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文化营销的概念

文化营销的概念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9: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化营销的概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文化营销的概念

篇1

概念营销出现有一些原因:

1.竞争日趋激烈,厂家需要不断推出新概念产品,来保证高利润率;

2.消费者的要求在提高,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随着消费者的经济条件改善,他们需求的层次就越来越高;

3.人群本身的阶层分化。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产品。

概念营销是很偷巧、聪明的做法。正如一群西装革履的大厅中间,要让其他人记住你佩服你,有一种方法是提高个人素质;另外一种方法是表现的和别人不一样,比如穿上牛仔服。这两种方法,当然是第二种方法比较简单、见效更快。

概念营销的概念就是它自己。我们知道营销的分类很多——服务营销、数据库营销、直效营销、铂策划的锐利营销、文化营销、情感营销、品牌营销……凡此种种,营销方法太多,概念营销的提出,同样是在做市场细分。

尚、白酒业随着水井坊、国窖1573等历史文化高档酒的很多企业纷纷效仿,甚至有的企业推出千年酒,文化酒现在的品种非常多,但是真正成功的却很有限,所以请问您对此什么看法?文化酒能否算作为概念中的一种?

陈:学习别人没有错误,问题是很多失败者都是邯郸学步,没有领会到人家成功的真谛。

打历史概念的白酒,有第一品牌,也可以由第二品牌,但不会有第三品牌——消费者能记住“国窖1573”是率先这么做,既然已经有“水井坊”、“国窖1573”等,那么不管是“千年酒”还是“万年酒”,消费者都不会感觉到新鲜,他们记不住这些“比葫芦画瓢”的产品。

失败者多不奇怪,不管在任何时候、用任何营销方法,成功的都只能是少数品牌。

我把概念定义为:让产品或服务不同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核心信息,所以文化肯定是概念。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掘,可以是生产工艺、原料、口味等“实”概念,也可以是情感、文化、历史等“虚”概念。

尚、您知道的运用概念营销成功的企业有那几家?

陈:在白酒行业,“五粮液”、“茅台”、“水井坊”、“小糊涂仙”、“金六福”等都做得不错;在黄酒行业,“和酒”、“致中和五加皮”等做得很成功;

保健品行业也许是最善于“概念营销”的,养生堂以保健品起家,其产品跨度很大,从保健品到饮料、快速食品,但养生堂做产品成功率很高,就是因为养生堂深得保健品“概念营销”的精髓。

由史玉柱操作的“脑白金”更是将概念营销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脑白金能够用50万元起家,三年内做到12个亿的年销售额,概念营销居功奇伟。

尚: 总结概念营销精髓,您认为概念营销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概念营销模式是什么样的?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陈:概念研发一定要精炼,要体现出产品本身的特性,这是概念营销的立足点。但我们也发现概念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铂策划曾认真研究过概念营销,我们发现了概念营销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一:概念必须来自消费者隐秘的需要和认同,比如出口白酒到美国,“糊涂酒”就可能没有市场,美国人不接受这样的文化;

第二:概念需要产品本身的配合和支持,比如脑白金渲染自己是美国高科技产品,所以包装盒上印刷了美国人的头像,新天葡萄酒的宣扬新疆概念——其用的葡萄全部是新疆产的,如果用的是其他地方的葡萄,这个概念就不合适了;

第三:概念传播的武器,包括陈F、软文、硬广告质量要足够高,一样的概念,如果传播武器质量太差,将导致传播成本大大上升;

第四:概念营销需要有强力渠道和终端得的支持,蛇粉大战中,存活下来的企业只有朗里福和隆力奇,前者是市场开拓者,后者依靠终端拦截胜出,其他企业靠概念“蝮蛇粉”、“冻干粉”,结果无一幸存。在今天的竞争状况下,概念再好,如果终端不力,一样没有效果。

尚、酒企业运用概念营销策略,应注意哪些问题?

陈:要知道概念不过是突出产品的办法,它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如果以为有了好的概念,就有了好的市场、有了好的销量,那是很危险的。

企业要运用概念营销策略,一定要考虑:

1.这个概念有市场吗?没有市场,请尽快放弃;

2.我们有多少钱来推广这个概念?概念就是新信息,需要进行教育、进行传播,这些需要的都是真金白银;

3.我们的传播武器能有效传达概念吗?农夫果园的电视广告很好,看一遍就能记住“含有三种果汁,喝前摇一摇”的概念,它省的广告费是多少?

4.我们用什么样的渠道策略?我们怎样防止消费者在终端被拦截掉呢?这些都必须考虑好。

尚、概念营销与营销概念有什么区别?

篇2

文化是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虽然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和认识没有统一,但管理和市场营销理论受文化的影响已成为共识(Hofstede,1993;Tseetal,1988)。近年来,文化对消费和市场营销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Soares,Farhangmehr & Shoham,2007)。本文系统梳理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得出了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结论,提出了“文化渗透式”营销的概念,并提出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研究的一些建议。

20世纪50-70年代对文化的早期研究阶段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Kotler,1989,1994)。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很少注意到文化环境因素与营销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是市场营销理论的起步时期,对文化的研究也处于启蒙阶段。1955年Levy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了产品的价值,他认为顾客在选择产品时,不仅考虑产品本身带来的实际利益,产品的心理利益也很重要,顾客最终的选择结果是实际利益与心理利益之和,而心理利益由品牌形象(Brand Image)提供(Levy,1955)。Levy的品牌形象理论是市场营销学对文化进行研究的“启蒙”,20世纪50年代的另外一位对文化研究的启蒙学者是Smith在1956年提出了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和消费群体这些具有文化意味的概念,并指出市场细分的标准就是消费者价值观念、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进入20世纪6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市场营销中的文化因素(cultural elements),并明确的将文化因素引入到市场营销研究当中。1967年,Howard和Sheth提出了消费行为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文化因素被列为影响消费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排在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之前),之后众多与文化有关的因素和概念引入到市场营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当中。1969年Levy和Kotler提出了“扩大的市场营销”的概念,认为市场营销不仅仅适用于产品和服务,也适用于组织、政府等,而且与意识形态有关,这里的意识形态属于文化的范畴。

20世纪70年代,Kotler和Zalman开创了社会营销的理论。他们较多地将文化与营销问题联系起来,进而认为市场营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他们认为文化(包括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最基本因素之一。Ries和Trout在1972年提出的定位理论中开启了人们对广告文化和品牌形象的深入研究。Hall(1970)开始将文化的分析引入到跨文化营销中。

此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场营销中对价值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1963年,William. Lacer从心理学中把价值观的概念引入市场营销中,提出了生活方式(VALS―value and Life style)的概念,到1973年Rokeach将价值观念分成两大类:关于行为方式的价值观,为“手段价值观”(means values)或“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开始成为市场营销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基础。

在这一阶段,文化作为“文化因素(cultural elements)”已经进入市场营销研究者的视野,但由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丰富,学者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将文化进行操作化的定义,因此这一阶段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的学者们要么将文化作为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来考虑,要么就使用“价值观”代替文化的概念来研究不同文化群体的消费行为和营销问题。他们的研究更没有触及到文化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机理,这一缺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得以弥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

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丰富起来。原因是Hofstede(1980)发表了在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他历时两年通过对IBM公司全球员工的调查,得出了“文化”构念的五个维度,并将其应用到跨文化营销当中。对文化的这一操作性的构念使营销学术界摆脱了对“文化”这个宽泛概念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后人在他的文化构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跨文化消费者行为、跨文化营销问题的研究,使得跨文化营销问题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热门的市场营销研究领域之一。

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全球营销或者跨文化营销的时代,全球化的浪潮更加促使了人们对文化营销和跨文化营销问题的重视,Levitt提出了“消费多元化”(the pluralization of consumption)的概念(Levitt,1988)。按照他的观点,全世界是包括有多种偏好异质消费者的一个大市场。20世纪90年代后,在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的共同作用下,文化问题在市场营销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地体现出来,对跨文化营销的研究在顶级的营销期刊上随处可见。Nakata (2003)统计发现,1990-1995年间,在国际营销顶级杂志上25%的国际营销是关于文化研究的,然而1995-2000年间这一比例上升到44%。对文化的研究,也从认为“文化是静态的”演变到“文化是动态和不断演变的”,营销策略必须跟随文化的演变而改变(Yaprak,2008)。

从研究内容上看,这一时期对文化的研究不仅包括文化对新产品的采用、广告诉求的确定、价格感知、消费者卷入和消费购买决策风格的影响(e.g.,Nakata,Sivakumar,1996;Aaker & Maheswaran,1997;Aaker & Williams,1998)。还对价值观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将其区分为文化价值观、个人价值观和消费价值观的层面,以及这些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作用机制上。

此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品牌理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Aaker,1991;Keller,1991;Smith和Park,1992;卢泰宏,吴水龙等,2009)。品牌科学中对文化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卢泰宏等认为品牌研究经历了五个阶段:品牌、品牌战略、品牌资产、品牌管理和品牌关系(卢泰宏,吴水龙,朱辉煌,何云,2009),每个阶段文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营销理论的热点是全球营销以及品牌理论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学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营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更加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研究了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市场营销策略、品牌选择的作用机理,因此比前一阶段的研究有较大的提升。但这一阶段对文化研究的前提假设仍然是:文化是消费者稳定的一个行为上的倾向,并没有考虑到文化本身是一个演变和动态的特性,更没有对此提出操作性的营销建议。直到21世纪,诸多国际品牌跨文化营销的成功实践加速了这一理论的演进过程。

21世纪的“文化渗透式营销”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营销理论界对文化进行了持续和深入的研究,文化这一概念从纯粹作为营销的外生变量和研究的客体,变成了企业可以运用的营销手段,文化渗透式营销(或者叫文化式营销)的理念呼之欲出。文化渗透式营销是将文化作为一种营销战略,通过对某种商品或服务附加某种特定的文化意涵,再通过宣传与这种文化意涵相一致的诸如“时尚”、“流行”、“现代”、“品位”的概念来达到营销商品的目的,而这些概念和文化意涵均来源于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价值观。这里的文化渗透,不仅仅包括宏观层面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的渗透,还包括微观层面对消费者个体和消费者细分群体之间以及群体内部的相互渗透。此时的营销学者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测量消费者的固有价值观念,他们尝试通过营销上的努力改变消费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消费观,甚至通过改变消费者所在地的文化来进行文化渗透,从而达到营销商品的目的。Hong(2001,2003,2009)提出了“文化的动态构成模型”(The Dynamic Constructive Model of culture),将文化视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享的知识体系,其关注焦点在于文化是动态的,一些特定的文化知识会在特定的刺激下被激活,从而指导人们在脑海中构成特殊意义(Hong,2009)。这一理论为“文化渗透式营销”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后续研究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依照Hong“动态文化”的逻辑,部落营销、文化营销、标志性品牌(iconic brand)等概念相继出现,文化渗透式营销得到快速发展。

Marshall.Sahlins首先把人类学上的图腾崇拜概念来分析消费,他认为被生产的物体是现代社会中的图腾,而消费者群体就相当于传统社会中的部落。在市场营销中,后现代的部落不同于原始部落,它的特点是不稳定、短暂、小规模和情感的,并且不为任何现代社会已确立的参照标准所固定。他们是通过共享的情感和热情而聚集在一起的,而且也只以通过符号和仪式来表明其成员承诺的形式而存在(王,2006)。部落消费是为了建立与社会或社区的联系,建构社会的认同,从而在参与消费或者集体事件的过程中进行互动。它以集体参与、互动、情感分享为特征,目的是为了在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里找到一个社会性存在的感觉。在营销实务界动感地带和哈雷摩托成为部落营销的典范。

北京大学王建国教授认为文化营销就是激发产品的文化属性,构筑亲和力,把企业营销缔造为文化沟通,通过消费者及社会的文化共振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紧密维系在一起(王建国,1999)。他认为文化营销是把商品作为文化载体,通过市场交换进入消费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对物质和精神个性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

Holt(2002,2003,2004)首次将标志(icons)的概念引入到品牌的研究当中,提出了标志性品牌(iconic brand)(有译偶像品牌)的概念,他认为标志性品牌就是具有一定文化标志性的商业品牌(Holt,2003,2004),提出了文化式品牌的塑造方法。McCracken和Grant(1986)系统研究了文化是如何传递到商品上,再从商品传递到消费的过程。McCracken和Grant的文化传递过程理论和Hong提出“文化的动态构成模型”给“文化渗透式”营销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研究启示和展望

本文分三个阶段对文化在市场营销中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在市场营销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营销的中心是消费者,从消费者的层面来看,第一阶段市场营销研究对消费者的前提假设是“理性人”。在第二个阶段对文化的研究中,无论是跨文化营销还是品牌营销,都是基于与顾客保持良好关系来提高企业绩效,因此,这一阶段对消费者的前提假设可以概括为“情感人”。而在21世纪的第三阶段,市场营销中对消费者的假设是“文化人”。即消费者是具有特定文化偏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人,而且消费者的文化偏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可以通过营销的努力来改变,企业不仅要顺应消费者文化的转变,更要抓住和引导消费者文化的转变,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Hong、Holt、Sahlins等文化的动态演变、文化式品牌塑造、部落营销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仅仅以Hong的理论作为研究基础还显得单薄,需要进一步夯实研究基础。总体来说,对“文化渗透式”营销的研究还极为缺乏,从个体对文化的接受方面来说,文化渗透与消费者认知系统的对接问题还未深入研究。文化渗透式营销的成功必须与消费者的认知系统进行对接,目前的互动导向理论强调与顾客互动来进行文化渗透,但互动的途径、互动的理论依据等仍然有待探索。此外,文化渗透式营销在营销战略和策略的层面应该如何操作的问题还亟待研究。

篇3

现代会展业自1851年诞生于欧洲至今,已经历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以欧美为龙头,以亚太地区为强大新生力量的全球化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会展活动也己成为一种主要的人类集体性物质文化交流方式,并正在成为重要的社会活动方式,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其中会展文化概念的提出无疑为会展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由于我国对会展文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会展文化本身的内涵尚待进一步明确,本文拟就会展文化的概念,以及与发展会展文化有关的几个概念做一简明剖析,以期为会展文化研究做一些基础性工作。

一、会展文化

我国会展文化概念的广泛应用是从2005年在郑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开始的。陈泽炎在该年《中国会展》第14期上对会展文化概念做了如下界定:一是“会展文化”是以会展活动为载体所直接展示、代表和反映出来的关于文化的内容;二是“会展文化”是指当把举办会展活动作为一种产业经济活动时,其总体上所表达、展现和凸显出来的会展产业在精神、理念、价值等方面的文化内涵。第三,“会展文化”是指在某一个具体会展活动项目的层面上,由于其作为一种经济的和社会的活动方式,其组织者就必然会在筹备和操办的全过程中对所依据、遵循的思想意识等方面的东西有所体现,从而表示其文化的内质。按照这一界定,会展文化的概念是相当广泛的,它既可以是指直接或间接的对某种特定文化的展览,也可以是具有强烈消费文化特征的文化节形式的展览,甚至可以是对企业文化的展示。

笔者认为,上述概念尽管完整地表述了会展文化各个层面的含义,但在分析会展产业发展时也容易出现“文化泛化”现象,即:把所有的会展活动都和文化挂上钩,从而出现文化庸俗化倾向,这反而有悖于举办“会展文化节”,提升会展产业文化品位的宗旨。会展文化最简单的表述应当是指:在会展活动中总体上所表达的会展产业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就是上述三层含义中的第二层。

之所以如此界定会展文化,是与文化本身的概念有关。对于文化概念演变的研究由来已久,对文化的定义古今中外不下百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人们都承认: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征,是人类群体的精神财富,尽管由于时空的变迁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但都被一部分群体所认可并具有相对稳定的传承性。鉴于此,基于会展产业的会展文化作为文化母概念中的一个子概念,应该是指人类通过会展活动所表现的具有会展产业特征的文化内容,包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意识方式和价值取向。而上述概念中的第一和第三层含义显然不具有这种特征。

二、文化会展业

和上述概念相关,在会展文化的名义下,文化会展业的发展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实际上,文化会展业是和会展文化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文化会展业是指文化产业办会展,即各类文化机构借会展产业大发展的契机,通过举办各类艺术节、戏剧节、电影节、电视节、书展、影展、文物展、画展、教育展等等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中俄文化年”、“中法文化年”活动中各类文化展尽管体现并提升了会展文化的内涵,但并不能说这就是会展文化。即上述三层含义中的第一层含义不应算做会展文化的内涵。

诚然,我国文化会展业的发展促进了会展文化的进步,而且也必将继续为会展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但两者毕竟不是同一概念。我们看到一些大型的国际会展中举办的各种文化性展览的确提升了会展的文化品位,但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为只要文化机构参与了会展活动,这个会展就变得“有文化品位”了,实际上有些所谓的“文化节”或“某某书画展”之类完全变成了文化产品大卖场,并无文化品位可言,这正是研究会展文化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会展企业文化

在会展文化概念被广泛认可的同时,会展企业文化往往也被认为是会展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企业独家展示会活动”或“展会中的企业展台”。在一些专业的展览中,设置上述展台或举办类似宣传企业的活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会展文化内涵的体现,但毕竟这仅仅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展示,不能等同于会展文化本身。如果把会展活动中参展企业的企业文化展示理解为会展文化,那么只会将会展文化内涵狭隘化,最终把会展文化建设推向死胡同。

四、会展文化营销

和会展文化相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会展的文化营销。文化营销是指企业经营者运用文化资源,通过文化理念的设计创造来提升产品及服务的附加值,在满足和创造消费者对真善美的文化需求中,实现市场交换的一种营销方式。由于会展活动的特殊性,会展的文化营销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营销活动,它包括会展公司、参展企业乃至参观者共同营造文化氛围从而达到成功举办会展的目的。会展的文化营销从最终结果上不一定会涉及市场交换,但从广义营销的角度看,正是文化营销理念在会展活动中的贯彻和体现丰富了会展文化的内涵。从另一角度看,会展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特殊营销手段,而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展会活动更是文化营销的重要方式。故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节之类的会展营销活动是提升会展文化品质的主要手段。

五、会展旅游文化

会展业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活动往往会直接促进区域性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型节事活动的开展,其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功能就更加明显。会展和旅游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非常相似的功能,即都存在着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而会议旅游、节事旅游等专项旅游项目的开展也使得会展本身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起来;同时,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会展活动也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位,进而文化旅游的概念也随着旅游者素质的提高开始流行起来。在讨论会展文化问题中,会展旅游文化应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

综上,在讨论会展文化发展问题上,应该充分理解这些概念间的差异和联系,把握会展文化的准确内涵,真正为会展文化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泽炎:会展文化概念辨析[J].中国会展,2005,(14):25~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