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数字教育的意义

数字教育的意义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3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数字教育的意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数字教育的意义

篇1

仅就美术与设计教育而言,数字艺术是一个充满创新诱惑的平台,而非一个独立的专业,既定的美术与设计专业没有容纳它的胸怀,而数字艺术却能依仗着数字技术的强力支持,无所不至地渗透、扩张,并可以宽容和介入所有专业。在这个综合的数字艺术教育的平台上,原有的专业界限被消解,单一的专业口径被扩大,基础的内容需要充实,对素质的要求更加全面。艺术与设计教育在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理念下,在学科交叉的环境中被加以整合与创新,这就使得数字艺术教育具有多专业方向、多层次培养、多样化教育的发展选择。

多专业方向是指:(1)学科发展取向所面对的多种选择性;(2)经过专业整合的特定方向的数字艺术教育能有效地扩大专业口径,学生可能具备更宽泛的适应能力,以面对更多的专业选择和个人发展方向。

多层次是基于社会业界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而制定的相应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数字艺术的职业教育是以艺术设计行业所需的“蓝领”为培养目标,满足较低层次应用设计类岗位需要,适应较单一专业方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如一般的平面设计、热门的室内装饰以及动画制作中的一些环节)。本科人才培养当属承上启下的重要层次,是推动数字艺术发展的最重要的专业教育,应以基础素质教育为根本,为培养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和个人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多样化教学强调的是 “数字化生存”的状况给艺术与设计教育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改变,传统的观念、老化的知识、落后的方法必然在和“数字化”的较量中被渐次淘汰与更新。数字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有专业口径的限制,在教育内容及方法上不可能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它所展现的新空间极大地推动着教学观念及方法的创新,更有效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将在专业整合的数字化平台上不断改进与发展。

二、当前数字艺术教育的两个问题

1.始终把握培养艺术人才的基本方向

数字技术从根本上改变艺术与设计及其教育。新媒体艺术因此而享有更为综合与多样化的创新空间;艺术设计(包括动画等)更是获得解放般新生;数字艺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在推动数字艺术教育的实践中,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便利、快捷以及远胜于传统手工的品质的诱惑,不可避免地给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必要的审美基础及能力的教育遭到一定程度的弱化以至于轻视。尤其在设计教育中的此类倾向不可不给予相应的纠正。过分倚重工具的功能,对技术至上的迷信,终究不利于数字艺术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前提仍然强调“艺术”二字,最根本的还是全面审美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管数字技术的功能如何的神奇,它也仅仅是一个工具平台。审美的创意以及对效果的想象毕竟只能产生于人的头脑,在键盘上是敲不出来的。

2.复合型人才与团队合作能力

所谓复合型人才,多半是指在现有美术与设计类专业范围内,由于数字艺术教育的多专业方向的整合,学生所具备的审美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结合,可能超越现有专业界限,拥有面对和适应多种工作选择和综合发展的能力。而关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理想含义,即应拥有创意与表现的审美品格与能力,亦应具备操控数字化手段实现艺术理想的技能。但实际上,由于教育及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两方面的高层次素质及能力对于大多数人都难以平衡与兼具。或许有极少的例外,但对教育而言可能没有普遍性。与传统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比较,数字艺术教育应该十分注重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所谓复合型人才,更应体现在团队合作中既可和艺术家切磋又可和计算机专家沟通的本事,是一个可以把艺术的想象和技术的神奇揉捏在一块儿的关键人物。或许这就是“复合型”在数字媒体艺术事业中的真正意义。数字技术和艺术的联手正在创造令人耳目一新的虚拟的奇迹。当今数字艺术的大手笔,已然必须是一个团队通力合作才可能攻克的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专家彼此发挥所长共同创新的事业,而非任何复合型的个人竭尽全力可以应对。

三、建设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的基本思路

200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计算机学院创建了新媒体艺术系。借用人类不断反省与追问的那个基本问题,初创的新媒体艺术系同样面临“我们是谁(存在的意义)?我们在哪里(现实处境)?我们到哪里去(方向与前景)?”的分析与思考,以便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新媒体艺术系选择以动画艺术与视频处理、视觉传达与应用设计、绘画与影像艺术为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方向。本专业培养兼具艺术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艺术与艺术设计综合基础素质和能力,掌握相应的数字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具有以数字媒体为形式或手段进行创作或设计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在涉及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计算机网络、广告、影视动画、大众传媒等相关领域从事专业工作。本专业要求毕业生在专业上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造型艺术和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备一定的绘画、摄影的基本技能;

(3)掌握艺术设计多方面的基本技能;

(4)掌握以个人计算机为硬件基础的不同平台的操作系统;

(5)掌握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图形软件的运用能力;

(6)具有综合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应用艺术设计或艺术创作的能力;

(7)了解当代美术、艺术设计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8)在美术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而不断创新的领域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篇2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篇3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