多同时伴有水和电解质紊乱,加上其原有的疾病和心、肺、脑功能障碍,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及早识别病情变化,及时协助医师进行抢救,就会导致患儿严重缺氧、器官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发生。酸碱、渗透压、神经-内分泌等代谢紊乱互相形成恶性循环,严重者可以直接导致死亡[1]。

1.2 儿科急诊留观患者感染分布特点

由于儿科急诊患儿病情相对比较危重,且小儿免疫力低下,加之急诊环境通风不佳、人员混杂,小儿急诊留观期间容易产生院内感染。儿科急诊患儿的感染特点为:普通急诊留观室及病房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主要为急性支气管炎和急性肺炎,与急诊环境差、探视制度不完善、空气与公共措施污染较严重、消毒打扫不及时有关。加上小儿的呼吸道自我净化能力远不及成人,肺部容易产生因空气传播的细菌、病毒和条件致病菌的感染。监护病房的患儿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和真菌感染为主;随着近年意外伤害的增加,外伤伤口的感染比例也有日渐上升的趋势[2]。

1.3 儿科急诊重症监护室感染分布特点

李艳红等对于100例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内感染患儿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耐药性检测,发现监护室内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于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具有敏感性;其余为革兰阳性菌,对于常用如碳青霉烯类、头孢类均有较强耐药性[3]。而陈南侠等对于50例重症监护室患儿的分析表明,住院时间越长、侵入性操作越多、胎儿体重越轻、胎龄越小、医源性接触越多,则院内感染几率越大[4]。

2 儿科急诊护理常见问题

2.1 环境污染及患儿之间交叉感染

儿科急诊诊室通风条件普遍较差,来往人员流动性大,空气混浊,未能及时进行紫外线消毒;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气温炎热,蚊虫较多;儿童患者难以管理,呕吐物和排泄物清洁不及时;来往人员中可能存在着潜在带菌者和患者等等。患儿或携带有病原体的家长在挂号、化验、检查、输液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病原体传播,进而发生交叉感染。特别是在呼吸道、胃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急诊患儿较多,一旦环境消毒不过关,极易造成交叉感染[5]。

2.2 医护人员手卫生问题

部分医护人员无菌观念较差,加之急诊室患儿病情较重,抢救紧急,容易对自身手部消毒忽略,造成了各种病菌在医护人员和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

2.3 医疗器械及医疗废料的消毒处理

由于儿科急诊患儿多,工作量大,不少医护人员未能及时妥善做好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而废弃的针头、敷料等也无法做到及时处理,常存在生活垃圾与感染废弃物混合丢弃、医疗废料随手放置的情况。在这种环境下,无形中增加了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对于病菌的接触机会,为院内感染提供了温床。

2.4 医疗护理工作中无菌操作不到位

无论是医师对于患儿的检查操作,还是护理人员的消毒工作,在急诊匆忙的抢救过程中,常常无法按照规范化操作执行,比如接触污染物不戴手套、消毒过程偷工减料等等,导致患儿在基础疾病之上又遭受了新的感染。

2.5 患儿管理难度大

儿科急诊接诊量大,医护人员无法做到对于每个患儿24 h的监护管理。患儿随地大小便、呕吐物不能及时清扫、陪同家长人数过多、邻近床位间隔过近等,都增加了患儿机会性感染的风险。

3 护理措施

3.1 加强儿科急诊室的环境消毒工作

注重每日的通风工作,勤开窗通风。定期采用空气动态循环消毒机对空气进行消毒[6]。重症监护室需要每日通风换气2~4次,每次不得少于1 h,同时紫外线每日消毒1~2次,温度控制在23~26℃。同时急诊室要对各区域按污染程度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不得随意更换。

当有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地面及公共设施时,要及时消毒清洁。病床消毒采用臭氧消毒器消毒。治疗之前要对操作台进行消毒,急诊地面及公共设施每天用10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急诊大厅用0.5%过氧乙酸消毒。清洁工具如拖把、抹布必须分类放置、分类使用,使用后要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后洗净晾干[7]。对患儿及家长加强宣教工作,禁止吸烟及大声喧哗,教育其合理处理排泄物,不四处玩耍走动,限制家长陪伴人数,做到文明住院。

3.2 重视医疗器械和护理用品的消毒工作

定期对耐热的医疗器械采取压力蒸汽灭菌,或者采取环氧乙烷、等离子体等其他灭菌方法灭菌。对于不耐湿热的器械应采用化学方法进行浸泡消毒。特别注意有些医疗器械除了表面的消毒,一些隐蔽的地方也要进行消毒。对于一些复杂的医疗设备,要由提供消毒服务的公司进行消毒[8]。同时定期开展消毒质量检测工作,当急诊患儿较多、医疗器械使用频繁的时候,要增加消毒次数。具体操作时,传递器械不可过低、过高或背后传递,无菌器械要用无菌持物钳传递。一旦发现器械遭到污染,必须立即消毒或更换。锐器应尖端朝上放置,避免穿透并污染无菌敷料。暂时不用的器械需摆放在器械桌上,同时覆以无菌巾。对于抢救物品,必须严格消毒后才能用于下一例患儿的抢救。消毒之后的器械在干燥条件下封闭保存,过期或疑似污染必须重新消毒[9]。与此同时,有必要提高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以减少院内感染的风险。对于患儿病服、床单、毛巾等,每天进行消毒后使用,被褥要每周及时晾晒与清洗。

3.3 加强护理人员的手消毒工作

苏芝军对于20名门诊护理人员手部细菌的培养结果显示,工作2h后手部菌落为(65.15±29.11)cfu/cm2,洗手后仅为(5.76±3.23) cfu/cm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由于儿科急诊护理人员工作中容易直接接触携带有病原微生物的患者和物品,如果不能严格做好手消毒工作,就会在护理工作中通过双手传染给患儿,研究显示,通过医护人员手传播细菌导致的感染约占30%[10]。

医院要在每个洗手池边上备齐消毒洗手液和抽取式纸巾,洗手台上方贴六步洗手法的宣传画,督促护理人员及时洗手[11]。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之前用消毒洗手液洗手2 min,接触患儿之后也要洗手,同时定期做手部细菌培养。

定期开展抽查工作,对护理人员的规范洗手操作进行检查,与护理质量检查挂钩。在治疗车、走廊、病床旁等放置速干手部消毒液,便于护理人员在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及时消毒双手。在消毒患儿伤口、导管及吸痰操作时,必须佩带手套,避免与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

3.4 医疗废弃物的合理处理

护士站、抢救室、输液室、病房内均应配置黑、黄两色垃圾袋的垃圾桶,严格对生活垃圾(如药品外包装)和医疗污染垃圾(如污染辅料)分类丢弃。污染针头必须丢入锐器盒。管理人员与回收人员务必做好交接工作,医疗废弃物要做到及时丢弃和及时处理,垃圾袋要粘贴废物种类及数量。确诊传染病的患儿使用过的医疗废弃物必须分开丢弃,及时焚烧。对于传染病患儿的被服必须先消毒后清洗,避免交叉感染,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使用后要统一回收处理。

3.5 提高无菌操作观念

定期对儿科急诊护理人员开展无菌操作培训课程,强化其无菌操作观念,开展检查工作要严格到位。不可因为儿科急诊工作的紧急性而忽略无菌操作,要增强护理工作中的责任心,提高预防感染的意识。执行各项操作前必须六步洗手、戴好口罩和帽子。打喷嚏、咳嗽时要将头转离患儿,防止飞沫传染。有眼鼻喉感染、呼吸道疾病、开放伤口的护理人员不应直接参与护理工作。对于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要求应更加严格,护理人员应尽量减少走动与翻动被褥、毛巾等物品,患儿的衣物和被服不得带入重症监护室[12]。特别是进行诸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脐静脉插管操作等,务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因为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感染,一定要尽量切断医源性细菌的传播途径,以控制院内感染。

3.6 做好基础护理

保证急诊患儿自身的清洁卫生尤为重要,急诊留观患儿要督促家长做好患儿眼部、口腔、脐部和臀部的护理,勤洗澡勤换衣。监护病房的患儿要特别观察其眼部、脐部和外伤伤口有无脓性分泌物,如有的话,眼部用青霉素盐水冲洗;脐部先用双氧水冲洗,之后用10%碘酊和75%酒精先后冲洗。每日为患儿淋浴,无法淋浴者要擦浴。对于需要换药的患儿,务必做到敷料一次性使用,换药之后的废弃物品必须立即定点丢弃与焚烧。使用过的换药器械要按照规定灭菌或消毒,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伤口,换药之后所用器械要高压灭菌[13]。

3.7 重点加强监护病房的护理规范化

监护病房患儿病情较重,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和气管插管患儿较多。患儿如果深静脉置管护理不当或口腔和气道分泌物不能够及时处理,容易导致菌血症的发生,造成临床治疗的难题。所以无论是置管的护理还是患儿一般情况的检测,都对护理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监护病房操作必须规范化,及时更换穿刺部位的敷贴、敷料。抬高患儿头部30°、头朝一侧卧位,避免误吸与呛咳。加强患儿口腔护理,有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清洁消毒,采用一次性吸氧管,呼吸机螺纹管和积水杯中的冷凝水要按照标准及时更换,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与导管部位的感染[14]。 对于留置导尿的患儿,要保持引流通畅和集尿袋的密封性,防止尿液逆流,尽可能缩短导尿留置的时间,同时要注意护理患儿会,避免因留置导尿而导致的尿路感染[15]。

3.8 积极开展对于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

由于急诊患儿数量多,护理人员很难兼顾每一位患儿,因此对于家长做好宣传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对于患儿进行有效的护理,更可以增强其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更好地配合治疗。具体操作时,如果人力允许,可以每班安排一位有经验的护士担任健康教育护士,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如果人力不足,可以印发一些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卡片,让家长在候诊时阅读,了解疾病的治疗与预防[16]。

4 总结

儿科急诊收治患儿与普通病房及门诊患儿的特点有很大差异,加上急诊一般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患儿院内感染的高发,给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我们要在环境消毒、护理人员自身规范化操作、医疗器械消毒和医疗废料的合理处理等方面严格管理,加强重点单位的监测与考核工作,有效降低儿科急诊因护理不当而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董德坤,荆小莉,郭明明,等. 儿科急诊抢救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2):144-145.

[2] 俞君,孙伟. 上海郊区综合医院儿童急诊的特点[J].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079-2080.

[3] 李艳红.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菌群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161-162.

[4] 陈南侠,班树萍,余丽萍.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34):54-55.

[5] 张秀洁. 医院门诊发生交叉感染的根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292-293.

[6] 黄先勇,邢玉彬,潘菲. 急诊环境与留观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关系[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29-131.

[7] 李小燕. 浅谈如何加强护理管理,控制门诊的医院感染[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72-673.

[8] 黄玉如,杨艳芳,詹少玉.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4):3690-3691.

[9] 廖平. 外科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护理策略[J]. 吉林医学,2012,33(16):3561-3562.

[10] 苏芝军. 5种岗位护士工作前和工作中手细菌培养结果比较[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5):384-385.

[11] 吕华,王燕儿,吴秀英. 儿童医院不同专科的医院感染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与康复,2009,9(8):790-792.

[12] 杨全凤. 手术室无菌操作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80-281.

[13] 裴育. 门诊常见外科换药的护理及感染控制[J]. 中国卫生产业,2012,3:40.

[14] 沈露晖,黄静. 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现状分析[J]. 中国病案,2012,13(12):61-63.

篇3

儿科护理中的肢体语言沟通要求护理人员充分掌握和利用肢体语言沟通技巧,消除患儿的负面情绪,减少患儿哭闹,烦躁的情况,营造一个安静的、温馨的、舒适的环境,以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保证治疗护理工作得以正常进行[1]。近年来,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和交流应用的越来越多,取得的效果较明显,下文是以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的儿科患儿为对象研究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6月在我院收治诊断的105例患儿和2014年7月~12月在我院收治诊断的143例患儿。前者为对照组,该组有男孩57例,女孩48例;年龄为2~13岁,平均年龄为(6±1.2)岁;住院时间为3 d~3个月,平均为(45±9)d;后者观察组,该组有男孩70例,女孩63例;年龄为2~14岁,平均年龄为(6±1.7)岁;住院时间为2 d~3个月,平均为(46±11)d。两组患儿的主要症状有腹泻、肺炎、肾病综合征、脑炎。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齐全且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的护理内容进行。

1.2.2观察组 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与患儿进行友善的肢体语言沟通,通过手势鼓励、眼神交流、委婉的语气积极与患儿沟通,鼓励其表达自身的不适感和内心想法,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并配以点头微笑、蹲下、眼睛与患儿平视等善意举动,并观察患儿的内心变化,增加患儿对医护人员的好感,拉进医患距离。护理工作人员要注重仪表端庄、干净整洁,使患儿愿意与你接触[2]。当操作大有侵入性时,护理人员给予患儿以安慰、鼓励、转移注意力的办法使得操作得以顺利进行:①1岁以下的患儿可以给予轻轻的拥抱和轻拍等温柔的肢体动作使患者平静下来;②1~3岁的孩子可以根据其兴趣爱好,转移其注意力并消除恐惧心理状态;③3~7岁的孩子可以施以语言鼓励和奖励等办法使得患儿配合护理操作;④>7岁的孩子要配合语言鼓励,和对孩子的尊重友好的态度进行操作[3]。对于患者的家属,我们要跟患者家属解释清楚操作的目的以及操作的安全性,使得家属放心,避免产生疑虑。

1.3疗效评价方法 根据相关标准讲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分为优、良、中、差。优:完全服从医嘱,配合临床护理治疗;良:服从医嘱,能够配合临床治疗,偶尔有哭闹现象;中:不能主动服从医嘱接受治疗,但能够在劝说下配合临床治疗,时有哭闹现象;差:完全不服从医嘱,不配合临床治[4]疗。满意度采集方法:采用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医护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内容包括护理人员仪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级别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100%/所有调查人数]。

1.4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所得数据交由专业人员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对医嘱的配合率高达84.6%(121/143),对照组患儿对医嘱的配合率只有53.3%(56/105),由此可见,观察组接受护理、听从医生嘱咐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高达88.8%,对照组满意度为54.3%,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所有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P

3 讨论

自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以来,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的环境下,父母都希望子女可以得到良好的照顾,因此在临床护理时就需要护理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供高质量的护理[5]。在儿科护理中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表达能力较弱,通常情况下无法表达自己的不适感和需求,患儿自我控制能力差,性情易烦躁,容易哭闹且好动,不能很好的与医生配合并且不遵医嘱,给临床护工作带来困难,不能保证护理质量,此时,儿科护理中可以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和交流能有效地提高小儿护理的质量、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6]。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高达84.6%(121/143),对照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只有53.3%(56/105);观察组满意度高达88.8%,对照组满意度为54.3%,这些数据显示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达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能够正确地掌握患儿的病情,给予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证实肢体语言沟通能有效地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和护患满意度,加强医患交流,避免误会产生,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邓慧芳.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06):130-131.

[2]江丽娜.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1):853-855.

[3]王艳玲.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100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3(11):15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