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心理课程体系建设

心理课程体系建设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心理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心理课程体系建设

篇1

大学每一个专业培养人才都是有其培养目标的,并且也与其毕业后所承担的职务有着较大的关系,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最终需要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主要是五个方面:第一是管理能力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当中有着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等多个管理学专业的课程,其主要是要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拥有经济管理能力与行政管理能力。第二是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所包含的主要是计算机中相关的专业知识,在信息管理课程当中有C++语言、数据库等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我们应当清楚地意识到技术能力是学生真正立足于社会的技能,也是其从事该行业最关键的基础技能,在这其中调查技术能力、网络获取技术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都是极为关键且重要的。第三怎是经营能力,在其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营销能力,在大学的课程中会有营销学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决策能力、反应能力、竞争能力、销售能力。第四是公关习作能力,这是一种协调能力的体现,主要是培养学生协调各类社交与人际关系,并且组织和参加各类活动的能力,使得人力、财力、物力、信息能够发挥最大效益。第五种则是信息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传递和信息分析等相关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了数据加工和利用他人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1.核心课程偏向于计算机但深度不够

据调查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核心课程的体系都是偏于计算机专业的,即其大量的课程都是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无论是编程能力还是网络架设或者网页设计等学科都是与计算机专业息息相关,这样的培养方式就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计算机专业有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但是由于其本身还必须学习经管类课程使得其学生必然会有所分心,并且在计算机知识方面也受到专业所限,学习的知识并不深入,这就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处在了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其既没有对经济管理专业的相关管理知识的深入了解,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也仅仅是一知半解,最终使该专业学生在社会竞争中没有优势存在。

2.核心课程设计的专业过于广泛

所谓“术业有专攻”对于任何一个专业而言其核心课程设计的如果过于广泛,都是一个致命的缺点,我们说过要在课程核心体系建设当中找到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个平衡点绝对不应该是单纯的广泛涉猎,而应当是几种较为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的平衡。而目前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广泛,设计的领域过多并且每一项都没有让学生深入了解的机会,但是在考试时这些学科又是都必须通过考试才能顺利毕业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时压力过大,虽然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却没有一项可以突出的专业技能。

三、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改善措施

1.确立核心课程内容将各类知识有机结合

首先我们要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确定,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应该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第二是管理学原理、企业资源计划,第三是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这三方面的内容中实际上最后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就是对于前面两种不同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的学科,在我们实际的课程教学当中我们应当促进这三种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融合从而让学生具有着计算机专业、经济管理专业所不能具备的综合能力,使得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优势得以凸显。

2.减少核心课程内容使核心课程精品化

尽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需要在计算机、经济管理、电子商务等不同领域进行多方面综合培养但是对于核心课程的内容应当进行一定的压缩,使学生能够有重点可循而不是强迫学生为了考试而将每一门学科都是粗浅学习,最终导致了学生失去了其本身的专业特点。

四、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综合类的学科也是因为其综合类的性质导致了很多大学对于这一门学科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出现了偏差,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变为了处在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因此我们必须坚强对于该学科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以求让学生能够学之有物真正成为社会与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明.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朱珠,李大越,叶敏.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4):217.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2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Construction Research

Liu Caixia,Xiang Xuehui,Jiang Wenjuan,Zhang Kaiping

(Zhengzhou Huaxin College,Zhengzhou451100,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China's strategic industry,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social and economic fields the role is becoming more serious.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nd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of teaching plan and syllabus of the premise,each college training direction is self-contained.Wats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Henan province and Zhengzhou city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needs,to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Put forward with ability as the core"three-in-one"computer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Curriculum system;Ability;Optimization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过程设计的核心是课程设置,它是高职教育实现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从理论上来说,课程体系是指教学大纲中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当今社会尤其是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与时俱进,随之专业课程体系也要不断优化。

一、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理念

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市场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因此,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理念是:(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2)以就业岗位职责为线索――确定课程体系设置;(3)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组织课程内容;(4)迁移能力为核心――设计教学活动;(5)以职业技能为参考――强化技能训练。

二、郑州华信学院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历史沿革

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郑州华信学院正式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归属于管理系。在学院“理论奠基、强化实践、激励创新、重在应用”的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以适应社会人才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业务动手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为主线,依托华信集团,面向各金融机构、全省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应用型人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专业名称的调整,随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名称更名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并将该专业归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随着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与时俱进,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进行了三次改革。

(一)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学科归属来看,信息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学”门类之下,其学科发展方向则必须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研究一种特定的管理对象――“信息资源”社会实践的管理,从2003年专业设立之初,我们就确立了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在以管理为核心的同时,强调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专业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强调应用性,其中案例教学、实验课、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在学院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要求下,我们提出了“三个零”培养模式,即:“理论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接触,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计算机和管理双向交叉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就必须要开设一定的操作技能应用性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设计评估和运行各类管理信息系统,能有效地运用信息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加工和分析利用。

在被调查企业中,几乎一半的人认为信管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专业,这显然有违信管专业设置的初衷。但是,企业认为信管专业的各种课程中,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类课程,从社会调查中企事业单位对信管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看,需要度在40%以上的知识选项中,计算机类知识占46.2%,远远超过经济管理类和信息管理类知识。因此,2006年我们对信管专业中的计算机类课程进行重置与更新,在保证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与信息的组织、分析与使用的要求结合起来,开发一些新的课程,使学生知识体系的针对性更强。

(三)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篇3

中图分类号: C93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信息技术是当前全世界发展的重点技术,是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伴随着社会向信息化转型的进程, 一个专门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的学科——“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就应运而生。 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入,信息化、 管理科学化的概念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的管理之中。 数字化管理已成为现代化运营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环境。 因此社会对具有背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概况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信管专业)起源于美国 60 年代,其目标是研究如何系统地设计数据处理应用系统。从那时起,该学科就不断地研究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利用它为组织的目标服务。我国从 1978 年中国人民大学首办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开始,该专业在我国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1998年国家教育部本着“淡化专业、强化素质”的原则进行了专业调整和合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简称《专业目录》),将经济信息管理、图书情报档案、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 5 个专业合并,统称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

二、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1.优化课程比例结构。由于本专业涉及到以下三大学科:①经济学;②管理学;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专业体系和课程设计上在包括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外,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基础课程,让学生获得全面牢固的基础知识,为凸显专业优势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自由的选择专业方向和相对应的课程,应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提高选修课在所有课程中的比例。

2.突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来看,当前社会、企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人员,主要强调利用计算机技术从事软件开发、技术研发、进行系统集成和分布式处理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二是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管理人员,包括信息产业从业人员,主要是指数据库联机查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各类工作人员,如咨询顾问、CIO 类,从事售前售后服务支持、ERP 实施、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侧重于管理方法、数据库技术等;三是电子商务类人员,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系统、商务网站的规划、设计、实施,侧重于 Web 技术。对于第一类人才,专业程度较深,偏重于计算机,应主要由计算机专业来培养。对于后两类人才强调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不但要求具备经济、管理、计算机基础知识,还需掌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性技能,社会对这类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比较广泛,因此信管专业也应着重培养这两方面的人才。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学生知识架构,我们应该紧贴社会实际人才需求,增设实践技能性的课程,并参照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页制作员、电子商务技术员、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程序员等来设置相关专业课程。

三、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块

1.公共基础教育模块。本模块主要是院校中的公共课程,如数学基础类、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及思想政治、外语等。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身体、思想、人文、社会、心理素质,为今后的深层次学习奠定基础。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在这一模块中,根据我们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应加强经济管理类的一些基础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经济法、市场营销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及其应用、财务管理学、生产与运作管理,但对于信息基础课程也不容忽视,如操作系统、C/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2010 年 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CNAIS)成立课题组,并研究和设计了《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 2011》(CIS2011)。共设计了 12门课程,包括 6 门核心课程和 6 门推荐课程。其中,6 门核心课程分别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我认为应把这六门核心课程全部纳入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并对每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加强每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强化信管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4.专业技术分化模块。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专业技术分化模块中,主要设三个特色方向:硬件维护和管理方向、信息系统开发及信息管理方向、电子商务方向。在第一个方向中,主要针对对计算机硬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介绍一些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的工作原理,使用故障的排除等动手性较强的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第二个方向中,主要有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决策支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经济学、信息组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检索、企业信息系统及应用等;在第三个方向中,主要有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网站设计与实现、电子商务系统设计、软件工程、J2EE 平台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这些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并在生源还较少及师资力量缺乏的初级建设阶段,在院系专业课程的交叉点方面,充分利用学院的师资力量和资源,使各个专业的选修课公有化,为信管专业学生服务。

5.独立实践模块。在理论课程的配套实验训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主要有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考虑到我院管理学部在 ERP 沙盘模拟的特殊优势,我们可以尝试让ERP 沙盘模拟的课程设计成为信管专业学生的实践内容,这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是培养信管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重要手段。

四、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归根结底是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体现在:

(1)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 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由浅到深、由验证性实验到设计性实验、由课程学习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逐步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成为能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

(2)将实践能力纳入考核项目中。 通过项目竞争机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更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期末成绩考核方面突出实践成绩,学生成绩单上专门有实验一栏,记录学生的实验成绩。

(3)实践形式的创新。 校内和校外实训相结合,在校外实训基地为了保证实训效果, 每一名学生都有企业导师。

(4)实验教材的创新。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每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组织编写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另外本专业还有一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即《数据库实验指导书》。 改革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 探索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的模式, 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思维注入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扩展知识视野,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五、结束语

课程是教学之根本,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人才培养的方向也决定了课程体系的结构。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正确处理好课程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和医药院校特色,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能力,强调学科融合,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综合素养,具有较强的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能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