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9: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我国城市自行车交通的发展历程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自行车拥有量最大的国家。据资料显示,我国1998 年拥有自行车 4.2 亿辆,约占全世界自行车拥有量的 1/3。回顾我国自行车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为:建国初期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自行车初步发展的时期。当时,全国仅有5 家~6家自行车生产厂,产量较低,品种单一,多为28型自行车,而且供不应求,城镇居民自行车的拥有量较低。第二个发展阶段为:20世纪70 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个时期是自行车迅猛发展、汽车初步发展的时期。车道路空间越来越少。第三个发展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末至至今,汽车迅猛发展、自行车不断萎缩,全国各地道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拥堵状况
2 近些年来自行车交通发展存在的误区
2.1 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上
近几年,在道路交通规划中,规划者只注重机动车道路系统的规划,忽视了自行车、步行道路系统的规划。为了机动化而规划建设了大量的机动车快速通道等基础设施―――高架路、立交桥、快速路等。但大规模的、机动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新增的快速道路又会诱发小汽车的大量发展,进一步刺激交通需求的增长,使城市交通进一步恶化。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不仅仅是满足机动化的需要,同时也不能忽视自行车、步行等交通方式在整个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2.2 道路网络建设上
长期以来,以机动化为本的指导思想,形成了机动化为主的道路网络。自行车道路从属于机动车道路系统,且不成系统。而城市自行车道路系统的设置,是解决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混杂问题、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的重要措施和方法。自行车道路从型式上可分为:自行车支路、自行车车道、自行车专用道三种。①自行车支路是指在一块板或两块板的道路上,仅靠地面上的交通标线来区分出自行车行驶空间,通常在机动车道的右侧设置,宽度较窄,单向一般在 3m~4m。②自行车车道是指在三块板或四块板的道路上,由分隔带与机动车道隔离的自行车专用行驶空间,通常在机动车道的右侧设置,宽度较宽,一般在4.5m~6m之间。③自行车专用道是指设于独立路基上的供自行车专门行驶的道路,宽度较一般在 6.5m 以上,通常利用宽度不宽的街巷改造而成。
由于我国混合交通的特点,以及以机动化为主的建设指导思想,长期以来我国自行车道路系统的建设,主要以自行车支路、车道建设为主,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车专用道路很少。许多城市的自行车支路、以及三、四块板道路两侧设置的自行车车道,也在近些年的道路改、扩建中,予以取消,让位于机动车道,将自行车压缩到人行道上,与行人共用。有些城市的自行车已到了无路可走的局面。
2.3 交通管理上
由于自行车道路系统建设不成系统,自行车缺乏专用的行驶空间,也就造成了在路段、交叉口处,自行车与机动车争道,相互影响。同时,由于交通堵塞和停车场缺少等原因,城市的机动车占用自行车道行驶,或违章停放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更加重了交通的混行干扰;再加上目前城市居民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不强,以及违章的从众心理,骑车人不注重遵守交通规则,到处违章抢道。在许多论著中,都将城市交通的拥堵和混乱,归结于自行车,把自行车交通看作引起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源。甚至有专家提出要取缔、限制自行车的发展,把自行车占用的道路空间让位于机动车。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一部分城市开始限制自行车。但自行车在我国城市中作为居民出行的最主要交通工具,不可能限制,只能引导。
3 对城市自行车交通的再认识
3.1 规划思想上的更新
自行车作为绿色的交通工具适应我国国情。城市的高密度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交通建设用地的不足,使得我国城市不可能像西方国家一样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也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像美国一样走机动化、郊区化的分散发展模式,不可能依靠机动车解决城市交通的问题。近年来,机动车大规模增长所带来的交通拥堵、污染越来越严重,对私人机动车不加以限制,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自行车、公交作为绿色的交通方式,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手段。
因此,在新的城市交通规划中要改变过去“以车为本”的指导思想,转变到“以人为本”的新规划思想。在交通规划中充分发挥不同交通方式的优势,各成系统,使之互为补充、互不干扰的运行。尤其是在大城市要倡导“公交+自行车”的出行模式,依据城市规模、自行车出行的优势范围,实施自行车交通区域化,强调区内自行车出行的方便,充分体现自行车出行近距离方便、长距离限制的原则,从总体上减少自行车交通对城市干道的时空占有量。长距离出行应充分发挥公交的特点,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准时性、快捷性、安全性、舒适性,提高自行车交通和公共交通换乘的方便性。
3.2 道路设计方法的更新
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不仅仅是满足机动化的需要。但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忽视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的建设,造成只重视满足“以车为本”的机动化道路系统建设。许多城市热衷于兴建快速路、主干路,而对次干路、特别是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重视不够,或者干道系统功能不清、主次不分,导致主干路负荷过重、交通拥塞,并对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还尚未形成完善的自行车、步行道路系统,造成自行车、步行无路可走,只能与机动车争路,相互干扰。对特大城市来说,应因地制宜形成快速道路系统、常速道路系统、自行车道路系统、步行系统等配套合理的综合道路系统。让居民根据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合理地选择交通工具,发挥不同交通方式各自的优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建设指导思想,使自行车有路可走,创造出绿色的、和谐的交通社会。
在道路设计上,要改变以往惯用的集中解决矛盾的做法。以往在道路设计时,常常将机动车、自行车放在一起考虑、设计,道路的横断面型式通常设计成多板块、宽路幅的型式。实践证明,这种型式的道路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交通混行的问题,多板块、宽路幅的道路型式所起的作用,从理论上还不如分开设计的机动车专用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的通行能力大,效果好。因此,要改变混行交通的局面,就必须在道路设计上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着重要在设计交通分流、建设完善的满足多种交通方式互不干扰的运行的道路空间等方面下工夫,改变传统的多板块集中的道路横断面设计方法。
3.3 交通管理观念上的更新
首先,要为自行车交通创造良好的空间,保障自行车交通合理的路权,在限制自行车交通上应特别注意可行性的分析。在平面交叉口设置多相位信号灯,提供自行车通行的相位。特大城市同时要注重立体交叉设施的建设,尤其是方便自行车骑行通过的地下通道建设。
其次,要严格交通管理,加强交通法规教育。2004年新颁布的《交通法》,体现了保护交通弱者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自行车、行人交通违章的纵容。要加大对自行车、行人交通违章的处罚力度,加强交通安全交通,使城市居民自觉养成良好的遵章守法意识。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车辆的迅速发展与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不协调
自21 世纪开始,国际汽车市场全面开放,汽车价格也一降再降,加上国家大力支持私人购车,近几年我国私家车数量增长迅速,造成城市交通严重拥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正因为太过重视经济的进步,而忽略了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而导致车辆的不断发展,交通建设的不断滞后,这样供给和需求之间就必然产生矛盾,从而导致交通拥堵的问题,它也成为了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严重矛盾所在。
1.2 交通发展战略不明确,缺少合理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在我国城市中,大型城市道路主要分四种: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中小城市往往没有设置快速路。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直强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道路交通设计也是如此,我们要首先对城市道路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要有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才能保证工作健康持续的进行,不能盲目。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将规划和管理统筹结合,但是这点也正是我们所缺乏的,而且一部分工作人员对道路划分标准的理解还各有不同。正是由于这种一直以来的对各类道路划分标准的理解不一,交通发展战略不明确,缺少合理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使得道路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存在一些失误。不利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同时也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
1.3 道路规划中的主干道和支路建设主次关系不合理
长久以来,我国的道路交通建设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在规划建设中只重视主干道及立交桥的建设而忽视支路或次干路的建设。这种规划建设,在车流量增大之后,得到的必然是交通拥堵,在我国城市道路支路网的密度大大低于国际通用标准,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正是由于这种主路网与支路网的不合理性,决定了城市交通不得不集中在几条主干道上,这就容易造成车辆过多而形成交通堵塞。
1.4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建设被城市规划所忽视
从最近几年的交通规划工作来看,三块板道路断面布置是非常常见的,也是规划中较为普遍的,但是往往正因为这样而忽视了对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专有车道的设计和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造成交通不通畅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在道路的交叉路口,原因就在于没有专用车道,各类车辆会相互干扰。还有原因就是环境、经济等带来的影响,所以单单只依靠拓宽现有的道路,又或者加大路网密度都是对于解决交通拥堵方面不太现实的做法。所以,只有加大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利用率,才能有效避免城市道路交叉口因各类车辆干扰而影响城市交通通畅程度的情况发生。
1.5 道路建设对人居环境的破坏
由于道路规划建设的规程中需要拆掉现状道路两边的房屋,而往往这些需要拆迁的房屋是城市的风貌或者文物古迹;另外需要拆迁的有些居民区是体现城市建筑特色或者城市环境风格的重要保护区;同时道路建设往往是通过减小道路绿岛、人行岛或者非机动车道来增加机动车道宽度,便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1 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在我国大中城市,交通拥堵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在上下班、节假日更是堵上加堵,要想从根本上做好城市交通规划就要从交通现状出发,做好深入的调查,这是根本。在调查中,要对到手的资料进行细致的划分和查阅,例如:位于重要交通地带的小区划分、经济区域划分、土地利用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往年的交通道路的车流量、城市居民的出行规律、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等。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下几个特点,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由此可见,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在一些有价值的方面我们在规划中要给予重视。
2.2 积极做好交通需求预测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积极的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它是决定交通规划工作的“开路先锋”,也是基础性工作,交通需求预测的进行第一要务就是对城市交通出行量做一个事先预测,当然这个预测不是随意编造的,要考察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每个路段在一定时间内的行车状况等等。其次就是要对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
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2.3 促进公共交通发展
我国的交通规划及管理的水平其实还相对落后,交通信息服务、公共交通管理的整体水平都还有待提高。一是交通组织不合理,客流分布不均,影响交叉口路段的通行效率,导致路网交通拥堵;二是缺乏交通需求管理,大部分城市仍然缺乏有效的措施,迅猛增长的交通需求与发展滞后的交通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促进大容量、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的发展,确立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形成以地面公共交通为主体,以客运轨道交通为骨干,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立体化、高效、安全、经济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2.4 增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投入,统一规范道路功能
道桥设施是交通的前提,是缓解交通压力的基础保障。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的背景下,我国将增加对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大力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密度,特别是支路和次干路的路网密度。在建设过程中要统一对快速路、主干路、支路等道路规范标准的理解,确保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相适应。
2.5 实施智能运输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ITS)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且高效途径。ITS 是通过对关键基础理论模型的研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有效地应用于交通运输系统,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2.6 引导居民低碳出行
低碳出行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出行。运用交通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居民在出行中选择低碳交通方式,倡导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鼓励和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自北京迎办奥运会以来,北京的低碳出行政策就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包括使用无污染公交系统,鼓励小距离步行等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反应。北京在低碳绿色交通建设上的经验可以推广到全国有条件的城市。
三、结束语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使得城市建设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所想象的“畅通工程”也在加快着运行,要保证这些工作都有序进行,就要各地市积极响应,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工作。在众多的实例研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整个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城市的发展所服务。一个良好的城市道路规划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严,罗辑. 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J]. 交通工程通讯,2000(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theory basis for ecological c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city traffic system should have of characteristics,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transport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ical city; Road traffic system; Developmen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世纪城市规划纲要》提出:“21世纪的城市,是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是注重生态环境的城市”。当今社会,城市生态化、园林化已是大势所趋,亦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景观生态城市更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加速建设生态化园林城市的步伐,而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探究对景观生态城市的建设影响重大而深远。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是各类生态域的主要依托,也是生态城市发挥正常功能的基础。在景观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中,对道路交通系统发展的指标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分析我国大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城市交通污染以及引导城市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巨大优势,阐明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交通系统将是促进我国现阶段景观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的前瞻性举措。
一,景观生态城市对交通系统的要求
从其结构和功能上讲,生态城市应具有合理的生态结构、和谐的生态秩序、完善的生态功能。作为多层次多要素开放的城市生态系统,追求系统整体功能的高效和活力,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生态功能的增值为特征;作为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区域形态上的重要表现,它要求合理公平配置资源,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
二,建设生态城市交通系统的对策
1、 轨道交通特征及其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城市中有轨的大运量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通常包括地铁、轻轨等。当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的140多个城市拥有或正在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这种交通形式之所以为世人青睐,是因为它有着其他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优点:
(1) 运载能力大、运营速度快
(2) 能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
(3) 安全与公平兼顾
(4)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高
(5) 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2、统一规划旅游景点道路交通标志牌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在提高城市交通系统总体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城市交通污染和引导城市结构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强大,很多城市已能够负担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费用。优先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将成为促进我国现阶段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力措施。
3、科学规划城市交通组织管理,不断提高道路交通管理决策科学化程度,确保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城市交通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 具体方法因地而异,但从根本上说,不同城市的交通问题有着相同的根源。尽管从理论上讲,通过不断地修建道路总能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但由于道路建设资金及城市空间的限制,道路数量不可能按需增长。
4、坚持发展公交优先战略,科学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最大限度地减缓城区交通总量的增长。
国内外很多城市交通管理和道路建设的实践证明,公共交通具有运载量大、线路固定、便于交通组织等特点,适合城市的交通发展,而个体交通的无限发展,势必会给城市交通带来严重拥堵以及增加废气污染等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路网,建立一个以公汽为主体,以出租车等运力为辅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体系,是有效解决和改善大中城市交通拥堵的一大举措。
5、大力推行“一车一位”制,适当控制机动车的增长速度,尤其是私家车的增长,同时大力加强路边停车的管理。
所谓“一车一位”制,是指每一辆机动车长时间停放时均要保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停车泊位的规定和制度。通过大力推行“一车一位”制要求所有的新购车辆办理上牌入户和机动车辆办理年度检验时,都必须向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出具“停车泊位证明”,否则不予办理,所有机动车停车场(库)及有停车条件的单位、居民小区等,向机动车所有者开具停车声地证明的,须先向所在区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申报停车位数量及经批准的建筑规划文件,经核准后,方可办理,无停车条件的购车单位和个人,须出具实际住址一公里以内非占用道路社会停车场开出的停车场地证明及占用停车场缴费凭据;对户口与实际住址不一致的,须出具购车人或同一户籍成员的“房产证”住宅租赁合同,或已到入住日期的购房协议,到实际住址所在区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办理。
6、加大政策扶持,加速停车场点建设,缓解城市“停车难”的问题。
停车场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政策不配套、体制不顺、资金短缺等原因,我市的停车场开发建设一直未能进入快速、有序的发展轨道。 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加强公共停车场的配建,合理配置路边停车位。一是在适当的位置,通过规划拆除部分建筑,建立平面、地下或立体停车场,以满足道路周边居民停车的需要,还路于交通,使道路网络充分发挥其交通作用;二是对原规划有地下停车场的楼层,如部分改变使用性质的,要在限时内按原规划设计恢复停车功能;三是在人流车流量大的地方,按照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圈地拟建停车场库 ;四是建议有关部门鼓励单位内部停车场向社会开放,以缓解我市的停车压力。
7、大力提高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威力,真正实现道路交通管理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缓解交通拥挤,一个是造路,大力进行道路建设;另一个是管理,把道路管理好。
(1)充分发挥现有道路交通指挥中心功能,进一步强化日常的全市通指挥高度系统。
(2)充分、合理地使用现有道路,科学均衡城区交通流量。
(3)全力打通大街小巷,有条件的道路可以实施单向通行。
(4)协调设计信号灯,合理调整信号周期。
(5)在强化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工作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电视监控和电子警察的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道路交通系统在提高城市交通系统总体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城市交通污染和引导城市结构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建设和维护景观生态城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价值。
参考文献
[1]《21世纪城市规划纲要》2001,(5):47-51
[2] 杨建森.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5):59-61.
[3] 何玉宏.城市交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J].江苏交通,2003,(11):60-61.
[4] 孙章,王里青,张冠增.城市发展与城市轨道交通[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9,(3):5-7.
[6] 陆化普,朱军,王建伟.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9.
[7] 陈佐.城市公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1,2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