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医学教育的特点

医学教育的特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5: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学教育的特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医学教育的特点

篇1

1 语言简介、重点、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

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来自于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学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同时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优秀综合素质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保证,而低劣的教师综合素质 会使学生因为对一个教师的厌恶而厌恶一门课程,需知“爱屋及乌”的另一面是“恨屋及乌”[2]。维语为维吾尔同学的母语,虽同学们均经过汉语等级考试,但对中医术语理解较同水平的汉族同学吃力。根据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修改收集整理教学方法,尽量做到知识点简单化、清晰化,去掉大段的文字叙述,用简单的比喻和动画来阐明相对复杂的中医学的原理和现象。在五行中讲到“火性炎上”,从生活中看到的火的性质,特点下手,用点燃的火柴更加形象的让同学们加深火性炎上的印象和理解。增加课堂上的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相互提问,释疑,最后由教师补充,纠正,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掌握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重视临床,理论联系实践

中医学课一般在大学3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已较全面地接受了西医理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学习中医学时,常有“先入为主”思想,习惯将中医的“肝”“肾”与西医的“肝”“肾”相比较,应反复强调西医研究对象是“病”,主要依据“症状”,中医研究对象是“人”,主要依据“证型”,即西医治病,中医治人,要让学生了解中西医学理论无高低对错之分。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固有思维模式,让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在学生脑海里并存甚至交融。

培养优秀的临床医生,只有多临床,勤临床,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作用和重要性。在临床实践带教中,老师依然需要不断加深和交融此两种思维模式,让学生能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除了代教时获得视听方面的时间,学生还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患病的同学进行中医治疗方案讨论,然后遣方用药,让同学们亲自体会和观察中医药的疗效。遇到一些中医特色的理疗,例如在推拿中将到提捏法,此类治疗类似维医的“且木艾力什”, 中医的穴位敷贴治疗,联系维医的“孜麻得”等等,通过中维医的相似相通来促进民族同学对中医治疗方法的更亲切的理解和学习。

3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94-02

医学生是未来医生的主力,虽然他们在医学院校中接受了多年的医学教育,也具备了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然而很多医学生毕业之后并未能很快适应医生职业,甚至对医生这个职业感到迷茫。为此,非常有必要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教育,以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一、当前我国医生职业的特点

要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质,首先要让他们充分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特点,尤其是我们国家医生职业的特点。

1.医生工作强度非常大。目前中国社会老龄化明显,老年人越来越多,而老年人罹患疾病的概率要比年轻人高很多,因此现在中国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很多医院甚至设立了专门的老年病科。其次,目前中国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概率越来越高。每到寒冷季节,各大医院的呼吸内科基本上都是一床难求。第三,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等等,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精神疾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第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机动车辆的普及,交通事故也呈现急剧增加的态势,因此各种外伤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最后,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较以往大大增加。以前是“小病拖,大病熬”,现在很多患者有不适就会及时就医,甚至还有部分患者小病大养。以上因素导致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人数呈爆发式增长。而我国的医疗资源又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医院,造成了病患一有病就往大医院跑,大医院可谓是人满为患。在这种供求矛盾的情况下,大医院的医生基本上都是超负荷运转。据《生命时报》与丁香园进行的网络调查,以及对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南京、西安、成都8个城市19家医院的2183名医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将近80%的医生每天工作8~12小时,67%的医生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医生过劳死也不鲜见。2014年10月,仅仅两周时间内,北京两家知名三甲医院接连倒下了三名医生。10月12日,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张普柱医生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5岁。10月24日,42岁的阜外医院麻醉医生昌克勤在手术室内突然昏迷,发现时已无呼吸,在医院监护室住院近40天,最终还是未能挽回他的生命。10月25日,积水潭医院骨科的骨肿瘤专家丁易在泰国参加亚太骨科年会期间,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8岁。医生这个职业的工作强度由此可见一斑。

2.医生职业的风险性非常高。医生职业的特点除了强度非常大以外,风险也非常高,各种辱医、伤医事件屡屡发生。下面就近几年报道比较多的此类恶性事件进行举例。2014年6月2日湖南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女医生王雅被多名家属威逼,要求向病死患者遗体下跪、磕头,期间王雅医生还被殴打致颅脑损伤、多发性软组织挫伤、外伤性耳聋以及外伤性子宫损伤等。2013年4月馆陶女医生坠楼身亡,生前遭患者家属殴打辱骂。2013年10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王云杰医生被杀。凡此种种,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几乎大部分医生职业生涯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言语威胁或者打骂等。现在社会中甚至还出现了一种新兴职业,叫做“医闹”,这类人群就是靠各种“医疗事故”威逼医院及医生来谋取利益。每当“医疗事故”发生时,这类人便化身“患者家属”,对医院进行打砸,对医务人员进行辱骂、殴打及威胁,逼迫医院让步赔钱。为什么我国的医疗环境会变得如此恶劣呢?笔者认为有如下方面的原因。首先医学的不确定性无法保证达到所有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虽然目前医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多疾病不能解决或者不能根本解决。第二,目前国家对医疗行业的投入不足。目前医院运营的经费主要依靠向患者收费,这就使得医院的诊疗行为逐利性难免,很多医生甚至有“要完成让患者花多少钱”的工作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若患者医疗费直线上升,而疗效又不是很好的话,医患矛盾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第三,有一部分医生忽视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或者沟通技巧欠缺,使得医患之间沟通不畅,病人容易对医生发生误解,从而导致医患冲突。有文献报道,据中国医师协会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纠纷都是由于医患沟通障碍引起。最后,各种媒体的不适报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去年湖南湘潭市“8・10”产妇死亡事件。在对这些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没有站在公正的立场,丑化了医院和医生的形象,激起了老百姓对医生的仇恨。虽然这些事件最后都被证伪或不构成医疗事故,媒体也事后予以澄清,但是已经无法消除对医疗行业名誉的损害。

二、对医学生教育的启示

虽然目前我国医生不好当,但是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前我国医疗行业还不够规范。医生这个职业不管在哪里都是阳光下最高尚的职业,也是报酬比较高的职业。随着主席依法治国的理念的推行,相信总会有一天我国的医疗行业会回到正轨,医患之间会重拾信任,重新成为在一个战壕里面的战友,共同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因此医学生们还是要对自己的职业和前途充满信心。下面就结合前述医生职业的特点来谈谈对医学生教育的启示。

1.医学生首先要有好身体。鉴于医生职业工作强度很大,好的身体显得非常重要。医学生们平时要注意规律作息,锻炼身体,心态上要尽量乐观开朗,因为负面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也很大。工作劳累后要善于调节自己,尽快恢复精力。有了一个好身板,才有了应付高强度医疗工作的本钱。

2.医学生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当一名合格医生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只有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好了,才能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才可能对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取得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一旦病人信任了医师,医患冲突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有些病人还成了医生的“粉丝”。然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既要从书本中学习,也要善于从临床实践中学习。现在全国各地基本上都要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项制度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水平,有利于将来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总之,医学生们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是避免医患纠纷的前提条件。

3.医学生还要具备良好的医德。虽然目前我国医疗补偿机制不到位,医院和医生逐利性明显,但是医学生们还是要把眼光看长远一点,不要被眼前的一点利益所蒙蔽。给患者治病的时候必须要把患者的疾病放在第一位,而不能把谋利放在第一位。只有长期保持良好的医德,患者才可能对医生充分信任,才可能尽量减少医患纠纷。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回归正轨,医生也不需要从患者那里赚取利益,而是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获取自己应有的报酬。

4.医学生要学会丰富多样的沟通技巧。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尽量减少非生物学引起的医患纠纷。那么如何培养医学生的沟通技巧呢?首先,医学生要有和患者主动沟通病情的意识,这样既能体现医生负责任的态度,又能让患者清楚自己的病情,还可以起到预防医患纠纷的作用。其次,医学生要善于和各种类型的人沟通和交流。医生面对的病人可谓“三教九流”,每种类型的人都有不同的交流方式,刚毕业的医学生们要注意向有经验的医生学习。例如对于危重且愈后不佳的患者,提前和家属沟通病情尤为重要,尽量争取家属的理解。对于备受病魔折磨的患者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尽量使患者和家属感受到医生的关怀,这也是为医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病情复杂或者比较严重的病人要非常细心、细致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予以相关处理。

5.医学生们还要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团队协作。前面提到医生工作的忙碌程度非常大,各种事情非常多,因此需要学会统筹安排各种工作来提高工作效率,否则极易陷入“忙不完”的状态之中而无法脱身。什么事要马上做,什么事可以缓一缓,心里要有数。在诊疗活动中一定要学会分清轻重缓急和主次,优先处理患者最迫切的需求。此外,还要有团队精神,和同事们形成良好的配合,这样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良好合作医疗团体必定是一个工作高效的医疗团队。只有在这样的团队中工作才会工作得舒心、顺心。因此医学生们非常有必要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篇3

一、引言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医学类大学生作为其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医学生的择业观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其能否正确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并达到成功就业,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帮助医学生端正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当前医学高等院校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任务。

二、当代医学生择业观的特点

择业观,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择业理想、择业认知、择业动机、择业途径以及择业价值观。当代医学生的择业观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医学生的择业理想呈现出显著的高期望性,同时向多元化发展。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医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择业地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选择县级以上医院和乡镇医院的人数较多,比较符合专业层次,但选择私人医院的较少,说明医学生还是推崇铁饭碗,而对民营医院的认可度较低。由于大部分医学生在报考大学选择专业时,实际上已选择“医生”以及相关职业,并以临床等不同医学专业作为重点方向,形成了固定心理定势,使得就业涉及面小、职业选择较单一。与此同时,医学生的职业理想也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从业于医药企业、科研、教育、党政机关、企业管理等,但就业比例很小。这说明,医学毕业生正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调整着自身的选择。

2.医学生的择业认知受到卫生系统用人制度影响,呈现一定的矛盾性

越来越多的医学毕业生注意到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朱慧等人的调查表明,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根据其就业经历,专业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是影响医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作用持认同态度,有的则将就业的筹码压在别人身上。梁勤儒的调查显示,医学生关于求职的主要竞争要素有两点:“个人综合素质”(61.85%)和“家庭社会关系”(59.51%),医学毕业生认为“家庭社会关系”对就业求职的作用最大。张中兴等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关系(24%)、专业能力(21%)和个人素质(5%),都是影响就业的因素。

由此可见,大部分医学生对于个人能力、就业政策有比较客观的认知,但同时部分医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要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却又依赖、渴求“社会关系”的帮助。

3.医学生的择业动机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现实影响而呈现功利化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就业最关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发展前景,二是薪酬福利待遇。各年级(届)对此看法相近,临床毕业生与非临床毕业生看法也相近。医学生超过一半以上要求月收入不低于3000元,6.1%的医学生期望月收入不低于1000元,而文理科学生的薪酬期望比较低,这进一步验证了医学生更愿意在自己本专业就业是因为他们认为医疗行业更可能提供高薪,他们的薪酬期望较高。

这说明医学生面对择业,更加注重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和经济收入,这表现了当前医学生择业动机的功利性特点。然而,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给社会注入生机和活力,从该角度讲,功利主义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更应当提倡医学生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利益,立志于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立志于献身医学事业。

4.择业途径反映了医学生择业自主意识日益明显

朱慧等的调查表明,虽然医学生在择业途径上希望“自由竞争,凭个人实力争取”,但在就业模式上,却并非主要赞同“自主择业”这一模式,而仍然迷恋“供需见面,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选择就业途径时,31%的学生认为就业要靠自己,参加各种招聘会,主动出击,自我推荐,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严重的等靠思想,46%的学生认为主要依靠学校推荐,23%的学生认为主要依靠家长及社会关系。这说明,高校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使得在校医学生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5.择业价值观方面,当代医学生更倾向于追求个人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在择业“义”“利”的价值判断上,当代医学生呈现两种倾向:一方面,共有59.27%的医学生认为应该兼顾“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甚至“服从国家、社会需要”,表现出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有40.73%的医学生选择了“有利个人发展就行”,表现出重利轻义思想。与此同时,在择业“义”“利”的实际选择上,当代医学生却呈现“单极化”:79.05%的医学生选择了“追求个人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可见,医学生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愿望,同时也有获取高收入、高福利、高待遇的要求,价值取向上更看重个人发展和经济前景。这种价值取向既体现了医学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给医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加强医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医疗卫生人才

有数据显示,医学生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这主要是医学生期望值过高与个人素质过低的矛盾所造成的。为此,加强医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帮助该群体正确分析个人特点和职业环境,从而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决策并顺利就业,是解决当前医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应当优化当代医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宏观与微观环境。如继续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建立新型的大学生就业人事制度与人才机制,提高教育者素质、优化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转变家庭成员对待大学生择业的思想认识,为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树立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其次,明确当代医学生择业观的教育目标,积极构建当代医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内容体系。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培养理性的择业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培养积极的择业心态,加强卫生国情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四、结语

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医学类大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将要从事的既是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医疗卫生职业,又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神圣而伟大的医疗卫生事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仅影响到医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前途发展,也影响到我国当前整体就业形势的发展状况,甚至还会影响到我国卫生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并加强对医学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把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通过择业成就事业,展示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慧,赵金秀,吴弘萍.医学生就业观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3):22-24.

[2]梁勤儒.当代医学生择业观分析――中山大学医学生择业观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张中兴,赵丽娜,徐鹏.医学生就业心理与择业观念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473-475.

[4]许俊卿,张远权.医学生择业动机功利化的利弊与教育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91-93.

[5]沈杰.多元价值观影响择业心态[ EB /OL].

[6]罗毅华.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12):124-125.

[7]张淑美,曲惠青等.对医学生应注意“六种”意识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2):23-25.

[8]路薇,王馥明,项扬.试论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卫生国情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0,(6):357-35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