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业发展研究

农业发展研究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发展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农业发展研究

篇1

“互联网+农业”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而建设起智慧农业。目前,我国“互联网+农业”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先,对“互联网+农业”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始终认为“互联网+农业”就是电商农业,这种想法是十分片面的,借助电商销售农产品只是“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的一部分。甚至一些农民认为互联网缺乏真实性,抵制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因此,农民认识的提高对智慧农业的建设至关重要。其次,“互联网+”与农业的对接不够全面。我国农业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季节性、突发性等特点,但是当前“互联网+”并没有做到与农业特点的完美结合,对于基础设施较差的村庄缺乏更多的支持。最后,部分技术不够成熟。“互联网+农业”涉及物联网技术,但是目前我国物联网传感器方面的技术还不够完善,导致基础数据缺乏,增加了大数据的分析难度,提高了融合成本。

二、 “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智慧农业发展对策

强化“互联网+农业”意识强化“互联网+农业”意识,是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前提,也是解决我国农民对“互联网+农业”认识不足这一问题的关键。要想强化人们的“互联网+农业”意识,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加强“互联网+农业”的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互联网认识淡薄或是存在认识误区的地区,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其次,组织相关活动。活动的开展便于人们对相关认识的加深,有助于人们认识到“互联网+农业”的优势,并产生学习热情。最后,提供互联网技术指导。为各个农村地区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因操作不当所引起的农业损失,也是增强人们“互联网+农业”意识的有效手段。例如,某乡村为了开展“互联网+农业”项目,发展智慧农业。一方面,在当地的学校组织了学生的宣导工作,提高祖国未来策略实施的质量;另一方面,集中留守老人及妇女,进行相关意识的宣导,并给予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互联网+农业”的认识。

1. 提高资源共享效率提高资源共享效率是实现智慧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想实现农产品资源信息的共享,首先,各级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的合理规划,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及生态化发展进程,突破各个部门体制的障碍与限制,制订智慧农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建立示范基地,以局部发展带动整体发展,从而调动起我国农民的改革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从而推动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其次,加快相关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互联网往往会涉及多种技术,而农民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者,对相关技术的掌握能力往往不够,加强相关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是改善农民技术使用现状,强化农业技术性要求,解决农产品滞销现象,提高农业、信息、技术资源共享效率的关键。最后,打造一批生态智慧农业基地。借助基地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与扶持,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资源共享效率的提高。

2.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物联网作为现阶段主要的农业信息技术实现方式,加强物联网平台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是增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程度的关键。物联网平台的应用,农产品需求量的上升,还会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快农业生产逐渐走向标准化、组织化、智能化及信息化。因此,首先,梳理互联网思维,结合农业发展的特点,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加强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其次,进一步发展大数据技术,利用云存储、云计算来加强农业生产运输过程中的数据传输、市场分析及供需配比等方面的能力。最后,在耕作土地上构建集成网络,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作物生长状态的实时传输及视频监管。此外,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还要加强农村相关设施的建设,普及互联网、计算机的使用,做到村村通网络、家家用网络、人人会利用网络,才能为两方面的融合打好人力基础。其中,大数据技术的使用是推进农业走向智慧化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产品销售精准化、绿色化、服务化的重要技术支撑。

篇2

20世纪90年代,传统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诞生了创意农业。狭义的创意农业是从单一农业生产出发,对农业园区和农副产品进行创意设计。广义的创意农业突破农业生产的限制,通过创意把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事节庆、乡村文化和市场需求融合,构建新农业完整的产业链[1]。总体来说,创意农业是依托农村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资源,运用创意思维,深挖农业文化内涵,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展农业功能,促进三产融合,实现三农(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兴业态。

一、创意农业的经验源

中国创意农业以台湾为代表,经历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创意农业三个发展阶段,成为世界创意农业的佼佼者[1]。通过文献检索和案例研究,台湾创意农业经验总结为模式创意、产品创意、产业创意和营销创意。

(一)模式创意模式创意:集众家之长,政企农通力合作台湾创意农业的成功离不开官方、企业和农民的通力合作[2]。以台北竹子湖海芋季为例,台北市产业发展局和北投乡农会每年都会共同确定海芋季主题,确保趣味性和话题性。为吸引当地农户参与,官方和农会鼓励农户利用各自园区参与地景花艺设计,并开设培训班,邀请专人进行自主营造设计的专业培训。农民成为创意农业的主要参与者和设计师,根据每年主题设计不同地景花艺,提升竹子湖整体景观。

(二)产业创意产业创意:做主题文化,实现全产业衔接台湾创意农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有自己的主题,或突出生态,或展示民俗,或强调科技。农园主围绕主题,打通上下游产业,跨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休闲服务业,形成一二三产全产业衔接[3]。台湾彰化花坛乡从茉莉种植入手,到开发茉莉花茶产品,再借助茉莉花茶的品牌影响力,将旧谷仓改造为农旅休闲园区。游客在茉莉花坛可以参与一站式体验,享受吃喝玩乐购一条龙服务。

(三)产品创意产品创意:走创新之路,提高产品附加值台湾创意农业从景观设计,到创意礼品,再到体验活动,处处充满创意设计。一是景观设计主题化。台湾创意农业大多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三生资源进行创意设计[4]。从游览设施到景观小品,都是生态和艺术的结合。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同时,彰显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主题概念。二是农业产品礼品化。通过创意外观设计和包装设计,普普通通的农产品摇身一变,变身人气商品,变身送礼佳品,变身高档艺术品。台湾彰化茉莉花坛茉莉花茶产品荣获德国IF设计和红点包装设计两项大奖,采用中国传统纸茶壶的包装和“花、鸟、风、月亮”经典剪纸图案,传递着生活的安定和谐。三是体验产品互动化。台湾创意农业注重互动性体验,茉莉采摘、茉莉窨茶、茉莉美容皂DIY,茉莉美食制作。游客在娱乐中感知茉莉花的魅力,在体验中学习成长。

(四)营销创意营销创意:讲品牌故事,用情感制造溢价台湾创意农业擅长讲故事,注入文化,用情感制造溢价[5]。如台湾第一农产品文创品牌“掌生谷粒”,品牌创始人以文字和摄影的方式记录稻农的辛劳,用古朴的牛皮纸包装,用书法手写产品和生产者的故事,传递对稻农的敬佩,表达对土地的热爱。这样讲故事的方式朴实动人,更容易引发消费者的共鸣。

二、横县茉莉花休闲农业SWOT分析

(一)优势横县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一是主题特色鲜明。横县是中国茉莉花之乡,茉莉花栽培历史悠久,花期长,香气浓。二是地理位置优越。横县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区2小时自驾游圈,毗邻越南,面向东盟。三是产业规模空前。作为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和茉莉花茶加工基地,横县茉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占世界总量60%[6]。四是品牌效应初显。中国(横县)国际茉莉花文化节连续举办9年,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横县茉莉花已成为广西最具价值农产品品牌。

(二)劣势横县茉莉花休闲农业发展滞后。一是产品层次不高[6]。目前多停留在农业观光和茉莉采摘的基础阶段,茉莉文创产品品种和质量有限,茉莉窨茶、花茶冲泡、花食制作和花香DIY等体验活动多集中在文化节期间展示,未落地形成固定的体验产品。二是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不够便捷,景观缺乏美感,各大休闲园区接待能力有限,配套旅游设施不全。三是营销力度不足。营销宣传多集中文化节期间,宣传方式和内容缺少创意。

(三)机遇横县茉莉花休闲农业的发展机遇好,有国家政策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当地政府《关于加快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的意见(2018—2020)》和《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奖励扶持暂行办法》等政策的出台,为横县茉莉花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四)挑战横县茉莉花休闲农业竞争激烈。一是产地方面,对手强劲。作为茉莉花茶的发源地,福建福州独占先机。2014年,福建茉莉花茶传统窨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江苏南京因一曲名扬国内外的地方民歌《茉莉花》中外闻名,更注册了“好一朵茉莉花”文创品牌,进行茉莉花文创产品的设计和销售。二是市场方面,客群年轻化。90后、95后成为休闲旅游市场新兴的消费主体。根据茉莉花茶消费调查,50~60岁传统消费群体消费能力逐年下降,25~40岁中青年消费者占比逐渐加大。相比中老年群体对价格、口感和质量的关注,年轻消费者更看重消费体验、产品设计、个性化以及购物便捷性。

三、创意农业视角下横县茉莉花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一)招贤纳士招贤纳士,发挥多方能动性横县茉莉花休闲农业要更快更好发展,应招贤纳士,特别是有创意、懂技术、会管理、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一要加强外来引入。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人员进驻,加快技术革新,推进创意落地。二要强化就地提升。借鉴台湾发展创意农业的经验,邀请专业人士加强对农民技术技能和创意的培训,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使农民成为创意农业的重要主体。通过花艺竞赛的方式,吸引当地农民参与茉莉花景观小品的设计,提升横县整体景观。政府、企业、农民、技术人员和创意人员多方通力合作,共同助力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

(二)三产融合三产融合,推进全产业发展横县茉莉花休闲农业要加快三产融合共生。目前种植面积和产量已成规模,今后要依托南宁市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加快茉莉花新品种、新产品的研发,发挥创意进行产品升级、包装设计和营销创新,将茉莉花转化为有技术含量的创意农副产品,转化为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资源,推进茉莉花全产业链发展。

篇3

2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发展休闲农业经营思路分析

2.1基地概况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是为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开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土地置换,由河南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共建共享,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力量和设施为依托,涵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示范推广、农业观光等多重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383hm2,是河南省政府重点项目。基地由农业科学试验区、现代农业展示区、现代农业科技项目中试区3部分组成,首期规划投资约12亿元,具有地理位置优越、科研力量雄厚、功能全面、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基地从2004年开工建设至2009年,农田基础设施、湖、渠等水利、道路、电力配套设施、园林绿化工程以及农业信息化控制中心、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中心、会议管理中心等单体工程已陆续完成并投入使用。小麦、花生、玉米等种子加工中心,棉花无土育苗中心,植保制剂研发中心,和缘食用菌有限公司,精米加工中心等园区产业化项目已陆续建成并投产。标准化农业试验田也都投入使用。2009年至今,整个基地处于逐步实现由建设阶段向管理阶段转型的关键时期。

2.2休闲农业开发背景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早在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进行可行性论证之初,就已将3大功能区之一的现代农业展示区纳入整个园区的统筹规划之中,并把以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观光旅游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功能进行开发。在基地的3个功能分区中,现代农业展示区面积135.83hm2,总投资约2亿元,分别占基地总面积和总投资额的35.4%和16.7%,比例较大。另外,农业科学试验区和农业科技中间项目试验区2大功能区的部分资源条件也为休闲农业开发提供了较好的资源优势。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建设面积较大,基本土地费、农业水利系统、电力系统、道路系统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比例较高;整个基地的物业、绿化、保洁、水电暖等日常能源以及人力资源成本消耗巨大,而农产品产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周期较长,周转缓慢,回收期长。因此,要充分利用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特点,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提高高科技农产品的附加值,获得2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12]。目前基地休闲农业发展的时间还不长,与同类别较为成熟的休闲农业相比,在开发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如缺乏统筹规划、特色体现不突出;旅游形象不鲜明,宣传不到位,品牌效应弱化;旅游产品分散、旅游资源整合不成体系,潜在消费市场预测和分类不明确;生态环境管理缺失等问题。

2.3基地休闲农业开发的经营理念定位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业与传统休闲农业的不同在于:农业高新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作为具有相当开发潜力和价值的科技旅游资源,又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升华的身心愉悦、田园求知的精神文明需求,尤其是青少年旅游市场、亲子旅游市场的求知动机更强烈,潜力巨大,具有比传统休闲农业市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3.1主要功能定位。突出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成果展试、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以及培训、科普等主要功能,充分展示现代化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设施农业、精准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内容。发展以休闲度假、生态餐饮、农业观光体验、会展培训为主的第三产业。

2.3.2主要经营项目定位。利用丰富的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芝麻、油菜、水稻、甘薯、绿豆等农作物资源;珍奇植物园、百花园、药草园、牡丹园、果园、自动花卉温室等植物景观资源;现代农业科技展览中心、五色土广场、神农坛等建筑景观资源;种子加工中心、工厂化育苗中心、中试基地等科研设施资源;沙滩、茶香馆、拓展园、生态餐厅、垂钓、果蔬艺术景观等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休闲观光农业系列产品。主要经营项目定位:散客休闲养生和会展经济。休闲养生涵盖温泉、拓展训练、温室观光等日常休闲度假等内容。会展培训涵盖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各种等级的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相关展览、节事节庆活动、各种会议接待等内容。可以带动的收入项目有住宿、特色餐饮、特色农产品销售、会展培训、散客休闲养生等(图1)。

2.4基地发展休闲农业的经营思路基地发展休闲农业的总体思路可概括为:充分利用基地3大功能区特殊优势,以大农业为背景,以基地农业科技大环境为基底,以休闲养生为主题,以现代农业展示区为主要载体,以温室、展览中心、会议中心、农业科技交流中心为基础资源,开发现代农业科技体验、农业风情展示、园艺观赏、生态蔬果采摘、农业节庆节事、农业生态体验、沿湖景观等系列旅游产品,探索出一条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休闲农业发展之路。

2.4.1度假化。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及带薪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摆脱城市生活环境,渴望真正走向心灵休憩之地驻足放松,旅游业的发展也早已超越传统的“拍照留影”走马灯式的单纯观看方式。在欧洲,度假农场已成为旅游产业的特色商品。休闲农业发展,也可尝试往这个方向发展,开发短宿休闲市场,重点开发“双休日”旅游产品,提供全新的农业休闲体验,增加休闲农业“夜经济”,开展“夜景观澜”、“闲庭信步”、“特色聚会”等特色休闲项目,使游客真正体会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意境,延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时间。

2.4.2体验化。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对“体验经济(Experi-enceEconomy)进行了深刻论述,并提出“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书中指出,当体验过程结束后,体验记忆会长久地保存在消费者脑中,消费者自愿为体验付费。休闲农业是体验经济(ExperienceEconomy)在农业领域的实践,是一种农业经济产品,中心点是游客体验参与农业景观、农业过程并获得美好感受,体验感受远远超出体验本身。因此,农业科技园区必须紧跟体验经济的步伐,树立体验营销的科学发展观[13]。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的设计重点,要将游客融入情境,感动其视、听、嗅、味、触觉,使其产生美好的感受,并使这种美好感受成为唯一,这是休闲农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